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姬菇菌株及其培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04626发布日期:2019-01-05 08:57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真姬菇菌株栽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真姬菇菌株及其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真姬菇是北温带一种优良的食用菌。日本及中国已人工栽培。与榆生离褶伞形态近似,但此种表面不呈现花纹状印斑,有报道抗癌,真姬菇味比平菇鲜,肉比滑菇厚,质比香菇韧,口感极佳,还具有独特的蟹香味,在日本有"香在松口蘑、味在玉蕈"之说,现有的真姬菇菌株培养方法耗费时间较长,且产量低,现有的真姬菇菌株总糖产量仅为2.3697-4.2365mg/ml。

因此,发明一种真姬菇菌株及其培养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姬菇菌株及其培养方法,通过将斜面固体培养基中的葡萄糖替换成可溶性淀粉,利用可溶性淀粉作为斜面固体培养基的碳源,能够缩短25%的培育时间,通过利用紫外灯菌丝体培养时对菌种进行照射,达到紫外诱变育种,使得培育出的真姬菇菌株总糖产量达到5.3246-5.9763mg/ml,减少培育流程,便于进行全程管控,能够有效提升产量,且原料价格低廉,能大大减小成本,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真姬菇菌株及其培养方法,培养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真姬菇菌株接种于培养基中,28℃下培养3d,置于紫外灯下30cm处,第一次照射10s,28℃培养1-2d;待菌丝体生长1-2mm时第二次照射20s,28℃培养1-2d;待菌丝体生长1-2mm时第三次照射30s,28℃培养1-2d;最后在26-29℃下培养15-24d,得到菌丝体。

步骤二:在聚丙烯袋内装入木屑培养基,得到培养袋,在培养袋套圈封口袋装好后,及时套圈,用包装线扎紧袋口;

步骤三:对步骤二得到的培养袋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在1.5㎏/cm2下保持2h,灭菌结束后,需待温度下降50℃以下方可将培养袋取出;

步骤四:将步骤一得到的菌丝体接种到步骤三得到的培养袋内,再将培养袋搬到发菌室发菌,室温保持18-26℃,经40天左右菌丝基本长满,再培养30天左右;

步骤五:在步骤四的菌丝生长中进行搔菌、催蕾和育菇处理,菌丝分泌浅黄色素时,才达到生理成熟;

步骤六:将生理成熟的菌丝袋移送到出菇房;

步骤七:对菌盖在1.5-4cm的真姬菇进行采收。

进一步地,所述培养基为斜面固体培养基,包括马铃薯20重量份:可溶性淀粉2重量份:琼脂1.8重量份:水76.2重量份,ph按常规方法。

进一步地,所述木屑培养基包括78重量份:麸皮20重量份:糖1重量份:石膏1重量份,含水量56-60%。

进一步地,所述搔菌处理为打开袋口,搔去料面四周的老菌丝。

进一步地,所述催蕾处理为在袋口盖上潮湿的报纸或粗白布,同时降温至13~15℃,增加通风量,促使菇蕾形成,经10~15天后,料面上可以看见针头状的灰褐色菇蕾。

进一步地,所述育菇处理为菇蕾出现后,揭去覆盖物,菇房温度保持在14℃左右,采取向周围和地面喷水的办法保持90%的湿度,加强通风,使空气新鲜,并有500勒克斯左右的光照,5~7天真姬菇即可育成。

进一步地,所述采收方式为一手按住菌柄基部培养料,一手握住菌柄,轻轻地将整丛菇拧下,采收完后,及时清除料面上残留的菌柄、碎片和死菇,并进行补水管理。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本发明将斜面固体培养基中的葡萄糖替换成可溶性淀粉,利用可溶性淀粉作为斜面固体培养基的碳源,能够缩短25%的培育时间;

2、本发明通过利用紫外灯在菌丝体培养时对菌种进行照射,达到紫外诱变育种,使得培育出的真姬菇菌株总糖产量达到5.3246-5.9763mg/ml:

3、本发明能减少培育流程,便于进行全程管控,能够有效提升产量,且原料价格低廉,能大大减小成本,适合广泛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真姬菇菌株及其培养方法,培养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真姬菇菌株接种于培养基中,28℃下培养3d,置于紫外灯下30cm处,第一次照射10s,28℃培养1-2d;待菌丝体生长1-2mm时第二次照射20s,28℃培养1-2d;待菌丝体生长1-2mm时第三次照射30s,28℃培养1-2d;最后在26-29℃下培养15-24d,得到菌丝体。

步骤二:在聚丙烯袋内装入木屑培养基,得到培养袋,在培养袋套圈封口袋装好后,及时套圈,用包装线扎紧袋口;

步骤三:对步骤二得到的培养袋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在1.5㎏/cm2下保持2h,灭菌结束后,需待温度下降50℃以下方可将培养袋取出;

步骤四:将步骤一得到的菌丝体接种到步骤三得到的培养袋内,再将培养袋搬到发菌室发菌,室温保持18-26℃,经40天左右菌丝基本长满,再培养30天左右;

步骤五:在步骤四的菌丝生长中进行搔菌、催蕾和育菇处理,菌丝分泌浅黄色素时,才达到生理成熟;

步骤六:将生理成熟的菌丝袋移送到出菇房;

步骤七:对菌盖在1.5-4cm的真姬菇进行采收。

其中,所述培养基为斜面固体培养基,包括马铃薯20重量份:葡萄糖2重量份:琼脂1.8重量份:水76.2重量份,ph按常规方法,真姬菇菌丝体的培育时间需要30-38d。

其中,所述木屑培养基包括78重量份:麸皮20重量份:糖1重量份:石膏1重量份,含水量56-60%。

其中,所述搔菌处理为打开袋口,搔去料面四周的老菌丝。

其中,所述催蕾处理为在袋口盖上潮湿的报纸或粗白布,同时降温至13~15℃,增加通风量,促使菇蕾形成,经10~15天后,料面上可以看见针头状的灰褐色菇蕾。

其中,所述育菇处理为菇蕾出现后,揭去覆盖物,菇房温度保持在14℃左右,采取向周围和地面喷水的办法保持90%的湿度,加强通风,使空气新鲜,并有500勒克斯左右的光照,5~7天真姬菇即可育成。

其中,所述采收方式为一手按住菌柄基部培养料,一手握住菌柄,轻轻地将整丛菇拧下,采收完后,及时清除料面上残留的菌柄、碎片和死菇,并进行补水管理。

实施例2

一种真姬菇菌株及其培养方法,培养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真姬菇菌株接种于培养基中,28℃下培养3d,置于紫外灯下30cm处,第一次照射10s,28℃培养1-2d;待菌丝体生长1-2mm时第二次照射20s,28℃培养1-2d;待菌丝体生长1-2mm时第三次照射30s,28℃培养1-2d;最后在26-29℃下培养15-24d,得到菌丝体。

步骤二:在聚丙烯袋内装入木屑培养基,得到培养袋,在培养袋套圈封口袋装好后,及时套圈,用包装线扎紧袋口;

步骤三:对步骤二得到的培养袋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在1.5㎏/cm2下保持2h,灭菌结束后,需待温度下降50℃以下方可将培养袋取出;

步骤四:将步骤一得到的菌丝体接种到步骤三得到的培养袋内,再将培养袋搬到发菌室发菌,室温保持18-26℃,经40天左右菌丝基本长满,再培养30天左右;

步骤五:在步骤四的菌丝生长中进行搔菌、催蕾和育菇处理,菌丝分泌浅黄色素时,才达到生理成熟;

步骤六:将生理成熟的菌丝袋移送到出菇房;

步骤七:对菌盖在1.5-4cm的真姬菇进行采收。

其中,所述培养基为斜面固体培养基,包括马铃薯20重量份:可溶性淀粉2重量份:琼脂1.8重量份:水76.2重量份,ph按常规方法,真姬菇菌丝体的培育时间减少到22-28d,能够缩短25%的培育时间。

其中,所述木屑培养基包括78重量份:麸皮20重量份:糖1重量份:石膏1重量份,含水量56-60%。

其中,所述搔菌处理为打开袋口,搔去料面四周的老菌丝。

其中,所述催蕾处理为在袋口盖上潮湿的报纸或粗白布,同时降温至13~15℃,增加通风量,促使菇蕾形成,经10~15天后,料面上可以看见针头状的灰褐色菇蕾。

其中,所述育菇处理为菇蕾出现后,揭去覆盖物,菇房温度保持在14℃左右,采取向周围和地面喷水的办法保持90%的湿度,加强通风,使空气新鲜,并有500勒克斯左右的光照,5~7天真姬菇即可育成。

其中,所述采收方式为一手按住菌柄基部培养料,一手握住菌柄,轻轻地将整丛菇拧下,采收完后,及时清除料面上残留的菌柄、碎片和死菇,并进行补水管理。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将斜面固体培养基中的葡萄糖替换成可溶性淀粉,利用可溶性淀粉作为斜面固体培养基的碳源,能够缩短25%的培育时间,利用紫外灯在菌丝体培养时对菌种进行照射,达到紫外诱变育种,使得培育出的真姬菇菌株总糖产量达到5.3246-5.9763mg/ml,本发明能减少培育流程,便于进行全程管控,能够有效提升产量,且原料价格低廉,能大大减小成本,适合广泛推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