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湖北贝母的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966715发布日期:2018-11-16 23:13阅读:203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药材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湖北贝母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湖北贝母,呈扁圆球形,高0.8~2.2cm,直径0.8~3.5cm,表面类白色至淡棕色。外层鳞叶2瓣,肥厚,略呈肾形,或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顶端闭合或开裂。内有鳞叶2~6枚及干缩的残茎。内表面淡黄色至类白色,基部凹陷呈窝状,残留有淡棕色表皮及少数须根。单瓣鳞叶呈元宝状,长2.5~3.2cm,直径1.8~2cm。质脆,断面类白色,富粉性,气微,味苦。

湖北贝母喜冷耐凉,适宜生长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环境中。

现有技术中,贝母种生长在底面下的土壤中,覆盖贝母种的土壤轻薄。连续下雨时,雨水在地表汇聚成水流,水流流动会带走贝母表面覆盖的土壤,使贝母暴露,影响贝母的产量,甚至部分贝母因暴露而无法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湖北贝母的种植方法,在种植区预留排水沟,减少雨水汇聚流动对贝母表面覆盖土壤的影响。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湖北贝母的种植方法,包括,

s1:选地,结冬前选择背风向阳或阴山,深耕细作;

s2:制备湖北贝母种;

s3:整地,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坡阴面做厢,相邻厢之间留有排水沟,厢倾斜设置,使排水沟由水平方向上从高海拔向低海拔倾斜;

s4:种植前准备,在厢中划分矩形种植区作为种植单元,种植单元垂直于排水沟设置,且相邻种植单元之间留有一定间距;

s5:种植,将制备好的贝母种均匀放置在种植单元中,相邻两贝母种中间的距离相同,然后覆盖一层土壤;

s6:病虫防治;

s7:采挖贝母。

本发明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是:种植单元的长度与厢的宽度相同。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种植单元种植贝母种后,覆盖在贝母种表面的土层将种植单元垫高,使相邻两种植单元之间形成沟槽,沟槽两端分别连通相邻两排水沟。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s5:种植,贝母种靠近种植单元的边缘放置,使同一种植单元内的相邻两贝母种之间的距离相等,且记该距离大小为la。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相邻种植单元之间的距离根据贝母种的放置距离进行调整,使靠近沟槽两侧的两列贝母种之间的距离为la。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厢的宽度为1.5m~3m,排水沟的宽度为15cm~30cm,种植单元的宽度为15cm~30cm,相邻种植单元之间的间距为5cm~15cm。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贝母种表面覆盖的土壤厚度为5cm~10cm。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s2:制备贝母种,选择晴天,将种子采回,选择白而光滑,没有病害的种子平摊在容器内,人工将种子进行分块,根据种子的大小,每个种子分成2~8块,将分切好的种块浸泡在防腐药液中30分钟,然后风干水分成为待种植的贝母种。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s6:立枯病防治,

药剂浸种:播种前用敌菌灵5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浸种10~30分钟;

药剂处理土壤:在播种前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或速克灵、棉隆杀菌剂处理土壤,每平方米用药10克;

药剂灌根:出苗后发现病株时及时拔出,然后用15%立枯灵500倍液,或用70%土菌消1500倍液,或用50%速克灵10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用70%敌克松1000倍液,或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每平方米灌药液2.5~3千克;

喷药防治:贝母出苗至展叶期喷第一次药,展叶后再喷2次药,可用抗枯宁600~800倍液,或用土菌消500倍液,或立克菌500倍液,喷药后要用清水冲洗叶面残留的药液。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当发生降雨时雨水首先在排水沟中汇聚,并沿倾斜的排水沟从高海拔向低海拔流动。当雨水量增大时,排水沟中流动的雨水液面增高,逐渐进入到相邻种植单元之间的沟槽中,减轻排水沟的排水压力。当雨水量较小时,沟槽起到辅助雨水在排水沟中汇聚的作用。使得雨水不易在贝母种表面覆盖的土壤上流动冲刷。减少因雨水汇聚流动而外露的贝母种的数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贝母种的种植位置示意图;

图2为贝母种植方式在竖直面上的投影示意图;

图3为图2中i处表示厢倾斜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ii处表示贝母种放置位置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表示另一种贝母放置方法的示意图。

其中:1、厢;2、排水沟;3、种植单元;4、贝母块。

具体实施方式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湖北贝母的种植方法,结构如图所示。

该湖北贝母的种植方法,包括,

s1:选地,结冬前选择背风向阳或阴山,深耕细作;

s2:制备湖北贝母种,选择晴天,将种子采回,选择白而光滑,没有病害的种子平摊在容器内,人工将种子进行分块,根据种子的大小,每个种子分成2~8块,将分切好的种块浸泡在防腐药液中30分钟,然后风干水分成为待种植的贝母种;

s3:整地,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坡阴面做厢,相邻厢之间留有排水沟,厢倾斜设置,使排水沟由水平方向上从高海拔向低海拔倾斜;

s4:种植前准备,在厢中划分矩形种植区作为种植单元,种植单元垂直于排水沟设置,且相邻种植单元之间留有一定间距;

s5:种植,将制备好的贝母种均匀放置在种植单元中,相邻两贝母种中间的距离相同,然后覆盖一层土壤,贝母种靠近种植单元的边缘放置,使同一种植单元内的相邻两贝母种之间的距离相等,且记该距离大小为la;

s6:病虫防治,立枯病防治,

药剂浸种:播种前用敌菌灵5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浸种10~30分钟;

药剂处理土壤:在播种前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或速克灵、棉隆杀菌剂处理土壤,每平方米用药10克;

药剂灌根:出苗后发现病株时及时拔出,然后用15%立枯灵500倍液,或用70%土菌消1500倍液,或用50%速克灵10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用70%敌克松1000倍液,或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每平方米灌药液2.5~3千克;

喷药防治:贝母出苗至展叶期喷第一次药,展叶后再喷2次药,可用抗枯宁600~800倍液,或用土菌消500倍液,或立克菌500倍液,喷药后要用清水冲洗叶面残留的药液。

其中,种植单元的长度与厢的宽度相同。种植单元种植贝母种后,覆盖在贝母种表面的土层将种植单元垫高,使相邻两种植单元之间形成沟槽,沟槽两端分别连通相邻两排水沟。

相邻种植单元之间的距离根据贝母种的放置距离进行调整,使靠近沟槽两侧的两列贝母种之间的距离为la。厢的宽度为1.5m~3m,排水沟的宽度为15cm~30cm,种植单元的宽度为15cm~30cm,相邻种植单元之间的间距为5cm~15cm。贝母种表面覆盖的土壤厚度为5cm~10cm。

当发生降雨时雨水首先在排水沟中汇聚,并沿倾斜的排水沟从高海拔向低海拔流动。当雨水量增大时,排水沟中流动的雨水液面增高,逐渐进入到相邻种植单元之间的沟槽中,减轻排水沟的排水压力。当雨水量较小时,沟槽起到辅助雨水在排水沟中汇聚的作用。使得雨水不易在贝母种表面覆盖的土壤上流动冲刷。减少因雨水汇聚流动而外露的贝母种的数量。

实施例2:

一种湖北贝母的种植方法,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相邻两列贝母种相互错开放置,使任意相邻两贝母种之间的距离为la。

实施例3:

不同尺寸的厢、排水沟、种植单元对抗雨水冲击的性能对比:

其中,

-沟槽为相邻种植单元之间的距离

-降雨量为统计期间内的年平均降雨量

-贝母受雨水冲刷的外漏率=因雨水冲刷而外露的贝母种数量/种植总贝母种的数量×100%

当厢和种植单元的宽度做的过宽时,雨水无法及时进入沟槽或排水沟,导致厢表面覆盖贝母种的土壤,受汇聚的雨水流动影响变大。

当厢的宽度做的过小时,厢整体的稳定性较差,当雨水量变大时,容易出现滑移坍塌,导致大量贝母种外露。

其中,沟槽起到为排水沟分流减负的作用,当排水沟倾斜角度过大时,沟槽的负荷增大,容易影响沟槽两侧的种植单元,因此排水沟的倾斜角度在20°~45°,倾斜角取排水沟在竖直面上的投影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取锐角)。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