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早秋小麦栽培中的播种期、密度管理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4362605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业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早秋小麦栽培中的播种期、密度管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云南小麦生产80%以上在山区,无灌溉条件,主要靠自然降雨满足小麦水分需求,生产基础设施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云南冬春干旱少雨,目前小麦主要与玉米轮作,播种时间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在生产过程中,出苗期雨水较重,孕穗开花期常遇低温霜冻,后期高温逼熟,因此,云南省小麦单产约140公斤/亩,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鲜食玉米、青储饲用玉米大力发展,收获节令提早,为小麦栽培制度的调整提供了可能,发展早秋小麦以成为解决我国南部低纬度麦区旱作增产的重要措施,但早秋麦的研究和推广刚刚起步,对早秋麦研究报道较少。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

现有技术中,小麦播种时间是全年雨量最为集中的时期,整地质量难以达到要求,且必须加大播种来保证基本苗,因土壤水分过重,苗势弱,分蘖不足;麦苗进入拔节期后降雨偏少,追肥等田间管理措施无法实施,孕穗开花期一般处在全年气温最低时期,容易遭受冻害,成熟期在高温和干旱的双重影响下,千粒重降低、提前成熟,产品商品性差。

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在特定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条件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只有根据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合理安排耕作制度和管理技术来适应特定的气候环境是解决该矛盾的唯一措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早秋小麦栽培中的播种期、密度管理方法及系统。通过本发明的管理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该区域内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对促进粮食安全生产具有丰产重要的意义。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早秋小麦栽培播种期、密度管理方法,是我国西南部低纬度山区通过改进小麦耕作管理制度和技术方法,提高产量及品质的有效措施。

在我国南方、低纬度麦类旱作区,播种期在8月20日-9月10日之间,较目前传统种植时间提早30-40天;小麦出苗至拔节期雨量充沛,孕穗期、扬花期错开霜冻天气,灌浆至成熟期避免高温逼熟。密度控制20-25万/亩之间,较目前传统密度每亩增加5-10万苗,能有效提高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及产品品质等,产量明显高于同条件下小麦现有技术。

一种早秋小麦栽培播种期、密度管理方法,是在我国西南部麦类生产旱作区,通过对播种时间、种植密度两个关键因素进行调整,实现与该区域特定气候及生态环境相吻合,从而提高小麦产量及品质,是我国小麦栽培中的一种创新。

所述播种期具体包括:

将播种期提早30-40天,确定在8月20日至9月10日之间,充分利用我国西南地区秋末冬初的雨热资源,实现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在10月期间完成分蘖,11月进入拔节期,获得最佳群体结构,12月完成孕穗灌浆,2月中旬至3月初收获。这一过程使小麦播种出苗期有适宜雨量,获得合理基本苗,分蘖末期及孕穗期处于最多降雨量期间,促进麦苗生长和各项管理措施的实施,获得合理的群体结构,孕穗期错过1月份低温,成熟期错过3-4月的高温干旱天气,从而达到增产稳产的目的。

密度管理方法包括:

在我国西南小麦旱作区,由于特殊的冬春连旱的气候,小麦分蘖成穗率较弱,形成籽粒的饱满度不够,影响产量及品质,通过提高密度,密度选择20-25万/亩之间,较目前传统密度每亩增加5-10万苗,依靠主茎成穗,不仅提高有效穗,穗粒数,且能够改善产品品质。

进一步,所述早秋小麦栽培中的播种期、密度管理方法具体包括:

以播期和密度为试验因素,分别设三个水平,播期分别为8月20日、9月5日、9月20日;密度分别为亩基本苗15万、20万、25万;采用正交全面试验设计方法,共9个处理,3次重复,共27个小区,小区面积6.6m2,四周设保护行,底肥尿素10公斤和分蘖肥尿素15公斤均为一次性施入;

进行管理栽培措施,包括:品种选择、种子处理、计算播种量、播期、土壤处理及施肥管理。

进一步,所述品种选择包括:

选择对光照反应不敏感和抗病高产的早熟品种;

所述种子处理包括:

播种时进行拌种,采用粉锈宁拌种:50g粉锈宁拌种25kg,拌匀后播种。或采用多菌灵拌种,用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加水5l,拌麦种50kg;

或采用辛硫磷拌种,用50%辛硫磷50g拌麦种20kg。

进一步,所述计算播种量,包括:

每亩播种量13~15千克,基本苗20~25万;计算播种量公式为:

进一步,播期为8月20日至9月10日;

土壤处理包括:

秋末,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0.3kg,加水1l~2l,拌细土25kg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

进一步,所述施肥管理包括:

重施底肥:除去前茬和杂草后深耕前,在地里施入腐熟农家肥1500kg/亩,每亩施尿素10kg~15kg,过磷酸钙30kg~50kg,磷酸二氢钾20kg撒施到地里;

施用种肥:播种时每亩施8kg~10kg尿素于播种沟内;

追肥:小麦出苗后,在降雨后亩撒施纯尿素10kg~15kg;

根外喷肥:小麦开花以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根外喷肥。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早秋小麦栽培中的播种期、密度管理系统。

本发明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

本发明通过对小麦播种时间、种植密度两个关键因素进行调整,实现小麦生育进程的需水规律与该区域特定气候及生态环境相吻合,从而提高小麦产量及品质,是我国小麦栽培中的一种创新,通过试验证明,增产幅度可达25%-33%。本发明播种期在8月20日-9月10日之间,较目前传统种植时间提早30-40天;小麦出苗至拔节期雨量充沛,孕穗期、扬花期错开霜冻天气,灌浆至成熟期避免高温逼熟。密度控制20-25万/亩之间,较目前传统密度每亩增加5-10万苗,能有效提高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及产品品质等,产量明显高于同条件下小麦现有技术。

旨在充分利用我国西南地区秋末冬初的雨热资源,使小麦出苗期有适宜雨量,获得合理基本苗,分蘖末期及孕穗期处于最多降雨量期间,促进麦苗生长和各项管理措施的实施,获得合理的群体结构,孕穗期错过1月份低温,成熟期错过3-4月的高温干旱天气,从而达到增产稳产的目的,密度选择20-25万/亩之间,依靠主茎成穗,不仅提高有效穗,穗粒数,且能够改善产品品质。

本发明适宜我国西南低纬度旱作麦区推广,覆盖面积超过2000多万亩,不需要增加生产成本,利于推广,加之,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作为小麦的前茬作物玉米,开始向鲜食、青储饲用发展,收获时间提早,为早秋小麦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通过该发明的应用,该大大提高该区域的小麦单产及品质,对粮食生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早秋小麦栽培中的播种期、密度管理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早秋小麦栽培中的播种期、密度管理方法,包括:

s101:以播期和密度为试验因素,分别设三个水平,播期分别为8月20日、9月5日、9月20日;密度分别为亩基本苗15万、20万、25万;采用正交全面试验设计方法,共9个处理,3次重复,共27个小区,小区面积6.6m2,四周设保护行,底肥尿素10公斤和分蘖肥尿素15公斤均为一次性施入;

s102:进行管理栽培措施,包括:品种选择、种子处理、计算播种量、播期、土壤处理及施肥管理。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早秋小麦栽培中的播种期、密度管理方法,包括:

1群体动态和产量结构的指标

1.1群体动态指标

亩基本苗20~25万,分蘖数达50~60万,成熟期亩成穗25~30万。

1.2产量结构指标

多穗型品种亩成穗数28~30万,穗粒数30粒左右,千粒重35克以上;中大穗型品种亩成穗数25~28万,穗粒数35粒以上,千粒重40克以上。目标产量:250-300千克,实际生产试验统计达200千克。

2规范化播种技术

2.1品种选择

选择已经通过审定的适于早秋播种的早熟、高抗春性品种。对光照反应不敏感和抗病高产的早熟品种。

2.2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二级以上规定指标。

种子纯度≥99.0%,净度≥98.0%,发芽率≥85%,水分≤13.0%。

2.3种子处理

播种时通过拌种,能给种子披上“化学盔甲”,病虫害难以缠身。①粉锈宁拌种:50g粉锈宁拌种25kg,拌匀后即可播种。可有效地防治小麦锈病,黑穗病,白粉病等。②多菌灵拌种:用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加水5l。拌麦种50kg,可防治小麦白粉病和黑粉病等。③辛硫磷拌种:用50%辛硫磷50g拌麦种20kg,可防治蛴螬、蝼姑等害虫。病、虫混发地块用以上杀菌剂+杀虫剂混合拌种。

2.4播种阶段

2.4.1播种量

早秋麦生长的前期和中期,温度较高,土壤水份比较充足,生长发育快,而分蘖成穗低,因此要适当加大播种量,保证足够的基本苗数,依靠主茎成穗获高产。一般每亩播种量13~15千克,保证基本苗20~25万。

2.4.2播期

应抓住雨季尚未结束,土壤潮湿,墒情好的有利时机播种,播种时间以8月20日至9月10日为宜,在适期内争取早播。这样既避免早霜危害,又不致后期高温逼熟,实现稳产高产。

2.4.3播种质量

采用行播,播量要精确,播深3-5厘米,行距15厘米,播后要覆土,做到下籽要均匀,不重不漏,行距一致,深浅一致,地头地边播种整齐。

2.5麦地整理

2.5.1整地要求

坚持早、深、细、透、实、平、净、足的原则。大春作物收获后及时灭茬,除尽杂草;及早犁耙,犁地深度25cm~33cm左右,不漏耕漏耙,土壤上松下实,耙要耙深耙细,无明、暗坷垃,以达到保墒、灭草、减少肥水消耗和增加养分的目的。

2.5.2土壤处理

秋末,温度较高,地下害虫仍然活动猖獗,因此,每亩可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0.3kg,加水1l~2l,拌细土25kg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

3施肥

3.1重施底肥:除去前茬和杂草后深耕前,在地里施入腐熟农家肥1500kg/亩,每亩施尿素10kg~15kg,过磷酸钙30kg~50kg,磷酸二氢钾20kg撒施到地里。

3.2施用种肥

除施足基肥外,施用种肥尤为重要,这是夺取早秋麦高产的关键措施。播种时每亩施8kg~10kg尿素于播种沟内

3.3根据降水情况追肥

小麦出苗后,根据降水,以及田间麦苗长势,可在降雨后亩撒施纯尿素10kg~15kg,促进苗旺而壮,提高有效穗。

3.4根外喷肥

小麦开花以后,为了及时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要,延长叶片的功能期,促进灌浆,增加粒重,需及时进行根外喷肥。根外喷肥肥料利用率高达80%~90%,而且植物吸收快,是经济用肥的有效措施。

4田间管理技术

4.1查苗补苗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种,疏密补稀。缺苗在15cm以上的地块要及时催芽开沟补种同品种的种子,墒情差时在沟内先浇水在补种;也可采用在苗稀少的地方及时补苗,采用疏密补稀的方法,移栽带1~2个分蘖的麦苗,覆土深度要掌握上不压心,下不露白,并压实土壤,适量浇水,保证成活。

4.2中耕除草和化学除草

每亩用75%巨星1g对水30~40l防治阔叶杂草或6.9%骠马50g防治禾本科杂草。中耕除草时在晴天尽量不要松土,减少水分的蒸发;根据天气预报,如果有降水,则及时深松土壤,蓄水促根。

5、田间管理;(1)除草:2015年10月16日,麦苗3叶1心,杂草2~3叶时,有杂草的地块,每亩用二甲四氯化钠56%加10%苯磺隆20克混合对水喷雾进行化学除草。(2)防鼠:有鼠害的地块,在播种前、拔节期、成熟期诱杀。(3)防治病虫:视蚜虫发生情况用粉锈宁和杀虫剂混合防治。

6、适时收获:当叶片、穗及穗下间呈金黄色,穗下第一节呈微绿色。籽粒腹沟变黄,极少部分呈绿色,内部呈蜡质状态,含水量25%-30%时及时抢收。

做到单收、单贮,严防机械混杂和混收混放。收获后及时晾晒。采用干燥、趁热密闭贮藏方法和“三低(低温、低氧、低氧化铝剂量)”的综合技术贮藏。入仓小麦籽粒含水量≤13%。

本发明播种期在8月20日-9月10日之间,较目前传统种植时间提早30-40天;小麦出苗至拔节期雨量充沛,孕穗期、扬花期错开霜冻天气,灌浆至成熟期避免高温逼熟。密度控制20-25万/亩之间,较目前传统密度每亩增加5-10万苗,能有效提高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及产品品质等,产量明显高于同条件下小麦现有技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