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国鲎苗种的科学放流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360948发布日期:2018-12-22 08:09阅读:803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国鲎苗种的科学放流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海洋珍稀物种增殖放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国鲎苗种的科学放流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鲎(tachypleustridentatus)别名东方鲎、中华鲎、三棘鲎、夫妻鱼,隶属节肢动物门、螯肢亚门、肢口纲、剑尾目、鲎科。世界现存鲎可分为二亚科三属四种,是地球上仅存的肢口纲生物,其最早的化石可追溯至约4.85亿年前的寒武纪。现存鲎经历了五次的生物集群灭绝存续至今,在形态结构上未有巨大的变化,是珍稀的海洋“活化石”。中国鲎是近海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能反映生态环境的整体健康与稳定;其蓝色血液中的变形细胞提取物可制成鲎试剂,能灵敏检测微量的细菌内毒素和真菌多糖,目前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学、制药和食品工业等领域。

随着中国海洋经济的长足发展,围填海、重化工及城市化进程对中国海洋生态资源造成一定的压力,加上过度捕捞,中国海域中国鲎资源日渐枯竭:长江以北的海域已多年未见中国鲎抱对上岸产卵、福建沿岸地区和广东潮汕、雷州湾以及海南岛西北和东北海域上岸产卵的亲鲎寥寥无几,2004年中国鲎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界定为濒危物种。

人工繁育苗种和增殖放流是恢复中国鲎资源的重要迁地保护措施。中国自2000年开始有较大规模的中国鲎苗种放流,曾在浙江舟山,福建厦门、平潭、泉州湾,广东湛江东海岛和广西北海、防城港等地多次进行放流。传统的增殖放流采用人工繁育的1龄苗种,选址多为中国鲎成体曾出现的海域或邻近的码头,放流活动全年进行,不分季节,涨潮期间将苗种放入海里。这些增殖放流活动虽资金投入巨大,但多存在缺乏成效评估、放流地点不符合幼鲎自然环境需求、具体放流操作不合理、不科学等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增殖放流方法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国鲎苗种的科学放流方法,能满足苗种在自然环境的存活与成长需求,克服目前人工放流过程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从而提高放流苗种的成活率,确保放流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中国鲎苗种的科学放流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1)放流选址:选择符合中国鲎育幼场生境条件的滩涂,在其潮间带红树林外围、海草床周围或有薄表层水覆盖的位置放流;

中国鲎现有育幼场的生境条件:沉积物呈砂泥质,其颗粒直径0.22-0.55毫米、总有机含量3-23%、间隙水含量16-23%,表层水盐度20-34‰、ph6.4-8.0、溶解氧高于6微克每升,有小型多毛类、双壳类和甲壳类;

在未完全掌握放流地点生境特征情况下,选择在现有中国鲎幼体种群的滩涂进行增殖放流;假若某海域尚有低密度的成鲎种群,但沿岸的自然滩涂已受到破坏而未能找到幼体,选择符合中国鲎育幼场生境条件的滩涂进行试点放流,逐步重建该海域的幼鲎种群;

2)放流苗种来源与规格:采用上岸产卵的亲鲎在邻近养殖场进行人工繁育苗种,亲鲎来源与苗种放流选址维持一致;选择在人工环境养殖约11个月时间至7龄阶段后放流能确保高自然存活率,头胸甲宽度为38±2毫米;在无法承担高放流成本情况下,可选择将人工繁育的1龄苗种放流到潮间带定置网或其他防捕食设施内,待成长至7龄阶段再完全野放;

3)放流苗种健康检验:抽取7龄苗种总放流数量的1-5%进行健康检验,确保其变形细胞存活率和球状颗粒细胞比例处于良好健康水平,分别为70-82%和60-87%;

4)放流时机:选择退潮期间放流到潮间带,选择晴朗或有云进行,水温高于20℃,结合三伏休渔期进行放流;

5)放流苗种运输:以每升海水10-15尾7龄苗种和相当于海水5-10%重量的芦苇装进双层加厚塑料袋充气打包,储存于装有碎冰的泡沫箱,海水盐度20-28‰、水温维持20℃;

6)放流成效评估:放流7龄苗种选用被动式整合雷达标志(pit)技术,将长9毫米、重0.076克的标记晶体嵌入苗种腹侧的头部位置;在已受破坏的中国鲎育幼场进行幼体种群重建不使用生物标记,采用样线样方法对重建幼体种群的密度进行定量。

本发明步骤1)所述的放流选址,中国鲎对生境条件需求严格:成体多在平静、有遮蔽且不深于40米的海河交汇地带生活;其幼体在潮间带红树林外围或海草床周围聚集,喜潜砂穴居,退潮期间会钻出地面捕食小型多毛类、双壳类和甲壳类;放流地点选择符合中国鲎育幼场生境条件的滩涂,本发明研究中国鲎11个现有育幼场得:沉积物呈砂泥质,其颗粒直径0.22-0.55毫米、总有机含量3-23%、间隙水含量16-23%,间隙水盐度20-34‰、ph6.4-8.0、溶解氧高于6微克每升,有小型多毛类、双壳类和甲壳类;所述滩涂,是潮间带红树林外围、海草床周围或有薄表层水覆盖的位置;潮间带潮沟由于水流急,无法提供足够的时间让鲎种钻入沙泥层,因此不适合作为放流位置。

在未完全掌握放流地点生境特征情况下,选择在现有中国鲎幼体种群的滩涂进行增殖放流;假若某海域尚有低密度的成鲎种群,但沿岸的自然滩涂已受到破坏而未能找到幼体,选择符合中国鲎育幼场生境条件的滩涂进行试点放流,逐步重建该海域的幼鲎种群。

步骤2)所述的放流苗种来源与规格,中国大部分海域的自然中国鲎苗种丰度低,因此采用上岸产卵的亲鲎在邻近养殖场进行人工繁育苗种能降低自然鲎苗的消耗;为了避免污染本地种群的基因,亲鲎来源与苗种放流选址维持一致;

考虑到目前中国鲎的增殖放流方法以人工繁育的1龄苗种为主,然而,研究数据显示1龄苗种因被捕食率高、适应能力低,在其生境的自然死亡率达58%,但大规格延长养殖时间又会提高养殖风险和放流成本以及降低苗种的健康状况;为了在高存活率和低成本之间寻求平衡点,本发明选择在人工环境养殖至7龄阶段后放流,能确保高自然存活率,苗种头胸甲宽度约为38±2毫米,根据目前的中国鲎苗种养殖技术,繁育7龄苗种需约11个月的时间;在无法承担高放流成本情况下,选择将1龄苗种放流到潮间带定置网或其他防捕食设施内,待成长至7龄阶段再完全野放。

步骤3)放流苗种健康检验,苗种体质好坏直接影响到成活率和放流效果,因此放流苗种要求“重质不重量”;本发明研究得出检测苗种的变形细胞存活率和球状颗粒细胞比例能有效反映中国鲎幼体的健康状况。检测步骤:采用配有25g针头的无菌注射器在苗种头胸甲和腹甲之间抽取血淋巴20微升,与5微升抗凝剂混合,加入0.5-1微升1%曙红y溶液,通过血细胞计数板对变形细胞存活和形态进行定量;经1%曙红y溶液染色的活细胞呈绿色,死细胞呈红色;鲎的变形细胞有三种形态,包括球状颗粒、扁平颗粒和树突样细胞。研究指出此抽血作业对幼鲎存活不产生影响,健康良好的幼鲎细胞存活率和球状颗粒细胞比例分别为70-82%和60-87%。

步骤4)所述的放流时机,中国鲎幼体移动能力有限,加上幼鲎喜潜砂穴居的生物学特点,选择低潮期间放流以避免苗种随水流到浅水区等生长条件不合适或捕食者丰度高的地方。中国鲎幼体在水温低于20℃时会进入类似休眠的生理状态,因此在水温高于20℃放流能减少苗种对于自然环境的不适反应,结合三伏休渔期,5月-7月,进行放流可有效降低人类捕捞作业的干扰,提高增殖放流效果。

步骤5)所述的放流苗种运输,以每升海水10-15尾7龄苗种和相当于海水5-10%重量芦苇装进双层加厚塑料袋充气打包,储存于装有碎冰的泡沫箱,海水盐度20-28‰、水温维持20℃;所述芦苇能提供苗种攀附点,加上低温能降低苗种运动量,减少运输过程因水体扰动对苗种造成的损伤。

步骤6)所述的放流成效评估,采用生物标记技术可通过回捕率和生长率的大小来衡量增殖放流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以往的中国鲎增殖放流活动多缺乏一套科学的效果评估方法,只“重放不重管”;本发明根据中国鲎苗种的生理结构特点,放流7龄苗种选用被动式整合雷达标志(pit)技术,将长9毫米、重0.076克的标记晶体嵌入苗种腹侧的头部位置;本发明研究发现将pit标记晶体嵌入7龄或以上中国鲎苗种后放流9个月内未见脱落,累计回捕率和自然生长率分别为82%和每天0.08-0.25毫米,不影响苗种的成长;由于浙江和福建沿岸多地的中国鲎育幼场已经受破坏,在需修复的滩涂进行增殖放流后不使用生物标记,采用样线样方法对重建幼体种群的密度进行定量:在平均高潮线和平均高潮线之间设置4-6条平行于海岸线的样线,样线之间距离相等,每条样线上设置10-20个8×8米样方,样方数量为样线长度的1%,样方内对中国鲎幼体数量和其头胸甲宽度进行定量,春夏两季开展评估每月1-2次。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选择符合中国鲎育幼场生境条件的滩涂,退潮期间在红树林外围、海草床周围等高幼鲎聚集的区域进行增殖放流,同时考虑沉积物和表层水等生境特征因素,具科学意义,能保证中国鲎苗种成长与觅食需求,提高放流活动的成效。

2、本发明适当地延长苗种的养殖时间,选择放流7龄阶段苗种,其头胸甲宽度为38±2毫米,能降低其在自然环境中的被捕食风险,考虑存活率和养殖成本。

3、本发明抽取7龄或以上苗种进行健康检验,以变形细胞存活率和球状颗粒细胞比例反映苗种的健康状况,健康良好的幼鲎细胞存活率和球状颗粒细胞比例分别为70-82%和60-87%,确保放流苗种健康良好,提高成活率和放流效果。

4、本发明采用被动式整合雷达标志(pit)技术标记放流7龄阶段及以上苗种,将长9毫米、重0.076克的标记晶体嵌入苗种腹侧的头部位置,本发明研究发现将pit标记晶体嵌入7龄或以上中国鲎苗种后放流9个月内未见脱落,累计回捕率和自然生长率分别为82%和每天0.08-0.25毫米,不影响苗种的成长;在已受破坏的滩涂进行幼体种群重建不使用生物标记,采用样线样方法对重建幼体种群的密度进行定量。

附图说明

图1为不同个体大小的中国鲎幼体在潮间带分布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1、潮上带,2、平均高潮线,3、红树林,4、潮间带,5、平均低潮线,6、潮下带,7、幼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一、放流选址:在中国鲎现有育幼场的潮间带(4)红树林(3)外围进行放流;

二、放流苗种来源与规格:春夏两季把上岸产卵的亲鲎运送到邻近的养殖场进行诱导产卵,并在人工环境繁育苗种11个月至7龄阶段,头胸甲宽度为38±2毫米,将苗种放流到与亲鲎来源相同的滩涂上;

三、放流苗种健康检验:抽取7龄苗种总放流数量的1-5%进行健康检验,确保放流鲎苗健康水平良好:细胞存活率70-82%、球状颗粒细胞比例60-87%;

四、放流时机:5月-7月退潮期间将苗种放流到潮间带;

五、放流苗种运输:以每升海水10-15尾7龄苗种和相当于海水5-10%重量的芦苇装进双层加厚塑料袋充气打包,储存于装有碎冰的泡沫箱,海水盐度20-28‰、水温维持20℃;

六、放流成效评估:将长9毫米pit标记晶体嵌入苗种腹侧的头部位置,并放流到潮间带;放流后1星期进行第一次回捕,将头部位置留有伤疤的幼鲎通过可携式探测器进行身份扫描,采用游标尺记录苗种的头胸甲宽度;随后每个月进行放流成效评估1-2次,长达3个月的放流成效评估得累计回捕率59%。

实施例2:

一、放流选址:在已受破坏的中国鲎育幼场进行生境条件监测,确保与现有的育幼场条件相符:沉积物呈砂泥质,其颗粒直径0.22-0.55毫米、总有机含量3-23%、间隙水含量16-23%,表层水盐度20-34‰、ph6.4-8.0、溶解氧高于6微克每升,有小型多毛类、双壳类和甲壳类,在潮间带(4)搭建定置网或其他防捕食设施,网目7-10,围网滩涂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以提供足够的滩涂面积供苗种觅食;

二、放流苗种来源与规格:在放流选址的海域周围收购亲鲎,运送到邻近的养殖场进行诱导产卵,并在人工环境繁育苗种1-2个月至1龄阶段,头胸甲宽度约为6毫米,将1龄苗种放流到定置网内,待成长至7龄后完全野放;

三、放流时机:5月-7月退潮期间将苗种放流到定置网;

四、放流苗种运输:以每升海水300-500尾1龄苗种和相当于海水5-10%重量的芦苇装进双层加厚塑料袋充气打包,储存于装有碎冰的泡沫箱,海水盐度20-28‰、水温维持20℃;

五、放流成效评估:1龄苗种放置在定置网15-18个月后,将长9毫米pit晶体嵌入苗种腹侧的头部并放流到潮间带;放流后1星期进行第一次回捕,将头部位置留有伤疤的幼鲎通过可携式探测器进行身份扫描,采用游标尺记录苗种的头胸甲宽度,随后每个月进行放流成效评估1-2次。长达2个月的放流成效评估得累计回捕率68%。

对比例:

一、放流选址:在中国鲎现有的育幼场沿着海岸线设定放流点数个;

二、放流苗种来源与规格:春夏两季把上岸产卵的亲鲎运输到邻近的养殖场进行诱导产卵,并在人工环境繁育苗种4个月至2龄阶段,头胸甲宽度约为9毫米;

三、放流时机:4月进行放流;

四、放流苗种运输:塑料袋充气打包;

五、放流成效评估:采用黄绿色可视嵌入性荧光标记(vie)注射入苗种背部中线,经22天观察,苗种存活率96%;放流55天后进行为期7天的回捕,发现未有标记苗种有褪壳成长,回捕率38%。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