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式蜂卡制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5458发布日期:2018-09-21 19:46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蜂卡制作领域,尤其是一种旋转式蜂卡制作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蜂卡制作技术的快速发展。

丽蚜小蜂、赤眼蜂等是世界上广泛应用的寄生蜂。其田间释放多以卡片形式,目前一般通过人工的方式将其粘在卡片上,制成蜂卡,但单靠人工制作比较费时费力,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因此需要专用的蜂卡制作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旋转式蜂卡制作装置,该装置可以通过机械的方式辅助人工进行蜂卡制作,有效解决以往单靠人工制作费时费力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种旋转式蜂卡制作装置,其特征是,其结构包括放蛹组件,所述的放蛹组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所述的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上分别套置有第一套筒,第一套筒外侧向内旋拧有第一螺栓,所述的第一套筒内侧分别通过第一铰接轴与第一横板的两端部铰接,第一横板的内侧固定设有若干两端开口的第二套筒,所述的第一横板上设有与第二套筒配合的通孔,第二套筒中分别设有活塞,活塞外端部与推杆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的推杆在第一横板上的通孔穿出共同与外侧的第二横板固定连接;

所述的第二横板的外侧设有第三横板,所述的第三横板两端部内侧分别通过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与第一横板的两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三横板上由外向内贯穿旋拧有第二螺栓,所述的第二螺栓内端部与固定于第二横板外表面的固定块转动铆接;

所述的第一横杆上设有与放蛹组件配合的第一限位组件;

所述的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外端部下方分别竖向固定设有第一立杆,所述的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内端部下方分别固定设有第二立杆,所述的第二立杆上端部的内侧设有卡片固定组件;

所述的卡片固定组件包括横向的卷辊,卷辊的两端部分别与横向的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内端部铰接,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块外端部分别与第二立杆上端部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的卷辊外周面上均布有若干竖向的第四支杆,第四支杆的外端部分别固定设有与卡片配合的吸盘;

所述的第一固定杆上穿置固定设有圆形的固定板,固定板上设有与卷辊配合的第二限位组件。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限位组件包括从左向右穿置于第一横杆和第一支杆的第三螺栓,第三螺栓的穿出端设有锁紧螺母;第一支杆上设有与第三螺栓配合的条形通孔。

优选的,所述的第二限位组件包括从左向右贯穿固定板的销轴,销轴与固定板滑动配合,销轴左端部设有把手,把手与固定板之间的销轴上套置有拉簧,拉簧左端部与把手固定连接,拉簧右端部与固定板固定连接;销轴的内端部固定设有钢球,卷辊左侧面周向设有若干与钢球配合的凹槽。

优选的,所述的卷辊左侧面设有与钢球配合的圆形滑道槽。

优选的,所述的第二螺栓的外端部侧面固定设有若干第三支杆,所述的第三支杆的末端分别固定设有第一橡胶球体。

优选的,所述的卷辊的左右两侧面边沿分别向外固定设有第四支杆,所述的第四支杆末端分别设有第二橡胶球体。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底部共同与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的底座在第二立杆处向外延伸并在外端部的两侧分别固定设有第三立杆,第三立杆的顶部共同与横向的推杆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三立杆与第二立杆之间固定设有撑杆。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之间横向固定设有撑板,撑板上方分体设有托盘。

优选的,所述的撑板下方的底座上设有第一储物盒和第二储物盒;第二立杆右侧的底座上设有第三储物盒。

优选的,所述的底座底部通过支腿设有滚轮,所述的支腿侧面固定设有横向的固定块,所述的固定块上从上往下旋拧有第四螺栓,第四螺栓底部固定设有橡胶块。

本发明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果:

1、由于所述的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上分别套置有第一套筒,第一套筒外侧向内旋拧有第一螺栓,所述的第一套筒内侧分别通过第一铰接轴与第一横板的两端部铰接,第一横板的内侧固定设有若干两端开口的第二套筒,所述的横板上设有与第二套筒配合的通孔,第二套筒中分别设有活塞,活塞外端部与推杆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的推杆在第一横板上的通孔穿出共同与外侧的第二横板固定连接,因此,使用时,在第二套筒中可以放置丽蚜小蜂蛹,且通过第二横板推动推杆可以通过活塞将丽蚜小蜂蛹在第二套筒端口推出,为后面蜂卡的制作做准备,具有很好的推广利用价值。

2、由于所述的第二横板的外侧设有第三横板,所述的第三横板两端部内侧分别通过第一支杆与第二支杆与第二横板的两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三横板上由外向内贯穿旋拧有第二螺栓,所述的第二螺栓内端部与固定于第二横板外表面的固定块转动铆接,因此,使用时,可以通过转动第二螺栓实现活塞的进退,利于对丽蚜小蜂蛹的控制。

3、由于所述的第一横杆上设有与放蛹组件配合的第一限位组件,因此,使用时,第一限位组件可以对放蛹组件起到限位作用,当添加丽蚜小蜂蛹时,可以松开第一限位组件,则第二套筒转动置竖直方向,便于小蜂蛹的添加。

4、由于卷辊的两端部分别与横向的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内端部铰接,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块外端部分别与第二立杆上端部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的卷辊外周面上均布有若干竖向的第四支杆,第四支杆的外端部分别固定设有与卡片配合的吸盘,因此,使用时,将涂好胶的卡片分别吸附在吸盘上,然后将卡片分别对准第二套筒的端口,然后通过旋转第二螺栓,则活塞可以将丽蚜小蜂蛹推出从而粘附在卡片上,该结构可以一次性制作多个蜂卡,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5、由于所述的第一固定杆上穿置固定设有圆形的固定板,固定板上设有与卷辊配合的第二限位组件,因此,使用时,第二限位组件可以对卷辊起到固定限位作用,利于向卡片上放蛹时卡片的稳定性,利于操作的准确性。

6、由于所述的第一限位组件包括从左向右穿置于第一横杆和第一支杆的第三螺栓,第三螺栓的穿出端设有锁紧螺母;第一支杆上设有与第三螺栓配合的条形通孔,因此,使用时,通过第三螺栓和锁紧螺母的配合可以将放蛹组件保持在横向状态,且松动锁紧螺母,再松动第一螺栓,则放蛹组件可以内外滑动,利于调节第二套筒与卡片之间的距离,同时利于后期的检修与维护。

7、由于所述的第二限位组件包括从左向右贯穿固定板的销轴,销轴与固定板滑动配合,销轴左端部设有把手,把手与固定板之间的销轴上套置有拉簧,拉簧左端部与把手固定连接,拉簧右端部与固定板固定连接;销轴的内端部固定设有钢球,卷辊左侧面周向设有若干与钢球配合的凹槽,因此,使用时,弹簧将钢球压进凹槽中,可以对卷辊起到限位作用,此时一排卡片刚好对准第二套筒,当放蛹结束后,然后转动卷辊,钢球从凹槽中滑出,直到落进下一个凹槽中,则进入下一个工位,此时下一排卡片对准第二套筒进行放蛹操作,依次循环。

8、由于所述的卷辊左侧面设有与钢球配合的圆形滑道槽,因此,使用时,滑道槽便于钢球的滑动,利于滑动的流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放蛹组件; 10、第三横板; 101、第一支杆;

102、第二支杆; 11、第二螺栓; 111、第三支杆;

112、第一橡胶球体; 12、第二横板; 121、固定块;

13、推杆; 131、活塞; 14、第一横板;

141、通孔; 142、第二套筒; 2、第一横杆;

21、第三螺栓; 211、锁紧螺母; 22、第一固定杆;

23、第一套筒; 231、第一螺栓; 232、第一铰接轴;

3、第二横杆; 31、第二固定杆; 4、卡片固定组件;

41、卷辊; 411、凹槽; 412、滑道槽;

42、第四支杆; 43、吸盘; 431、卡片;

44、固定板; 45、把手; 46、销轴;

461、拉簧; 462、钢球; 47、第五支杆;

471、第二橡胶球体; 5、底座; 51、第一立杆;

52、第一储物盒; 521、第二铰接轴; 53、第二储物盒;

531、第三铰接轴; 54、第二立杆; 55、第三储物盒;

551、第四铰接轴; 56、第三立杆; 561、推杆;

57、支腿; 571、滚轮; 6、固定块;

61、第四螺栓; 611、橡胶块; 7、撑杆;

71、第四立杆; 8、撑板; 81、托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至图4所示,该种旋转式蜂卡制作装置,其结构包括放蛹组件,所述的放蛹组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横杆2和第二横杆3,所述的第一横杆2和第二横杆3上分别套置有第一套筒23,第一套筒23外侧向内旋拧有第一螺栓231,所述的第一套筒23内侧分别通过第一铰接轴232与第一横板14的两端部铰接,第一横板14的内侧固定设有若干两端开口的第二套筒142,所述的第一横板14上设有与第二套筒142配合的通孔141,第二套筒142中分别设有活塞131,活塞131外端部与推杆13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的推杆13在第一横板14上的通孔141穿出共同与外侧的第二横板12固定连接。使用时,在第二套筒中可以放置丽蚜小蜂蛹,且通过第二横板推动推杆可以通过活塞将丽蚜小蜂蛹在第二套筒端口推出,为后面蜂卡的制作做准备。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第二横板12的外侧设有第三横板10,所述的第三横板10两端部内侧分别通过第一支杆101和第二支杆102与第一横板14的两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三横板10上由外向内贯穿旋拧有第二螺栓11,所述的第二螺栓11内端部与固定于第二横板12外表面的固定块121转动铆接。使用时,可以通过转动第二螺栓实现活塞的进退,利于对丽蚜小蜂蛹的控制。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第一横杆14上设有与放蛹组件配合的第一限位组件。使用时,第一限位组件可以对放蛹组件起到限位作用,当添加丽蚜小蜂蛹时,可以松开第一限位组件,则第二套筒转动置竖直方向,便于小蜂蛹的添加。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第一横杆2和第二横杆3外端部下方分别竖向固定设有第一立杆51(如图2所示),所述的第一横杆2和第二横杆3内端部下方分别固定设有第二立杆54,所述的第二立杆54上端部的内侧设有卡片固定组件。使用时,卡片固定组件可以固定涂好胶的卡片,为后面的蜂卡制作做好准备。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卡片固定组件包括横向的卷辊41,卷辊41的两端部分别与横向的第一固定杆22和第二固定杆31内端部铰接,第一固定杆22和第二固定块31外端部分别与第二立杆54上端部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的卷辊41外周面上均布有若干竖向的第四支杆42,第四支杆的外端部分别固定设有与卡片配合的吸盘。使用时,将涂好胶的卡片分别吸附在吸盘上,然后将卡片分别对准第二套筒的端口,然后通过旋转第二螺栓,则活塞可以将丽蚜小蜂蛹推出从而粘附在卡片上,该结构可以一次性制作多个蜂卡,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第一固定杆22上穿置固定设有圆形的固定板44,固定板44与第一固定杆22垂直设置,固定板44上设有与卷辊41配合的第二限位组件。使用时,第二限位组件可以对卷辊起到固定限位作用,利于向卡片上放蛹时卡片的稳定性,利于操作的准确性。

上述实施例中,更为具体的,所述的第一限位组件包括从左向右穿置于第一横杆2和第一支杆101的第三螺栓21,第三螺栓21的穿出端设有锁紧螺母211;第一支杆101上设有与第三螺栓配合的条形通孔(图中未示出,便于第三螺栓内外滑动)。使用时,通过第三螺栓和锁紧螺母的配合可以将放蛹组件保持在横向状态,且松动锁紧螺母,再松动第一螺栓,则放蛹组件可以内外滑动,利于调节第二套筒与卡片之间的距离,同时利于后期的检修与维护。

上述实施例中,更为具体的,所述的第二限位组件包括从左向右贯穿固定板44的销轴46,销轴44与固定板44滑动配合,销轴46左端部设有把手45,把手45与固定板44之间的销轴44上套置有拉簧461,拉簧461左端部与把手45固定连接,拉簧461右端部与固定板44固定连接;销轴46的内端部固定设有钢球462,卷辊41左侧面周向设有若干与钢球462配合的凹槽411。使用时,弹簧将钢球压进凹槽中,可以对卷辊起到限位作用,此时一排卡片刚好对准第二套筒,当放蛹结束后,然后转动卷辊,钢球从凹槽中滑出,直到落进下一个凹槽中,则进入下一个工位,此时下一排卡片对准第二套筒进行放蛹操作,依次循环。

上述实施例中,更为具体的,所述的卷辊41左侧面设有与钢球462配合的圆形滑道槽412。使用时,滑道槽便于钢球的滑动,利于滑动的流畅性。

上述实施例中,更为具体的,所述的第二螺栓11的外端部侧面固定设有若干第三支杆111,所述的第三支杆111的末端分别固定设有第一橡胶球体112。使用时,第一橡胶球体便于工作人员手部的抓握,第三支杆便于工作人员对第二螺栓的旋拧,同时起到防滑作用。

上述实施例中,更为具体的,所述的卷辊41的左右两侧面边沿分别向外固定设有第四支杆47,所述的第四支杆47末端分别设有第二橡胶球体471。使用时,第四支杆便于工作人员对卷辊的转动操作,第二橡胶球体便于工作人员手部的抓握,同时起到防滑作用。

上述实施例中,更为具体的,所述的第一立杆51和第二立杆54底部共同与底座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的底座5在第二立杆54处向外延伸并在外端部的两侧分别固定设有第三立杆56,第三立杆56的顶部共同与横向的推杆561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三立杆56与第二立杆54之间固定设有撑杆7。使用时,底座利于装置的稳定性,推杆便于为后面装置的推动做准备。

上述实施例中,更为具体的,所述的第一立杆51和第二立杆54之间横向固定设有撑板8,撑板8上方分体(搁置、可取下)设有托盘81。使用时,托盘在下方便于盛接第二套筒中滑落的丽蚜小蜂蛹,利于再次利用。

上述实施例中,更为具体的,所述的撑板8下方的底座5上设有第一储物盒52(通过第二铰接轴521铰接有上盖)和第二储物盒53(通过第三铰接轴531铰接有上盖);第二立杆54右侧的底座5上设有第三储物盒54(通过第四铰接轴铰接有上盖)。使用时,第一储物盒、第二储物盒和第三储物盒可以分别储放蜂卡制作过程中的常用物品,便于工作人员的使用。

上述实施例中,更为具体的,所述的底座5底部通过支腿57设有滚轮571,所述的支腿57侧面固定设有横向的固定块6,所述的固定块6上从上往下旋拧有第四螺栓61,第四螺栓61底部固定设有橡胶块611。使用时,滚轮便于装置的移动,通过向下旋拧第四螺栓,橡胶块可以抵住地面,从而可以对装置起到限位作用,利于蜂卡制作过程中装置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所述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改动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属于本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