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苣荬菜的人工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832994发布日期:2018-11-07 07:32阅读:6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食用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苣荬菜的人工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苣荬菜又名苦荬菜或败酱草,桔梗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富含乳汁。茎直至,高30—80cm,地下根状茎葡蔔,多数须根著生,长圆状或披针形叶互生,叶长8—20cm,宽2—5cm,边缘有缺刻或浅裂,头状花序顶生,花苞钟形,自然生长于我国北方地区200—2300cm的二荒地,海滩和路旁等地。苣荬菜既耐热又耐寒,适应性强。

苣荬菜嫩茎叶含有17种氨菜酸和蛋白质、脂肪及钙镁锌铁铜锰等多种微量元素;能增强脑机能和免疫力,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湿、消肿排脓、祛瘀止痛、预防和治疗贫血病、其水煎浓缩乙醇提取液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都有抑制作用,其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均高。

如果能人工栽培苣荬菜,将散布的有限高质野生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进行批量生产,是丰富市场特色保健苣荬菜的蔬菜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好项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实现野生资源苣荬菜的人工栽培,把苣荬菜发展为日常生活中都能吃到的保健蔬菜,本发明提出一种苣荬菜的人工栽培方法。

为达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苣荬菜的人工栽培方法,具体步骤为:

(1)育苗

第一步,浸种催芽:将苣荬菜的种子用纱布或丝袜包好后浸种3-4小时,然后取出滤干水,放入冰箱冷藏室,温度保持15-20℃催芽3-4天;

第二步,播种育苗:选好背风向阳、保墑肥沃的地块作育苗床,结合翻耕细整,亩施腐熟农家肥4000-5000千克,与土壤均匀融合,然后做厢,厢面宽1.2-1.4m,、厢沟宽30-40cm、深25-30cm,厢面撒播催芽的种子,亩播种量1500克;浇足水后于种子面上盖0.5-1cm厚的细土,厢面平盖薄膜,出苗即揭膜,夏秋季露地育苗,厢面平盖遮阴网降温保出苗,出苗即揭开,加强苗床浇水除草管理,促幼苗健壮生长;

(2)移栽

选择微酸性粘壤土缓坡地或平地,结合翻耕整地,亩施腐熟农家肥3000-4000千克、磷酸三铵30—40千克,与土壤均匀融合,然后作厢,厢面宽1.3-1.5m宽,厢沟宽30-40cm、深25-30cm,厢面栽苗6-7行,株距15-16cm;

(3)田间管理

移栽定植后就浇足定根水,保成活;二是及时查苗补苗,于栽后5天内补齐苗保群体;三是追施苗肥,缓苗后即进行追提苗肥,亩施尿素15千克,进行中耕松土除草,促根系发育,防缺水和渍水,田间土壤含水量保持在70—75%;四是病虫害防治,用58%瑞霉—锰锌50g兑水18-22千克配成溶液,叶面喷雾;

(4)采收

移栽后30-45天即可采收,用刀子在植株近地面处割收,捆把或装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实现了实现野生资源苣荬菜的人工栽培,使苣荬菜成为日常生活中都能吃到的保健蔬菜;亩产苣荬菜1000-1400千克,市场价8—10元/千克,亩产植8000—14000元,减去投投入成本2000—2400元,亩净收入6000—11600元,种植效益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苣荬菜的人工栽培方法,具体步骤为:

(1)育苗

第一步,浸种催芽:将苣荬菜的种子用纱布或丝袜包好后浸种4小时,然后取出滤干水,放入冰箱冷藏室,温度保持15-20℃催芽4天(有70—75%种子发芽时即可播种);

第二步,播种育苗:选好背风向阳、保墑肥沃的地块作育苗床,结合翻耕细整,亩施腐熟农家肥5000千克,与土壤均匀融合,然后做厢,厢面宽1.2m,、厢沟宽30cm、深25cm,厢面撒播催芽的种子,亩播种量1500克;浇足水后于种子面上盖0.5cm厚的细土,厢面平盖薄膜,出苗即揭膜,夏秋季露地育苗,厢面平盖遮阴网降温保出苗,出苗即揭开,加强苗床浇水除草管理,促幼苗健壮生长;

(2)移栽

选择微酸性粘壤土缓坡地,结合翻耕整地,亩施腐熟农家肥4000千克、磷酸三铵35千克,与土壤均匀融合,然后作厢,厢面宽1.3m宽,厢沟宽3cm、深25cm,厢面栽苗7行,株距15cm;

(3)田间管理

移栽定植后就浇足定根水,保成活;二是及时查苗补苗,于栽后5天内补齐苗保群体;三是追施苗肥,缓苗后即进行追提苗肥,亩施尿素15千克,进行中耕松土除草,促根系发育,防缺水和渍水,田间土壤含水量保持在70—75%;四是病虫害防治,用58%瑞霉—锰锌50g兑水20千克配成溶液,叶面喷雾;

(4)采收

移栽后45天即可采收,用刀子在植株近地面处割收,捆把或装筐。

采用实施例1的实践证明:亩产苣荬菜1385千克。

实施例2

一种苣荬菜的人工栽培方法,具体步骤为:

(1)育苗

第一步,浸种催芽:将苣荬菜的种子用纱布或丝袜包好后浸种3小时,然后取出滤干水,放入冰箱冷藏室,温度保持15-20℃催芽3天;

第二步,播种育苗:选好背风向阳、保墑肥沃的地块作育苗床,结合翻耕细整,亩施腐熟农家肥4000千克,与土壤均匀融合,然后做厢,厢面宽1.4m,、厢沟宽40cm、深30cm,厢面撒播催芽的种子,亩播种量1500克;浇足水后于种子面上盖1cm厚的细土,厢面平盖薄膜,出苗即揭膜,夏秋季露地育苗,厢面平盖遮阴网降温保出苗,出苗即揭开,加强苗床浇水除草管理,促幼苗健壮生长;

(2)移栽

选择微酸性粘壤土缓坡地或平地,结合翻耕整地,亩施腐熟农家肥3000千克、磷酸三铵30千克,与土壤均匀融合,然后作厢,厢面宽1.5m,厢沟宽40cm、深30cm,厢面栽苗6行,株距16cm;

(3)田间管理

移栽定植后就浇足定根水,保成活;二是及时查苗补苗,于栽后5天内补齐苗保群体;三是追施苗肥,缓苗后即进行追提苗肥,亩施尿素15千克,进行中耕松土除草,促根系发育,防缺水和渍水,田间土壤含水量保持在70—75%;四是病虫害防治,用58%瑞霉—锰锌50g兑水18千克配成溶液,叶面喷雾;

(4)采收

移栽后35天即可采收,用刀子在植株近地面处割收,捆把或装筐。

采用实施例2的实践证明:亩产苣荬菜1050千克。

实施例1与实施例2对比可见,实施例1是本发明趋于最优化的技术方案。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例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实施方式中所列举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的描述。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苣荬菜的人工栽培方法,通过一下步骤实现:(1)育苗:通过苣荬菜的种子进行催芽和育苗;(2)移栽:育苗完成,选择微酸性粘壤土缓坡地或平地进行移栽,施腐熟农家肥和磷酸三铵,与土壤均匀融合,然后作厢,厢面宽1.3‑1.5m宽,厢沟宽30‑40cm、深25‑30cm,厢面栽苗6‑7行,株距15‑16cm;(3)田间管理;(4)采收。本发明实现了实现野生资源苣荬菜的人工栽培,使苣荬菜成为日常生活中都能吃到的保健蔬菜;亩产苣荬菜1000‑1400千克,市场价8—10元/千克,亩产植8000—14000元,减去投投入成本2000—2400元,亩净收入6000—11600元,种植效益显著。

技术研发人员:陈卓;龚文明;龚耀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竹溪县绿之恋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06.25
技术公布日:2018.11.0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