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压式双作用的饲禽用均布取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34507发布日期:2018-11-07 07:42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禽类饲养饮水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手压式双作用的饲禽用均布取水装置。

背景技术

我们都知道,禽类动物生长过程中取食后,往往还需要取食一定量的细沙在胃内对食物进行辅助研磨,加快消化,类似于我们人类的胃粘膜,需要利用胃酸消化食物。

基于上述,本发明人发现,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并没有一款结构合理的掺沙装置来实现上述分沙功能,而人为将细沙与饲料混合的方式又不能满足禽类的自由摄取习性,得不到良好的摄取量的控制,且细沙直接倒在地面上供禽类摄取的方式又不专业,操作方式并不正规,地面细沙易与粪便形成粘合,造成污染。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具有手压式双作用的饲禽用均布取水装置,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手压式双作用的饲禽用均布取水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的实际养殖过程中,并没有一款结构合理的掺沙装置来实现上述分沙功能,而人为将细沙与饲料混合的方式又不能满足禽类的自由摄取习性,得不到良好的摄取量的控制,且细沙直接倒在地面上供禽类摄取的方式又不专业,操作方式并不正规,地面细沙易与粪便形成粘合,造成污染的问题。

本发明一种手压式双作用的饲禽用均布取水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手压式双作用的饲禽用均布取水装置,包括底座,转座,储水器,安装座,水管,压槽,压板,撑杆,压水板,压环,分沙器,分隔板,第一分料板,第二分料板,漏沙孔,第一接取槽和第二摘取槽;所述底座为圆盘结构,且在其顶面通过轴承杆坐落安装有一处圆盘形结构的转座,且在此转座的顶面又坐落安装有一处长方形腔体结构的储水器;所述储水器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一条长方形槽结构的开口,且在这两处开口上均通过镶嵌长方形安装座的方式安装有一排水管,这丙排水管的入水口位于储水器的腔体靠下位置,出水口位于外侧呈向下弯曲状态;所述储水器的顶面均开设有前后两处长方形槽结构的开口,且在这两处开口上均配合有一处向上突起的压槽,且在这两处压槽的内腔中均还配合有一块长方形板结构的压板,且在压板的顶面中间位置都安装有一处圆柱腔结构的压环;所述储水器的前后两侧分别还安装有第一分料板和第二分料板;所述储水器的侧面还安装有一处分沙器,且此分沙器位于第一分料板和第二分料板的顶侧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转座的顶面前后位置均为向下的斜面结构,且在这两个面上分别安装有一排第一接取槽和一排第二摘取槽。

进一步的,所述压板的底侧通过两根撑杆均还安装有一处板状结构的压水板,且这两处压水板的尺寸略小于储水器的两腔室尺寸。

进一步的,所述压板与压槽为滑轨配合,且压板顶面上的压环也为储水器的注水孔。

进一步的,所述储水器的内腔通过一处隔板分为双腔室结构,且这两处腔室与顶面两处压槽所在的位置形成一一位置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分沙器为锥形的漏斗状结构,其斗腔中通过一处分隔板分为前后两个小漏腔,且这两个小漏腔分别对应于底侧的第一分料板和第二分料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分料板和第二分料板靠近分沙器所在的位置为向上陡坡状的大斜板结构,且两者在此对接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分料板和第二分料板的底端也为略左斜式结构,且在此段斜板上均开设有一排间距距离的排式漏沙孔,并且这些漏沙孔与底侧第一接取槽或第二摘取槽所在的位置形成一一对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结构的禽类饮水分水装置,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仅供饮水分水装置,而一个综合性的装置,是针对于禽类习惯性摄取细沙石进行的综合性结构设计,将原来饮水装置的前后两侧安装了对称式结构的导流式漏沙用的分料板,两个分料板与底侧接水用的接取槽实现位置对应,通过安装在两个分料板顶侧的分沙器可实现细沙的分发,也就是说,本装置底侧所安装的两排接取槽具有接取细沙与清水的功能,又由于分料板是位于出水口的底侧的,因此装置给接水槽加水的时候,流下的水流还可以将分料板冲洗,将分料板上残余的细沙向下冲出,综合结构更加合理,并且由于细沙分配的方式是地面以上,因此可减少粪便的混合,减少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3是由图1引出的另两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主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俯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左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a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b部放大漏沙孔间距设计示意图。

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底座-1,转座-2,储水器-3,安装座-4,水管-5,压槽-6,压板-7,撑杆-701),压水板-702,压环-8,分沙器-9,分隔板-901,第一分料板-10,第二分料板-11,漏沙孔-1101,第一接取槽-12,第二摘取槽-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8所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手压式双作用的饲禽用均布取水装置,包括底座1,转座2,储水器3,安装座4,水管5,压槽6,压板7,撑杆701,压水板702,压环8,分沙器9,分隔板901,第一分料板10,第二分料板11,漏沙孔1101,第一接取槽12和第二摘取槽13;所述底座1为圆盘结构,且在其顶面通过轴承杆坐落安装有一处圆盘形结构的转座2,且在此转座2的顶面又坐落安装有一处长方形腔体结构的储水器3;所述储水器3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一条长方形槽结构的开口,且在这两处开口上均通过镶嵌长方形安装座4的方式安装有一排水管5,这丙排水管5的入水口位于储水器3的腔体靠下位置,出水口位于外侧呈向下弯曲状态;所述储水器3的顶面均开设有前后两处长方形槽结构的开口,且在这两处开口上均配合有一处向上突起的压槽6,且在这两处压槽6的内腔中均还配合有一块长方形板结构的压板7,且在压板7的顶面中间位置都安装有一处圆柱腔结构的压环8;所述储水器3的前后两侧分别还安装有第一分料板10和第二分料板11;所述储水器3的侧面还安装有一处分沙器9,且此分沙器9位于第一分料板10和第二分料板11的顶侧位置。

其中,所述转座2的顶面前后位置均为向下的斜面结构,且在这两个面上分别安装有一排第一接取槽12和一排第二摘取槽13,使得安装的这些这接取槽12的顶面朝口斜式朝前,便于食禽类动作摄水取沙。

其中,所述压板7的底侧通过两根撑杆701均还安装有一处板状结构的压水板702,且这两处压水板702的尺寸略小于储水器3的两腔室尺寸,使得压板7下压后,对应在腔室内的水流向上涌动,并通过水管5向外同步溢出,结构简单,不涉及电能,节能。

其中,所述压板7与压槽6为滑轨配合,且压板7顶面上的压环8也为储水器3的注水孔,不但是注水孔,也是外部压杆的插孔,使外部手压压杆插入到压环8孔内,对压板7施压,使前排水管5同步向外溢水。

其中,所述储水器3的内腔通过一处隔板分为双腔室结构,且这两处腔室与顶面两处压槽6所在的位置形成一一位置对应,实现双工位双排排出作业,便于根据禽类取水具体位置进行合理控制。

其中,所述分沙器9为锥形的漏斗状结构,其斗腔中通过一处分隔板901分为前后两个小漏腔,且这两个小漏腔分别对应于底侧的第一分料板10和第二分料板11,使得倒入到分沙器9内的细沙可向两侧的分料板内实现前后分料,便于一个位置入沙操作。

其中,所述第一分料板10和第二分料板11靠近分沙器9所在的位置为向上陡坡状的大斜板结构,且两者在此对接连接,形成一个较高的分料坡度,便于细沙实现滑梯下流分料。

其中,所述第一分料板10和第二分料板11的底端也为略左斜式结构,且在此段斜板上均开设有一排间距距离的排式漏沙孔1101,并且这些漏沙孔1101与底侧第一接取槽12或第二摘取槽13所在的位置形成一一对应,实现细沙或水流的对应下流,并最终进入到底侧对应的接取槽内,实现均布备料或备水。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利用自制的插杆插入到压环8内,向下施压,可使压板7下压,在杆701和压水板702的组合结构下,使单个腔体内的清水由对应的一排水管5下流到底侧对应的第一接取槽12或第二摘取槽13内,形成整体均匀的出水量操作,不涉及电能,节能结构简单,便于操作,还可以将细沙投入到分沙器9内,在分隔板901的分隔作用下,使投入的细沙进入到第一分料板10或第二分料板11内,并最终由它们的滑梯式结构经漏沙孔1101进入到对应的第一接取槽12或第二摘取槽13内,由此可看出,本结构装置的接取槽,不再是一个单独应用于取水的槽腔,还是一个可以加入细沙的槽腔,而由于顶部分料板对应在水管5的底侧,因此水管5下流清水时,可同步将分料板上残留的细沙冲下,综合结构更好,并且由于细沙分配的方式是地面以上,因此可减少粪便的混合,减少污染。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