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的组培繁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458218发布日期:2018-09-18 17:27阅读:79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作物繁育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木棉的组培繁育方法。



背景技术:

木棉Bombax malabaricum,别称攀枝花、莫连、红茉莉、莫连花、红棉、斑芒树,是一种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生长的落叶大乔木,高10~20公尺。木棉树为木棉科落叶乔木。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木棉性味和功用:甘;淡;性凉。清热,利湿,解毒。用于泄泻,痢疾,血崩,疮毒。木棉花可入药,把新鲜掉下来的木棉花晒干,晒干了的木棉花有药用价值,解毒清热驱寒去湿,用干木棉煮粥或煲汤。木棉树形高大雄伟,春季红花盛开,是优良的行道树、庭荫树和风景树。可园林栽培观赏。木棉生长迅速,材质轻软,可供蒸笼、包装箱之用。木棉纤维短而细软,无拈曲,中空度高达86%以上,远超人工纤维(25%-40%)和其他任何天然材料,不易被水浸湿,且耐压性强,保暖性强,天然抗菌,不蛀不霉,可填充枕头、救生衣。木棉纤维被誉为“植物软黄金”,是目前天然纤维中较细、较轻、中空度较高、较保暖的纤维材料。

木棉作为广西地区珍贵的乔木,其繁育方式主要为种子育苗培育砧木,然后嫁接繁育,但由于种子含油量高,易变坏丧失萌发力,一般要求采后当年及时播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木棉的组培繁育方法,实现木棉组织培养育苗,相对于传统的种子繁殖或嫁接繁殖,组织培养育苗更利于实现木棉的工程化育苗,该组培苗成活率高,对于木棉的繁育进一步拓宽了思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木棉的组培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外植体的获取及处理:在每年木棉春芽萌发时,采集其嫩芽作为外植体,采集的嫩芽必须完整、无病害,采集的嫩芽用纯净水反复冲洗3~4次后,用质量分数为0.35%高锰酸钾溶液消毒15~25min后,用消过毒的滤纸片吸干,备用。

(2)愈伤组织培养:用消毒过的剪刀横切出长2.5~4cm的芽段,将芽段放入愈伤组织培养基中培养,在温度25~28℃,湿度控制80~90%,暗培养25~28天,获得愈伤组织。

(3)芽的培养:在无菌操作下,选取没有被杂菌污染的愈伤组织,转入继代增殖培养基上进行诱芽培养,培养40~45天;培养条件:温度28~30℃,光照强度2800~3500lux,待不断有腋芽生成时结束。

(4)生根培养:选取芽苗长4.5~5cm的继代芽苗,转入生根培养基上培养,培养条件:温度28~30℃,光照强度1800~2500lux;培养35~38天后,主根长3~3.5cm,侧根多余5条时培养结束。

(5)苗床管理:

a苗床基质:苗床基质由沙壤土:腐殖酸:蛭石:杀菌剂按重量配比50:35:15:2.5配制而成,基质配好后太阳下暴晒消毒,备用。

b将生根培养完成的生根苗移栽至苗床,株行距5cm×5cm,挖穴种植,深度3~5cm,种植完毕后覆土,喷淋定根水,湿透为止,转移至阴处培养,待定根后转移至自然光下管理。

c苗床管理温度为25~28℃;前期注重水肥管理,浇水以喷淋的方式,保持苗床不涝不旱,在移栽后20天使用液体氮肥,30天后喷施质量分数为0.1%的磷酸二氢钾溶液;中期注重病虫害管理,每隔10天喷施一次质量分数为25%吡唑醚菌酯乳油,稀释5000倍喷雾,同时发现害虫危害时,喷施1.8%阿维菌素乳油,稀释1500~1800倍喷雾;待苗长至10~12cm高时,组培苗培养完毕,准备移栽至大田。

步骤(2)所述愈伤组织培养基的配方为1/2MS+N6-苄基腺嘌呤0.15~0.18mg/L+萘乙酸0.6~0.75mg/L+海藻酸22~24g/L+蔗糖70g/L+琼脂4.0g/L,pH5.8~6.2。

步骤(3)所述继代培养基配方为MS+蔗糖4.0g/L +N6-苄基腺嘌呤0.38~0.4mg/L +萘乙酸0.4~0.45mg/L +吲哚乙酸钾0.05~0.08mg/L+多菌灵0.05~0.06mg/L+琼脂5g/L,pH 6.0~6.2。

步骤(4)所述生根培养基的配方为MS+蔗糖4.2g/L +吲哚乙酸钾0.08~0.12mg/L +萘乙酸0.35~0.55mg/L + IBA 0.18~0.22mg/L+氨基寡糖素0.28~0.32mg/L+琼脂5g/L,pH6.2~6.5。

步骤(5)所述苗床基质杀菌剂为多菌灵、吡唑醚菌酯、甲基托布津或嘧菌酯中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物。

步骤(5)所述液体氮肥中硝态氮质量配比不低于35%,铵态氮质量配比不低于10%,酰胺态氮质量配比不低于1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木棉为高大乔木,其嫩芽在组培过程中分化较慢,不容易成功,本发明方法通过一系列的组培条件优化,并且研究不同生长阶段下的培养基类型,经过优化后具有繁殖速度快,腋芽分化快及生根迅速且根系发达等特点,为木棉的进一步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木棉的组培繁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外植体的获取及处理:在每年木棉春芽萌发时,采集其嫩芽作为外植体,采集的嫩芽必须完整、无病害,采集的嫩芽用纯净水反复冲洗3~4次后,用质量分数为0.35%高锰酸钾溶液消毒15~25min后,用消过毒的滤纸片吸干,备用。

(2)愈伤组织培养:用消毒过的剪刀横切出长2.5~4cm的芽段,将芽段放入愈伤组织培养基中培养,在温度25~28℃,湿度控制80~90%,暗培养25~28天,获得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培养基的配方为1/2MS+N6-苄基腺嘌呤0.15~0.18mg/L+萘乙酸0.6~0.75mg/L+海藻酸22~24g/L+蔗糖70g/L+琼脂4.0g/L,pH5.8~6.2。本发明得到如上愈伤组织培养基是通过下述对比试验:

优化结果表明,当N6-苄基腺嘌呤在浓度为0.15~0.18mg/L和萘乙酸0.6~0.75mg/L时成苗率最高。

(3)芽的培养:在无菌操作下,选取没有被杂菌污染的愈伤组织,转入继代增殖培养基上进行诱芽培养,培养40~45天;培养条件:温度28~30℃,光照强度2800~3500lux,待不断有腋芽生成时结束;继代培养基配方为MS+蔗糖4.0g/L +N6-苄基腺嘌呤0.38~0.4mg/L +萘乙酸0.4~0.45mg/L +吲哚乙酸钾0.05~0.08mg/L+多菌灵0.05~0.06mg/L+琼脂5g/L,pH 6.0~6.2。继代培养基的优化对比试验如下:

通过上述优化筛选,可以确定N6-苄基腺嘌呤在0.38~0.4mg/L、萘乙酸0.4~0.45mg/L及吲哚乙酸钾0.05~0.08mg/L浓度下效果最佳,本发明又对三者在最优组合下的配比进行了优化:

可见,以上筛选的最佳浓度在配合下对于分化发芽更佳,在浓度梯度中的组合均达到了4.0以上。

(4)生根培养:选取芽苗长4.5~5cm的继代芽苗,转入生根培养基上培养,培养条件:温度28~30℃,光照强度1800~2500lux;培养35~38天后,主根长3~3.5cm,侧根多余5条时培养结束。本发明通过对生根培养基配方中吲哚乙酸钾、萘乙酸及IBA进行浓度的优化筛选,最终确定了最佳配方为:MS+蔗糖4.2g/L +吲哚乙酸钾0.08~0.12mg/L +萘乙酸0.35~0.55mg/L + IBA 0.18~0.22mg/L+氨基寡糖素0.28~0.32mg/L+琼脂5g/L,pH6.2~6.5。配方中加入氨基寡糖素具有壮根效果,对比试验发现,加入氨基寡糖素后根粗明显,而且须根繁殖速度快。

(5)苗床管理:

a苗床基质:苗床基质由沙壤土:腐殖酸:蛭石:杀菌剂按重量配比50:35:15:2.5配制而成,基质配好后太阳下暴晒消毒,备用;多菌灵、吡唑醚菌酯、甲基托布津或嘧菌酯中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物。苗床中加入杀菌剂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幼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土传病害的影响,试验对比发现多菌灵、吡唑醚菌酯、甲基托布津及嘧菌酯对实验对象菌核病、蔓枯病、猝倒病、立枯病、绵腐病及茎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达90%以上。

b将生根培养完成的生根苗移栽至苗床,株行距5cm×5cm,挖穴种植,深度3~5cm,种植完毕后覆土,喷淋定根水,湿透为止,转移至阴处培养,待定根后转移至自然光下管理。

c苗床管理温度为25~28℃;前期注重水肥管理,浇水以喷淋的方式,保持苗床不涝不旱,在移栽后20天使用液体氮肥,液体氮肥中硝态氮质量配比不低于35%,铵态氮质量配比不低于10%,酰胺态氮质量配比不低于15%。30天后喷施质量分数为0.1%的磷酸二氢钾溶液;中期注重病虫害管理,每隔10天喷施一次质量分数为25%吡唑醚菌酯乳油,稀释5000倍喷雾,同时发现害虫危害时,喷施1.8%阿维菌素乳油,稀释1500~1800倍喷雾;待苗长至10~12cm高时,组培苗培养完毕,准备移栽至大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