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柑桔黄龙病防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188910发布日期:2018-12-08 05:29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生态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柑桔黄龙病防控方法。

背景技术

黄龙病是由一种限于韧皮部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是我国柑橘、柚子生产中危害最大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地区。

田间主要通过柑橘木虱转移吸食、带病苗木和接穗等繁殖材料传播。苗木和幼树患上黄龙病后,一两年内死亡,成年树发病后三五年内丧失结果能力或者枯死,是柑桔的不治之症。蜜柚属于芸香科柑橘属柑橘种植物,黄龙病在蜜柚上同样易感染发病。

现有的黄龙病的防治方法主要靠施加农药进行柑橘木虱的灭杀,然而该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的问题,且易使柑橘木虱产生抗药性。

另一方面,现有的柑桔种植技术并没有根据柑桔的生物习性和生长周期进行施肥和种植,在种植过程中也仅是单纯地进行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施加,导致在柑桔果树的种植周期中抗病能力较弱,使用了大量的肥料,种植成本较高,且长期施加大量肥料易造成土壤微生物菌群的改变,使得土壤劣化,影响后续柑桔的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柑桔黄龙病防控方法,以解决现有的柑桔种植过程中存在黄龙病感染以及长期种植土壤劣化的问题,该柑桔黄龙病防控方法通过改进肥料的施加方式和微生物的选择添加,提高果树的抗病能力,能够有效对黄龙病进行防控,同时提高化肥的利用率,降解土壤化学残留,改良土壤菌群环境。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柑桔黄龙病防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采果后:以主干为中心,以树冠的滴水线为半径挖环状沟,将杂草、茎枝叶填入沟内,往环状沟中施加复合微生物肥料6-10kg/每株和固态菌剂15-25kg/亩,施肥后将环状沟填埋,将1.5-2.5l/亩的液体菌剂和1.5-2.5l/亩的液态肥料混合后随灌溉水进行冲施;

3-4月:在环状沟施肥带施肥后将环状沟填埋,将1.5-2.5l/亩的液体菌剂和1.5-2.5l/亩的液态肥料混合后随灌溉水进行冲施;15天后,将1.5-2.5l/亩的液体菌剂和1.5-2.5l/亩的液态肥料混合后,加水稀释300倍后对树体进行喷洒施加,共喷洒2次,2次喷洒之间间隔15天;

用纳豆芽孢杆菌和苏云金杆菌培养基分散至水中,形成混合菌悬液,将混合菌悬液稀释1000倍后对树体进行喷洒施加,间隔7-10天后,以同样的方式重复喷洒混合菌悬液;在后续种植过程中如进行嫁接或出现黄龙病症状,则将混合菌悬液稀释100倍后对树体进行喷洒施加;

4-5月:花期前,将1.5-2.5l/亩的液体菌剂和1.5-2.5l/亩的液态肥料混合后,加水稀释300倍后对树体进行喷洒施加,共喷洒2次,2次喷洒之间间隔15天;

5-6月:将10-20kg/亩的土壤改良剂和复合肥1-2kg/株,加水稀释300倍后冲施;15天后,将0.5-1.5l/亩的液体菌剂和0.5-1.5l/亩的液态肥料混合后,加水稀释300倍后对树体进行喷洒施加,共喷洒2次,2次喷洒之间间隔15天;

6-7月:将5-10kg/亩的土壤改良剂加水稀释300倍后冲施,15天后,将0.5-1.5l/亩的液体菌剂和0.5-1.5l/亩的液态肥料混合后,加水稀释300倍后对树体进行喷洒施加。

进一步的,所述环状沟的宽度为20-30厘米,所述环状沟的深度为20-30厘米。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微生物肥料包括以下质量组分:固氮菌5-12份、解磷菌6-8份、解钾菌3-7份、轻质碳酸钙12-22份、木质磺酸钙13-21份。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肥包括以下质量组分:氮10-20份、磷10-20份、钾10-20份。

进一步的,所述液体菌剂包括液体培养基以及由放线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光合细菌和固氮菌组成的复合菌群。

进一步的,所述液态肥料包括尿素14-30份、水溶性腐殖酸10-20份、磷酸二氢钾7-13份、氯化钾10-12份、硝基磷铵7-8份、水52-63份、分散剂1-3份。

进一步的,所述固态菌剂包括颗粒状载体以及附着于所述颗粒状载体上的复合菌膜,所述复合菌膜由托马斯菌群和巴斯德菌群复合得到,所述颗粒状载体为蛭石或麦饭石。

进一步的,所述土壤改良剂包括以下质量组分:高岭土10-20份、草木灰33-38份、酒糟6-10份、糖蜜5-10份、贝壳粉10-20份、植酸酶5-11份、腐殖酸8-12份、毛冬青7-13份、木质素6-8份和壳聚糖12-21份。

本发明提供的柑桔黄龙病防控方法在3-4月柑桔出芽和长新叶的时机,对柑桔树体进行纳豆芽孢杆菌和苏云金杆菌混合菌悬液的喷洒,其中,纳豆芽孢杆菌能够在树体上形成菌膜,同时产生多种抗生素以抑制黄龙病致病菌在树体上繁殖,苏云金杆菌可产生用于抑制柑橘木虱进食的内毒素(伴胞晶体)和外毒素,进而减低由柑橘木虱途径感染黄龙病的风险。

根据柑桔的生长周期进行选择施肥,通过不同的肥料和施肥方式配合,提高果树的抗病能力,提高柑桔的肥料利用率,且施肥量与柑桔的吸收量相平衡,肥料中添加的微生物能够提高有机肥和难溶性无机肥的降解速度,提高肥料吸收效果;同时通过液体菌剂和固体菌剂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环境,保证柑桔的可持续种植。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柑桔黄龙病防控方法,该柑桔黄龙病防控方法通过改进肥料的施加方式和微生物的选择添加,提高果树的抗病能力,能够有效对黄龙病进行防控,同时提高化肥的利用率,降解土壤化学残留,改良土壤菌群环境。

下面将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以下术语“柑桔”泛指柑桔属植物。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柑桔黄龙病防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采果后:以主干为中心,以树冠的滴水线为半径挖环状沟,将杂草、茎枝叶填入沟内,往环状沟中施加复合微生物肥料6-10kg/每株和固态菌剂15-25kg/亩,施肥后将环状沟填埋,将1.5-2.5l/亩的液体菌剂和1.5-2.5l/亩的液态肥料混合后随灌溉水进行冲施。

采果后叶片内失去大量营养,此时通过补施复合微生物肥料、固态菌剂、液体菌剂和液态肥料能够及时补充树体营养,促进养分向根、茎回流,增加养分储备。

3-4月:在环状沟施肥带将1.5-2.5l/亩的液体菌剂和1.5-2.5l/亩的液态肥料混合后随灌溉水进行冲施;15天后,将1.5-2.5l/亩的液体菌剂和1.5-2.5l/亩的液态肥料混合后,加水稀释300倍后对树体进行喷洒施加,共喷洒2次,2次喷洒之间间隔15天;

用纳豆芽孢杆菌和苏云金杆菌培养基分散至水中,形成混合菌悬液,将混合菌悬液稀释1000倍后对树体进行喷洒施加,间隔7-10天后,以同样的方式重复喷洒混合菌悬液;在后续种植过程中如进行嫁接或出现黄龙病症状,则将混合菌悬液稀释100倍后对树体进行喷洒施加。

3-4月为柑桔的出芽,此时施加上述配比的复合微生物肥料、液体菌剂和液态肥料能够促进树体的出芽。

同时,对柑桔树体进行纳豆芽孢杆菌和苏云金杆菌混合菌悬液的喷洒,其中,纳豆芽孢杆菌能够在树体上形成菌膜,同时产生多种抗生素以抑制黄龙病致病菌在树体上繁殖,苏云金杆菌可产生用于抑制柑橘木虱进食的内毒素(伴胞晶体)和外毒素,进而减低由柑橘木虱途径感染黄龙病的风险。

4-5月:花期前,将1.5-2.5l/亩的液体菌剂和1.5-2.5l/亩的液态肥料混合后,加水稀释300倍后对树体进行喷洒施加,共喷洒2次,2次喷洒之间间隔15天。

柑桔的花期为5、6月份,通过在4-5月花期前施加上述配比的液体菌剂和液态肥料,能够促进柑桔的出花,及时补充出花所需的营养。

5-6月:将10-20kg/亩的土壤改良剂和复合肥1-2kg/株,加水稀释300倍后冲施;15天后,将0.5-1.5l/亩的液体菌剂和0.5-1.5l/亩的液态肥料混合后,加水稀释300倍后对树体进行喷洒施加,共喷洒2次,2次喷洒之间间隔15天。

5-6月为柑桔果实生长期,通过施加上述配比的土壤改良剂、复合肥、液体菌剂和液态肥料能够提高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促进果实生长。

6-7月:将5-10kg/亩的土壤改良剂加水稀释300倍后冲施,15天后,将0.5-1.5l/亩的液体菌剂和0.5-1.5l/亩的液态肥料混合后,加水稀释300倍后对树体进行喷洒施加。

6-7月为果实的成熟期,此时施加上述配比的土壤改良剂、液体菌剂和液态肥料,能够使果实内部充实,增加单果重,提高果实品质。

所述环状沟的宽度为20-30厘米,所述环状沟的深度为20-30厘米,有利于根部对肥料的吸收,同时避免对根部的损伤。

所述复合微生物肥料包括以下质量组分:固氮菌5-12份、解磷菌6-8份、解钾菌3-7份、轻质碳酸钙12-22份、木质磺酸钙13-21份。

所述复合肥包括以下质量组分:氮10-20份、磷10-20份、钾10-20份。

所述液体菌剂包括液体培养基以及由放线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光合细菌和固氮菌组成的复合菌群。

所述液态肥料包括尿素14-30份、水溶性腐殖酸10-20份、磷酸二氢钾7-13份、氯化钾10-12份、硝基磷铵7-8份、水52-63份、分散剂1-3份。

所述固态菌剂包括颗粒状载体以及附着于所述颗粒状载体上的复合菌膜,所述复合菌膜由托马斯菌群和巴斯德菌群复合得到,所述颗粒状载体为蛭石或麦饭石。

所述土壤改良剂包括以下质量组分:高岭土10-20份、草木灰33-38份、酒糟6-10份、糖蜜5-10份、贝壳粉10-20份、植酸酶5-11份、腐殖酸8-12份、毛冬青7-13份、木质素6-8份和壳聚糖12-21份。

上述复合微生物肥料、复合肥、液体菌剂、液态肥料、固态菌剂和土壤改良剂的组成和配比均为发明人长期种植实践优选得到,以实现柑桔的生态化种植。

本发明提供的柑桔黄龙病防控方法根据柑桔的生长周期进行选择施肥,通过不同的肥料和施肥方式配合,提高果树的抗病能力,提高柑桔的肥料利用率,且施肥量与柑桔的吸收量相平衡,肥料中添加的微生物能够提高有机肥和难溶性无机肥的降解速度,提高肥料吸收效果;同时通过液体菌剂和固体菌剂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环境,保证柑桔的可持续种植。

实施例:

以下通过6亩300棵种植密度的蜜柚种植区为例对本申请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

采果后:以主干为中心,以树冠的滴水线为半径挖环状沟,将杂草、茎枝叶填入沟内,往环状沟中施加复合微生物肥料8kg/每株和固态菌剂20kg/亩,施肥后将环状沟填埋,将2l/亩的液体菌剂和2l/亩的液态肥料混合后随灌溉水进行冲施;

3-4月:在环状沟施肥带将2l/亩的液体菌剂和2l/亩的液态肥料混合后随灌溉水进行冲施;15天后,将2l/亩的液体菌剂和2l/亩的液态肥料混合后,加水稀释300倍后对树体进行喷洒施加,共喷洒2次,2次喷洒之间间隔15天;

用纳豆芽孢杆菌和苏云金杆菌培养基分散至水中,形成混合菌悬液,将混合菌悬液稀释1000倍后对树体进行喷洒施加,间隔7-10天后,以同样的方式重复喷洒混合菌悬液;在后续种植过程中如进行嫁接或出现黄龙病症状,则将混合菌悬液稀释100倍后对树体进行喷洒施加;

4-5月:花期前,将2l/亩的液体菌剂和2l/亩的液态肥料混合后,加水稀释300倍后对树体进行喷洒施加,共喷洒2次,2次喷洒之间间隔15天;

5-6月:将15kg/亩的土壤改良剂和复合肥2kg/株,加水稀释300倍后冲施;15天后,将1l/亩的液体菌剂和1l/亩的液态肥料混合后,加水稀释300倍后对树体进行喷洒施加,共喷洒2次,2次喷洒之间间隔15天;

6-7月:将7kg/亩的土壤改良剂加水稀释300倍后冲施,15天后,将1l/亩的液体菌剂和1l/亩的液态肥料混合后,加水稀释300倍后对树体进行喷洒施加。

经过与传统种植方式对比可知,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柑桔黄龙病防控方法进行柑桔种植,能够百分之百地减少农药的使用,柑桔在生长过程中未出现黄龙病问题,且能够在每一种植周期内减少化肥的使用量30%-40%,种植成本降低,同时土壤有机质等能够维持在适合柑桔种植的状态,实现可持续种植。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