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选择性捕虾地笼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49591发布日期:2018-07-03 20:57阅读:1566来源:国知局
一种选择性捕虾地笼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捕捞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选择性捕虾地笼。



背景技术:

目前,稻田养殖、池塘养殖以及野生小龙虾都存在大小不一的情况,目前,市场上购置的小龙早班捕捞的渔网存在四个方面的缺点,一是在小龙虾的捕捞过程中,大小不一的小龙虾全部捕捞入网,经过筛选后重新回养殖,造成幼苗受损严重;二是捕捞的小龙虾大小在不均衡的问题,捕捞上后要经过人工筛选分类后加工销售,造成人力成本过大;三是在捕捞过程中,小龙虾布满整个渔网,捕捞上后要经过人工捕捉,造成人力成本过大的问题;四是捕捞效益,现有渔网捕捞效益偏低;随着小龙虾产业在全国快速发展,如何将小龙虾的捕捞上市是小龙虾产业发展有一个重环节。由于地笼网网鱼过小,不利于渔业资源的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四章第三十条以及第五章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地笼在多地的渔业管理条例中已被列为禁用渔具。但是,小龙虾养殖产业的发展,地笼捕捞工具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属于养殖环节中必不可少的节点,在法律上不属于禁止的范畴,需要一种主要针对渔塘养殖、稻虾共生以及天然野生小龙虾的捕捞工具,如何利用地笼提高捕捞的小龙虾的效果是现代小龙虾产业发展有一个重要课题,现代小龙虾产业需要一种能够解决捕鱼与捕虾之间差异的适用于捕虾的地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捕虾、捕捞效率高、能选择性套捕、定点归集小龙虾、节省人工的选择性捕虾地笼。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选择性捕虾地笼,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笼身、笼尾,笼身两端与笼尾相连通,使笼身中的小龙虾能顺利到达笼尾,所述笼身由矩形框架1和网布2缝制而成,以两个矩形框架 1与网布2围成的空间为一节,形成封闭的空间以困住进入的小龙虾虾,所述笼身设置有21-43 节,笼身每节的网布2侧面设置有喇叭形入口3,所述喇叭形入口3呈漏斗状向笼身内部收缩,使小龙虾进入后难以再找到出口逃出,笼身每节还设置有八字门5,所述八字门5向笼尾方向逐渐变窄,使小龙虾只能不断游向笼尾,笼身和笼尾由两个矩形框架1连接,用以固定笼身不变形,所述笼尾由圆形框架4和网布2缝制而成,形成封闭的空间以防止小龙虾逃出,所述圆形框架4上设置有向尾部延伸的漏斗状须口6,使小龙虾只能不断游向笼尾最尾端的虾袋7,防止小龙虾返回笼身钻出地笼,减小捕捞量,所述笼尾尾端设置有虾袋7,用来收集捕获的小龙虾,所述喇叭形入口3、八字门5、漏斗状须口6以及笼身内侧都安装有倒须,进一步限制小龙虾回游。

作为以上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矩形框架1和圆形框架4采用金属丝穿入塑胶管后弯折而成,既保证了框架的强度又使其具有一定的防锈防腐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所述八字门5包括两面网,网的一端与笼身相连,另一端相互向中间收拢,从上方看呈八字的形状,龙虾被向中间收拢的网限制,只能游向门缝的位置,从门缝过去后很难再从门缝逃回来,只能继续向尾端游。

所述网布2的网格密度为2-4.5cm,利用网布2网格的密度大小,捕捞等规格的小龙虾,实现捕大留小,减小人工人筛选的成本,提高劳动效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适用于捕虾、捕捞效率高、能选择性套捕、定点归集小龙虾、节省人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是通过网格密度来完成筛选步骤,减少对幼苗的损伤,降低损失,减少人力成本,从而提高效率;通过尾端的虾袋来定点归集小龙虾省去人工捕捉的环节,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使整体捕捞效率比目前采用的渔网捕捞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1-矩形框架,2-网布,3-喇叭形入口,4-圆形框架,5-八字门,6-漏斗状须口,7- 虾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包括笼身、笼尾,笼身两端与笼尾相连通,使笼身中的小龙虾能顺利到达笼尾,所述笼身由矩形框架1和网布2缝制而成,以两个矩形框架1与网布2围成的空间为一节,形成封闭的空间以困住进入的小龙虾虾,所述笼身设置有21-43节,笼身每节的网布2侧面设置有喇叭形入口3,所述喇叭形入口3呈漏斗状向笼身内部收缩,使小龙虾进入后难以再找到出口逃出,笼身每节还设置有八字门5,所述八字门5向笼尾方向逐渐变窄,使小龙虾只能不断游向笼尾,笼身和笼尾由两个矩形框架1连接,用以固定笼身不变形,所述笼尾由圆形框架4和网布2缝制而成,形成封闭的空间以防止小龙虾逃出,所述圆形框架4上设置有向尾部延伸的漏斗状须口6,使小龙虾只能不断游向笼尾最尾端的虾袋7,防止小龙虾返回笼身钻出地笼,减小捕捞量,所述笼尾尾端设置有虾袋7,用来收集捕获的小龙虾,所述喇叭形入口3、八字门5、漏斗状须口6以及笼身内侧都安装有倒须,进一步限制小龙虾回游,养殖户在捕捞小龙虾时,将茅草街地笼放置在池塘、水库、河流、湖泊中,在八字门5内放置诱饵,小龙虾从喇叭形入口3进入地笼之中,进入笼身,因喇叭形入口3、八字门5以及笼身内均安装有倒须,小龙虾无法钻出地笼,只能顺着八字门5以及漏斗状须口进入笼尾,最后进入笼尾的虾袋中,之后只需更换虾袋即可继续捕捞。参阅图1-2。

实施例2,本实用新型包括笼身、笼尾,笼身两端与笼尾相连通,使笼身中的小龙虾能顺利到达笼尾,所述笼身由矩形框架1和网布2缝制而成,以两个矩形框架1与网布2围成的空间为一节,形成封闭的空间以困住进入的小龙虾虾,所述笼身设置有21-43节,笼身每节的网布2侧面设置有喇叭形入口3,所述喇叭形入口3呈漏斗状向笼身内部收缩,使小龙虾进入后难以再找到出口逃出,笼身每节还设置有八字门5,所述八字门5向笼尾方向逐渐变窄,使小龙虾只能不断游向笼尾,笼身和笼尾由两个矩形框架1连接,用以固定笼身不变形,所述笼尾由圆形框架4和网布2缝制而成,形成封闭的空间以防止小龙虾逃出,所述圆形框架4上设置有向尾部延伸的漏斗状须口6,使小龙虾只能不断游向笼尾最尾端的虾袋7,防止小龙虾返回笼身钻出地笼,减小捕捞量,所述笼尾尾端设置有虾袋7,用来收集捕获的小龙虾,所述喇叭形入口3、八字门5、漏斗状须口6以及笼身内侧都安装有倒须,进一步限制小龙虾回游,养殖户在捕捞小龙虾时,将茅草街地笼放置在池塘、水库、河流、湖泊中,在八字门5内放置诱饵,小龙虾从喇叭形入口3进入地笼之中,进入笼身,因喇叭形入口3、八字门5以及笼身内均安装有倒须,小龙虾无法钻出地笼,只能顺着八字门5以及漏斗状须口进入笼尾,最后进入笼尾的虾袋中,之后只需更换虾袋即可继续捕捞,所述矩形框架1和圆形框架4采用金属丝穿入塑胶管后弯折而成,既保证了框架的强度又使其具有一定的防锈防腐性能,延长使用寿命,所述网布2的网格密度为2.0或2.5或3.0cm,利用网布2网格的密度大小,捕捞等规格的小龙虾,实现捕大留小,减小人工人筛选的成本,提高劳动效益。参阅图1-2,其余同上述实施例。

实施例3,本实用新型包括笼身、笼尾,笼身两端与笼尾相连通,使笼身中的小龙虾能顺利到达笼尾,所述笼身由矩形框架1和网布2缝制而成,以两个矩形框架1与网布2围成的空间为一节,形成封闭的空间以困住进入的小龙虾虾,所述笼身设置有21-43节,笼身每节的网布2侧面设置有喇叭形入口3,所述喇叭形入口3呈漏斗状向笼身内部收缩,使小龙虾进入后难以再找到出口逃出,笼身每节还设置有八字门5,所述八字门5向笼尾方向逐渐变窄,使小龙虾只能不断游向笼尾,笼身和笼尾由两个矩形框架1连接,用以固定笼身不变形,所述笼尾由圆形框架4和网布2缝制而成,形成封闭的空间以防止小龙虾逃出,所述圆形框架4上设置有向尾部延伸的漏斗状须口6,使小龙虾只能不断游向笼尾最尾端的虾袋7,防止小龙虾返回笼身钻出地笼,减小捕捞量,所述笼尾尾端设置有虾袋7,用来收集捕获的小龙虾,所述喇叭形入口3、八字门5、漏斗状须口6以及笼身内侧都安装有倒须,进一步限制小龙虾回游,养殖户在捕捞小龙虾时,将茅草街地笼放置在池塘、水库、河流、湖泊中,在八字门5内放置诱饵,小龙虾从喇叭形入口3进入地笼之中,进入笼身,因喇叭形入口3、八字门5以及笼身内均安装有倒须,小龙虾无法钻出地笼,只能顺着八字门5以及漏斗状须口进入笼尾,最后进入笼尾的虾袋中,之后只需更换虾袋即可继续捕捞,所述矩形框架1和圆形框架4采用金属丝穿入塑胶管后弯折而成,既保证了框架的强度又使其具有一定的防锈防腐性能,延长使用寿命,所述八字门5包括两面网,网的一端与笼身相连,另一端相互向中间收拢,从上方看呈八字的形状,龙虾被向中间收拢的网限制,只能游向门缝的位置,从门缝过去后很难再从门缝逃回来,只能继续向尾端游,所述网布2的网格密度为3.5或4.0 或4.5cm,利用网布2网格的密度大小,捕捞等规格的小龙虾,实现捕大留小,减小人工人筛选的成本,提高劳动效益。参阅图1-2,其余同上述实施例。

上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