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模提升架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038603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一种滑模提升架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滑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钢筋混凝土圆筒结构滑模施工的滑模提升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石油、化工、电力工程的建设中,滑模技术是烟囱、造粒塔等高耸构筑物现浇结构混凝土制造技术领域里的一项常用技术。在钢筋混凝土圆筒结构的施工中,当筒高度超过一定的范围时,采用滑升模板施工,是最快和最合理的施工方法,比最原始的层层搭架支模现浇的方法安全,筒体表面光滑,施工速度快;比提模法或者倒模法、移模法施工速度快,施工缝少。
[0003]但是滑模施工也存在它的缺点,就是在滑模施工中筒体的偏扭不容易控制,其中,在滑升中爬杆的倾斜是造成平台系统偏斜或扭转的因素之一。爬杆的垂直度,取决于千斤顶安装的水平状况以及初始安装爬杆的时候,爬杆下端是否固定在正确的位置上,这两者都要注意,假如仅仅是爬杆初始位置是垂直的,但是千斤顶本身不平,则在滑升过程中,爬杆必然会慢慢被不垂直的千斤顶“修正”成倾斜状态;另外,在滑模过程中,接长爬杆也要时刻注意接长后的爬杆的垂直度问题,当发现因接头问题导致爬杆弯曲时,应该设法校正,避免因此引起的平台的偏扭。
[0004]因此,在滑模施工中对于爬杆垂直度的控制,是控制平台系统不发生偏斜或扭转的关键措施,以使滑模施工的质量得到有效地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在滑模施工过程中,能有效防止爬杆发生较大倾斜,以增加平台防扭能力的滑模提升架装置。
[000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滑模提升架装置,包括提升架下横梁、千斤顶以及爬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架下横梁上仅设置一个千斤顶,在所述提升架下横梁上方设置有与其水平布置的提升架上横梁,所述爬杆上端依次穿过提升架下横梁、千斤顶以及提升架上横梁,所述爬杆分别与提升架下横梁和提升架上横梁之间留有间隙。
[0007]本实用新型通过提升架上横梁以及提升架下横梁对爬杆倾斜度的限制,使其在滑模过程中不可能发生大幅度的倾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平台防扭的能力,能作为圆筒结构滑模施工的防扭措施之一使用。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中标记:1为提升架下横梁,2为千斤顶,3为爬杆,4为提升架上横梁,5为间隙。【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001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12]如图1所示,一种滑模提升架装置,包括提升架下横梁1、千斤顶2以及爬杆3,所述提升架下横梁I上仅设置一个千斤顶2,在所述提升架下横梁I上方设置有与其水平布置的提升架上横梁4,所述爬杆3上端依次穿过提升架下横梁1、千斤顶2以及提升架上横梁4,所述爬杆3分别与提升架下横梁I和提升架上横梁4之间留有间隙5,所述间隙的大小根据滑模施工的要求确定,其设计原则是该间隙需要小于爬杆在实际滑模施工中允许的倾斜度,即爬杆的倾斜度在达到被允许倾斜度之前,则被对应的提升架横梁进行限制,以达到防扭的目的。
[0013]在本实施例中,提升架上横梁和提升架下横梁上两角钢之间的距离为63mm,即提升架的厚度,爬杆的直径为48mm,当爬杆穿过提升架上横梁和提升架下横梁时,爬杆与对应横梁的间隙理论上为12.5mm,当爬杆因某种原因发生倾斜时,若倾斜的度过大且超过爬杆允许的移动范围时,提升架的横梁就会对爬杆进行限制,阻止其继续发生倾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平台防扭的能力。
[001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滑模提升架装置,包括提升架下横梁(1)、千斤顶(2)以及爬杆(3),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架下横梁(I)上仅设置一个千斤顶(2),在所述提升架下横梁(I)上方设置有与其水平布置的提升架上横梁(4),所述爬杆(3)上端依次穿过提升架下横梁(1)、千斤顶(2)以及提升架上横梁(4),所述爬杆(3)分别与提升架下横梁(I)和提升架上横梁(4)之间留有间隙(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滑模提升架装置,包括提升架下横梁、千斤顶以及爬杆,所述提升架下横梁上仅设置一个千斤顶,在所述提升架下横梁上方设置有与其水平布置的提升架上横梁,所述爬杆上端依次穿过提升架下横梁、千斤顶以及提升架上横梁,所述爬杆分别与提升架下横梁和提升架上横梁之间留有间隙。本实用新型通过提升架上横梁以及提升架下横梁对爬杆倾斜度的限制,使其在滑模过程中不可能发生大幅度的倾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平台防扭的能力,能作为圆筒结构滑模施工的防扭措施之一使用。
【IPC分类】E04G11/24
【公开号】CN204691233
【申请号】CN201520403104
【发明人】孙逊, 孙剑, 叶一位
【申请人】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 叶一位
【公开日】2015年10月7日
【申请日】2015年6月1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