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类增殖放流运输密度胁迫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68527发布日期:2018-09-18 19:47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增殖放流实验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鱼类增殖放流运输密度胁迫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活鱼消费量的急剧增加和鱼类增殖放流活动的广泛开展,加速推动了我国鱼类活体运输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活鱼运输由于运输工艺技术尤其是配套运输装备滞后,造成大量活鱼的死亡。据估算,每年鱼类增殖放流运输途中死亡率一般为5%-10%,有些种类超过10%。鱼类增殖放流运输势必要涉及到捕捞、运输和卸载等操作,这些外来刺激均会对鱼体的生理机能产生影响。面对突如其来的环境改变和低氧胁迫、剧烈振荡等不利因素刺激,鱼体极易受损伤,对鱼类运输效果产生了极大影响,现普遍认为胁迫能够引起鱼体内多项生理生化指标改变,影响鱼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引起机体的行为改变,甚至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变化,可导致鱼类死亡,直接影响增殖放流效果。目前,从有水运输关键技术出发,通过停食暂养和添加麻醉剂等方式,可延长运输时间并获得较高的存活率,但鱼类增殖放流运输方式和密度胁迫对存活率的影响的研究基础薄弱。其中,运输密度,研究适宜的运输方式和运输密度,能提高其成活率及经济效益,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目前,一般采用桶装或者密封充氧运输方式来研究运输密度,但对运输车辆的容量、天气和装备等要求比较高,这些方式操作繁琐麻烦,需要多人配合,所耗费时间长,实验误差较大,影响实验结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鱼类增殖放流运输密度胁迫实验装置,其简单实用,方便实验人员展开实验工作。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鱼类增殖放流运输密度胁迫实验装置,包括保温容器,所述保温容器内部由可拆分的分隔层分隔出若干个实验腔,保温容器内部的上方设置有充氧器,充氧器的输出口通过管路通至每个实验腔内,所述保温容器还设有可开合的容器盖,所述容器盖的材质为保温材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保温容器的材质柔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保温容器由外至内至少具有三层结构,包括位于外部的耐磨防水层、位于内层的隔热防水层和位于中部的保温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耐磨防水层为牛津布双面贴合PVC,所述隔热防水层为贴合铝箔的布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保温容器的底部还设有可放入冰袋的夹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保温容器内部设有支撑框架,支撑框架抵接保温容器内壁从而将保温容器撑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构成所述支撑框架的边框为空心结构,充氧器的输出管路沿边框的长度方向并从边框的空心部分内穿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框架的顶部或者靠近顶部的位置连接有收纳筐,所述充氧器设置在收纳筐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收纳筐由防水材质制成且收纳筐的底部由不透水的材质包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分隔层在保温容器内分隔出实验腔,由于分隔层可以拆分,使得实验腔的容积能够进行调整,那么即可以在一套装置中使用改变容积的方式来完成密度胁迫实验,大大增加了实验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布置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纵向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目的,是为研究运输密度不同对鱼类生理生化影响的实验装置,同时也给运输有自残行为的鱼种和其他鱼种的运输提供一种运输装置。

参考图1和图2所示的鱼类增殖放流运输密度胁迫实验装置,包括保温容器1。保温容器1内部由可拆分的分隔层2分隔出若干个实验腔3,这些实验腔3用于装入水以及实验用的鱼类。该可拆分的分隔层2可以为PP材质的隔板,分隔层2以一定间距插装在保温容器1内部,从而隔出所述的实验腔3。由于分隔层2可以拆分,那么将其插装在不同的位置则能改变实验腔的容积;同时,若将一块或者多块分隔层拆出,也能形成不同容积的实验腔。这样一来,实验人员可以在一个保温容器1内采用调整实验腔容积的方式来控制鱼类的密度,进行运输密度胁迫实验。不仅如此,由于具有多个实验腔3,实验人员还可以进行不同种鱼类的实验。

所述保温容器1内部的上方设置有充氧器4,充氧器4的输出口通过管路通至每个实验腔3内。充氧器4用于为实验腔3提供鱼类生存的氧气,其输出口可以连接多根管子,每根管子通至一个实验腔3内。优选的充氧器4为充电式的充氧泵,无需外界供电即能完成长时间的供氧。

上述的保温容器1能够进行保温,保持密度胁迫实验中环境温度的稳定,使其实验数据更加准确。

保温容器1还设有可开合的容器盖5,容器盖5的材质与保温容器1相同亦为保温材料。保温容器和容器盖5的组合有效的减少外部热热、风、雨、水对实验环境、运输环境的影响。

进一步优选的,保温容器1的材质柔软。柔软的材质能够进行一定的压缩、折叠,在不进行实验的情况下便于保存,减少保温容器的占用空间。

进一步优选的,保温容器1由外至内至少具有三层结构,包括位于外部的耐磨防水层11、位于内层的隔热防水层12和位于中部的保温棉13。耐磨防水层11首先具有防水的作用,另外其耐磨擦的性能保证了其使用寿命。隔热防水层12可以防止水体的流失,以及防止水体热量的流失、外部热量对水温的影响。

优选的实施例中,耐磨防水层11为牛津布双面贴合PVC,且内部涂有防水胶,隔热防水层12为贴合铝箔的无纺布或者珍珠棉,且外过PVC增强。

进一步优选的,保温容器1的底部还设有可放入冰袋的夹层6,夹层6采用拉链的方式进行打开,放入冰袋后保持合适的环境温度。

进一步优选的,考虑到保温容器1比较柔软,在其内部设有支撑框架7,支撑框架7采用PPR管或者PVC管组合成方形框架状,使其抵接保温容器1内壁(尤其是边缘角落的位置),从而将保温容器1撑起成型。

进一步优选的,构成上支撑框架7的边框为空心结构,上述的PVC管或者PPR管实际也为空心的结构,充氧器(4)的输出管路沿边框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从边框的空心部分内穿过后到达不同的实验腔3。这种方式将充氧器大部分的输出管路隐藏在支撑框架内,使得实验装置内部更加整齐有条例,也不会压缩内部的空间。

上述的支撑框架7的顶部或者靠近顶部的位置连接有收纳筐8,充氧器4设置在收纳筐8内。收纳筐8可以采用挂钩连接的方式连接支撑框架7。

进一步优选的,收纳筐8由防水材质制成。收纳筐8的底部由不透水的材质包裹,当充氧器4放置在收纳筐8底部之后,实验腔3的水不会从底部进入收纳筐8,从而对充氧器4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其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