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旱田追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18355阅读:811来源:国知局
一种旱田追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用器具,特别涉及一种旱田追肥器。



背景技术:

追肥是指在作物生长中加施的肥料,追肥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供应作物某个时期对养分的大量需要,或者补充基肥的不足。追肥的方式一般有冲施、埋施、撒施、滴灌、插管渗施、叶面喷施等。现有旱田作物追肥作业方式多是以人工背负、手撒为主。也有一些背负式的追肥工具,但是较为笨重,作业效率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旱田追肥器,技术方案为:

一种旱田追肥器,包括主支架和设置在主支架上的行走轮、扶手、施肥装置和埋肥装置,行走轮设置在主支架前端,施肥装置包括设置在主支架上的肥料箱和设置在肥料箱下端的施肥软管,施肥软管上设置有施肥调节阀,施肥调节阀连接有施肥开关;埋肥装置包括设置在施肥软管前端的开沟器和设置在施肥软管后端的覆土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旱田追肥器,采用手推的方式,利用行走轮降低肥料背负所需的劳动力,提高旱田作物追肥工作效率,大幅减轻劳动强度;将开沟、施肥和平土一次性完成,实现以埋施的方式进行作物根部追肥,将肥料埋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里,从而提高肥料吸收率。其中施肥调节阀可以为任意起到调节施肥量的调节阀,例如拉板、挡板、旋钮等等;施肥开关是与施肥调节阀相配合,可以为任意能够控制调节阀调节的开关机构。

进一步地,开沟器包括铧拉杆和铧板,铧拉杆的前端与主支架相连接,后端固定有铧板;铧拉杆后端还固定有落肥导管,落肥导管与覆土器固定连接;落肥导管位于铧板后侧,铧板、落肥导管和覆土器的中心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优选地,落肥导管上端开口为椭圆形,下端开口为鸭嘴形。

开沟、施肥入土和平土一次性完成,在铧板与覆土器中间设置落肥导管,可以将施肥软管连接至落肥导管上,可以控制落肥方向的准确性与肥料的集中性,避免肥料洒落而产生浪费。

进一步地,施肥调节阀包括设置在施肥软管内的圆形挡板、横穿圆形挡板和施肥软管的第一拨杆和垂直设置在第一拨杆末端的第二拨杆;第二拨杆远离第一拨杆端平行设置有圆环;施肥开关与圆环相连接,为任意可以实现拉动圆环从而带动挡板转动的机构,比如拉线。

通过简单的机械结构实现施肥量的可控性,精确度高,操作简单便捷。

进一步地,施肥开关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拉杆,第二拉杆的远离第一拉杆端固定有操作环。第二拉杆的方向与长度等,均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行设置,更利于操作,提高便捷性。

更进一步地,扶手下侧设置有固定环,第二拉杆穿过固定环进行固定,提高实用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施肥开关可控性,从而提高施肥精确度。

更进一步地,施肥软管与埋肥装置均有两个,分别位于行走轮的左右两侧,进一步提高施肥器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铧拉杆通过活动关节与主支架活动连接,则施肥与埋肥的方向灵活可控,大大提高实用性。

更进一步地,埋肥装置外侧水平设置有限位器,限位器一端设置于铧拉杆的外侧,另一端位于所述覆土器的后方。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旱田追肥器,采用手推的方式,利用行走轮降低肥料背负所需的劳动力,提高旱田作物追肥工作效率,大幅减轻劳动强度;将开沟、施肥和平土一次性完成,实现以埋施的方式进行作物根部追肥,将肥料埋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里,且通过合理设置施肥调节阀,实现对施肥量的调节从,而提高肥料吸收率与使用率。

附图说明

图1.实施例1旱田追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实施例2旱田追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实施例2埋肥装置的局部仰视图;

图4.实施例3施肥调节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5.实施例3施肥调节阀与施肥开关的连接示意图;

图6.实施例4支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7.实施例4旱田追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实施例5旱田追肥器的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均为结构示意图,对实际结构不做限定作用,且附图之间无缩放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种旱田追肥器,如图1所示,包括主支架1和设置在主支架1上的行走轮2、扶手4、施肥装置和埋肥装置,行走轮2设置在主支架1前端,施肥装置包括设置在主支架1上的肥料箱3和设置在肥料箱3下端的施肥软管101,肥料箱3底面上设置有出料口附图中未显示,施肥软管设置在出料口下侧,施肥软管101上设置有施肥调节阀,施肥调节阀连接有施肥开关;埋肥装置包括设置在施肥软管101前端的开沟器103和设置在施肥软管101后端的覆土器102。

将肥料放置在肥料箱内,行走轮与主支架代替人力背肥,用锄刨坑,用手点肥,用脚埋肥等多人多种工序,提高旱田作物追肥工作效率、大幅减轻劳动强度。施肥软管前端设置开沟器后端设置覆土器,将开沟、施肥和平土一次性完成,实现以埋施的方式进行作物根部追肥,将肥料埋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里,从而提高了肥料吸收率。施肥调节阀可以为设置在施肥软管与出料口中间的插板,插板外侧设置有抽拉结构作为施肥开关,从而实现对施肥量的调节。

实施例2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旱田追肥器,与实施例1区别在于,进一步限定,施肥软管101与埋肥装置均有两个,分别位于行走轮2的左右两侧;开沟器103包括铧拉杆201和铧板202,铧拉杆201的前端与主支架1相连接,后端固定铧板202;铧拉杆201后端还固定有落肥导管203,落肥导管203与覆土器102固定连接;落肥导管203位于铧板202后侧,铧板202、落肥导管203和覆土器102的中心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施肥软管101与落肥导管203活动连接,其中,落肥导管203上端开口为椭圆形,下端开口为鸭嘴形。

在铧板与覆土器中间固定设置有落肥导管,且使他们的中心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可以保证开沟,进肥和平土完全统一,将施肥软管与落肥导管相连接,实现肥料完全进入指定位置,解决肥料扩散或者撒落导致肥料浪费,肥力降低的问题。

实施例3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旱田追肥器,与实施例2区别在于,进一步限定,施肥调节阀包括设置在施肥软管101内的圆形挡板301、横穿圆形挡板301和施肥软管101的第一拨杆302和垂直设置在第一拨杆302末端的第二拨杆303;第二拨杆303远离第一拨杆302端平行设置有圆环304;施肥开关包括第一拉杆306和垂直设置于第一拉杆306一端的连接件305,连接件305与圆环304相适配;第一拉杆306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拉杆307,第二拉杆307的远离第一拉杆306端固定有操作环308。

连接件与圆环相适配,插入到圆环中,工作人员通过牵拉第一拉杆,使第二拨杆进行转动,从而带动圆形挡板进行转动,起到调节肥料多少的作用。第二拉杆和操作环均可以根据工作人员的使用习惯进行设置,比如将第二拉杆设置为与扶手平行的方向,且固定在扶手上,起到提高可操作性的作用。

实施例4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旱田追肥器,与实施例3区别在于,进一步限定,铧拉杆201通过活动关节与主支架1活动连接;活动关节包括,水平向外固定在主支架1上的第一管筒401和水平部分插入第一管筒401的“L”型支杆402;铧拉杆201的前端设置有第二管筒403,第二管筒403活动套设在支杆402的竖直部分上。活动关节还包括扭转弹簧404和拉簧405,扭转弹簧404主体套设在支杆402的竖直部分上,末端固定在主支架1上,第二管筒403位于扭转弹簧404中间;扭转弹簧404的顶端套设在铧拉杆201靠近主支架1中心的侧面;拉簧405一端设置在支杆402的竖直部分顶端,另一端设置在主支架1的位于活动关节与扶手4中间部分,拉簧405水平设置。

“L”型支杆活动套设在第一管筒内,而铧拉杆通过第二管筒套设在支杆上,可以实现铧拉杆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移动,设置扭转弹簧与拉簧,可以给埋肥装置施加以向外向下两个方向的作用力,提高施肥效率,增加追肥器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实施例5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旱田追肥器,与实施例4区别在于,进一步限定,埋肥装置外侧水平设置有限位器501,限位器501呈弧形杆状,一端固定在铧拉杆的外侧,另一端位于所述覆土器102的后方,限位器的设置,既能够避免埋肥装置伤害到农作物,也可以辅助实现在农作物根部附近开沟、施肥。

以上实施例仅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