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5467发布日期:2018-09-21 19:46阅读:70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属于水产养殖捕捞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水产养殖是养殖行业一个重要的领域,人们依赖于水产的饮食,如日常粮食一样重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始完全依赖于大自然供给的方式,正逐渐向人工水产养殖产业转变,各式水产养殖正逐步在各地展开,由于鱼虾等水产在水域中分布的不确定性,并且所撒渔网在水中高度不确定,因此实际捕捞效果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全新气动电控结构设计,基于渔网浸没式方式,配合气囊浮力设计,能够有效提高捕捞效果的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包括渔网本体、条状气囊、导气管、漂浮装置、甲板、微型气泵、至少一个配重和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电源、电机驱动电路;微型气泵经电机驱动电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电源经过控制模块为无线通信模块进行供电,同时,电源依次经过控制模块、电机驱动电路为微型气泵进行供电;条状气囊的长度与渔网本体的周长相等,条状气囊首尾相连、环绕设置于渔网本体边缘一周上;各个配重固定设置于条状气囊的下表面;导气管的其中一端对接、连通条状气囊内部空间;甲板固定设置于漂浮装置上表面上,甲板上设置贯穿上下面的通孔,通孔的内径与导气管的外径相适应;控制模块、微型气泵、无线通信模块、电源和电机驱动电路固定设置于甲板上表面上,导气管另一端固定套设连接漂浮装置,导气管另一端穿过甲板上通孔,并对接于微型气泵的气嘴;电机驱动电路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PNP型三极管Q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控制模块的正级供电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在微型气泵的两端上,同时,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并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并经第二电阻R2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经第三电阻R3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基极经第四电阻R4与控制模块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的光源,光源固定设置于所述甲板上表面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光源为LED光源。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为微处理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微处理器为ARM处理器。

本发明所述一种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设计的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采用全新气动电控结构设计,设计各个配重,实现渔网本体完全浸没于水域中,并尽可能的位于水域中较低的位置,同时采用漂浮装置配合甲板设计,实现水面漂浮结构,将电控装置置于甲板上表面上,采用导气管对接所设计微型气泵与渔网本体一周的条状气囊,在捕捞完成后,由水域上向条状气囊进行充气,由条状气囊产生浮力,将整个渔网本体上浮至水面上,完成捕捞操作,整个过程实现电控自动化控制,能够有效提高捕捞效果;

(2)本发明设计的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中,还设计包括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的光源,并且设计光源固定设置于所述甲板上表面上,能够由水域表面实现对渔网本体所在位置的标记,进一步提高捕捞效果;并且针对光源,进一步设计采用LED光源,充分利用LED的节能、高亮度、绿色环保的优点,能够有效提高光源的使用寿命;

(3)本发明设计的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中,针对控制模块,进一步设计采用微处理器,并具体采用ARM处理器,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设计的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 渔网本体,2. 条状气囊,3. 导气管,4. 漂浮装置,5. 甲板,6. 控制模块,7. 微型气泵,8. 无线通信模块,9. 配重,10. 光源,11. 电机驱动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实际应用中,具体包括渔网本体1、条状气囊2、导气管3、漂浮装置4、甲板5、微型气泵7、至少一个配重9和ARM处理器,以及分别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8、电源、LED光源、电机驱动电路11;微型气泵7经电机驱动电路11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电源经过ARM处理器为无线通信模块8进行供电,同时,电源依次经过ARM处理器、电机驱动电路11为微型气泵7进行供电;条状气囊2的长度与渔网本体1的周长相等,条状气囊2首尾相连、环绕设置于渔网本体1边缘一周上;各个配重9固定设置于条状气囊2的下表面;导气管3的其中一端对接、连通条状气囊2内部空间;甲板5固定设置于漂浮装置4上表面上,甲板5上设置贯穿上下面的通孔,通孔的内径与导气管3的外径相适应;ARM处理器、微型气泵7、无线通信模块8、电源、LED光源和电机驱动电路11固定设置于甲板5上表面上,导气管3另一端固定套设连接漂浮装置4,导气管3另一端穿过甲板5上通孔,并对接于微型气泵7的气嘴;电机驱动电路11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PNP型三极管Q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ARM处理器的正级供电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在微型气泵7的两端上,同时,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并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并经第二电阻R2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经第三电阻R3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基极经第四电阻R4与ARM处理器相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采用全新气动电控结构设计,设计各个配重9,实现渔网本体1完全浸没于水域中,并尽可能的位于水域中较低的位置,同时采用漂浮装置4配合甲板5设计,实现水面漂浮结构,将电控装置置于甲板5上表面上,采用导气管3对接所设计微型气泵7与渔网本体1一周的条状气囊2,在捕捞完成后,由水域上向条状气囊2进行充气,由条状气囊2产生浮力,将整个渔网本体1上浮至水面上,完成捕捞操作,整个过程实现电控自动化控制,能够有效提高捕捞效果;还设计包括与所述控制模块6相连接的光源10,并且设计光源10固定设置于所述甲板5上表面上,能够由水域表面实现对渔网本体1所在位置的标记,进一步提高捕捞效果;并且针对光源10,进一步设计采用LED光源,充分利用LED的节能、高亮度、绿色环保的优点,能够有效提高光源10的使用寿命;针对控制模块6,进一步设计采用微处理器,并具体采用ARM处理器,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

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在实际具体应用过程当中,首先不对条状气囊2充气,即保持条状气囊2中无气体,将渔网本体1置于水域中,则随着配重9的重力,整个渔网本体1在水域中逐渐下沉,由于甲板5配合漂浮装置4的设计,使得甲板5保持漂浮于水面表面上,则基于上下连接导气管3的长度,渔网本体1尽可能的位于水域中的低位置,以便能够捕捞更多的水产,同时伴随甲板5在水面上的漂浮,使用者可以通过甲板5上的LED光源,完成对渔网本体1的定位,当捕捞完成,操作者可以通过无线方式向设计捕捞装置发送控制指令,甲板5上的ARM处理器通过无线通信模块8接收控制指令,并向与之相连接的电机驱动电路11发送控制命令,由电机驱动电路11根据所获得的控制命令生成相应的控制指令,并发送给微型气泵7,控制微型气泵7工作,产生气体,并经导气管3向条状气囊2进行充气,则整个渔网本体1在充满气体的条状气囊2的浮力作用下,整体上浮,完成捕捞过程。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