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双丙环虫酯和噻嗪酮的杀虫剂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42617发布日期:2018-11-24 10:36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具体的说是一种以双丙环虫酯和噻嗪酮为主要活性成分复配的杀虫剂及其应用,属于农药复配技术领域,主要应用于农作物上的同翅目害虫防治。

背景技术

双丙环虫酯是日本开发的新型植物源杀虫剂,英文名afidopyropen,分子式c33h39no9。双丙环虫酯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全新的作用机制,通过干扰昆虫香草酸受体通道复合物的调控而发挥作用,从而干扰昆虫的取食和其他行为,最终导致害虫饥饿死亡。与现有杀虫剂无交互抗性,可用于叶面喷雾和土壤处理,对瓜菜、果树、粮作和花卉上的蚜虫、粉虱、飞虱、叶蝉以及蚧壳虫均具有很高的灭杀活性。

噻嗪酮为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英文名buprofezin,分子式c16h23n3so。主要用于水稻、果树、茶树、蔬菜等作物的害虫防治,对鞘翅目、部分同翅目以及蜱螨目具有持效性杀幼虫活性。可有效地防治水稻上的叶蝉科、飞虱科:马铃薯上的叶蝉科;柑橘、棉花和蔬菜上的粉虱科;柑橘上的蚧科、盾蚧科和粉蚧科等害虫。

实际生产中,化学农药是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的主要保证,农作物上的小型害虫如粉虱、蚜虫、蚧壳虫、飞虱等由于繁殖速度快,对农药更容易产生抗药性,特别是长时间使用单一的化学杀虫剂。如何延缓害虫抗药性产生是科研工作者的难题之一,合理的化学杀虫剂复配具有增效明显、减少用药量、降低农药残留、扩大防治谱等优点,对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有积极效果。

在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研究中,发明人发现双丙环虫酯和噻嗪酮复配后在一定的配比范围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同时在大田应用推广中,对农作物的多种害虫均具有优秀的防治效果,同时未见有关双丙环虫酯和噻嗪酮复配剂用于防治农业害虫的文献的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速效性好、持效期长、高效低毒,可有效防治农作物害虫的含有双丙环虫酯和噻嗪酮的杀虫剂组合物。

本发明的给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含有双丙环虫酯和噻嗪酮的杀虫剂组合物,其特征是包含第一有效成分双丙环虫酯和第二有效成分噻嗪酮及常用的辅助成分,双丙环虫酯和噻嗪酮的重量份数比为10∶1~1∶20。

进一步地,双丙环虫酯和噻嗪酮的重量份数比为3∶1~1∶5,优选为1∶3。

进一步地,双丙环虫酯和噻嗪酮的重量和在组合物中总重量百分含量为2%-90%,较优的为10%-48%,其余为农药上允许的助剂。

进一步地,该杀虫剂组合物可配制的剂型为悬浮剂、乳油、水乳剂、微乳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该杀虫剂组合物适用于农作物上的同翅目害虫防治。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害虫包括粉虱、稻飞虱、蚜虫、叶蝉、木虱、蚧壳虫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中有效成分的杀虫机制不同,组分配比合理,杀虫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简单的相加,而是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降低了各单剂的使用剂量,减少用药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同时能极大限度的延缓害虫抗药性产生,值得在农业生产中推广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给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绝不限于这些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发明实质精神,不能认为是对本发明使用范围的限制。

1、配方及制剂加工实施例

实施例一:20%双丙环虫酯·噻嗪酮悬浮剂

双丙环虫酯原药(折百)10%,噻嗪酮原药(折百)1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5.5%、十二烷基硫酸钠4%、硅酮类化合物0.15%、丙二醇3%、聚乙烯醇0.3%,防腐剂苯甲酸钠0.5%,去离子水加至100%,按比例称量各组分砂磨、过滤后即得到20%双丙环虫酯·噻嗪酮悬浮剂。

实施例二:48%双丙环虫酯·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双丙环虫酯原药(折百)12%,噻嗪酮原药(折百)36%,烷基酚聚氧乙烯醚3%、十二烷基硫酸钠4%、白炭黑10%,加高岭土补足至100%,按比例称量各组分混合粉碎后即得到48%双丙环虫酯·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三:16%双丙环虫酯·噻嗪酮乳油

双丙环虫酯原药(折百)12%,噻嗪酮原药(折百)4%,1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烷基苯磺酸盐,重芳烃溶剂油补足至100%,按比例称量各组分后经过混合搅拌加工过滤后即可制成16%双丙环虫酯·噻嗪酮乳油,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加入适量的二甲苯。

实施例四:28.8%双丙环虫酯·噻嗪酮微乳剂

双丙环虫酯原药(折百)24%,噻嗪酮原药(折百)4.8%,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3-辛基吡咯烷酮5%、丙二醇3%、硅油0.2%、去离子水补足100%混合后搅拌加工过滤即可制得28.8%双丙环虫酯·噻嗪酮微乳剂。

实施例五:35.2%双丙环虫酯·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双丙环虫酯原药(折百)32%,噻嗪酮原药(折百)3.2%,烷基酚聚氧乙烯醚3%、十二烷基硫酸钠4%、白炭黑10%,加高岭土补足至100%,按比例称量各组分混合粉碎后即可制成35.2%双丙环虫酯·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六:32%双丙环虫酯·噻嗪酮水分散粒剂

双丙环虫酯原药(折百)8%,噻嗪酮原药(折百)24%,聚羧酸盐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白炭黑2%,轻钙补足至100%,按比例称量各组分混合粉碎,然后加水捏合造粒并烘干后即可制成32%双丙环虫酯·噻嗪酮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七:18%双丙环虫酯·噻嗪酮水乳剂

双丙环虫酯原药(折百)3%,噻嗪酮原药(折百)15%,烷基磷酸酯类2%,eo-po嵌段共聚物1%,二甲苯20%,丙二醇5%,聚乙烯醇0.1%,防腐剂苯甲酸钠0.5%,硅酮消泡剂0.5%,去离子水补足至100%,按比例称量烷基磷酸酯类,eo-po嵌段共聚物,丙二醇,聚乙烯醇,苯甲酸钠,硅酮消泡剂后并与去离子水混合形成水相,双丙环虫酯、噻嗪酮原药溶于二甲苯中形成油相;将油相在高速剪切下加入到水相中,即可制成18%双丙环虫酯·噻嗪酮水乳剂。

实施例八:44%双丙环虫酯·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双丙环虫酯原药(折百)4%,噻嗪酮原药(折百)4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3%、十二烷基硫酸钠4%、白炭黑10%,加高岭土补足至100%,按比例称量各组分混合粉碎后即可制成44%双丙环虫酯·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九:33.6%双丙环虫酯·噻嗪酮水分散粒剂

双丙环虫酯原药(折百)1.6%,噻嗪酮原药(折百)32%,聚羧酸盐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白炭黑2%,轻钙补足至100%,按比例称量各组分混合粉碎,然后加水捏合造粒并烘干后即可制成33.6%双丙环虫酯·噻嗪酮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十:14%双丙环虫酯·噻嗪酮乳油

双丙环虫酯原药(折百)8%,噻嗪酮原药(折百)6%,1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烷基苯磺酸盐,重芳烃溶剂油补足至100%,按比例称量各组分后经过混合搅拌加工过滤后即可制成14%双丙环虫酯·噻嗪酮乳油,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加入适量的二甲苯。

实施例十一::18%双丙环虫酯·噻嗪酮悬浮剂

双丙环虫酯原药(折百)6%,噻嗪酮原药(折百)12%,烷基酚聚氧乙烯醚5.5%、十二烷基硫酸钠4%、硅酮类化合物0.15%、丙二醇3%、聚乙烯醇0.3%,防腐剂苯甲酸钠0.5%,去离子水加至100%,按比例称量各组分砂磨、过滤后即得到18%双丙环虫酯·噻嗪酮悬浮剂。

实施例十二:10%双丙环虫酯·噻嗪酮微乳剂

双丙环虫酯原药(折百)6%,噻嗪酮原药(折百)4%,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3-辛基吡咯烷酮5%、丙二醇3%、硅油0.2%、去离子水补足100%混合后搅拌加工过滤即可制得10%双丙环虫酯·噻嗪酮微乳剂。

实施例十三:16%双丙环虫酯·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双丙环虫酯原药(折百)8%,噻嗪酮原药(折百)8%,烷基酚聚氧乙烯醚3%、十二烷基硫酸钠4%、白炭黑10%,加高岭土补足至100%,按比例称量各组分混合粉碎后即得到16%双丙环虫酯·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2、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和田间药效验证实施例

试验例一:双丙环虫酯和噻嗪酮不同配比对褐飞虱的室内毒力测定

供试害虫:褐飞虱

试验设计:试虫采集自江西省新村的中稻田,室内用未污染农药的水稻苗tn1连续传代饲养后作为试验虫源。室内联合毒力测定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11-2008》进行。双丙环虫酯和噻嗪酮原药用丙酮溶解,再用含有0.1%吐温80的水溶液稀释,分别配制单剂母液,并根据混配目的设计了11组配比,各单剂及每组配比混剂均按照等比的方法设置5个系列质量浓度(根据预试验结果配制成适宜的致死浓度)待用。选择分蘖期的稻苗连根挖起洗净,剪成10cm长得带根稻茎,将准备好的稻茎在配制好的药液中浸泡30s取出晾干,用脱脂棉包住根部保湿放入大号试管中,每个试管放入3株。每个试管用吸虫器吸入3龄的褐飞虱若虫20头,管口用纱布封口,每个处理4次重复,以不含有药剂的对应溶剂处理作为对照组。将试管放入25℃,相对湿度80%的人工气候箱中。48h后观察记录各处理的试虫存活情况,以毛笔刷轻触无反应为死虫,计算死亡率、校正死亡率以及ctc。

以药剂浓度(mg/l)的对数值为自变量x,以校正死亡率的机率值为y,分别建立毒力回归方程,用dps7.05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各药剂的lc50。计算复配药剂混剂的共毒系数(ctc)。

计算公式如下: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ati/tti×100

按照共毒系数(ctc)的划分标准,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

试验结果:

表1双丙环虫酯和噻嗪酮不同配比对水稻褐飞虱的室内毒力测定

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两个药剂均对褐飞虱具有较好效果,所有配比的ctc均大于80,其中除了双丙环虫酯与噻嗪酮的配比为40∶1、20∶1以及1∶40的ctc小于120以外,其余配比的ctc均大于120,双丙环虫酯与噻嗪酮在10∶1-1∶20的配比之间,表现出良好的增效作用而不是简单的相加效果,其中双丙环虫酯与噻嗪酮的配比为1∶3时ctc最大。

在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双丙环虫酯与噻嗪酮的增效区间,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药效验证以确定各配比的实际药效。

试验例二:双丙环虫酯和噻嗪酮组合物对水稻褐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对象:褐飞虱

试验方法:试验于江西省赣州市开展,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试验准则gb/t17980.4-2000执行,施药前基数调查,采用平行跳跃取样法,用白瓷盘置于水稻根部,用力拍动水稻使飞虱震落到白瓷盘上,计数白瓷盘上的飞虱数,每个小区调查20点,每点调查2丛水稻。施药后1d,7d、20d同样方法检查各个小区的残余活虫数并观察是否有药害,计算虫口减退率和相对防治效果。小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一个小区作为一个重复,小区间设保护行,每个药剂处理重复4次。试验药剂为实施例二、对照药剂为12%双丙环虫酯wp,36%噻嗪酮wp,均由江西正邦生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药效计算方法:

虫口减退率(%)=(药前虫口基数-残留活虫数)/药前总虫数×100

防效(%)=(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试验结果:

表2双丙环虫酯和噻嗪酮组合物防治水稻褐飞虱药效试验结果各防效为平均值,不同字母表示在duncan多重比较下差异显著(小写字母p<0.05,大写字母p<0.01)

从表2可以看出实施例二的组合物对水稻褐飞虱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制剂用量为15g/亩时药后1d防效达93.66%,表现良好的速效性;施药后3d、20d防效达到96.37%和97.64%,表现良好的持效性。显著优于单剂处理,表现良好的增效作用,减少了用药量,同时增加了防效。

试验例三:双丙环虫酯和噻嗪酮组合物对温室白粉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对象:温室白粉虱

试验方法:该试验于山东寿光市开展,试验地为黄瓜大棚。调查方法参照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试验准则gb/t17980.16-2000进行:每个小区定点标记15株黄瓜,每株黄瓜标记中部5片叶片,于早晨在不惊动成虫的情况下调查标记叶片的正反面虫数。小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小区设置保护行,每个处理重复4次。药前统计基数,施药后2d、7d、20d同样的方法调查各个小区的残虫数,计算防效和观察是否有药害发生。试验药剂为实施例六、对照药剂为8%双丙环虫酯wg,24%噻嗪酮wg,均由江西正邦生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药效计算方法:

虫口减退率(%)=(药前虫口基数-残留活虫数)/药前总虫数×100

防效(%)=(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试验结果:

表3双丙环虫酯和噻嗪酮组合物防治温室白粉虱效试验结果各防效为平均值,不同字母表示在duncan多重比较下差异显著(小写字母p<0.05,大写字母p<0.01)

从表3中可以看出实施例六的组合物对温室白粉虱具有优秀的防效,田间用量为10、15、20g/亩时对白粉虱均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其中实施例六的组合物用量为20g/亩时药后2、7、20d的防效分别为89.47%、96.49%和95.66%,表现良好的速效和持效作用,与单剂相比,减少了用药量,增加了防治效果,表现该组合物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

试验例四:双丙环虫酯和噻嗪酮组合物对柑橘吹绵蚧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对象:吹绵蚧

试验方法:试验于广西永福市开展,选取的试验点为6年树龄的沙糖桔园,试验方法参照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试验准则gb/t17980.12-2000。施药前基数调查,每个小区每棵树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随机选取一年或二年生新梢,共调查20个枝条上的虫数,药前基数应以自然死亡率(从调查区外取虫进行镜检计算而得)进行校正。施药后5d、10d、20d直接进行镜检,记录虫龄和死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小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小区设置保护行,一个小区包含4棵树,每个药剂处理重复4次。试验药剂为实施例一、对照药剂为10%双丙环虫酯sc,10%噻嗪酮sc,均由江西正邦生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药效计算方法:

虫口减退率(%)=(药前虫口基数-残留活虫数)/药前总虫数×100

防效(%)=(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试验结果:

表4双丙环虫酯和噻嗪酮组合物对柑橘吹绵蚧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各防效为平均值,不同字母表示在duncan多重比较下差异显著(小写字母p<0.05,大写字母p<0.01)

从表4可以看出实施例一对柑橘吹绵蚧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实施例一的组合物在稀释1000-3000倍的浓度下5、10、20d的防效均优于两个单剂单打时的防效,组合物稀释3000倍用量下5、10、20d的防效分别为82.47%、93.41%和96.43%,与单剂相比,增加了防治效果,减少了用药量,表现该组合物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说明双丙环虫酯和噻嗪酮按照一定比例复配后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而不是简单的相加作用,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