棉花两膜旋耕式封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09600阅读:853来源:国知局
棉花两膜旋耕式封土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封土机的技术领域,是一种棉花两膜旋耕式封土机。



背景技术:

由于新疆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特别适宜棉花的生长,因此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在棉花的种植过程中,其中一个工序就是在种子播入土里后,在地表覆盖一层地膜,地膜白天主要用来提高地表温度,晚上用来维持地表温度,这样可以促进棉花种破土发芽,现在棉花一般的种植模式是一膜六行,即一个地膜上种植有六小行,每两小行为一个大行,共三大行,这三大行在地膜上呈左、中、右分布,铺设好的地膜需就地取土埋压,以防地膜被大风吹走,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农业的标准化作业中,封土过程其实就是使土就顺着一个膜上的三个大行进行埋压,封土过程都是由专门的封土机完成的,其中一种封土机就是旋耕式封土机,这种封土机的机架上设置有两个运土槽,一个运土槽用来埋压地膜,另一运土槽是用来将埋压地膜多余出来土运送出去,再返还到田地里,得不到充分利用,这种旋耕式封土机一趟下去,只能封一个地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棉花两膜旋耕式封土机,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旋耕式封土机由于土壤利用不充分,导致一趟下去只能对一个地膜进行封土,效率较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棉花两膜旋耕式封土机包括机架、牵引悬挂、左碎土滚轮、右碎土滚轮、排土槽,在机架的中间固定安装有变速箱,变速箱的前端面上设置有花键轴输入端,在花键轴输入端前侧的机架上固定安装有牵引悬挂,变速箱的左、右端面上分别设置有左输出端、右输出端,在左输出端、右输出端上分别设置有左传动轴、右传动轴,左传动轴上固定安装有左碎土滚轮,右传动轴上固定安装有右碎土滚轮,左碎土滚轮与右碎土滚轮左右对称分布,左碎土滚轮与右碎土滚轮上都均布有多个导土叶片,在左碎土滚轮与右碎土滚轮后侧的机架上分别固定安装有前排运土槽、后排运土槽,后排运土槽的左右两端分别外伸出前排运土槽的左右两端形成外伸凸出部,前排运土槽内设置有通过变速箱传动的前排绞龙传送装置,后排运土槽内设置有后排绞龙传送装置,前排运土槽的输出端与后排运土槽的输入端相连通,在前排运土槽底部的左、中、右三个位置至少分别设置有一个排土口,在后排运土槽的左右两边至少各设置有两个排土口,后排绞龙传送装置上设置有能驱动后排绞龙传送装置的马达。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前排运土槽包括沿长度方向水平排布的左一运土槽、右一运土槽,后排运土槽包括沿长度方向水平排布的左二运土槽与右二运土槽,左二运土槽的左端外伸出左一运土槽的左端形成外伸凸出部,右二运土槽的右端外伸出右一运土槽的右端也形成外伸凸出部,左一运土槽、右一运土槽、左二运土槽、右二运土槽分别为相互独立的槽体,在左一运土槽的右端后侧设置有与左二运土槽相连通的第一缺口,在右一运土槽的左端后侧设置有与右二运土槽相连通的第二缺口。

上述前排绞龙传送装置包括第一绞龙传送装置、第二绞龙传送装置,后排绞龙传送装置包括第三绞龙传送装置、第四绞龙传送装置,第一绞龙传送装置、第二绞龙传送装置分别设置在左一运土槽、右一运土槽内,第一绞龙传送装置包括第一绞龙转轴、第一绞龙叶片,第二绞龙传送装置包括第二绞龙转轴、第二绞龙叶片,第一绞龙叶片为左旋,第二绞龙叶片为右旋,第一绞龙转轴的左端与左传动轴的左端链轮连接,第二绞龙转轴的右端与右传动轴的右端链轮连接,在左二运土槽的左侧端面上固定安装有第一马达,左二运土槽内设置有能被第一马达驱动且能使物料向左传送的第三绞龙传送装置,在右二运土槽的右侧端面上固定安装有第二马达,右二运土槽内设置有能被第二马达驱动且能使物料向右传送的第四绞龙传送装置。

上述前排运土槽内的排土口数量为四个,后排运土槽内的排土口也数量为四个,在左一运土槽、右一运土槽、左二运土槽、右二运土槽内都分别设置有第一排土口、第二排土口,第二排土口的面积为第一排土口的一半,左一运土槽的底部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排土口、第二排土口,第二排土口与第一缺口位置相对应,右一排土槽的底部从右至左依次设置有第一排土口、第二排土口;左二运土槽的底部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二排土口、第一排土口,第二排土口与第一排土口都设置在左二运土槽外伸凸出部的底面,右二运土槽的底部从右至左依次设置有第二排土口、第一排土口,第二排土口与第一排土口都设置在右二运土槽外伸凸出部的底面。

上述第一马达与第二马达为液压马达。

上述左碎土滚轮前侧的机架上固定安装有限深轮支架,在限深轮支架上安装有限深轮,限深轮支架可上下浮动调节,在右碎土滚轮前侧的机架上对称安装有与左碎土滚轮前侧机架相同的限深轮支架、限深轮。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通过对前、后排运土槽的重新设计,可将前排运土槽内多余的土壤运送至后排运土槽的左右两边,进而就可以对左右两个相邻地膜各实现一半的覆盖,相当于在原先一个地膜的基础上又多增加了一个地膜的覆盖量,在同样面积的田地里,提高了封土的效率,减少了拖拉机往返的次数,降低了油耗,节省了封土作业时的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机架,2为牵引悬挂,3为变速箱,4为花键轴输入端,5为左传动轴,6为右传动轴,7为左碎土滚轮,8为右碎土滚轮,9为左一运土槽,10为右一运土槽,11为左二运土槽,12为右二运土槽,13为第一缺口,14为第二缺口,15为第一绞龙转轴,16为第一绞龙叶片,17为第二绞龙转轴,18为第二绞龙叶片,19为第一马达,20为第三绞龙传送装置,21为第二马达,22为第四绞龙传送装置,23为第一排土口,24为第二排土口,25为限深轮支架,26为限深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3所示,该棉花两膜旋耕式封土机包括机架1、牵引悬挂2、左碎土滚轮7、右碎土滚轮8、排土槽,在机架1的中间固定安装有变速箱3,变速箱3的前端面上设置有花键轴输入端4,在花键轴输入端4前侧的机架1上固定安装有牵引悬挂2,变速箱3的左、右端面上分别设置有左输出端、右输出端,在左输出端、右输出端上分别设置有左传动轴5、右传动轴6,左传动轴5上固定安装有左碎土滚轮7,右传动轴6上固定安装有右碎土滚轮8,左碎土滚轮7与右碎土滚轮8左右对称分布,左碎土滚轮7与右碎土滚轮8上都均布有多个导土叶片,在左碎土滚轮7与右碎土滚轮8后侧的机架1上分别固定安装有前排运土槽、后排运土槽,后排运土槽的左右两端分别外伸出前排运土槽的左右两端形成外伸凸出部,前排运土槽内设置有通过变速箱3传动的前排绞龙传送装置,后排运土槽内设置有后排绞龙传送装置,前排运土槽的输出端与后排运土槽的输入端相连通,在前排运土槽底部的左、中、右三个位置至少分别设置有一个排土口,在后排运土槽的左右两边至少各设置有两个排土口,后排绞龙传送装置上设置有能驱动后排绞龙传送装置的马达。

上述文中所提到的左碎土滚轮7、右碎土滚轮8都为现有公知的技术,在使用前先将拖拉机上的万向传动轴与花键轴输入端4固定连接,利用万向轴的动力输出带动变速箱3的运转,进而使靠变速箱3获得动力的左传动轴5与右传动轴6分别驱动左碎土滚轮7、右碎土滚轮8转动,牵引悬挂2与拖拉机固定连接,这样拖拉机就可以拖着本实用新型运作,左碎土滚轮7、右碎土滚轮8的作用是通过导土叶片将土壤从地面运送到前排运土槽内,前排绞龙传送装置将土壤均匀地铺洒在前排运土槽内,土壤通过前排运土槽内的排土口均匀地下漏至地膜上的左、中、右三个位置,这样就能对一个地膜上的三大行实现全覆盖,由于前排运土槽与后排运土槽相连通,前排运土槽内剩余的土壤会经过前排绞龙传送装置运送到后排运土槽内,这些土壤在后排绞龙传送装置的作用下会被分别运送到后排运土槽的左、右两端,考虑到充分利用土壤、提高封土效率的目的,后排运土槽会比前排运土槽设计的要长,且后排运土槽的左右两端会分别延伸至左右相邻的地膜上,通过后排运土槽左右两端分别设置的两个排土口,本实用新型就可以对左右两个相邻地膜各实现一半的覆盖,其等效作用就是在原先一个地膜的基础上又多增加了一个地膜,充分利用了原先浪费的多余土壤,这样在同样面积的田地里,提高了封土的效率,减少了拖拉机往返的次数,降低了油耗,节省了封土作业时的成本。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棉花两膜旋耕式封土机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2、3所示,前排运土槽包括沿长度方向水平排布的左一运土槽9、右一运土槽10,后排运土槽包括沿长度方向水平排布的左二运土槽11与右二运土槽12,左二运土槽11的左端外伸出左一运土槽9的左端形成外伸凸出部,右二运土槽12的右端外伸出右一运土槽10的右端也形成外伸凸出部,左一运土槽9、右一运土槽10、左二运土槽11、右二运土槽12分别为相互独立的槽体,在左一运土槽9的右端后侧设置有与左二运土槽11相连通的第一缺口13,在右一运土槽10的左端后侧设置有与右二运土槽12相连通的第二缺口14。设置相互独立的运土槽,可以使从左右两侧进入到前排运土槽内的土壤不会因为相互干涉而导致的拥堵,并能使土壤能被顺利地运送到后排运土槽内,保证了整个设备能够持续、平稳地工作。

如附图2、3所示,前排绞龙传送装置包括第一绞龙传送装置、第二绞龙传送装置,后排绞龙传送装置包括第三绞龙传送装置20、第四绞龙传送装置22,第一绞龙传送装置、第二绞龙传送装置分别设置在左一运土槽9、右一运土槽10内,第一绞龙传送装置包括第一绞龙转轴15、第一绞龙叶片16,第二绞龙传送装置包括第二绞龙转轴17、第二绞龙叶片18,第一绞龙叶片16为左旋,第二绞龙叶片18为右旋,第一绞龙转轴15的左端与左传动轴5的左端链轮连接,第二绞龙转轴17的右端与右传动轴6的右端链轮连接,在左二运土槽11的左侧端面上固定安装有第一马达19,左二运土槽11内设置有能被第一马达19驱动且能使物料向左传送的第三绞龙传送装置20,在右二运土槽12的右侧端面上固定安装有第二马达21,右二运土槽12内设置有能被第二马达21驱动且能使物料向右传送的第四绞龙传送装置22。

第一绞龙传送装置的主要作用是将从左碎土滚轮7上运送来土壤从左一运土槽9的左端运送到右端,第二绞龙传送装置的主要作用是将从右碎土滚轮8上运送来土壤从右一运土槽10的右端运送到左端,根据绞龙传送装置运送物料的方向规律,第一绞龙叶片16必须为左旋、第二绞龙叶片18必须为右旋才能实现第一绞龙传送装置与第二绞龙传送装置的预期效果,第三绞龙传送装置20的主要作用是将从第一缺口13处进入到左二运土槽11的土壤从右端运送到左端,第四绞龙传送装置22的主要作用是将从第二缺口14处进入到右二运土槽12的土壤从左端运送到右端,这样从左碎土滚轮7、右碎土滚轮8进入到前排运土槽的多余土壤才能够被重新利用,被前排绞龙传送装置运送到后排运土槽内,通过第三绞龙传送装置20与第四绞龙传送装置22分别运送至相邻的地膜上。

如附图2、3所示,前排运土槽内的排土口数量为四个,后排运土槽内的排土口也数量为四个,在左一运土槽9、右一运土槽10、左二运土槽11、右二运土槽12内都分别设置有第一排土口23、第二排土口24,第二排土口24的面积为第一排土口23的一半,左一运土槽9的底部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排土口23、第二排土口24,第二排土口24与第一缺口13位置相对应,右一排土槽的底部从右至左依次设置有第一排土口23、第二排土口24;左二运土槽11的底部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二排土口24、第一排土口23,第二排土口24与第一排土口23都设置在左二运土槽11外伸凸出部的底面,右二运土槽12的底部从右至左依次设置有第二排土口24、第一排土口23,第二排土口24与第一排土口23都设置在右二运土槽12外伸凸出部的底面。

由于目前传统的耕种模式是一个地膜上六小行,也就是左、中、右三个大行,每个地膜的宽度都是一样的,三个大行的行间距也是一样的,因此只需依据标准的行间距在前排运土槽与后排运土槽内开设位置对应的第一排土口23与第二排土口24就行了,由于第二排土口24的面积为第一排土口23的一半,因此左二运土槽11外伸凸出部的第一排土口23与第二排土口24,只能完成左侧相邻地膜一半的封土量,同理右二运土槽12外伸凸出部的第一排土口23与第二排土口24,只能完成右侧相邻地膜一半的封土量,但是两者加起来就能等效完成一个地膜的封土量,因此前排运土槽的封土能力是一个地膜,后排运土槽等效的封土能力也是一个地膜,充分利用了前排运土槽内的剩余土壤,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封土效率。

如附图1、2、3所示,第一马达19与第二马达21为液压马达。使用液压马达的好处是可以直接利用拖拉机上的液压系统给第一马达19与第二马达21为液压马达提供动力,省时省力,不需要额外的线路改装。

如附图1、2、3所示,左碎土滚轮7前侧的机架1上固定安装有限深轮支架25,在限深轮支架25上安装有限深轮26,限深轮支架25可上下浮动调节,在右碎土滚轮8前侧的机架1上对称安装有与左碎土滚轮7前侧机架1相同的限深轮支架25、限深轮26。

要实现限深轮支架25的上下浮动调节,实则是调节限深轮支架25的长短,实现这个功能的结构类型有很多,如在一个较大口径的方管内套入一个口径较小的方管,在这两个方管上分别设置有多个位置一一对应的孔,然后再用销钉固定连接,根据实际需要就可以实现限深轮支架25的长短调节,这样就可以实现整个机架1的高低,进而可以调整左、右碎土滚轮8的入土深度及取土量,若没有限深轮26与限深轮支架25则左、右碎土滚轮8有可能会因为入土过深而不能转动,导致本实用新型不能正常运转。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