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采摘时用的存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51764发布日期:2018-06-22 20:56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叶采摘时用的存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茶叶采摘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茶叶采摘时用的存放装置。



背景技术:

人工采摘茶叶的时候,都会随身携带容器来盛放采摘下的茶叶,但是采摘下的茶叶品质也有高低之分,一个容器提供一个空间无法将采摘下的茶叶分开盛放,携带多个容器又不方便。

如专利号为CN206274780U的一种茶叶采摘用盛放壶,其虽然能解决上述问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其通过多块隔板将壶体内部分隔成多个储存空间用于存放不同类别的茶叶,但是在每个储存空间内存放茶叶都会存在以下问题,那就是由于壶体高度较高,那么就使得每个储存空间内的茶叶堆积的较高,其中位于上方的茶叶因重力影响就会向下挤压位于下方的茶叶,而下方的茶叶因其顶部堆了太多的茶叶,其所需要承受位于其顶部所有茶叶的重力,也就导致位于下方的茶叶因承受压力太大容易被压坏;同时现有的壶体都是通过在其缩口部缠绕腰带并捆绑在工人的腰上一侧固定,但是由于工人的身高及操作习惯不同,假如不能调整腰带在壶体上的位置(改变腰带在壶体上的位置能调整壶体底部与地面之间的间距或壶体的壶口与工人腋下之间的间距),容易使工人操作时感觉别扭,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茶叶采摘时用的存放装置,将壶体内的盛放空间平均分隔,以用于盛放采摘下的不同品质的茶叶。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主要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茶叶采摘时用的存放装置,包括壶体,在壶体内竖直设置有格板,该格板将壶体内部空间等分成两个独立的储存室,在格板两侧的壶体内侧壁上还分别上下并列设置有多组倾斜设置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中正对于格板的顶端与格板之间留有空隙,其中同侧的上下多组支撑板与格板之间的间距由上往下依次减小,且支撑板中靠近格板的顶端高于其另一端与壶体内侧壁连接处的水平面,所述壶体外侧壁的中间处竖直设置有加强板,其中加强板上上下并列设置有多组挂环。

优选的,其中一组挂环上穿有腰绑带。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位于壶体缩口部下方的壶体内。

优选的,所述格板顶端不高于壶体顶端水平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在实际工作中,工人可将腰绑带穿过其中对应的一组挂环并绑在腰上,从而使得此时壶体底部与地面之间的间距刚好满足工人的实际要求,或者是使得壶体的壶口与工人腋下之间的间距满足工人的实际要求,便于工人在采摘茶叶后将手伸入壶体开口部。

2、支撑板能将每组储存室内的空间分隔成上下多个小空间用于存放茶叶,那小空间内的茶叶由于数量较少,那么位于底部的茶叶所承受到的压力也较小,所以茶叶被压坏的几率也相应得到减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中:1、壶体,2、格板,3、储存室,4、支撑板,5、加强板,6、挂环,7、腰绑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1-2,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一种茶叶采摘时用的存放装置,包括壶体1,如图1所示,在壶体1外侧壁的中间处竖直设置有加强板5,该加强板5上上下并列设置有多组挂环6,并且在其中一组挂环6上穿有腰绑带7,在实际工作中,工人可将腰绑带7穿过其中对应的一组挂环6并绑在腰上,从而使得此时壶体1底部与地面之间的间距刚好满足工人的实际要求,或者是使得壶体1的壶口与工人腋下之间的间距满足工人的实际要求,便于工人在采摘茶叶后将手伸入壶1体开口部。

其中在壶体1内竖直设置有格板2,该格板2将壶体1内部空间等分成两个独立的储存室3,通过两个独立的储存室3用于存放采摘下的不同品质的茶叶。

同时由于每个储存室3内高度较高,当在储存室3内填充满茶叶后,那么位于储存室3底部的茶叶因受到其顶部所有茶叶的重力影响容易被压坏,为了解决该问题,如图2所示,在格板2两侧的壶体1内侧壁上还分别上下并列设置有多组倾斜设置的支撑板4,其中支撑板4位于壶体1缩口部下方的壶体1内,并且支撑板4中正对于格板2的顶端与格板2之间留有空隙,那么支撑板4能将每组储存室3内的空间分隔成上下多个小空间用于存放茶叶,那小空间内的茶叶由于数量较少,那么位于底部的茶叶所承受到的压力也较小,所以茶叶被压坏的几率也相应得到减小,并且由于同侧的上下多组支撑板4与格板2之间的间距由上往下依次减小,所以当往储存室3内导入茶叶时,位于上方的支撑板4不会阻挡茶叶下落至储存室3的底部,并由下往上逐个将用于放置茶叶的小空间填充满,并且倾斜的支撑板4中靠近格板2的顶端高于其另一端与壶体1内侧壁连接处的水平面,那么在将壶体1倾斜使储存室3内的茶叶倒出时,每个小空间内的茶叶沿着支撑板4底部的斜面流出,使得茶叶容易流向壶体1的开口部并排出。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