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水蛭成活率的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190973发布日期:2018-12-08 05:40阅读:1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水蛭成活率的养殖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提高水蛭成活率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水蛭,俗名蚂蟥,是动物分类上环节动物门蛭纲的统称,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我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炮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特别是用于制备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成药。近年来,随着医学对水蛭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药用价值得到逐渐的体现,水蛭已成为世界性的紧俏中药材之一,在现代医药学中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是,近年来水蛭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人们又掠夺性捕捉,致使野生资源日益枯竭,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国内外水蛭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人工饲养水蛭已势在必行。水蛭适应性强,耐饥能力强,具有极强的抗病力,人工饲养水蛭不受地区条件限制,可池养、坑养、缸养、桶养等,它具有不占劳力、饲料成本低、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

目前,水蛭养殖主要有三种方式:稻田粗放式养殖、网箱养殖、水泥池养殖。目前的网箱养殖和水泥池养殖均无法解决水蛭的分散生活问题,水蛭的繁殖率和成活率都不受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高水蛭成活率的养殖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水蛭的孵化率和幼苗的成活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提高水蛭成活率的养殖方法,包括:

准备孵化室:在所述孵化室的底部铺设具有预定厚度的孵化泥,控制所述孵化室内的湿度为75%~85%;

放入卵茧:采集同一时间生产的卵茧,并以所述卵茧的尖端朝上的形态放置于所述孵化泥中,所述卵茧的尖端暴露在所述孵化泥的表面之上;

孵化:根据孵化的周期调控所述孵化室内的温度,在孵化初期,所述温度为21℃~23℃;在孵化中期,所述温度为24℃~26℃;在孵化后期,所述温度为27℃~30℃,从而得到水蛭幼苗;

饲养幼苗:将所述水蛭幼苗转移至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饲养箱中,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均设置有隔离网,所述饲养箱中具有活性循环流动的饲养液,所述饲养液的含氧量为28mg/l~30mg/l。

优选的,所述孵化初期为放入卵茧步骤后的1~5天,所述孵化中期为放入卵茧步骤后的5~10天,所述孵化后期为放入卵茧步骤后的10~15天。

优选的,在饲养幼苗步骤中,根据所述幼苗的生长周期调控所述饲养箱内的温度,在饲养第一阶段,所述饲养液的温度为32~34℃;在饲养第二阶段,所述饲养液的温度为24~26℃;在饲养第三阶段,所述饲养液的温度为28~30℃;在饲养第四阶段,所述饲养液的温度为24~26℃。

优选的,所述饲养第一阶段为水蛭幼苗转移至饲养箱后的1~3天;所述饲养第二阶段为水蛭幼苗转移至饲养箱后的4~20天;所述饲养第三阶段为水蛭幼苗转移至饲养箱后的21~50天;所述饲养第四阶段为水蛭幼苗转移至饲养箱后的50~80天。

优选的,在所述饲养幼苗之后,还包括放养幼苗:将经过所述饲养第四阶段的水蛭幼苗转移至水池中,所述水池的投放密度为7万~13万尾/亩。

优选的,在所述放入卵茧步骤中,在所述卵茧的上方铺设一层湿棉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卵茧放置在孵化泥中,并且卵茧的尖端暴露,使卵茧在孵化的过程能够吸收养分并保湿,并且避免卵茧被病菌感染。孵化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控制能够提高水蛭的孵化率。幼苗放置在饲养箱中,初期饲养液的温度较高,在饲养液以及高密度的条件下能够有助于提高促进水蛭运动,使其活性较好,有助于其健康生长。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一种提高水蛭成活率的养殖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高水蛭成活率的养殖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准备孵化室、放入卵茧、孵化、饲养幼苗。然后再将经过培育的幼苗放入水池中放养。

s1:准备孵化室:在孵化室的底部铺设具有预定厚度的孵化泥,控制孵化室内的湿度为75%~85%;

s2:放入卵茧:采集同一时间生产的卵茧,并以卵茧的尖端朝上的形态放置于孵化泥中,卵茧的尖端暴露在孵化泥的表面之上;

s3:孵化:根据孵化的周期调控孵化室内的温度,在孵化初期,温度为21℃~23℃;在孵化中期,温度为24℃~26℃;在孵化后期,温度为27℃~30℃,从而得到水蛭幼苗;

s4:饲养幼苗:将水蛭幼苗转移至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饲养箱中,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设置有隔离网,饲养箱中具有活性循环流动的饲养液,饲养液的含氧量为28mg/l~30mg/l。

其中,s1步骤的孵化泥是经过筛选、消毒、暴晒的沙土混合物。卵茧放置在孵化泥中,并且卵茧的尖端暴露,使卵茧在孵化的过程能够吸收养分并保湿,并且避免卵茧被病菌感染。s2步骤的卵茧放置方式能够保证卵茧在孵化的过程的透气。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放入卵茧步骤中,在卵茧的上方还可以铺设一层湿棉布,从而在保证透气的同时提高湿度。s3步骤孵化室的温度控制能够提高水蛭的孵化率。孵化初期为放入卵茧步骤后的1~5天,温度为21℃~23℃。孵化中期为放入卵茧步骤后的5~10天,24℃~26℃。孵化后期为放入卵茧步骤后的10~15天,27℃~30℃。

s4步骤的饲养箱能够为幼苗提供流动的活水,而且活水是经过调配的饲养液。饲养液包含木质素2wt%、过氧化氢酶0.08wt%。在饲养幼苗步骤中,根据幼苗的生长周期调控饲养箱内的温度,在饲养第一阶段,饲养液的温度为32~34℃;在饲养第二阶段,饲养液的温度为24~26℃;在饲养第三阶段,饲养液的温度为28~30℃;在饲养第四阶段,饲养液的温度为24~26℃。饲养液的温度根据幼苗的生长周期调节,初期饲养液的温度较高,在饲养液以及高密度的条件下能够有助于提高促进水蛭运动,使其活性较好,有助于其健康生长。具体的温度控制周期是,饲养第一阶段为水蛭幼苗转移至饲养箱后的1~3天,饲养液的温度为32~34℃。饲养第二阶段为水蛭幼苗转移至饲养箱后的4~20天,24~26℃。饲养第三阶段为水蛭幼苗转移至饲养箱后的21~50天,28~30℃。饲养第四阶段为水蛭幼苗转移至饲养箱后的50~80天,24~26℃。

在饲养幼苗之后,还包括放养幼苗:将经过饲养第四阶段的水蛭幼苗转移至水池中,水池的投放密度为7万~13万尾/亩,以提高水蛭的出产量。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