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打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99397发布日期:2018-07-10 20:10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业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茎秆比较高的农作物的打捆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种植业相当发达,不管是农作物种植还是经济作物种植等都十分广泛,而这些种植都有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收割。中国的收割机械品种种类繁多,大型的、小型的、单功能的,多功能联合作业的,这些机械在处理高粱、水稻、玉米、小麦等高茎杆作物时,大多数采取粉碎处理,然后压缩成方块,对于某些地区作物需要打捆晾晒后进行收集的需求就无法满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针对高茎秆农作物的打捆装置,配套收割机械,实现收割、打捆一体化作业。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打捆装置,包括拨禾系统、打结系统、传动系统,

拨禾系统包括拨禾机构和变速机构,变速机构驱动拨禾机构;

变速机构包括主动齿轮、中间齿轮、从动齿轮、打结传动轴、变速箱体,主动齿轮、中间齿轮、从动齿轮、打结传动轴都位于变速箱体内,主动齿轮与中间齿轮啮合,中间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

拨禾机构包括上拨禾板、下拨禾板、偏心轮、限位连杆,偏心轮与中间齿轮同轴,并在中间齿轮带动下旋转,上拨禾板、下拨禾板在偏心轮与限位连杆作用下做周期性同步半圆周运动,从而将高茎秆农作物推挤至打结系统;

打结系统包括打结机构和放出机构,打结机构周期性将处于收集区的高茎秆农作物通过打捆绳捆扎,捆扎完毕打捆绳切断,放出机构可将捆扎后的构树高茎秆农作物捆推离打结系统;

打结机构包括齿盘、三角支架打结嘴、第一锥齿轮、挡草板、离合板、第二锥齿轮、切绳刀、打捆针,放出机构包括三臂支架、弹簧、放出臂连杆、离合板、放出臂,挡草板、离合板、打捆针包围构成收集区;

齿盘由传动系统驱动,齿盘为圆盘形状,齿盘上盘面环状布置与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啮合的齿条,第一锥齿轮与打结嘴相连,第二锥齿轮与切绳刀相连,打捆绳由挡草板底部吊环接入,穿过离合板底部吊环,卡扣在打捆针头部,打捆绳环绕收集区,打捆针做逆时针旋转运动时头部靠近打结嘴,打结嘴将打捆绳环绕收集区的部分首尾打结,切绳刀与打捆绳联动将打捆绳切断;三臂支架位于齿盘上方,三臂支架中心与齿盘同轴,三臂支架由齿盘带动旋转,三臂支架的左侧上安装有放出臂连杆,三臂支架右侧与挡草板上下分别铰接,挡草板可围绕三臂支架中心旋转,三臂支架左侧和右侧上部安装有弹簧,挡草板顺时针旋转将已打成捆的作物向下推出时,放出臂在挡草板和弹簧、放出臂连杆共同作用下将已打成捆的作物向右侧推出打结系统;

传动系统包括动力输入轴、第一传动轴、第一链轮、链条、第二传动轴、第二链轮,动力输入轴由外部动力驱动,动力输入轴与拨禾系统的主动齿轮通过键固定连接,动力输入轴将动力通过齿轮机构传递给拨禾系统的变速机构,变速机构将动力通过齿轮传动传递给第一传动轴,第一传动轴与拨禾机构的从动齿轮通过键固定连接,第一传动轴带动第一链轮旋转,第一链轮通过链条带动第二链轮旋转,第二链轮带动第二传动轴转动,第二传动轴将动力输送给打结系统,打结系统的齿盘由第二传动轴带动旋转;

进一步地,离合板在高茎秆农作物集聚较多时,向下压缩离合弹簧,到达临界点后驱动打捆针逆时针旋转。

进一步地,齿盘上的齿条构成45°-60°的扇形。

进一步地,上拨禾板、下拨禾板为半月弯刀型,上拨禾板和下拨禾板的头部用于拨动高茎秆农作物,上拨禾板由偏心轮带动旋转,旋转中心在上拨禾板中部,下拨禾板可绕的自身中部旋转,上拨禾板的尾部通过拨禾传动轴带动下拨禾板随转,拨禾传动轴受到限位连杆的牵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将高茎秆农作物不破坏地捆扎,不仅可实现稻、麦等细茎杆类作物打捆,也能实现粗茎杆害作物如芦苇、柳条的打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拨禾部分去除变速箱盖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打结部分示意图。

图中:1变速箱体,2上拨禾板,3第一链轮,4打结嘴,5链条,6第一锥齿轮,7第二链轮,8弹簧,9齿盘,10放出臂连杆,11第二传动轴,12第二锥齿轮,13放出臂,14第一传动轴,15挡草板,16离合板,17收集区,19动力输入轴,20主动齿轮,21中间齿轮,22打捆针,23下拨禾板,24限位连杆,25从动齿轮,26偏心轮,27拨禾传动轴,28切绳刀,29三臂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一下本发明的具体内容。

如图1-4所示,一种打捆装置,包括拨禾系统、打结系统、传动系统,

拨禾系统包括拨禾机构和变速机构,变速机构驱动拨禾机构;

变速机构包括主动齿轮20、中间齿轮21、从动齿轮25、打结传动轴、变速箱体1,主动齿轮20、中间齿轮21、从动齿轮25、打结传动轴都位于变速箱体1内,主动齿轮20与中间齿轮21啮合,中间齿轮21与从动齿轮25啮合;

拨禾机构包括上拨禾板2、下拨禾板23、偏心轮26、限位连杆24,偏心轮26与中间齿轮21同轴,并在中间齿轮21带动下旋转,上拨禾板2、下拨禾板23在偏心轮26与限位连杆24作用下做周期性同步半圆周运动,从而将高茎秆农作物推挤至打结系统;

打结系统包括打结机构和放出机构,打结机构周期性将处于收集区17的高茎秆农作物通过打捆绳捆扎,捆扎完毕打捆绳切断,放出机构可将捆扎后的构树高茎秆农作物捆推离打结系统;

打结机构包括齿盘9、三角支架打结嘴4、第一锥齿轮6、挡草板15、离合板16、第二锥齿轮12、切绳刀28、打捆针22,放出机构包括三臂支架29、弹簧8、放出臂连杆10、离合板16、放出臂13,挡草板15、离合板16、挡草板15与变速箱体1包围构成收集区17;

齿盘9由传动系统驱动,齿盘9为圆盘形状,齿盘9上盘面环状布置与第一锥齿轮6、第二锥齿轮12啮合的齿条,第一锥齿轮6与打结嘴4相连,第二锥齿轮12与切绳刀28相连,打捆绳由挡草板15底部吊环接入,穿过离合板16底部吊环,卡扣在打捆针22头部,打捆绳环绕收集区17,打捆针22做逆时针旋转运动时头部靠近打结嘴4,打结嘴4将打捆绳环绕收集区17的部分首尾打结,切绳刀28与打捆绳联动将打捆绳切断;三臂支架29位于齿盘9上方,三臂支架29中心与齿盘9同轴,三臂支架29由齿盘9带动旋转,三臂支架29的左侧上安装有放出臂连杆10,三臂支架29右侧与挡草板15上下分别铰接,挡草板15可围绕三臂支架29中心旋转,三臂支架29左侧和右侧上部安装有弹簧8,挡草板15顺时针旋转将已打成捆的作物向下推出时,放出臂13在挡草板15和弹簧8、放出臂连杆10共同作用下将已打成捆的作物向右侧推出打结系统;

传动系统包括动力输入轴19、第一传动轴14、第一链轮3、链条5、第二传动轴11、第二链轮7,动力输入轴19由外部动力驱动,动力输入轴19与拨禾系统的主动齿轮20通过键固定连接,动力输入轴19将动力通过齿轮机构传递给拨禾系统的变速机构,变速机构将动力通过齿轮传动传递给第一传动轴14,第一传动轴14与拨禾机构的从动齿轮25通过键固定连接,第一传动轴14带动第一链轮3旋转,第一链轮3通过链条5带动第二链轮7旋转,第二链轮7带动第二传动轴11转动,第二传动轴11将动力输送给打结系统,打结系统的齿盘9由第二传动轴11带动旋转;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离合板16在高茎秆农作物集聚较多时,向下压缩离合弹簧8,到达临界点后驱动打捆针22逆时针旋转。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齿盘9上的齿条构成45°-60°的扇形。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上拨禾板2、下拨禾板23为半月弯刀型,上拨禾板2和下拨禾板23的头部用于拨动高茎秆农作物,上拨禾板2由偏心轮26带动旋转,旋转中心在上拨禾板2中部,下拨禾板23可绕的自身中部旋转,上拨禾板2的尾部通过拨禾传动轴27带动下拨禾板23随转,拨禾传动轴27受到限位连杆24的牵制。

实现过程如下:当上拨禾板2、下拨禾板23将农作物推送至收集区17,农作物不停地向离合板16位置堆积,并不停挤压。当农作物越聚越多时,离合板16受的挤压压力越来越大,当离合板16克服箱体内农作物弹簧阻力时,离合板带动离合轴转动,离合轴带动分离爪转动,使分离爪接触面与卡块接触面脱离咬合状态,卡块在卡块弹簧的作用下,第一接触面抬起与中间齿轮凸起部位第二接触面接触,形成咬合状态。运动的中间齿轮21就会带动卡块运动,卡块通过与凸轮盘钢性连接,带动凸轮盘转动,凸轮盘通过花键连接带动从动轴转动,从动轴带动小连杆运动,通过小连杆上的销带动打捆针22转动,打捆针22将穿在槽内的打捆绳进行圆周运动,即对收集区17内的农作物围绕一圈,打捆针中的打捆绳与压绳板、离合板16之间的半封闭绳刚好将作物围绕一圈。打捆针运转时从动轴带动第一链轮18与打捆针22同步运转,第一链轮18通过链条5带动链轮7运转,在键连接作下链轮7带动第二传动轴11运转,第二传动轴11通过平键带动齿盘9运转,齿盘9运转时将先后与第一锥齿轮6、第二锥齿轮12啮合运动,打结嘴4与切绳刀28将产生联动运动,将打捆针22送入的打捆绳绳进行打结,切绳刀28将打成捆并形成结的绳子切断,与打捆针22分离,此时放出臂13在三臂支架29和弹簧8、放出臂连杆10共同作用下迅速将已打成捆的农作物推出打捆装置。上述过程反复动作,实现自动化打捆功能。

综上所述,本发明设计精巧,可将高茎秆农作物不破坏地捆扎,不仅可实现稻、麦等细茎杆类作物打捆,也能实现粗茎杆害作物如芦苇、柳条的打捆。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