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冬小麦凸凹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05598发布日期:2019-01-05 09:00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冬小麦凸凹种植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冬小麦凸凹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冬小麦是我国旱作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由于旱地降水少、缺乏补灌且土壤贫瘠、追肥困难,造成旱地小麦产量低而不稳、水肥利用效率低下。因此,探索能协同提升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保水栽培与养分管理措施,对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冬小麦凸凹种植方法,以提高旱地水肥利用率,提高小麦产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是:

一种冬小麦凸凹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前茬小麦收获后一周内,对土壤进行间隔深松,在未深松区起垄,形成未深松带成垄、深松带成沟的凸凹地表,促进降雨向土壤中集蓄,在沟内覆盖作物秸秆,形成土气阻隔界面,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提高降雨贮蓄效率;

步骤二、夏闲季,在7月中旬(高温多雨、杂草生长旺盛且没有结籽)用除草剂防除阔叶杂草或/和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取并集);

步骤三、小麦播种前用杀菌剂或/和杀虫剂拌种,采用等行距等播幅播种,施肥、条旋耕、播种、镇压一体化操作,实现作物凸凹种植;采用边施肥边耕地边播种的方法,高效快捷,并且采用定位施肥和测土施肥技术,满足小麦生长所需养分的需求,高效利用土壤水分,提高小麦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

步骤四、在11月下旬,选择中午最高温度在10℃以上的晴天,喷施苯磺隆和异丙隆除草,两种除草剂的用量均为产品的推荐用量;

步骤五、在冬小麦返青期或/和拔节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并根据降雨情况对土壤追施氮肥;所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包括矮壮素、赤霉素和植物细胞分裂素;在冬小麦返青期或拔节期,当单日降雨量第一次超过15mm以上时追施氮肥一次,氮肥施入量以纯n计为2~3kg/亩;

步骤六、在冬小麦抽穗-开花期,结合一喷三防(防病虫害、干热风、倒伏)喷施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小麦开花期喷药时,应避开授粉时间,一般在上午10∶00以后进行喷洒,喷药后6h内遇雨应补喷;

步骤七、在蜡熟期,对冬小麦进行收获。

步骤一中,深松作业为间隔60cm深松深松35~40cm,深松作业的同时进行起垄作业,垄宽30cm、高10cm,沟宽30cm。

步骤一中,所述农作物秸秆为前茬小麦秸秆。

步骤二中,所述除草剂为苯磺隆和异丙隆,两种除草剂的用量均为产品的推荐用量。

步骤三中,拌种所用杀菌剂是有效成分质量分数为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有效成分质量分数为12.5%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粉锈宁的有效成分用量为麦种重量的0.04%,烯唑醇的有效成分用量为麦种重量的0.2%;拌种所用杀虫剂是有效成分质量分数为64%的吡虫啉悬乳剂或有效成分质量分数为53%的辛硫磷乳剂,杀虫剂有效成分用量为麦种重量的0.1%。

步骤三中,播种行距为20cm,播幅4~6cm,播种深度3~5cm;播种时所施肥料包括氮肥、磷肥和钾肥,所述氮肥为尿素、磷酸二铵和氯化铵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磷肥为磷酸二铵、过磷酸钙或重过磷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钾肥为硫酸钾或氯化钾,肥料条施于种侧5cm、深度10cm的位置,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施用量通过以下方法确定:根据播前土壤含水量状况预测目标产量,以目标产量的氮磷钾需求量推荐氮肥、磷肥和钾肥施用量,其中百公斤籽粒对n、p2o5和k2o需求量分别以2.8kg、1.1kg和2.7kg计。

步骤五中,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亩用量分别为:矮壮素13~15ml兑水40~55kg;40ppm赤霉素喷液55~60kg;植物细胞分裂素53g兑水185~285kg;喷施助壮素可抑制节间伸长,防止后期倒伏,提高产量;喷水赤霉素能增加穗粒数,提高产量;喷施植物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叶绿素的形成和蛋白质的合成,增强光合作用和抗逆能力,有利于早熟、高产。

步骤六中,所述杀菌剂及其亩用量是:有效成分质量分数为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g;所述杀虫剂及其亩用量是:有效成分质量分数为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所述叶面肥的组成及亩用量是:尿素200g,磷酸二氢钾100g。

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在夏闲季对土壤进行起垄作业形成凸凹地表促集水、深松改土促入渗、秸秆覆盖防蒸发,将有限的降水集蓄于土壤,保证或延长土壤水分对小麦生长发育的供应时间,减轻水分亏缺对小麦的正常生长的影响,使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稳定提高。

2、本发明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通过肥料定位条施后条旋耕播种,实现根区施肥,较传统的肥料撒施,更有利于保证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养分的供应,使小麦茁壮生长,并且在小麦拔节期可根据降雨情况适当追施氮肥,在提高养分利用效率的同时保证了小麦最大程度高产。

3、本发明通过等行距宽幅播种,较传统的垄沟种植增加了播种有效面积,解决了传统垄覆沟播栽培中因种植面积减少引起的穗数降低的问题;通过等行距播种,在小麦生育期的植株形成凸凹面,增加通风透光性、有效光合面积和光辐射截获率,提高光合潜力和干物质生产能力,从而提高产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冬小麦凸凹种植方法在不同阶段的田间示意图;其中,a为夏闲季的田间示意图;b为播种期的的田间示意图;c为开花期田间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下未详述部分均为现有技术或采用现有技术能够实现的。

一种冬小麦凸凹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前茬小麦收获后一周内,对土壤进行间隔深松,在未深松区起垄,形成未深松带成垄、深松带成沟的凸凹地表,促进降雨向土壤中集蓄,在沟内覆盖前茬小麦的所有秸秆和颖壳,形成土气阻隔界面,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提高降雨贮蓄效率;其中,深松作业为间隔60cm深松深松35~40cm,深松作业的同时进行起垄作业,垄宽30cm、高10cm,沟宽30cm;

步骤二、夏闲季,在7月中旬(高温多雨、杂草生长旺盛且没有结籽)用除草剂防除阔叶杂草或/和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取并集);所述除草剂为苯磺隆和异丙隆,两种除草剂的用量均为产品的推荐用量;

步骤三、小麦播种前用杀菌剂或/和杀虫剂拌种,采用等行距等播幅播种,施肥、条旋耕、播种、镇压一体化操作,实现作物凸凹种植;采用边施肥边耕地边播种的方法,高效快捷,并且采用定位施肥和测土施肥技术,满足小麦生长所需养分的需求,高效利用土壤水分,提高小麦产量和水肥效率;

本实施例中,拌种所用杀菌剂是有效成分质量分数为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有效成分质量分数为12.5%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粉锈宁的有效成分用量为麦种重量的0.04%,烯唑醇的有效成分用量为麦种重量的0.2%;拌种所用杀虫剂是有效成分质量分数为64%的吡虫啉悬乳剂或有效成分质量分数为53%的辛硫磷乳剂,杀虫剂有效成分用量为麦种重量的1%;

本实施例中,播种行距为20cm,播幅4~6cm,播种深度3~5cm;播种时所施肥料包括氮肥、磷肥和钾肥,所述氮肥为尿素、磷酸二铵和氯化铵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磷肥为磷酸二铵、过磷酸钙或重过磷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钾肥为硫酸钾或氯化钾,肥料条施于种侧5cm、深度10cm的位置,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施用量通过以下方法确定:根据播前土壤含水量状况预测目标产量,以目标产量的氮磷钾需求量推荐氮肥、磷肥和钾肥施用量,其中百公斤籽粒对n、p2o5和k2o需求量分别以2.8kg、1.1kg和2.7kg计

步骤四、在11月下旬,选择中午最高温度在10℃以上的晴天,喷施苯磺隆和异丙隆除草,两种除草剂的用量均为产品的推荐用量;

步骤五、在冬小麦返青期和拔节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并根据降雨情况对土壤追施氮肥;所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包括矮壮素、赤霉素和植物细胞分裂素,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亩用量分别为:矮壮素13~15ml兑水40~55kg;40ppm赤霉素喷液55~60kg;植物细胞分裂素53g兑水185~285kg;在冬小麦返青期和拔节期,当单日降雨量第一次超过15mm以上时追施氮肥一次,氮肥施入量以纯n计为2~3kg/亩;喷施助壮素可抑制节间伸长,防止后期倒伏,提高产量;喷水赤霉素能增加穗粒数,提高产量;喷施植物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叶绿素的形成和蛋白质的合成,增强光合作用和抗逆能力,有利于早熟、高产;

步骤六、在冬小麦抽穗-开花期,结合一喷三防(防病虫害、干热风、倒伏)喷施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所述杀菌剂及其亩用量是:有效成分质量分数为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g;所述杀虫剂及其亩用量是:有效成分质量分数为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所述叶面肥的组成及亩用量是:尿素200g,磷酸二氢钾100g;

步骤七、在蜡熟期,对冬小麦进行收获。

为了验证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际效果,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黄淮南部和黄土高原南部交汇的典型旱地小麦种植区的河南省洛宁县小界乡梅窑村(112.25e;34.36n)实施了对比方案。

试验地土壤为壤质土,主要的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休闲。与1954—2016年均值相比,休闲季(2016年6~9月)少降水93.5mm,小麦生长季(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多降雨35mm,总体属于偏旱年份。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传统平作、深松覆盖、垄沟种植和凸凹种植4个处理:

(1)传统翻耕:按照当地传统习惯,小麦收获后1周内翻地,深度25~30cm,在播种前1周施肥并立即旋耕15cm,然后播种。

(2)深松覆盖是在前茬小麦收获后一周内,间隔60cm对土壤进行深松35~40cm,秸秆均匀覆盖于地表,在播种前1周施肥并立即旋耕15cm,然后播种。

(3)垄沟种植是在小麦收获后1周内翻地,深度25~30cm,在播种前1周施肥并立即旋耕15cm,然后起垄播种,垄宽30cm、高10cm,沟宽30cm,沟内播种,行距20cm。

(4)凸凹种植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实施。

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12个小区,小区面积为180m2(60m×3m)。供试小麦品种为洛旱6号,2016年10月15日播种,播量为150kg•hm-2,2017年5月29日收获。基施氮肥180kg•hm-2、p2o5135kg•hm-2、k2o90kg•hm-2。试验期间未进行人为灌溉,其他田间管理同丰产田。

结果分析:本发明有效提高了夏季休闲期降雨贮蓄效率、播前2m土体蓄水量,具有优化小麦群体、改善光合特性、延缓衰老的作用,显著提高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试验结果显示,与传统平作相比,本发明在休闲季降雨贮蓄效率提高23%,播前土壤贮水量提高42mm,灌浆期净光合速率提高16%,成熟期延迟3d,产量提高2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8%;与深松覆盖相比,本发明在休闲季降雨贮蓄效率提高18%,播前土壤贮水量提高33mm,灌浆期净光合速率提高12%,成熟期延迟2d,产量提高1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与垄沟种植相比,本发明在休闲季降雨贮蓄效率提高23%,播前土壤贮水量提高42mm,灌浆期净光合速率提高20%,成熟期延迟3d,产量提高3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5%。因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有效集蓄降雨,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综合上述,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实现了高效贮蓄降水,改善了小麦生长发育特性,还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和肥水利用效率,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