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苯噻菌胺与氯啶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93840发布日期:2018-10-19 18:43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杀菌组合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含有苯噻菌胺与氯啶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苯噻菌胺,英文名称:benthiavalicarb-isopropyl,化学名称:[[(6-氟苯并噻唑-2-基)-乙基氨基甲酰基]-2-甲基丙基]氨基甲酸异丙酯。苯噻菌胺是由日本组合化学公司和ihara公司于1992年联合开发的新型杀菌剂,其活性点是苯环上的取代氟原子和氨基酸肽结构,该化合物具有很高选择性,主要对作物由卵菌纲病菌引发的晚疫病和霜霉病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和治疗活性。

氯啶菌酯,化学名称:n-甲氧基-n-[2-[[(3,5,6-三氯吡啶-2-基)氧]甲基]苯基]氨基甲酸甲酯。氯啶菌酯是沈阳化工研究院研制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一种高效广谱低毒杀菌剂,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对由子囊菌、担子菌及半知菌引起的小麦白粉病、稻瘟病、稻曲病、瓜类白粉病、番茄白粉病、苹果锈病、西瓜炭疽病、花卉白粉病等多种病害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在田间表现出优异的预防、治疗和铲除作用。

近年来,由于单一用药和不科学的用药方式,导致许多种病原菌如白粉病、霜霉病菌等已经对许多当前使用的农药产生了抗性,抗药性越来越严重,同时抗性产生后施药量和施药次数的增加,不但使防治成本增加,而且也加重了对环境污染,成为化学防治的一大难题。因此,急需高效、环保、低毒的杀菌剂组合物。苯噻菌胺与氯啶菌酯杀菌剂的作用机理不同,相互复配在一点范围内扩大杀菌谱,提高杀菌剂的杀菌效果,避免或延缓病害抗药性的产生,有利于作物病害的综合防治。综上所述,开发含有苯噻菌胺与氯啶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农业上生产使用的,高效环保、广谱、并且有助于减少用药量、延缓病原菌产生抗性和降低使用成本的杀菌组合物。

一种含有苯噻菌胺与氯啶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苯噻菌胺与氯啶菌酯,苯噻菌胺与氯啶菌酯的质量比例为50:1-1:50。

优选的,有效成分苯噻菌胺与氯啶菌酯的质量比例为20:1-1:20。

优选的,有效成分苯噻菌胺与氯啶菌酯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质量百分含量为1%-90%。

优选的,通过选择不同的辅助剂,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剂型可以是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微乳剂、水乳剂、颗粒剂和悬浮种衣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含有苯噻菌胺与氯啶菌酯的杀菌组合物的应用,所述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蔬菜、瓜果等作物上的多种植物病害,尤其适用于防治霜霉病、晚疫病和白粉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在一点范围内有很好的增效作用,与单剂相比防治效果明显提高;

2、可以大幅减少田间用药量,降低了生产和使用成本,减少了农药残留,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杀菌组合物中有效成分的作用机理不同,有利于避免或延缓病害抗药性的产生;

4、扩大防治谱,在防治作物霜霉病、晚疫病和白粉病的同时,可防治病毒病。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将不同的农药有效成分进行复配,是目前解决农药单剂应用过程中药效和抗性等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将不同的农药有效成分复配后,通常表现出三种作用类型,即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但具体为何种作用,无法预测,只有通过大量试验才能知道。复配增效很好的配方,能提高实际防治效果,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有助于延缓抗性的产生,是科学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

本发明杀菌组合物以本发明杀菌组合物以苯噻菌胺为一种有效成分,与氯啶菌酯为另一种有效成分,它们之间的组合对霜霉病、晚疫病和白粉病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而不仅仅是两种药效作用的简单相加,具体用以下生物测定实例加以说明。

生物测定实施例1、苯噻菌胺与氯啶菌酯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对象:黄瓜霜霉病病菌

本试验采用盆栽法,用毛笔蘸取10℃左右的蒸馏水洗下采自人工气候室内的带有霜霉病菌的黄瓜叶片背面的孢子囊,配成2.0-3×105个孢子囊/ml的悬浮液。选取长势一致的两片真叶期黄瓜苗,每个处理选用5盆供试瓜苗,用potter喷雾塔在50psi压力下喷雾,每个处理大约5ml。每个药剂设置5个浓度梯度,以喷施等量清水作为空白对照。药剂处理24h后喷雾接种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悬浮液,接种后将黄瓜苗置于人工气候箱中(相对湿度100%,温度15-20℃)培养,24h后保持温度16-24℃、相对湿度90%左右保湿诱发,5天后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治效果。

分级标准

0级:叶片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50%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

病情指数(%)=

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ctc)。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表1苯噻菌胺与氯啶菌酯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苯噻菌胺与氯啶菌酯复配防治黄瓜霜霉病,配比在50:1-1:5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20.0以上,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而配比在10:1-1:10之间时,共毒系数均高于200.0,增效作用更明显。

生物测定实施例2、苯噻菌胺与氯啶菌酯复配对番茄晚疫病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对象:番茄晚疫病病菌

本试验采用盆栽法。番茄盆栽生长至2片-4片真叶期时,编号备用。将试验用病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待产生孢子囊后,用无菌水将孢子囊洗下,用双层纱布过滤,制成1×105个孢子囊/ml的悬浮液。根据药剂活性,设置5-7个系列质量浓度。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面至全部润湿,待药液自然风干备用。每处理3盆,4次重复,并设只含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作空白对照。药剂处理24h后,用作物喷雾机在番茄叶片上均匀喷洒接种。接种后,在温度18-20℃,相对湿度90%以上的条件下培养7天。统计每株番茄叶片上的病斑面积,调查防治效果。每处理至少调查30片叶,分级方法为:

0级:叶片无病斑;

1级:叶片上仅有少量小病斑,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0%以下;

3级:叶片上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0%-25%;

5级:叶片上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

7级:叶片上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9级:全叶发病枯萎。

药效计算、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ctc)计算、分析方法同上。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参见表2

表2苯噻菌胺与氯啶菌酯复配对番茄晚疫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苯噻菌胺与氯啶菌酯复配防治番茄晚疫病,配比在50:1-1:5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20.0以上,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而配比在10:1-1:10之间时,共毒系数均高于200.0,增效作用更明显。

生物测定实施例3、苯噻菌胺与氯啶菌酯复配对黄瓜白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对象:黄瓜白粉病菌

本试验采用盆栽法。盆栽生长至4-5片真叶,编号备用。将发病黄瓜叶片上24h内产生的白粉病菌新鲜孢子均匀抖落接种于供试黄瓜苗上。根据药剂活性,设置5-7个系列质量浓度。接种24小时后,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面至全部润湿,待药液自然风干备用。每处理3盆,4次重复,并设只含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作空白对照。接种后的试材移至人工气候箱中(相对湿度100%,温度20±2℃)培养7天。统计每盆黄瓜叶片上的病斑面积,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治效果。

分级标准

0级:叶片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50%以上。

药效计算、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ctc)计算、分析方法同上。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参见表3

表3苯噻菌胺与氯啶菌酯复配对黄瓜白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苯噻菌胺与氯啶菌酯复配防治黄瓜白粉病菌,配比在50:1-1:5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20.0以上,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而配比在10:1-1:10之间时,共毒系数均高于200.0,增效作用更明显。

以上测定结果表明,苯噻菌胺与氯啶菌酯中一种复配防治黄瓜霜霉病、番茄晚疫病和黄瓜白粉病的配比在50:1-1:5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20.0以上,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而配比在10:1-1:10之间时,共毒系数在200.0以上,增效作用更明显。

本发明复配杀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微乳剂、水乳剂、颗粒剂和悬浮种衣剂。以下用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配方中百分比均为质量百分比,苯噻菌胺原药有效含量为95%、氯啶菌酯原药有效含量为95%,使用时均按有效含量折百计算,以下不在赘述。

悬浮剂实施例

将农药有效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消泡剂、防冻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砂磨机湿法砂磨后得到半产品,分析后补加水混合均匀过滤即得悬浮剂。

实施例1:22%苯噻菌胺·氯啶菌酯悬浮剂

苯噻菌胺20%、氯啶菌酯2%、乙二醇(防冻剂)5%、拉开粉(润湿剂)1.5%、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3%、黄原胶(增稠剂)0.15%、硅酸镁铝(增稠剂)0.5%、苯甲酸钠(防腐剂)0.2%、有机硅消泡剂(消泡剂)0.1%、去离子水补齐至100%。

实施例2:32%苯噻菌胺·氯啶菌酯悬浮剂

苯噻菌胺2%、氯啶菌酯30%、乙二醇(防冻剂)5%、拉开粉(润湿剂)2%、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3%、黄原胶(增稠剂)0.1%、硅酸镁铝(增稠剂)0.5%、苯甲酸钠(防腐剂)0.2%、有机硅消泡剂(消泡剂)0.1%、去离子水补齐至100%。

实施例3:40%苯噻菌胺·氯啶菌酯悬浮剂

苯噻菌胺20%、氯啶菌酯20%、乙二醇(防冻剂)5%、拉开粉(润湿剂)1.5%、聚羧酸盐(分散剂)2%、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2%、黄原胶(增稠剂)0.1%、苯甲酸钠(防腐剂)0.2%、有机硅消泡剂(消泡剂)0.1%、去离子水补齐至100%。

可湿性粉剂实施例

将农药有效成分、助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再混合得到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4:50%苯噻菌胺·氯啶菌酯可湿性粉剂

苯噻菌胺20%、氯啶菌酯30%、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2%、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3%、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5%、白炭黑(填料)5%、高岭土(填料)补齐至100%。

实施例5:90%苯噻菌胺·氯啶菌酯可湿性粉剂

苯噻菌胺60%、氯啶菌酯30%、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1%、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1%、聚羧酸盐(分散剂)2%、高岭土(填料)补齐至100%。

实施例6:25%苯噻菌胺·氯啶菌酯可湿性粉剂

苯噻菌胺15%、氯啶菌酯10%、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1%、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2%、白炭黑(填料)5%、高岭土(填料)补齐至100%。

水分散粒剂实施例

将农药有效成分、助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得可湿性粉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经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7:20%苯噻菌胺·氯啶菌酯水分散粒剂

苯噻菌胺15%、氯啶菌酯5%、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2%、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3%、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4%、聚羧酸盐(分散剂)1%、硫酸铵(崩解剂)20%、高岭土(填料)补齐至100%。

实施例8:45%苯噻菌胺·氯啶菌酯水分散粒剂

苯噻菌胺15%、氯啶菌酯30%、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4%、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7%、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3%、聚羧酸盐(分散剂)1%、硫酸铵(崩解剂)5%、高岭土(填料)补齐至100%。

实施例9:80%苯噻菌胺·氯啶菌酯水分散粒剂

苯噻菌胺40%、氯啶菌酯40%、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2%、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4%、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5%、聚羧酸盐(分散剂)2%、硫酸铵(填料)补齐至100%。

微乳剂实施例

将农药有效成分溶解在溶剂和助溶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混合均匀得到微乳剂。

实施例10:30%苯噻菌胺·氯啶菌酯微乳剂

苯噻菌胺20%、氯啶菌酯10%、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4%、苯乙基酚聚氧乙烯法(乳化剂)6%、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乳化剂)4%、蓖麻油聚氧乙烯醚(乳化剂)6%、去离子水补齐至100%。

水乳剂实施例

将农药有效成分溶解在溶剂和助溶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混合均匀得到油相;将水溶性组分和去离子水等组分混合制得水相,再将油相加入水相中,边加边搅拌,高速剪切使之成为均一的乳状液得到水乳剂。

实施例11:25%苯噻菌胺·氯啶菌酯水乳剂

苯噻菌胺10%、氯啶菌酯15%、乙二醇(防冻剂)5%、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4%、环己酮(溶剂)9%、苯乙基酚聚氧乙烯法(乳化剂)7%、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乳化剂)5%、去离子水补齐至100%。

颗粒剂实施例

实施例12:1%苯噻菌胺·氯啶菌酯颗粒剂

苯噻菌胺0.5%、氯啶菌酯0.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乳化剂)1%、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2%、白炭黑(吸附剂)2%、砖渣(载体)补齐至100%。

悬浮种衣剂实施例

将农药有效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消泡剂、防冻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砂磨机湿法砂磨后得到半产品,分析后补加水、成膜剂和着色剂混合均匀过滤即得悬浮种衣剂。

实施例13:10.5%苯噻菌胺·氯啶菌酯悬浮种衣剂

苯噻菌胺0.5%、氯啶菌酯10%、乙二醇(防冻剂)5%、亚甲基双萘磺酸钠(润湿剂)1%、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3%、聚羧酸盐(分散剂)1%、黄原胶(增稠剂)0.15%、硅酸镁铝(增稠剂)1%、聚乙烯醇(pva)(成膜剂)0.5%、溶剂红(hrr)(着色剂)2%、苯甲酸钠(防腐剂)0.2%、有机硅消泡剂(消泡剂)0.1%、去离子水补齐至100%。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技术配方方案的优点,本发明用以下具体田间试验实施例进行举例说明。

田间应用例1:苯噻菌胺与氯啶菌酯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对象:黄瓜白粉病

试验药剂及用量见表4,每处理4个小区重复,每个小区面积20平方米。在病害发生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均匀喷雾,喷至叶片滴水为止,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7天后施第二次药。在第一次药前和第二次药后7天调查黄瓜白粉病的发病情况。每个小区采用五点取样,每点调查两株,每株调查所有叶片,以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记载。计算各处理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0%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

病情指数=

防治效果(%)=

田间试验结果见表4

表4苯噻菌胺与氯啶菌酯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田间试验结果

从表4试验结果中可以看出,苯噻菌胺、氯啶菌酯单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76.21%、73.51%,而本发明实施例杀菌组合物在防效上均有显著提高,最低防效为88.08%,最高达到了92.45%。田间试验的结果充分表明,苯噻菌胺与氯啶菌酯复配后对黄瓜白粉病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在亩有效成分用量较单剂减少的情况下,防治效果大幅提高。因此,本发明组合物具有降低成本、延缓抗性、减少施药次数和农药残留的有益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