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产量可控的花生种植模型的建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27980发布日期:2018-10-12 19:53阅读:49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种植模型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产量可控的花生种植模型的建立方法。

研究背景

花生又名落花生、双子叶植物,叶脉为网状脉,种子有花生果皮包被。历史上曾叫长生果、地豆、落花参、落地松、成寿果、番豆、无花果、地果、唐人豆。花生长于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民间又称“长生果”,并且和黄豆一样被誉为“植物肉”、“素中之荤”。花生属蝶形花科落花生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一带,世界上栽培花生的国家有100多个,亚洲最为普遍,次为非洲,据中国有关花生的文献记载栽培史约早于欧洲100多年。花生被人们誉为“植物肉”,含油量高达50%,品质优良,气味清香。除供食用外,还用于印染、造纸工业,花生也是一味中药,适用营养不良、脾胃失调、咳嗽痰喘、乳汁缺少等症。

花生在南方地区的分布较广,主要有福建、广西、广东等,近年来,在广东地区的种植最为广泛。但由于花生栽培不科学、不规范等,导致花生空壳率高,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因此,如何通过采用优良品种,加之科学的种植技术管理,生产出优质高产的花生,提高花生的经济效益,是现今研究的重点。而且花生是连作障碍比较严重的作物,连作难以高产,且会减产,即使短期轮作,也难以获得高产,连作的年限越长,减产幅度越大。在连作条件下,一些土壤传播的病害如枯萎病、线虫病等在土壤中残留大量病原菌,致使病害一年比一年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花生种植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调节花生产量的花生种植园艺措施,为进一步的花生连作障碍及花生产量等多项研究提供理论模型。

一种产量可控的花生种植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所有花生均盆栽栽培,土壤为当地土壤与河沙3:1混合,盆的直径为27cm,盆高30cm,每盆栽培两颗花生;每实验组或对照组均3-5盆;

(2)一组不做任何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组;

(3)将实验组的花盆和土壤使用40-50kgy的co-60辐照彻底灭菌;

(4)取当地未栽培过的土壤,用等量的无菌水密封浸泡12-18h后,搅匀后静置1-2min取出上液,取0ml-1000ml浇入实验组;

(5)栽培花生,充足光照,正常栽培,成熟后收取果实。

说明书附图

图1花生产量随着土壤中微生物的变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产量可控的花生种植模型的建立方法,通过控制土壤中微生物的量,科学栽培花生,定量控制花生产量,为花生的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花生生长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花生的连作障碍及产量等研究提供基础模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产量可控的花生种植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所有花生均盆栽栽培,土壤为当地土壤与河沙3:1混合,盆的直径为27cm,盆高30cm,每盆栽培两颗花生;每实验组或对照组均5盆;

(2)一组不做任何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组;

(3)将实验组的花盆和土壤使用40kgy的co-60辐照彻底灭菌;

(4)取当地未栽培过的土壤5kg,用5kg的无菌水密封浸泡12h后,搅匀后静置1-2min取出上液,分别取0ml、10ml、100ml、1000ml浇入实验组;

(5)栽培花生,充足光照,正常栽培,成熟后收取果实。

加入0ml上清液的实验组花生当年基本绝产,土壤不做处理,下一年继续种植,极小的产量,跟对照组形成鲜明对比,对照组为正常产量,大致为200克花生左右。

对比例1与大豆相比

一种大豆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所有大豆均盆栽栽培,土壤为当地土壤与河沙3:1混合,盆的直径为27cm,盆高30cm,每盆栽培两颗大豆;每实验组或对照组均5盆;

(2)一组不做任何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组;

(3)将实验组的花盆和土壤使用50kgy的co-60辐照彻底灭菌;

(4)取当地未栽培过的土壤,用等量的无菌水密封浸泡18h后,搅匀后静置1-2min取出上液,取0ml、10ml、100ml、1000ml浇入实验组;

(5)栽培大豆,充足光照,正常栽培,成熟后收取果实。

与花生实验相比,同样的处理,大豆仅减产10%左右,即微生物不是对所有的植物都有大的影响,而对花生则影响严重。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调节花生产量的花生种植园艺措施,为进一步的花生连作障碍及花生产量等多项研究提供理论模型,包括以下步骤:将实验组的花盆和土壤使用40‑50kGy的Co‑60辐照彻底灭菌;取当地未栽培过的土壤,用等量的无菌水密封浸泡12‑18 h后,搅匀后静置1‑2 min取出上液,取0mL‑1000mL浇入实验组;充足光照,正常栽培,成熟后收取果实。为花生的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为花生的连作障碍及产量等研究提供基础模型。

技术研发人员:黄超;孙博通;尤升波;马德源;于金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技术研发日:2018.04.13
技术公布日:2018.10.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