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渤海海域海马苗种增殖放流回捕率的驯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834645发布日期:2018-11-07 07:43阅读:66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渤海海域海马苗种增殖放流回捕率的驯化方法。
背景技术
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是一项通过向特定水域投放鱼、虾、蟹和贝类亲体、人工繁育种苗或暂养的野生种苗来恢复海洋渔业资源,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手段。实施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是最直接、最根本的渔业资源恢复措施。海马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中药,具有强身健体、补肾壮阳、舒筋活络、消炎止痛、镇静安神、止咳平喘等药用功能,特别是对于治疗神经系统的疾病更为有效,自古以来备受人们的青睐。海马除了主要用于制造各种合成药品外,还可以直接服用健体治病。但是与历史上的捕捞情况相比,中国海马的资源量已有明显的下降,尤其是近岸的浅水海域已基本难见踪迹。因此,海马增殖放流工作尤为重要,特别是解决人工放养的鱼在增殖放流初期死亡率较高。技术实现要素: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渤海海域海马苗种增殖放流回捕率的驯化方法,此方法由海马体质强化和增殖放流前的驯化两部分组成,提高增殖放流海马苗种在自然环境中的成活率,提高增殖放流的效益。一种提高渤海海域海马苗种增殖放流回捕率的驯化方法,包括强化阶段和驯化阶段;所述强化阶段包括如下步骤:(1)剔除劣质苗;劣质苗一般体色发白,身体残缺,有发育不完全,头部畸形,吻端短小。尤其腹部最为明显,带有卵黄囊,侧躺于池底,游泳能力极差,无法长成,放流后无法长大,多见于第一次生产的海马或是极端条件刺激下早产;(2)用枝角类给刚出生的小海马开口;(3)用ω-酵母强化后的卤虫投喂海马至少30天;所述驯化阶段海马养殖的环境标准如下:s1:将强化后的海马养殖在有进出缓慢水流的驯化池内;s2:养殖用水为增殖放流地区生理生化指标相接近的水;s3:增殖放流前用海藻取代人工附着物,以增加海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s4:增殖放流饵料全部转换为鲜活桡足类和小杂虾,并逐渐降低饵料密度,以训练海马摄食能力。其中,所述强化阶段持续时间为:30~37天。其中,所述驯化阶段持续时间为至少15天。其中,所述枝角类卤虫为轮虫,即出生24小时内投喂轮虫幼体,幼海马从育儿袋中离开后,随着在水中运动,能量不断消失,若超过24小时,此时幼海马的能量不足以让其去追逐摄取饵料。其中,ω-酵母为添加(n_3)hufa的面包酵母,其中,(n_3)hufa的含量为30%(n_3);hufa提高海马育苗成活率,减少育苗产量的波动,明显降低海马苗种受惊时的死亡率,使用该面包酵母的优点是必需脂肪酸的变化比藻类小,营养成分固定;例如,用ω-酵母强化24h,无节幼体内(n_3)hufa含量达到总脂肪酸的13.8%,用小球藻强化24h,无节幼体内(n_3)hufa含量达到总脂肪酸的11.6%。其中,强化阶段温度为26~29℃,盐度为22‰~30‰。其中,所述驯化池内底质为泥沙、碎石、粗砂或者细泥中的一种。其中,所述s2中水的生理生化指标为ph:8.00~8.05;温度:23±0.05°;盐度:30‰~35‰;溶解氧:5.50~6.50ml/l。其中,所述s4中桡足类为卤虫,小杂虾为糠虾。与现有技术方法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整个驯化过程分两步,更注重海马体质的提高,比其他方法驯化的海马成活率更高,此批海马繁育的后代体质也优于未强化海马;(2)在强化阶段的开始就剔除了劣质苗,节约了强化、训化成本;(3)ω-酵母是添加(n_3)hufa的面包酵母,其营养成分稳定,必需脂肪酸的变化比藻类小;(4)轮虫、卤虫、ω-酵母易得,且成本低廉。具体实施方式为了理解本发明,下面以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限制本发明。实施例1一种提高渤海海域海马苗种增殖放流回捕率的驯化方法,包括强化阶段和驯化阶段。强化阶段(30天)该强化阶段包括如下步骤:(1)剔除劣质苗。劣质苗一般体色发白,身体残缺,有发育不完全,头部畸形,吻端短小。尤其腹部最为明显,带有卵黄囊,侧躺于池底,游泳能力极差,无法长成,放流后无法长大,多见于第一次生产的海马或是极端条件刺激下早产。强化阶段的投放密度为:海马日龄0~1010~2020~3030以后密度5尾/l3尾/2l5尾/3l2尾/5l海马苗种出生24小时内投喂轮虫幼体。幼海马从育儿袋中离开后,随着在水中运动,能量不断消失,若超过24小时,此时幼海马的能量不足以让它去追逐摄取饵料。投喂轮虫一周。投喂次数、投喂量和换水量如下:大小投喂饵料种类投喂次数总投喂量(ind/100ml)换水量一日龄轮虫幼体150100%二日龄轮虫幼体1505%三日龄轮虫幼体1555%四日龄轮虫幼体15510%五日龄轮虫幼体16010%六日龄轮虫幼体26015%七日龄轮虫幼体26515%增殖放流前用ω-酵母强化后的卤虫投喂海马30天。投喂次数、投喂量和换水量如下:驯化阶段(15天):强化后海马养殖在有进出水缓慢水的流驯化池,该驯化池的底质为泥沙、碎石、粗砂或者细泥。养殖用水为增殖放流地区生理生化指标相接近的水:ph:8.00~8.05;温度:23°±0.05°;盐度:30‰~35‰;溶解氧:5.50~6.50ml/l。增殖放流前用海藻取代人工附着物,增加海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增殖放流饵料全部转换为鲜活桡足类和小杂虾等,并逐渐降低饵料密度,训练海马摄食能力。饵料投放密度变化为:驯化时间/d0~55~1010~15饵料密度待驯化苗种总重3%待驯化苗种总重2%待驯化苗种总重1%实施例2一种海马驯化方法,包括驯化阶段,该驯化阶段各方面指标如下:(1)苗种投放密度为:海马日龄0~1010~2020~3030以后密度5尾/l3尾/2l5尾/3l2尾/5l(2)海马苗种出生24小时内投喂轮虫幼体。(3)投喂养殖海域捞出来的卤虫。投喂密度如下:驯化时间/d0~55~1010~15饵料密度待驯化苗种总重3%待驯化苗种总重2%待驯化苗种总重1%(5)强化后海马养殖在有进出水缓慢水的流驯化池,该驯化池的底质为泥沙。(6)养殖用水为增殖放流地区生理生化指标相接近的水:ph:8.00~8.05;温度:23°±0.05°;盐度:30‰~35‰;溶解氧:5.50~6.50ml/l。(7)增殖放流前用海藻取代人工附着物,增加海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8)增殖放流饵料全部转换为鲜活糠虾,并逐渐降低饵料密度,训练海马摄食能力。实施例3一种海马驯化方法,刚出生的海马在养殖30天后直接放流,养殖过程的各种指标如下:(1)养殖温度为26~29℃,水体水温波动不得超过±4℃,若温度波动过大,幼海马受到应激,影响海马摄食,最终导致海马因营养性疾病死亡。(2)养殖水体盐度为千分之22~30,此盐度下,幼海马长势明显,不容易发生疾病。(3)养殖密度:海马日龄0~1010~2020~3030以后密度5尾/l3尾/2l5尾/3l2尾/5l幼海马放养密度是影响海马成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放养密度过大,需加大换水量,导致海马应激不摄食。养殖密度过小,需要投喂一定密度的饵料,才能保证海马能够摄取到饵料,这样海马既不能将饵料吃完,浪费了饵料,还败坏水质。(3)饵料投喂及换水量标准如下:第一阶段(一至十日龄):大小投喂饵料种类投喂次数总投喂量(ind/100ml)换水量一日龄卤幼150100%二日龄卤幼1505%三日龄卤幼1555%四日龄卤幼15510%五日龄卤幼16010%六日龄卤幼26015%七日龄卤幼26515%八日龄卤幼27020%九日龄卤幼27520%十日龄卤幼28020%第二阶段(十一至二十日龄):第三阶段(二十一至三十日龄):大小投喂饵料种类投喂次数总投喂量(ind/100ml)换水量二十一日龄十一日卤虫32035%二十二日龄十二日卤虫32035%二十三日龄十三日卤虫32035%二十四日龄卤虫31035%二十五日龄卤虫31035%二十六日龄卤虫31040%二十七日龄卤虫31540%二十八日龄卤虫31540%二十九日龄卤虫31540%三十日龄卤虫31540%根据上述实施例1-3的技术方案对海马进行养殖并放流,放流后的回捕率数据如下:对比回捕率是否进行强化是否进行驯化实施例122.20%是是实施例213.40%否是实施例310.05%否否从上述数据对比可看出海马强化阶段对海马增殖放流回捕率有很大的提高作用,是放流工作前必须要进行的。要摒弃之前的单一的模拟野外环境,需要把更多的工作放到增强海马体质上来。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