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育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81141发布日期:2018-08-04 10:28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高架育秧装置,属于农业生产领域。



背景技术:

育秧是水稻机插成败的关键一环。软盘育秧是在“工厂化”硬盘育秧的基础上总结转化而来的育秧方式。现有技术中,经过铺土、落谷、盖土后的育秧盘通常需要进行田间育秧或者是工厂化育秧,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譬如田间育秧这种方式是将育秧盘摆放在田间,不仅需要很多的土地用于育秧,而且育秧时需要大量的水以保持秧盘湿润,但是田间沟渠过水容易造成水大量流失与浪费,再者建造专用的育秧池也进一步增加了育秧的成本。

再譬如工厂化育秧,需要建一个专门的育秧大棚,费用较高,一般农户负担不起,而且通过育秧大棚进行育秧同样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用于大棚建设,土地资源无法节约。因此,这种方式并没有办法解决田间育秧占地面积大、用水量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育秧过程中占地面积大、育秧用水水量大,育秧成本高等问题。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我们公开了高架育秧装置,该装置包括层架,架设在层架上的蓄水盘、积水盘、以及育秧盘,所述蓄水盘架设在层架的最高层上,积水盘架设在层架的最底层上,育秧盘架设在最高层与最底层之间的中间层架上;所述蓄水盘由底盘和侧壁组成,蓄水盘的底盘一侧开设有入水孔;所述育秧盘由底盘和侧壁组成,育秧盘的底盘一侧开设有落水孔;育秧盘的落水孔错落设置,还包括有真空泵,所述真空泵进水口设置于积水盘中,出水口设置于蓄水盘中,还包括有育秧软盘,所述育秧软盘依次排列在育秧盘中。

这里所述的错落设置是指,如果蓄水盘的入水孔位于左侧,则处于蓄水盘下方的第一层育秧盘的落水孔位于右侧,第二层育秧盘的落水孔位于左侧,第三层育秧盘的落水孔位于右侧,第四层育秧盘的落水孔位于左侧……,将育秧盘上的落水孔按照一层在左侧、一层在右侧的方式设置,从而形成错落设置的落水孔。

利用该错落设置的落水孔可以形成“z”字形漫水循环,这种自然的“z”形漫水循环即能够充分滋润每一层育秧软盘,同时又能有效利用每一滴水,既保持秧盘湿润,也不浪费水。

这里的育秧软盘是指经过人工或优选为机械化方式铺土、落谷、盖土后形成的播种后的育秧软盘。

真空泵可以人工控制,也可以通过预设程序自动控制。

优选地,还包括有挡板,所述挡板放置于育秧软盘与落水孔之间。

这里的挡板能够对育秧盘中的水产生阻挡作用,防止水过快通过落水孔落入下一层育秧盘中。

通过挡板的高度可以控制育秧盘中水位的高度,从而通过挡板高度与育秧软盘高度之间的高度差控制育秧过程中的水量。利用不同育秧需要,增高或者降低挡板的高度,可以有效控制育秧过程中的育秧水量,保证水量充足又不会由于水层过高阻碍秧苗呼吸,造成种苗缺氧。

优选地,挡板与育秧软盘等高。

进一步优选地,蓄水盘的入水孔和育秧盘上的落水孔均以成排的形式设置在各自底盘一侧。

更为优选的是,育秧软盘沿育秧盘未设置有落水孔的一侧侧壁处开始放置,依次放置至落水孔一侧。但是要注意的是,育秧软盘应距离落水孔一段距离。

育秧用的水通过各种方式(由积水盘提升、雨水、人工加水)进入到蓄水盘中,并通过入水孔进入下方的育秧盘,育秧盘中的水通过自然的积累和流动灌注在育秧软盘中,并且受到挡板的作用,形成一定的积水状态,当积水超过预定量的时候,漫过挡板,由落水孔落下至下一层的育秧盘中,由于落水孔是错落设置的,因此水可以充分在各层育秧盘中流动,最后多余的水分流入最下层的积水盘,并通过真空泵回流至蓄水盘中。

采用本发明公开的技术方案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首先,本发明中的育秧装置可以设置在任意适合的地方,无需搭建大棚,也无需在田间构建育秧池,可以极大的节约成本。

其次,本发明中使用的水可以循环多次使用,不存在流失、浪费,具有节水效果。同时,也可以防止由于田间水分流失过程中带走育秧营养土中的营养成分。

最后,本发明中的育秧装置有效利用高度空间,从而能够以极小的占地面积,获得很大的育秧效果。

总之,采用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可以有效提高育秧率,并且利用该装置育秧可以省水、省地、省人工。配合机械化播种和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机械化播种、育秧,实现现代化机械化农业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高架育秧装置示意图。

图2为蓄水盘示意图。

图3为使用中育秧盘示意图。

图4为积水盘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高架育秧装置,该装置包括层架1,架设在层架上的蓄水盘2、积水盘3(如图4所示)、以及育秧盘4。在图1中,我们设置有8层育秧盘,分别为第一层育秧盘41、第二次育秧盘42、第三层育秧盘43、第四层育秧盘44、第五层育秧盘45、第六层育秧盘46、第七层育秧盘47、第八层育秧盘48;所述蓄水盘2架设在层架1的最高层上,积水盘3架设在层架1的最底层上,育秧盘4架设在最高层与最底层之间的中间层架上,如图1中所示,架设有8层。如图2所示,所述蓄水盘2由底盘201和侧壁202组成,蓄水盘的底盘一侧开设有入水孔203;如图3所示,所述育秧盘4由底盘401和侧壁402组成,育秧盘4的底盘401一侧开设有落水孔403;育秧盘4的落水孔错落设置,如图1所示,由落水孔落下的水呈“z”形流动在高架育秧装置内,还包括有真空泵5,所述真空泵5进水口51设置于积水盘3中,出水口52设置于蓄水盘2中,还包括有育秧软盘6,所述育秧软盘6依次排列在育秧盘中,如图3所示的那样育秧软盘6沿育秧盘4未设置有落水孔403的一侧侧壁处开始放置,依次放置至落水孔一侧。但是要注意的是,如图3所示,最边侧的育秧软盘仍应距离落水孔一段距离。

如图1中所示的蓄水盘2的入水孔203位于左侧,处于蓄水盘下方的第一层育秧盘41的落水孔403位于右侧,第二层育秧盘42的落水孔403位于左侧,第三层育秧盘43的落水孔403位于右侧,第四层育秧盘44的落水孔403位于左侧,第五层育秧盘45的落水孔403位于右侧,第六层育秧盘46的落水孔403位于左侧,第七层育秧盘47的落水孔403位于右侧,第八层育秧盘48的落水孔403位于左侧,从而形成“z”形自然漫水循环。

这里的育秧软盘是指经过人工或优选为机械化方式铺土、落谷、盖土后形成的播种后的育秧软盘。

当水落入到积水盘3后,人工观察,通过真空泵5将积水盘3中水重新打入到蓄水盘2中。如果水量不够,则直接向蓄水盘2中补入水量。由于蓄水盘2是开放的,所以也可以收集雨水等自然界的水,有效节约育秧用水量。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水位监测等手段实时监测积水盘和蓄水盘中的水量,并通过自动控制的方式自动开启真空泵补入育秧用水。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中所示,在每层的育秧盘4中还包括有挡板7,所述挡板7放置于育秧软盘6与落水孔403之间。

这里的挡板能够对育秧盘中的水产生阻挡作用,防止水过快通过落水孔落入下一层育秧盘中。

通过挡板的高度可以控制育秧盘中水位的高度,从而通过挡板高度与育秧软盘高度之间的高度差控制育秧过程中的水量。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挡板与育秧软盘等高,均为常用的育秧软盘的高度2.5cm。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蓄水盘的入水孔203和育秧盘上的落水孔403均以成排的形式设置在各自底盘一侧。

育秧用的水通过各种方式(由积水盘提升、雨水、人工加水)进入到蓄水盘中,并通过入水孔进入下方的育秧盘,育秧盘中的水通过自然的积累和流动灌注在育秧软盘中,并且受到挡板的作用,形成一定的积水状态,当积水超过预定量的时候,漫过挡板,由落水孔落下至下一层的育秧盘中,由于落水孔是错落设置的,因此水可以充分在各层育秧盘中流动,最后多余的水分流入最下层的积水盘,并通过真空泵回流至蓄水盘中。

经过实验和计算,1亩地变成8亩甚至10亩地的利用率。育秧单位面积效率达到大田育秧的8-10倍。正常秧池面积2亩,机插200亩大田,高架育秧只需要2分地左右,按照大田机插育秧需求量计算,一亩地需要杂交稻18盘,晚稻28盘即可。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