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蚜虫防治与土壤重金属防治功能的间套作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05581发布日期:2019-01-05 09:00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作物种植、蚜虫防止、土壤污染修复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兼具蚜虫防治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功能的间套作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世界存在较大面积的重金属污染土地。另外,为了增加农田肥力,还有很多农田在畜禽粪便还田中带入较多铜锌砷镉等重金属,会造成农田重金属污染。如何经济高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地在业界多有研究。农作物间套作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可以简称为富集植物),可以实现一边生产一边修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模式。

其次,冬小麦夏玉米复种是中国华北地区普遍实行的大田种植模式。有研究表明利用瓢虫可以很好的防治小麦蚜虫,减少农药用量,提高作物品质。如果能将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和防治技术、冬小麦夏玉米种植、生物防治技术结合起来,将有很好的经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具蚜虫防治与土壤重金属防治功能的间套作种植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蚜虫防治等无法结合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兼具蚜虫防治与土壤重金属防治功能的间套作种植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在第一年,冬小麦、越冬牧草间作,越冬牧草为富集植物,富集植物包括重金属富集植物或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室内培养瓢虫和食性偏好越冬牧草的蚜虫,并在第二年春天气温升高到保证蚜虫田间存活的时期,将蚜虫释放到越冬牧草上;在冬小麦蚜虫数量达到防治指标的时候,刈割牧草,迫使瓢虫转移到冬小麦上取食麦蚜,实现生物防治;如果牧草为可刈割再生植物则施肥促进其再生,如果牧草不能再生则重新种植富集植物;冬小麦落黄后,部分瓢虫迁徙到富集植物上;冬小麦收获后,播种夏玉米或者夏大豆;多次或一次刈割富集植物,移除重金属。

优选地,与冬小麦间作的越冬牧草和与夏玉米或夏大豆间作的富集植物都为富集植物优良生态型。

优选地,越冬牧草为一年生富集植物黑麦草优良生态型,后茬富集植物为一年生富集植物蓖麻或苘麻优良生态型。

优选地,越冬牧草为黑麦草时,第一年的播种行距为20cm,冬小麦、越冬牧草分别播种三行,后茬富集植物茼麻或蓖麻在黑麦草收获后地面上播种一行,行距60cm;后茬作物夏玉米或夏大豆在冬小麦收获后地面上播种一行,行距60cm。

优选地,完成一个复种周期后,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大豆与间套作富集植物的土地交换。

优选地,整株收割富集植物茼麻或蓖麻,茼麻皮用于纤维材料,茎秆用于炭黑加工;蓖麻籽用于工业用油,茎叶用于非人畜食用和非还田用途。

优选地,越冬牧草为多年生富集植物紫花苜蓿优良生态型。

优选地,在第一年秋播种时,紫花苜蓿8月播种,冬小麦10月上旬播种。

优选地,后茬作物夏玉米或夏大豆苗期刈割紫花苜蓿1次,以利于作物生长。

优选地,在秋粮玉米和大豆收获期,紫花苜蓿与作物秸秆一起或分开收割移除。。

分析可知,通过冬小麦间作越冬牧草、田间人工培养瓢虫、迫使瓢虫迁徙小麦达到生物防治、种植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复种并采收夏玉米和夏大豆等技术手段,本发明提供的该高效复种模式可以实现蚜虫生物防治、重金属污染修复、冬小麦生产、夏玉米生产、夏大豆生产、牧草生产、富集重金属植物资源化利用等六个目的,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大概在第一年秋10月实施冬小麦越冬牧草间作,例如黑麦草,第一年的播种行距为20cm,冬小麦、越冬牧草分别播种三行,后茬富集植物茼麻或蓖麻在黑麦草收获后地面上播种一行,行距60cm;后茬作物夏玉米或夏大豆在冬小麦收获后地面上播种一行,行距60cm。在实际实施时,也可以根据品种特性、产出逾期、机械作业等对冬小麦、黑麦草的行距和行数进行调整。冬春季节,在室内培养瓢虫和食性偏好黑麦草的蚜虫,然后在第二年春天气温升高到可以保证田间存活的时期,将二者释放到黑麦草上。培养食性偏好黑麦草的蚜虫主要是在麦蚜不能满足瓢虫需要时,向瓢虫提供足够的食物。富集植物可以用于瓢虫培养,具体说是该富集植物可以为某一类型蚜虫、螨虫、疥虫取食,而这些蚜虫、螨虫、疥虫可以为瓢虫幼虫取食,实现对瓢虫的田间繁育和释放。

当冬小麦蚜虫(麦蚜)数量达到防治指标的时候,刈割黑麦草,迫使瓢虫转移到冬小麦上取食麦蚜,实现麦蚜的生物防治。

接着,在刈割黑麦草后的土地上播种铜锌铅超富集植物--蓖麻,蓖麻适合黄淮海地区春播。

在五月份左右时,冬小麦落黄,部分瓢虫迁徙到蓖麻上,蓖麻起到生态岛作用。

冬小麦收获后,播种夏玉米。

9月底采收蓖麻,之后收获玉米。

实施例二:

如同实施例一,首先在第一年,实施冬小麦、例如黑麦草等越冬牧草的间作。

接着,在室内培养瓢虫和食性偏好黑麦草的蚜虫,在春天气温升高到可以保证田间存活的时期,释放到黑麦草上。

在冬小麦蚜虫数量达到防治指标的时候,刈割黑麦草,迫使瓢虫转移到冬小麦上取食麦蚜。

在刈割黑麦草后的土地上播种铅铜锌富集植物--茼麻,同样地,茼麻适合黄淮海地区春播。

冬小麦落黄后,部分瓢虫迁徙到茼麻上,苘麻起到生态岛作用。

冬小麦收获后,播种夏玉米,形成夏玉米间作茼麻。

9月底收获茼麻,之后收获玉米。

在实施例一、二中,越冬牧草和重金属富集植物为不同植物,根据不同植物的特性,也可以选择越冬牧草和重金属富集植物为相同植物,例如下述实施例三。

上述两实施例中,整株收割富集植物茼麻或蓖麻,茼麻皮用于纤维材料,茎秆用于炭黑加工;蓖麻籽用于工业用油,茎叶用于非人畜食用和非还田用途。

实施例三:

在第一年,实施冬小麦紫花苜蓿间作,其中紫花苜蓿8月秋播(可以套种在上茬的夏玉米中),冬小麦10月上旬播种,种植密度比率可以根据防治预期和机械作业要求确定。

室内培养瓢虫和食性偏好紫花苜蓿的蚜虫,在春天气温升高到可以保证田间存活的时期,释放到紫花苜蓿上。同样地,食性偏好紫花苜蓿的蚜虫也是在初期为了向瓢虫提供足够食物。

在冬小麦蚜虫(麦蚜)数量达到防治指标的时候(一般出现在4月中下旬),刈割紫花苜蓿,迫使瓢虫转移到冬小麦上取食麦蚜,实现生物防治麦蚜。

冬小麦落黄后,瓢虫迁徙到紫花苜蓿上。

冬小麦收获后,播种夏玉米。

6月下旬-7月上旬(针对中国的黄淮海地区或者气候类似于此的其他地区),在夏玉米苗期刈割紫花苜蓿1次,以保证粮食作物的苗期生长。

上述各实施例中,与冬小麦间作的富集植物和与夏玉米或夏大豆间作的富集植物都为富集植物优良生态型。并且在完成一个复种周期后,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大豆与间套作富集植物的土地最好进行交换。并且,富集植物不论一次刈割还是多次刈割,在收获之后均不宜作为人畜使用或秸秆还田。

综上,本发明通过冬小麦越冬牧草的间作(前期)、越冬牧草夏玉米的套作(后期)的种植方式,可以实现多重目的:蚜虫生物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以及冬小麦、夏玉米、牧草、超富集(富集)重金属植物的生产等。

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发明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发明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发明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发明包含。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