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沟爬岩鳅的人工繁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238417发布日期:2018-12-11 22:50阅读:435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侧沟爬岩鳅人工繁殖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侧沟爬岩鳅的人工繁殖方法。

背景技术

侧沟爬岩鳅(beaufortialiui.chang),属于鲤形目,平鳍鳅科,腹吸鳅亚科,爬岩鳅属。体前部平扁,体宽显著大于体高。头部扁平。吻扁凿形。吻皮下包形成吻褶。吻褶分3叶,叶间具2对小吻须。吻后侧具侧沟与头侧相通。口前具吻沟。口下位,口裂甚小,弧形。唇肉质,无乳突,具口角须一对。鳃裂很小,仅限于头背侧。背鳍起点至吻端较具尾鳍基稍近,背鳍无硬刺,外缘平截。偶鳍向平展。胸鳍起点约与眼后缘垂线平,末端稍超过腹鳍起点。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较至吻端稍远,后缘相连成吸盘状,末端不及肛门。尾柄短,尾柄长小于尾柄高。肛门至腹鳍末端与至臀鳍起点约相等。体被细鳞。头、胸和腹部裸露无鳞。侧线完全。体背和侧面呈褐色,各鳍均有不规则褐色斑纹。主要分布于岷江和大渡河流域。

由于大渡河流域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再加上过度的捕捞,侧沟爬岩鳅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迄今为止,对侧沟爬岩鳅的研究仅有关于分类学的研究报道。

开展侧沟爬岩鳅的人工繁殖工作,以恢复和补充其群体数量,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技术中,还没有对爬岩鳅人工繁殖技术进行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侧沟爬岩鳅的人工繁殖方法,提供一种受精率高、孵化率高的侧沟爬岩鳅的人工繁殖技术。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侧沟爬岩鳅的人工繁殖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野生亲鱼的收集和驯养;

步骤s2:亲鱼的培育;

步骤s3:亲鱼的选择;

步骤s4:人工催产;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1:挑选雌鱼;具体是指根据侧沟爬岩鳅的繁殖生物学的测定数据,按照每尾雌鱼3.5g的标准进行挑选;

步骤s42:人工注射催产剂;所述催产剂为药物合剂量,剂量为1~3μglhrh-a2/g和10~30iuhcg/g;

步骤s43:将注射过催产剂的亲鱼,放回到循环池中,保持水温在15~17℃,设置水流速度在0.2~0.4m/s;

步骤s5:人工授精及孵化;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51:在雌鱼注射药物16h后,将雌鱼捞出,挤压腹部有卵从泄殖孔中顺利流出即可挤卵;

步骤s52:将雌鱼体表多余水份吸干,将成熟的卵挤入干燥的培养皿中;

步骤s53:获取雄鱼精子;挤压雄鱼腹部从泄殖孔有乳白色精液流出,用精子活力的实验结果所得最适精子活力配置的溶液;,用注射器冲入盛有卵子的培养皿中,并轻轻用手晃动培养皿10~15s后静置30s,获得受精卵;

步骤s54:将受精卵平铺在烧杯中,再将烧杯放置在暂养盆中的进出水口处,控制水温在15~17℃,保持微流水流速在0.05~0.1m/s进行孵化;在烧杯中进行孵化。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选择体表无伤、体重在1.5g以上的雄鱼和体重在2.3g的以上的雌鱼;经过驯化的野生侧沟爬岩鳅作为后备亲鱼进行培育;

步骤s22:将后备亲鱼投放到室外水泥池中进行培育,在室外水泥池用流水养殖;养殖密度为320尾/水泥池,控制水泥池的进水量为0.3m/s,培育用水的ph为6.9~7.7、溶解氧为10.5~12mg/l、水温为15~20℃。

步骤s23:后备亲鱼饲养。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所述步骤s2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31:饲喂培育,具体包括是指:

将后备亲鱼转入水泥池后2周内,每日投放饵料一次,每日投喂量为亲鱼体重的1~2%,每天投喂二次,饵料为水蚯蚓、摇蚊幼虫和微粒子配合饲料;所述水蚯蚓、摇蚊幼虫、微粒子配合饲料的质量比为2:2:1;

步骤s232:从第3周开始减少投喂量和次数,由于此时池内开始生长有大量的藻类可以为亲鱼提供食物,第4周观察发现亲鱼不再进食投放的饵料,既可以停止对其进行投放;

步骤s233:从步骤s232中的饲养的后备亲鱼进行筛选并强化饲养;具体是指:筛选60尾成熟的亲鱼单独放于另外一个水泥池,进行加强培育,控制水流速度在2.5m/s~3.5m/s;每日投喂量为亲鱼体重的3~5%,每天投喂二次,饵料为水蚯蚓、摇蚊幼虫和微粒子配合饲料;所述水蚯蚓、摇蚊幼虫、微粒子配合饲料的质量比为2:2:1。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所述步骤s3具体是指:雌鱼选择腹部膨大、柔软、有弹性,轻压有流动感,生殖孔微红的个体,挤卵可见卵粒大小均匀、呈淡黄色;雄鱼选择个体活跃,体型稍小,生殖孔长而尖的个体;所述雌鱼和雄鱼的比例为1.2:1。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所述步骤s42:具体是指:采用一针注射法,从雌鱼胸鳍基部以45度角注射催产药物,进针深度为0.8~0.12cm。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所述步骤s1中的野生亲鱼驯养具体包括第一阶段驯养和第二阶段驯养;所述第一阶段驯养时间为35~40天;所述第二阶段驯养时间为120~150天。

所述第一阶段驯养具体是指:采用石头上长出的藻类和青苔、水蚯蚓、摇蚊幼虫作为开口饵料进行为期35~40天的驯养;

第二阶段驯养具体是指:采用水蚯蚓、摇蚊幼虫、微粒子配合饲料,作为第二阶段驯养饵料进行为期120~150天的驯养;所述水蚯蚓:摇蚊幼虫:微粒子配合饲料的质量比为1:1:2。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受精率高、孵化率高的侧沟爬岩鳅的人工繁殖技术,为侧沟爬岩鳅种群恢复提供基础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侧沟爬岩鳅的人工繁殖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野生亲鱼的收集和驯养;

在野生的收集时,首先对野生亲鱼资源调查以区域性调查为主,不设固定采样断面,根据河段情况设临时点调查采集鱼类标本;筛选体质强壮、受伤较轻的亲鱼,采用青霉素和食盐混合水溶液浸泡1~3分钟;所述混合水溶液的浓度以及比例具体是指采用4.5%的食盐水和1kg水中加入0.5万单位的青霉素进行混合,对野生亲鱼进行浸泡1~3分钟,目的是防治和减少水霉病发生。

在收集的野生侧沟爬岩鳅中,选择雌鱼的个体体重平均3.5g,选择雄鱼体重在2.0~2.5g个体较小性成熟,采用解剖情况分析,收集以上体重的雌鱼和雄鱼性腺发育到iv,达到亲鱼规格,可进行驯养;

第一阶段驯养:在收集的野生亲鱼静养25~30d后开始对其进行摄食驯养;在第一阶段21d左右亲鱼进食,饵料为藻类和青苔、水蚯蚓、摇蚊幼虫;采用石头上长出的藻类和青苔、水蚯蚓、摇蚊幼虫作为开口饵料;

第二阶段驯养:在35~40d开始主动摄食,饵料为水蚯蚓、摇蚊幼虫、微粒子的配合饲料;所述配合饲料的质量比为1:1:2;进行第二阶段驯养。

优选的第二阶段驯养还可采用微粒子s1、s3、s5饲料配合水蚯蚓、微粒子s1、s3、s5饲料配合螺旋藻、硅藻和鳗鱼粉料配合水蚯蚓、螺旋藻和硅藻的配合、三友金鱼饲料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第二阶段驯养饵料进行驯养。

步骤s2:亲鱼的培育;

选择经过驯化培养的野生亲鱼作为后备亲鱼进行培育,后备亲鱼选择体表无伤、体重1.5g以上雄鱼和2.3g以上的雌鱼;

将后备亲鱼投放到室外的一个水泥池中进行培育,在水泥池采用流水养殖,养殖密度为320尾/池,水泥池的进水量为0.3m/s,培育用水的ph值为6.9~7.7、溶解氧为10.5~12mg/l、水温为15~20℃;

在水泥池培育的最开始两周内,每日投放饵料两次早晚各一次,第一周投放饵料为水蚯蚓、摇蚊幼虫、微粒子配合形成的a饲料,所述a饲料中水蚯蚓:摇蚊幼虫:微粒子的质量比为1:1:2,第二周投放饵料为水蚯蚓、摇蚊幼虫、微粒子配合形成的b饲料,所述b饲料中水蚯蚓:摇蚊幼虫:微粒子质量比为2:1:1。

在水泥池培育的第三周,开始减少投喂量和投放次数;由于第三周开始水泥池内已经有藻类生长,藻类可以提供一部分食物;故每日晚上8点投喂一次饵料,投喂饵料的量为亲鱼体重的1~2%,投放饵料为水蚯蚓和摇蚊幼虫配形成合的c饲料,所述c饲料中水蚯蚓:摇蚊幼虫的质量比为1:1;后面就逐渐减少投喂和减少水蚯蚓的比例,此时池内生长的大量的藻类将为亲鱼提供食物;

第4周投放饵料并观察,当发现亲鱼不在进食投放的饵料时,既可以停止对其饵料的投放;

对培育4周的后备亲鱼进行筛选并进行加强培育。具体是指:选择雌鱼个体完整无伤口,腹部稍微按压较柔软在其泄殖孔出能隐约看到未成熟的卵粒,雄鱼选择个体完整无伤口,活力较好的60尾成熟的亲鱼单独放于另外一个水泥池,进行加强培育,增大水流并控制在水流的速度在2.5~3.5m/s,增加饵料的投放,每日投喂量为亲鱼体重的3~5%,每天投喂二次,饵料为水蚯蚓、摇蚊幼虫和微粒子配合饲料,饵料的质量比为:水蚯蚓:摇蚊幼虫:微粒子为2:2:1。

采用本操作的作用是采用流水刺激鱼体,让其性腺发育更成熟,并且在后面进行人工繁殖前便于对亲鱼进行定期的检查;加大冲水强化培育。

步骤s3:亲鱼的选择;

强化培育两个月后,将筛选出来的60尾成熟的亲鱼暂养在半径30cm的暂养盆中,暂养盆中采用流水循环对亲鱼进行刺激,控制水温在15~17℃,保持流水;

雌鱼选择腹部膨大、柔软、有弹性,轻压有流动感,生殖孔微红的个体,挤卵可见卵粒大小均匀、呈淡黄色;雄鱼选择个体活跃,体型稍小,生殖孔长而尖的个体;所述雌雄比的比例为1.2:1。

步骤s4:人工催产;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1:挑选雌鱼;具体是指根据侧沟爬岩鳅的繁殖生物学的测定数据,按照每尾雌鱼3.5g的标准进行挑选;

步骤s42:人工注射催产剂;所述催产剂为药物合剂量为1~3μglhrh-a2/g和10~30iuhcg/g;

步骤s43:将注射过催产剂的亲鱼,放回到循环池中,保持水温在15~17℃,设置水流速度在0.2~0.4m/s;

步骤s5:人工授精及孵化;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51:在雌鱼注射药物16h后,将雌鱼捞出,挤压腹部有卵从泄殖孔中顺利流出即可挤卵;

步骤s52:将雌鱼体表多余水份吸干,将成熟的卵挤入干燥的培养皿中;

因为雌鱼没有进行麻醉,所以需要将其表面的水擦干,用一只手固定它,另一只手进行挤卵,由于其卵较小且有微黏性故需要一个助手用生理盐水将挤出的卵冲洗到培养皿中;挤完后,再把雄鱼逮出也是将其表面的水用卷纸擦干,用一只手固定雌鱼,另一只手进行挤精液。

步骤s53:获取雄鱼精子;挤压雄鱼腹部从泄殖孔有乳白色精液流出,用精子活力的实验结果所得最适精子活力配置的溶液;用注射器冲入盛有卵子的培养皿中,并轻轻用手晃动培养皿10~15s后静置30s,获得受精卵;

用精子活力的实验结果所得最适精子活力配置的溶液具体是指:通过配制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升高,侧沟爬岩鳅精子的激烈运动时间、快速运动时间、寿命和激活率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在4%的nacl溶液中,精子激烈运动时间和寿命最长,且激活率在100%;

而在3%的nacl溶液中,精子快速运动的时间最长,且激活率在90%以上。

侧沟爬岩鳅精子活力的最适nacl的浓度范围在3%~4%;最适精子活力配置的溶液即nacl的浓度3%的生理盐水。

步骤s54:将受精卵平铺在烧杯中,再将烧杯放置在暂养盆中进出水口处,控制水温在15~17℃,保持微流水,控制微流水流速在0.05~0.1m/s,并在烧杯中进行孵化。

侧沟爬岩鳅胚胎发育在15~17℃下历时60h55min后,开始孵化出幼苗,积温974.56℃·h。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2: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侧沟爬岩鳅的人工繁殖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野生亲鱼的收集和驯养;

在野生的收集时,首先对野生亲鱼资源调查以区域性调查为主,不设固定采样断面,根据河段情况设临时点调查采集鱼类标本;筛选体质强壮、受伤较轻的亲鱼,采用青霉素和食盐混合水溶液浸泡1分钟;

所述混合水溶液的浓度以及比例具体是指采用4.5%的食盐水和1kg水中加入0.5万单位的青霉素进行混合,对野生亲鱼进行浸泡1分钟,目的是防治和减少水霉病发生。

在收集的野生侧沟爬岩鳅中,选择雌鱼的个体体重平均3.5g,选择雄鱼体重在2.5g个体较小性成熟,采用解剖情况分析,收集以上体重的雌鱼和雄鱼性腺发育到iv,达到亲鱼规格,可进行驯养;

第一阶段驯养:在收集的野生亲鱼静养30d后开始对其进行摄食驯养;在第一阶段21d亲鱼进食;第一阶段驯养饵料为藻类和青苔、水蚯蚓、摇蚊幼虫;采用石头上长出的藻类和青苔、水蚯蚓、摇蚊幼虫作为开口饵料;

第二阶段驯养:在35d开始主动摄食,第二阶段驯养饵料为水蚯蚓、摇蚊幼虫、微粒子的配合饲料;所述第二阶段驯养饵料的质量比为1:1:2;进行第二阶段驯养。

步骤s2:亲鱼的培育;

选择经过驯化培养的野生亲鱼作为后备亲鱼进行培育,后备亲鱼选择体表无伤、体重1.5g以上雄鱼和2.3g以上的雌鱼;

将后备亲鱼投放到室外的水泥池中进行培育,在水泥池采用流水养殖,养殖密度为320尾/池,水泥池的进水量为0.3m/s,培育用水的ph值为7.0、溶解氧为12mg/l、水温为16℃;

在水泥池培育的最开始两周内,每日投放饵料两次早晚各一次,第一周投放饵料为水蚯蚓:摇蚊幼虫:微粒子配合饲料的质量比为1:1:2,第二周投放饵料为水蚯蚓:摇蚊幼虫:微粒子配合饲料的质量比为2:1:1。

在水泥池培育的第三周,开始减少投喂量和投放次数;在第三周由于已经有藻类生长,可以为亲鱼提供一部分食物,每日晚上8点投喂一次,投喂量为亲鱼体重的1~2%,投放饵料为水蚯蚓:摇蚊幼虫为1:1;由于随着时间的延长,池内生长的大量的藻类将为亲鱼提供食物;故逐渐减少投喂和减少水蚯蚓的比例。

第4周投放饵料并观察,当发现亲鱼不灾进食投放的饵料时,既可以停止对其饵料的投放;

对培育四周后的后备亲鱼进行筛选并加强培育;选择雌鱼个体完整无伤口,腹部稍微按压较柔软在其泄殖孔出能隐约看到未成熟的卵粒,雄鱼选择个体完整无伤口,活力较好的60尾成熟的亲鱼单独放于另个一水泥池,进行加强培育,增大水流,并将水流的速度控制在2.5m/s,通过流水对亲鱼刺激,增加饵料的投放,每日投喂量为亲鱼体重的5%,每天投喂二次,饵料为水蚯蚓、摇蚊幼虫和微粒子配合饲料,饵料的比例是:水蚯蚓:摇蚊幼虫:微粒子配合饲料的质量比为2:2:1。

以上所筛选的60尾成熟的亲鱼单独放于另外一个水泥池,进行加强培育,其作用是通过流水刺激鱼体,让其性腺发育更成熟,并且在后面进行人工繁殖前便于对亲鱼进行定期的检查;在1月中旬进行筛选进行加大冲水强化培育,强化培育的时间为两个月。

步骤s3:亲鱼的选择;

两个月强化培育后,将筛选出来进行加强培育后的亲鱼暂养在半径30cm的暂养盆中,暂养盆中采用流水循环对亲鱼进行刺激,控制水温在16℃,保持流水;

雌鱼选择腹部膨大、柔软、有弹性,轻压有流动感,生殖孔微红的个体,挤卵可见卵粒大小均匀、呈淡黄色;雄鱼选择个体活跃,体型稍小,生殖孔长而尖的个体;所述雌雄比的比例为1.2:1。

步骤s4:人工催产;具体包括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1:挑选雌鱼;具体是指根据侧沟爬岩鳅的繁殖生物学的测定数据,按照每尾雌鱼3.5g的标准进行挑选;

步骤s42:人工注射催产剂;所述催产剂为药物合剂量为:2μglhrh-a2/g和10iuhcg/g。

步骤s43:将注射过催产剂的亲鱼,放回到循环池中,保持水温在15~17℃,设置水流速度在0.2m/s;

步骤s5:人工授精及孵化;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51:在雌鱼注射药物16h后,将雌鱼捞出,挤压腹部有卵从泄殖孔中顺利流出即可挤卵;

步骤s52:将雌鱼体表多余水份吸干,将成熟的卵挤入干燥的培养皿中;

步骤s53:获取雄鱼精子;挤压雄鱼腹部从泄殖孔有乳白色精液流出,精子活力的实验结果所得最适精子活力配置的nacl的浓度3%的生理盐水,用注射器冲入盛有卵子的培养皿中,并轻轻用手晃动培养皿10s后静置30s,获得受精卵;

步骤s54:将受精卵平铺在烧杯中,再将烧杯放置在有将烧杯放入暂养盆进出水口处,控制水温在15℃,保持微流水,控制微流水流速0.05m/s在烧杯中进行孵化。所述暂养盆的上方设置有进水管,在盆中中心设置有出水管。

侧沟爬岩鳅胚胎发育在16℃下历时60h55min后,开始孵化出幼苗,积温974.56℃·h。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步骤相同,区别在于催产剂的剂量和成分不同;采用的催产药物为:1μglhrh-a2/g和30iuhcg/g。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步骤相同,区别在于催产剂的剂量和成分不同;采用的催产药物为:2μglhrh-a2/g和20iuhcg/g。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步骤相同,区别在于催产剂的剂量和成分不同;采用的催产药物为:2μglhrh-a2/g和30iuhcg/g。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步骤相同,区别在于催产剂的剂量和成分不同;采用的催产药物为:1μglhrh-a2/g和20iuhcg/g。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步骤相同,区别在于催产剂的剂量和成分不同;采用的催产药物为:1μglhrh-a2/g和10iuhcg/g。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8: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侧沟爬岩鳅的人工繁殖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野生亲鱼的收集和驯养;

在野生的收集时,首先对野生亲鱼资源调查以区域性调查为主,不设固定采样断面,根据河段情况设临时点调查采集鱼类标本;筛选体质强壮、受伤较轻的亲鱼,采用青霉素和食盐混合水溶液浸泡3分钟;

所述混合水溶液的浓度以及比例具体是指采用4.5%的食盐水和1kg水中加入0.5万单位的青霉素进行混合,对野生亲鱼进行浸泡3分钟,目的是防治和减少水霉病发生。

在收集的野生侧沟爬岩鳅中,选择雌鱼的个体体重3.5g,选择雄鱼体重在2.0个体较小性成熟,采用解剖情况分析,收集以上体重的雌鱼和雄鱼性腺发育到iv,达到亲鱼规格,可进行驯养;

第一阶段驯养:在收集的野生亲鱼静养25后开始对其进行摄食驯养;在第一阶段21d左右亲鱼进食;第一阶段驯养饵料为藻类和青苔、水蚯蚓、摇蚊幼虫;采用石头上长出的藻类和青苔、水蚯蚓、摇蚊幼虫作为开口饵料;

第二阶段驯养:在30d开始主动摄食,第二阶段驯养饵料为水蚯蚓、摇蚊幼虫、微粒子的配合饲料;所述第二阶段驯养饵料的质量比为1:1:2;进行第二阶段驯养。

步骤s2:亲鱼的培育;

选择经过驯化培养的野生亲鱼作为后备亲鱼进行培育,后备亲鱼选择体表无伤、体重1.5g以上雄鱼和2.3g以上的雌鱼;

将后备亲鱼投放到室外的水泥池中进行培育,在水泥池采用流水养殖,养殖密度为320尾/池,水泥池的进水量为0.3m/s,培育用水的ph值为7.7、溶解氧为12mg/l、水温为15℃;

在水泥池培育的最开始两周内,每日投放饵料两次早晚各一次,第一周投放饵料为水蚯蚓:摇蚊幼虫:微粒子配合饲料的质量比为1:1:2,第二周投放饵料为水蚯蚓:摇蚊幼虫:微粒子配合饲料的质量比为2:1:1。

在水泥池培育的第三周,开始减少投喂量和投放次数;在第三周由于已经有藻类生长,可以为亲鱼提供一部分食物,每日晚上8点投喂一次,投喂量为亲鱼体重的2%,投放饵料为水蚯蚓:摇蚊幼虫为1:1;由于随着时间的延长,池内生长的大量的藻类将为亲鱼提供食物;故逐渐减少投喂和减少水蚯蚓的比例。

第4周投放饵料并观察,当发现亲鱼不灾进食投放的饵料时,既可以停止对其饵料的投放;

对培育四周后的后备亲鱼进行筛选并加强培育;选择雌鱼个体完整无伤口,腹部稍微按压较柔软在其泄殖孔出能隐约看到未成熟的卵粒,雄鱼选择个体完整无伤口,活力较好的60尾成熟的亲鱼单独放于另个一水泥池,进行加强培育,增大水流,并将水流的速度控制在3.5m/s,通过流水对亲鱼刺激,增加饵料的投放,每日投喂量为亲鱼体重的5%,每天投喂二次,饵料为水蚯蚓、摇蚊幼虫和微粒子配合饲料,饵料的比例是:水蚯蚓:摇蚊幼虫:微粒子配合饲料的质量比为2:2:1。

以上所筛选的60尾成熟的亲鱼单独放于另外一个水泥池,进行加强培育,其作用是通过流水刺激鱼体,让其性腺发育更成熟,并且在后面进行人工繁殖前便于对亲鱼进行定期的检查;在2月进行筛选进行加大冲水强化培育,强化培育的时间为两个月。

步骤s3:亲鱼的选择;

两个月强化培育后,将筛选出来进行加强培育后的亲鱼暂养在半径30cm的暂养盆中,暂养盆中采用流水循环对亲鱼进行刺激,控制水温在16℃,保持流水;

雌鱼选择腹部膨大、柔软、有弹性,轻压有流动感,生殖孔微红的个体,挤卵可见卵粒大小均匀、呈淡黄色;雄鱼选择个体活跃,体型稍小,生殖孔长而尖的个体;所述雌雄比的比例为1.2:1。

步骤s4:人工催产;具体包括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1:挑选雌鱼;具体是指根据侧沟爬岩鳅的繁殖生物学的测定数据,按照每尾雌鱼3.5g的标准进行挑选;

步骤s42:人工注射催产剂;所述催产剂为药物合剂量为:1μglhrh-a2/g和30iuhcg/g。

步骤s43:将注射过催产剂的亲鱼,放回到循环池中,保持水温在17℃,设置水流速度在0.4m/s;

步骤s5:人工授精及孵化;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51:在雌鱼注射药物16h后,将雌鱼捞出,挤压腹部有卵从泄殖孔中顺利流出即可挤卵;

步骤s52:将雌鱼体表多余水份吸干,将成熟的卵挤入干燥的培养皿中;

步骤s53:获取雄鱼精子;挤压雄鱼腹部从泄殖孔有乳白色精液流出,用精子活力的实验结果所得最适精子活力配置的nacl的浓度3%的生理盐水,用注射器冲入盛有卵子的培养皿中,并轻轻用手晃动培养皿10~15s后静置30s,获得受精卵;

步骤s54:将受精卵平铺在烧杯中,再将烧杯放置在有将烧杯放入暂养盆进出水口处,控制水温在16℃,保持微流水,控制微流水流速0.05m/s在烧杯中进行孵化。

所述暂养盆的上方设置有进水管,在盆中中心设置有出水管。

侧沟爬岩鳅胚胎发育在16℃下历时60h55min后,开始孵化出幼苗,积温974.56℃·h。

实施例9:

本发明还设置对比例验证实验:

对比例1:

该对比例1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催产剂的剂量和成分不同;采用的催产药物为lhrh-a2、hcg、dom,其剂量为lhrh-a23~5μg/g、hcg30~50iu/g、dom2~3μg/g;

对比例2:

该对比例2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催产剂的剂量和成分不同;采用的催产药物为lhrh-a2、dom,其剂量为lhrh-a23~5μg/g、dom2~3μg/g;

对比例3:

该对比例3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催产剂的剂量和成分不同;采用的催产药物为lhrh-a2、hcg,其剂量为lhrh-a23~5μg/g、hcg30~50iu/g;

对比例4:

该对比例4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催产剂的剂量和成分不同;采用的催产药物为lhrh-a2、hcg,其剂量为lhrh-a21~3μg/g、hcg10~30iu/g;

对比例5:

该对比例5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催产剂的剂量和成分不同;采用的催产药物为lhrh-a2、hcg,其剂量为lhrh-a20.1~1μg/g、hcg1~10iu/g;

采用上述实施例3与对比例1~5的人工繁殖方法进行繁殖,实验数据结构如下表1所示:

表1

表1中lhrh-a2和dom的剂量为μg/g;hcg的剂量单位为iu/g;

由表1可知:侧沟爬岩鳅在同等繁殖条件下,相比对比例1-5,本发明是通过各个步骤相匹配,使得本发明的侧沟爬岩鳅的受精率高、孵化率高。

对比例6:

该对比例6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催产剂的剂量和成分不同;区别在于步骤s2中的水流速度、步骤s43中的水流速度以及步骤s54中的水流速度;步骤s2中的水流速度为2.5m/s,步骤s43中的水流速度为0.2m/s以及步骤s54中的水流速度0.1m/s。

对比例7:

该对比例7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催产剂的剂量和成分不同;区别在于步骤s2中的水流速度、步骤s43中的水流速度以及步骤s54中的水流速度;步骤s2中的水流速度为3.5m/s,步骤s43中的水流速度为0.4m/s以及步骤s54中的水流速度0.1m/s。

对比例8:

该对比例8与实施例8的区别在于催产剂的剂量和成分不同;区别在于步骤s2中的水流速度、步骤s43中的水流速度以及步骤s54中的水流速度;步骤s2中的水流速度为2m/s,步骤s43中的水流速度为0.3m/s以及步骤s54中的水流速度0.075m/s。

对比例9:

该对比例9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催产剂的剂量和成分不同;区别在于步骤s2中的水流速度、步骤s43中的水流速度以及步骤s54中的水流速度;所述,步骤s2中的水流速度为2.5m/s,步骤s43中的水流速度为0.3m/s以及步骤s54中的水流速度0.1m/s。

对比例10:

该对比例10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催产剂的剂量和成分不同;区别在于步骤s2中的水流速度、步骤s43中的水流速度以及步骤s54中的水流速度;步骤s2中的水流速度为3.5m/s,步骤s43中的水流速度为0.3m/s以及步骤s54中的水流速度0.05m/s。

对比例11:

该对比例10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催产剂的剂量和成分不同;区别在于步骤s2中的水流速度、步骤s43中的水流速度以及步骤s54中的水流速度;步骤s2中的水流速度为0.8m/s,步骤s43中的水流速度为0.1m/s以及步骤s54中的水流速度0.01m/s。

采用上述实施例8与对比例6~11的人工繁殖方法进行繁殖,实验数据结构如下表2所示:

表2

由表2可知侧沟爬岩鳅在同等繁殖条件下,相比对比例6-11,本发明是通过各个步骤相匹配,在本发明要求的水流速度范围内,能够有效的使得本发明的侧沟爬岩鳅的受精率高、孵化率高。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