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智能饲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66177发布日期:2018-08-28 21:44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家禽饲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家禽智能饲养装置。



背景技术:

家禽的饲养要获得饲养品质好,饲养产量高、效益高的饲养效果,除了卫生清洁的良好饲养环境外,科学合理的饲养方法至关重要,如喂料、喂水的及时科学和合理直接影响禽类的生长速度、出肉率、产蛋率等。家庭规模的饲养,一般多用人工喂养,这不仅花费时间多,劳动强度大,而且喂养质量差,难以获得科学喂养的效果。一般的饲养规模的其喂养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也并不是很高,即使一些较大规模的饲养企业其喂养装置的自动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如喂水装置,大多喂水装置都是使用长流水的半自动方式,而能够实现全自动控制的人性化喂水方式的装置则不仅结构复杂,而且维护维修困难,可靠性不够,成本高,投资大。而即使是能够实现自动喂水,也由于其整体结构的不尽合理,其水的浪费同样比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家禽智能饲养装置,集投饵、搅拌、碾磨、排便于一体,可定时定量投料,对饲料进行搅拌混合均匀,搅拌后进行碾磨,使家禽更快的吸收饲料中的养分。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家禽智能饲养装置,包括箱体,箱体左侧上方设有投饵器,箱体中部上方设有电机,电机的输出端设有转轴,转轴下方设有出料口,出料口出料端设有碾磨装置,碾磨装置下方设有养殖区。本装置结构简单,实用方便,功能较为强大,减少了饲料投喂的环节,降低了饲料感染病菌的可能,同时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少食多餐,科学合理化喂养,养殖区与粪便区隔开能有效的防止病菌滋生和蔓延,保证了家禽的健康,

作为优选,投饵器包括定时器,定时器位于投饵器的一侧,投饵器内部设有储料槽,储料槽连接中心轴,投饵器下方设有进料口。投饵器可定时投饵,在定时器上设置好需要投饵的时段,等到需要投饵时中心轴会进行旋转,旋转到使储料槽的开口与进料口的开口重合,饲料会倒入箱体中,中心轴每次旋转的角度都相同,投料的分量也相同不会出现多投或少投的现象。

作为优选,转轴表面设有连接杆,连接杆上设有旋转叶片,旋转叶片上下端部为波浪状,旋转叶片表面设有通孔。饲料倒入箱体中,启动电机,转轴会带动旋转叶片转动,对混合的饲料进行均匀的搅拌,旋转叶片的上下端为波浪形避免了饲料在搅拌时就被压碎,也不会出现搅拌不均匀现象,叶片上的通孔可减小旋转时饲料对叶片的阻力,提高整个装置的机械性能。

作为优选,转轴下方设有拉板,拉板下方设有第一滚轮,第一滚轮用隔板隔开,拉板可沿第一滚轮向两侧开启。搅拌均匀后,第一滚轮滚动带动拉板向两侧开启,饲料会从出料口掉入碾磨装置中,掉出后,拉板又会慢慢闭合。

作为优选,出料口位于拉板下方,出料口的出料端设有斜板,斜板下方设有碾磨装置。斜板可将饲料运输到传送带上,不会出现饲料堆积、堵塞在出料口的现象,保证了装置运行的流畅性。

作为优选,碾磨装置包括过渡杆,过渡杆连接斜板底面,过渡杆下端设有第二滚轮,第二滚轮表面设有齿轮,齿轮下方对应设有齿口,齿轮与齿口相互啮合;齿口设于传送带上方,传送带两端设有托辊,碾磨装置下方设有养殖区。饲料掉入传送带上,传送带向前传动,传送带上的齿口与第二滚轮表面的齿轮相互啮合,能将掉在传送带上的饲料全部碾碎,碾碎后掉入集饵槽内,饲料内部一些营养物质提升到饲料表层,有利于促进家禽营养的吸收。

作为优选,养殖区与碾磨装置之间用隔板隔开,养殖区左侧设有集饵槽,养殖区右侧设有拉门,拉门下方设有排粪口,养殖区底部设有滤网,滤下方设有气缸,气缸的端部设有推板,气缸左侧设有通气孔。家禽放入养殖区养殖,排出的粪便都会经过滤网掉到下层,下层的气缸会推动推板向前,能将粪便从排粪口排出,保证了养殖区的卫生状况,通气孔可使养殖区内部的空气保持通畅,避免细菌大量滋生,影响家禽的健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投饵器可定时投饵,可实现少食多餐,科学合理化喂养,转轴上的旋转叶片转动可将饲料搅拌均匀,旋转叶片的上下端为波浪形避免了饲料在搅拌时就被压碎,进料口上设有斜板不会出现饲料堆积、堵塞在出料口的现象,碾磨装置能将掉在传送带上的饲料全部碾碎,饲料内部一些营养物质提升到饲料表层,有利于促进家禽营养的吸收,养殖区与粪便区隔开能有效的防止病菌滋生和蔓延,保证了家禽的健康。

本发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家禽智能饲养装置,弥补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合理,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家禽智能饲养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家禽智能饲养装置碾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电机;2箱体;3通孔;4旋转叶片;5连接杆;6拉板;7第一滚轮;8出料口;9齿轮;10齿口;11第二滚轮;12隔板;13拉门;14养殖区;15排粪口;16推板;17气缸;18集饵槽;19通气孔;20传送带;21过渡杆;22斜板;23隔板;24转轴;25进料口;26定时器;27投饵器;28储料槽;29托辊;30中心轴;31滤网。

具体实施例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家禽智能饲养装,包括箱体2,箱体2左侧上方设有投饵器27,箱体2中部上方设有电机1,电机1的输出端设有转轴24,转轴24下方设有出料口8,出料口8出料端设有碾磨装置,碾磨装置下方设有养殖区14。本装置结构简单,实用方便,功能较为强大,减少了饲料投喂的环节,降低了饲料感染病菌的可能,同时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少食多餐,科学合理化喂养,养殖区与粪便区隔开能有效的防止病菌滋生和蔓延,保证了家禽的健康,

投饵器27包括定时器26,定时器26位于投饵器27的一侧,投饵器27内部设有储料槽28,储料槽28连接中心轴30,投饵器27下方设有进料口25。投饵器可定时投饵,在定时器上设置好需要投饵的时段,等到需要投饵时中心轴会进行旋转,旋转到使储料槽的开口与进料口的开口重合,饲料会倒入箱体中,中心轴每次旋转的角度都相同,投料的分量也相同不会出现多投或少投的现象。

转轴24表面设有连接杆5,连接杆5上设有旋转叶片4,旋转叶片4上下端部为波浪状,旋转叶片4表面设有通孔3。饲料倒入箱体中,启动电机,转轴会带动旋转叶片转动,对混合的饲料进行均匀的搅拌,旋转叶片的上下端为波浪形避免了饲料在搅拌时就被压碎,也不会出现搅拌不均匀现象,叶片上的通孔可减小旋转时饲料对叶片的阻力,提高整个装置的机械性能。

转轴24下方设有拉板6,拉板6下方设有第一滚轮7,第一滚轮7用隔板23隔开,拉板23可沿第一滚轮7向两侧开启。搅拌均匀后,第一滚轮滚动带动拉板向两侧开启,饲料会从出料口掉入碾磨装置中,掉出后,拉板又会慢慢闭合。

出料口8位于拉板6下方,出料口8的出料端设有斜板22,斜板22下方设有碾磨装置。斜板可将饲料运输到传送带上,不会出现饲料堆积、堵塞在出料口的现象,保证了装置运行的流畅性。

碾磨装置包括过渡杆21,过渡杆21连接斜板22底面,过渡杆21下端设有第二滚轮11,第二滚轮11表面设有齿轮9,齿轮9下方对应设有齿口10,齿轮9与齿口10相互啮合;齿口10设于传送带20上方,传送带20两端设有托辊29,碾磨装置下方设有养殖区14。饲料掉入传送带上,传送带向前传动,传送带上的齿口与第二滚轮表面的齿轮相互啮合,能将掉在传送带上的饲料全部碾碎,碾碎后掉入集饵槽内,饲料内部一些营养物质提升到饲料表层,有利于促进家禽营养的吸收。

齿口10与齿轮9表面设有防锈涂层,该涂层由以下成分及重量份组成::e-12环氧树脂35份、柠檬酸三丁酯1份、砂纹剂swmbx-301-1份、铝银粉3.5份、苯亚甲基丙二酸0.01份、硅石灰粉33份、双十四碳醇酯1.8份、复合铁钛粉7份、聚乙烯吡咯烷酮2份、氧化铝2.5份、复合填料13份;防锈涂料干燥后会在齿口与齿轮表面表面形成一层致密、均匀的疏离层,疏离层可以有效地隔绝空气,防止齿口与齿轮被氧化腐蚀,防锈涂层同时具有较强的防锈性能,可以使齿口与齿轮在运作过程中与饲料长时间接触摩擦依然保持表面光滑,从而保证碾磨效果,延长齿口与齿轮的使用年限,降低装置成本;特定配比的苯亚甲基丙二酸与聚乙烯吡咯烷酮能够起到稳定剂的作用,可以增强涂料中各组分的相容性,降低组分间的各向异性,提高涂层的致密性与结构稳定性,可以使涂层在长时间的时候不会开裂、脱附,提高涂层的使用期限,延长涂层对基底的保护时间。

养殖区14与碾磨装置之间用隔板12隔开,养殖区14左侧设有集饵槽18,养殖区14右侧设有拉门13,拉门13下方设有排粪口15,养殖区14底部设有滤网31,滤网31下方设有气缸17,气缸17的端部设有推板16,气缸17左侧设有通气孔19。家禽放入养殖区养殖,排出的粪便都会经过滤网掉到下层,下层的气缸会推动推板向前,能将粪便从排粪口排出,保证了养殖区的卫生状况,通气孔可使养殖区内部的空气保持通畅,避免细菌大量滋生,影响家禽的健康。

实施例2:

如图1-2所示,家禽智能饲养装,其工作原理为:将饲料放入储料槽28中,投饵器27可定时投饵,在定时器26上设置好需要投饵的时段,等到需要投饵时中心轴30会进行旋转,旋转到使储料槽28的开口与进料口25的开口重合,饲料会倒入箱体2中,启动电机1,电机1带动转轴24转动,对混合的饲料进行均匀的搅拌,搅拌完成,第一滚轮7滚动带动拉板6向两侧开启,饲料会从出料口8掉入碾磨装置中进行碾磨,传送带20将饲料一边碾磨一边往前推送,将碾磨好的饲料倒入集料槽19中,养殖区14可放养家禽,家禽排出的粪便都会经过滤网31掉到下层,下层的气缸17会推动推板16向前,能将粪便从排粪口15排出,保证了养殖区的卫生状况.

上述实施例1、2中的常规技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发明的范畴,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