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养殖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83106发布日期:2019-01-14 18:08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业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鲵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娃娃鱼,学名大鲵(andriasdavidianus),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是我国特有的濒危有尾两栖类动物,也是世界现存两栖类中体型最大的古老动物,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中南部各省。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食用、药用和科研价值。上世纪70、80年代乱捕滥猎娃娃鱼的现象猖獗,再加之近年来栖息地的丧失、破坏和减少,导致大鲵种群分布范围缩小,数量锐减,个体规格小型化,许多原有的分布区大鲵已经绝迹。

为保护娃娃鱼资源,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娃娃鱼驯养繁殖试验:90年代后,随着水生野生动物特许利用政策的明确。娃娃鱼驯养繁殖工作由以政府投入、科研单位承担逐步转变为以民间投入为主的多种形式。目前,娃娃鱼人工养殖技术日趋成熟。已有成功繁育出子二代的报道,娃娃鱼逐渐成为一种极具市场前景的新兴养殖品种。虽然中国娃娃鱼人工繁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其人工繁殖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目前缺乏娃娃鱼规范化养殖的技术;雄性娃娃鱼的的精子活性不高;三“率”(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偏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仅靠人工繁殖根本无法养殖出足够数量的中国大鲵投放市场以减轻野外种群的压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大鲵养殖技术方法,以实现生态高效养殖大鲵的技术方法,确保娃娃鱼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一种大鲵(andriasdavidianus)养殖技术:包括设定大鲵养殖条件、养殖设施、稚鲵培育、幼鲵饲养、成鲵饲养、病害防治这六个部分;

一、设定养殖条件:

在四周群山环绕处建造养殖池,水源充足;水质要求满足:溶解氧≥7.0mg/l;

二、建造养殖设施:

养殖池设置在遮光且通风的建筑物或山洞内,光照度(为24小时内的平均值)≤500lx,养殖池呈无顶面的方体形(长方体形或正方体行均可);养殖池的底部设置排水口,整个养殖池的底部向排水口方向倾斜(倾斜度为1.5%~2.0%),养殖池侧壁的顶部设置突起(为朝向养殖池内腔的突起),所述突起围合形成框形(即,框形位于养殖池内腔的正上方);框形的宽度为10±2cm;

备注:该突起的作用是防止大鲵沿侧壁外逃;

养殖池分为稚鲵池、幼鲵池、成鲵池;

养殖池使用前(相应阶段的鲵投放前),需进行以下预处理:

首次浸泡:

投放前2个月对养殖池提前进行首次浸泡,浸泡液为质量浓度为0.2±0.02kg/l的生石灰溶液,浸泡时间为10±2min;浸泡结束后排空该浸泡液;

投放前7d,用1±0.1mg/l的漂白粉溶液对养殖池进行浸泡消毒;浸泡消毒时间为10~20分钟;浸泡结束后先排空该漂白粉溶液,再用水冲洗养殖池(直至洗涤废液ph≤8);

将水源提供的水用消毒后的60目筛绢网过滤后加注至上述冲洗干净后的养殖池内,稚鲵池水深5cm~8cm;幼鲵池水深8~12cm、成鲵池水深25~30cm;

三、稚鲵培育:

鲵种(受精卵孵化出膜后)投放至稚鲵池前,先用2%~2.5%(质量%)氯化钠溶液浸浴10±2min;

稚鲵在稚鲵池内进行培育:

从孵化出膜后~孵化后的第25天不喂食(即,稚鲵培育前、中期以消耗自身卵黄为主),从孵化后的第26天(此时为卵黄接近消失前)起投喂饵料ⅰ;饵料ⅰ为消毒后的摇蚊幼虫;投喂频率为隔天1次,投喂量要求满足以下条件:投喂后1h饵料ⅰ有剩余(略有剩余);直至其自身卵黄消失(卵黄囊消失)后成为幼鲵,结束此稚鲵培育步骤(此时,为1月龄幼鲵);

注:刚孵出的大鲵幼体仍有一段胚后卵黄营养期,从孵化到卵黄囊消失需28天~30左右。幼体孵化后至卵黄囊消失,后肢芽出现分叉,此时幼体全身为棕黑色,其尾部已宽大有力,有较强的游泳能力;

四、幼鲵饲养:

幼鲵投放至幼鲵池前,先用3%~4%(质量%)氯化钠溶液浸浴10±2min;

幼鲵在幼鲵池内进行培育:

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阶段一、从放入至幼鲵池起至5月~6月龄幼鲵:

所用饵料ⅱ-ⅰ为消毒后的摇蚊幼虫/小虾苗,投喂频率每隔1d~2d投喂1次,每次投喂量为阶段一起始时幼鲵体重的4%~5%;

备注说明:阶段一结束时的5月~6月龄幼鲵满足以下条件:幼鲵完全开口,主要靠鳃呼吸(肺辅助呼吸),此时心脏发育慢慢趋于完善;

阶段二、从阶段一结束起至7月~1年龄幼鲵:

所用饵料ⅱ-ⅱ为消毒后的小虾苗,每次投喂量为阶段一结束时幼鲵体重的3%~4%,当幼鲵池内剩余的饵料为投喂量的5~10%时,进行下一轮的投喂;

阶段三:从阶段二结束起至成鲵(外鳃消失,完成呼吸器官转变);

所用饵料ⅱ-ⅲ为消毒后的泥鳅/鲫鱼/河虾,每次投喂量为阶段二结束时幼鲵体重的2%~3%,当幼鲵池内剩余的饵料为投喂量的5~10%时,进行下一轮的投喂;

备注:选择体形完整、规格整齐,无畸形,体质健壮,活动能力强,体表无伤痕和病灶的幼鲵进行饲养;

五、成鲵饲养:

成鲵投放至成鲵池前,先用4%~5%氯化钠溶液浸浴10±2min;

成鲵在成鲵池内进行培育:

饵料ⅲ为消毒后的鱼(鲫鱼、鱼块)、虾(河虾)、泥鳅;每次投喂量为成鲵起始体重的2%~3%,当成鲵池内剩余的饵料为投喂量的5~10%时,进行下一轮的投喂;

备注:成鲵即可进行常规的售卖,一般作为各种规格的商品鱼售卖,或作为性别成熟的种鱼售卖;

成鲵性别成熟的条件为:雌性一般为泄殖孔充血,腹部膨大柔软和富有弹性感;雄性生殖孔周围隆起或镜检确认精液活性。此时,约为4~5龄。

饵料ⅰ、饵料ⅱ-ⅰ、饵料ⅱ-ⅱ的消毒是指先将该饵料于质量浓度3%~5%氯化钠溶液中浸浴5±1min,然后漂洗干净(用至少饵料2倍质量的水进行冲洗);

饵料ⅱ-ⅲ、饵料ⅲ的消毒是指先将该饵料于百万分之零点4~百万分之零点6的环丙沙星溶液中浸泡20±2min;然后漂洗干净(用至少饵料2倍质量的水进行冲洗);

上述三、四、五中,均需要保持水质清新,当检测到水中溶解氧≤5mg/l时,需要对养殖池内的水进行更换(即,需保证水中溶解氧在5mg/l以上),水温控制在18℃~20℃,且昼夜温差≤1℃。

作为本发明的大鲵养殖技术的改进,所述病害防治包括以下:

①、水霉病治疗:

稚鲵:在2%~3%高锰酸钾溶液浸浴2~3min,1次/d,连续2~3d;

幼鲵:用1.5%~2.5%氯化钠溶液浸浴2~3min,1次/d,连用2~3d;

成鲵:先清洗成鲵体表(用柔软工具,例如毛刷等清洗),用15±2mg/l高锰酸钾溶液直接涂擦病灶处,3次~5次/天,直至治愈(即,成鲵体表寄生部位边缘小白点消失);

上述水霉病治疗时,病鲵均需要及时隔离;

②、肠炎病治疗:

稚鲵:采取拌饵投喂1±0.1g氟呱酸/kg饵料,连续喂3d;

幼鲵:口服药为复方磺胺甲恶唑,用药量为0.3±0.03g/公斤.天;连续喂3d;

成鲵:

能摄食的病鲵用土霉素0.25±0.02g(约1片的剂量)插入重量为1000g的饵料ⅲ中投喂,连用7d;

无法进食的病鲵,均用腹腔注射硫酸新霉素,剂量为1万单位/kg体重,1次/d,连续3d;

上述肠炎病治疗时,病鲵均需要及时隔离;

备注:腹腔注射时涉及盛放、固定病鲵的用具(例如塑料容器、尼龙网)需要用20mg/l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

③、烂尾病治疗:

稚鲵:用10±1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0±2min,再涂抹硫酸新霉素软膏(直至整个尾部被均匀涂抹),1次/d,连用7d。

幼鲵:用15±1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5±2min,再涂抹硫酸新霉素软膏(直至整个尾部被均匀涂抹),1次/d,连用7d。

成鲵:烂尾病起始时,用20±1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20±2min,再涂抹硫酸新霉素软膏(直至整个尾部被均匀涂抹),1次/d,连用7d。

病情较重时(即,病灶部位出现肌肉坏死,尾部骨骼外露的情况时),用0.4±0.1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洗病鲵15±1min,洗去(并彻底清洗)创伤表面的附着物,随后用消治龙软膏消炎药物涂敷患处(直至整个尾部被均匀涂抹),每天一次,3~5天可治愈;

上述烂尾病治疗时,病鲵均需要及时隔离。

作为本发明的大鲵养殖技术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二、建造养殖设施”中:

养殖池池壁、池底用水泥浆抹平滑或贴瓷砖,水泥嵌缝,以砖石结构或混凝土结构建造养殖池;

所述“一、设定养殖条件”中:

养殖条件:要求远离喧闹,生态环境良好,以四周群山环绕,水源充足,环境相对独立,且交通便利的养殖环境为宜。

作为本发明的大鲵养殖技术的进一步改进:

①、养殖池建设:

稚鲵池面积0.5~1m2,长宽比1:1~1:0.4,池高10~15cm;

幼鲵池面积0.8~1.5m2,长宽比1:1~1:0.4,池高15~20cm;

成鲵池面积3~5m2,长宽比1:1~1:0.4,池高40~50cm;

②、养殖密度:

稚鲵:300~500尾/m2

幼鲵:

阶段一时(至5月~6月龄)为100尾/m2~130尾/m2

阶段二起为50尾/m2

成鲵:

成鲵体长≤16cm时,放养密度为50~70尾/m2;成鲵体长超过16cm~≤21cm时,放养密度为30~40尾/m2;成鲵体长超过21cm~≤25cm时,放养密度为5~15尾/m2,成鲵体长超过25cm时,放养密度为2~3尾/m2

作为本发明的大鲵养殖技术的进一步改进:

水质要求满足以下条件:水中矿物质总含量为0.6~0.8g/l,总硬度9.2~9.4度,ph值6.5~7.5,溶解氧≥7.0mg/l。

作为本发明的大鲵养殖技术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消毒后的60目筛绢网是指将60目筛绢网于50±5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30±5min。

本发明中,溶液浓度的%为质量%。

本发明通过对大鲵人工养殖条件、养殖设施、稚鲵培育、幼鲵饲养、成鲵饲养、病害防治六个部分的设计,通过设置不同养殖池、养殖密度、不同规格幼鲵饵料种类及投饵方法和成鲵饲养密度,得到完善的大鲵养殖技术;使大鲵养殖成活率高达90%以上。即,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稚鲵成活率达到90%以上,幼鲵成活率达到90%以上;成鲵成活率达到90%以上。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开展繁育场的选址与条件、仿生态大鲵洞穴的设计与建造、养殖设施、稚鲵培育、幼鲵饲养、成鲵饲养、病害防治等关键要素的设定,摸索出一种适用于中国大鲵仿生态繁养技术,实现大鲵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按照本发明设定的养殖池的建设方法、合理的养殖密度、饵料种类及投饵方法、成鲵饲养密度;使大鲵养殖具有较高的成活率。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进行如下定义:

稚鲵:受精卵孵化出膜后,前期利用卵黄为营养阶段、后期适当喂食直至卵黄完全消失的个体;

幼鲵:卵黄完全消失后,从其开始主动摄食到外鳃消失阶段的个体;

成鲵:外鳃消失,完成呼吸器官转变的个体。

实施例1、一种大鲵(andriasdavidianus)养殖技术,

一、大鲵养殖环境选择

要求远离喧闹,生态环境良好,以四周群山环绕,水源充足,水质要求矿化程度好(水中矿物质总含量为0.6~0.8g/l),硬度大(总硬度9.2~9.4度),且ph值6.5~7.5,溶解氧大于7.0mg/l,环境相对独立,且交通便利的养殖环境为宜。

二、建造养殖设施(大鲵养殖池建设):

养殖池宜设置在可遮光且通风的建筑物或山洞内,光照度(为24小时内的平均值)≤500lx,以砖石结构或混凝土结构,形状以长方形为宜;即,养殖池呈无顶面的长方体形;水泥嵌缝,池壁、池底用水泥浆抹平滑或贴瓷砖,养殖池的底部设置排水口,池底整体向排水口方向倾斜,倾斜度为1.5%~2.0%,养殖池侧壁的顶部设置朝内的突起,所述突起围合形成框形;框形的宽度为10±2cm(即,池壁顶端向内伸出10±2cm)。该突起的作用是防止大鲵沿侧壁外逃。

养殖池分为稚鲵池、幼鲵池、成鲵池。

1、三种养殖池具体建设要求为:

稚鲵池面积0.8m2,长宽比1:1,池高15cm;

幼鲵池面积1.2m2,长宽比1:1,池高20cm;

成鲵池面积4m2,长宽比1:1,池高50cm;

为了便于取水,也可按照实际需要设置蓄水池,蓄水池的蓄水量根据养殖规模确定,以养殖池正常日排水量的两倍为宜。也可按养殖规模建设相应的尾水处理设施,并建有防逃、防盗、防洪、防疫等功能的配套设施。上述蓄水池、尾水处理设施、配套设施均为公知的常规技术。

2、三种养殖池使用前(相应阶段的鲵投放前),需进行以下预处理(即,放养前准备):

2.1、稚鲵池:

提前2个月对稚鲵池浸泡,浸泡液为0.2±0.02kg/l的生石灰溶液,浸泡时间为10±2min;浸泡结束后排空该浸泡液;

鲵种投放前7d,用1±0.1mg/l的漂白粉溶液对稚鲵池进行浸泡消毒;浸泡消毒时间为10~20分钟;浸泡结束后先排空该漂白粉溶液,再用水冲洗稚鲵池,直至洗涤废液ph≤8;

将满足水质条件的水用消毒后的60目筛绢网过滤后加注至上述冲洗干净后的稚鲵池内,稚鲵池水深5~8cm;

2.2幼鲵池:

提前2个月对幼鲵池浸泡,浸泡液为0.2±0.02kg/l的生石灰溶液,浸泡时间为10±2min;浸泡结束后排空该浸泡液;

幼鲵投放前7d,用1±0.1mg/l的漂白粉溶液对幼鲵池进行浸泡消毒;浸泡消毒时间为10~20分钟;浸泡结束后先排空该漂白粉溶液,再用水冲洗幼鲵池,直至洗涤废液ph≤8;

将满足水质条件的水用消毒后的60目筛绢网过滤后加注至上述冲洗干净后的幼鲵池内,幼鲵池水深8~12cm;

2.3成鲵池:

提前2个月对成鲵池浸泡,浸泡液为0.2±0.02kg/l的生石灰溶液,浸泡时间为10±2min;浸泡结束后排空该浸泡液;

成鲵投放前7d,用1±0.1mg/l的漂白粉溶液对成鲵池进行浸泡消毒;浸泡消毒时间为10~20分钟;浸泡结束后先排空该漂白粉溶液,再用水冲洗成鲵池,直至洗涤废液ph≤8;

将满足水质条件的水用消毒后的60目筛绢网过滤后加注至上述冲洗干净后的成鲵池内,成鲵池水深25~30cm。

上述消毒后的60目筛绢网是指将60目筛绢网于50±5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30±5min。

三、稚鲵培育

稚鲵在稚鲵池内进行培育:

3.1、鲵种(受精卵孵化出膜后的鲵种)投放至稚鲵池前,先用2%~2.5%氯化钠溶液浸浴10min;

3.2、从孵化出膜后~孵化后的第25天不喂食(即,稚鲵培育前、中期以消耗自身卵黄为主),从孵化后的第26天(此时为卵黄接近消失前)起投喂饵料ⅰ;饵料ⅰ为消毒后的摇蚊幼虫;投喂频率为隔天1次,投喂量要求满足以下条件:投喂后1h饵料ⅰ有剩余(略有剩余);直至其自身卵黄消失(卵黄囊消失)后成为幼鲵,结束此“稚鲵培育”步骤(此时,一般为1月龄幼鲵);

注:刚孵出的大鲵幼体仍有一段胚后卵黄营养期,从孵化到卵黄囊消失需28~30天左右。幼体孵化后至卵黄囊消失,后肢芽出现分叉,此时幼体全身为棕黑色,其尾部已宽大有力,有较强的游泳能力;

3.3、养殖密度

稚鲵养殖密度400±20尾/m2

四、幼鲵饲养

幼鲵在幼鲵池内进行培育:

4.1、幼鲵投放至幼鲵池前,先用3%~4%氯化钠溶液浸浴10±2min。

4.2、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阶段一、从放入至幼鲵池起至5月~6月龄幼鲵:

饵料ⅱ-ⅰ为消毒后的摇蚊幼虫/小虾苗,投喂频率每隔2d投喂1次,每次投喂量为阶段一起始时幼鲵体重的4%~5%;

备注说明:阶段一结束时的5月~6月龄幼鲵满足以下条件:幼鲵完全开口,主要靠鳃呼吸(肺辅助呼吸),此时心脏发育慢慢趋于完善。

阶段二、从阶段一结束起至7月~1年龄幼鲵:

饵料ⅱ-ⅱ为消毒后的小虾苗,每次投喂量为阶段一结束时幼鲵体重的3%~4%,当幼鲵池内剩余的饵料为投喂量的5~10%时,进行下一轮的投喂;

阶段三:从阶段二结束起至成鲵(外鳃消失,完成呼吸器官转变);

饵料ⅱ-ⅲ为消毒后的泥鳅/鲫鱼/河虾,每次投喂量为阶段二结束时幼鲵体重的2%~3%,当幼鲵池内剩余的饵料为投喂量的5~10%时,进行下一轮的投喂;

备注:选择体形完整、规格整齐,无畸形,体质健壮,活动能力强,体表无伤痕和病灶的幼鲵进行饲养;

4.3、养殖密度:

阶段一时(至5月~6月龄为止)为100尾/m2~130尾/m2

阶段二起为50尾/m2

五、成鲵饲养:

成鲵在成鲵池内进行培育:

5.1、成鲵投放至成鲵池前,先用4%~5%氯化钠溶液浸浴10±2min。

5.2、饵料ⅲ为消毒后的鱼(鲫鱼、鱼块)、虾(河虾)、泥鳅;每次投喂量为成鲵起始体重的2%~3%,当成鲵池内剩余的饵料为投喂量的5~10%时,进行下一轮的投喂;

备注:此成鲵一般饲养至作为商品鱼(约2kg)售卖,或作为性别成熟的种鱼售卖;

成鲵性别成熟的条件为:雌性一般为泄殖孔充血,腹部膨大柔软和富有弹性感;雄性生殖孔周围隆起或镜检确认精液活性。此时,约为4~5龄。

5.3、养殖密度:

成鲵体长≤16cm时,放养密度为50~70尾/m2;成鲵体长超过16cm~≤21cm时,放养密度为30~40尾/m2;成鲵体长超过21cm~≤25cm时,放养密度为5~15尾/m2,成鲵体长超过25cm时,放养密度为2~3尾/m2

饵料ⅰ、饵料ⅱ-ⅰ、饵料ⅱ-ⅱ的消毒是指先将该饵料于质量浓度3%~5%氯化钠溶液中浸浴5±1min,然后漂洗干净(用至少饵料2倍质量的水进行冲洗);

饵料ⅱ-ⅲ、饵料ⅲ的消毒是指先将该饵料于百万分之零点5的环丙沙星溶液中浸泡20±2min;然后漂洗干净(用至少饵料2倍质量的水进行冲洗);

说明:上述“三、稚鲵培育”、“四、幼鲵饲养”、“五、成鲵饲养”中,对水质的要求均为:需要保持水质清新,当检测到水中溶解氧≤5mg/l时,需要对相应的养殖池内的水进行更换(即,需保证水中溶解氧在5mg/l以上),水温控制在18℃~20℃,且昼夜温差≤1℃。

六、病害防治包括以下:

①、水霉病治疗:

稚鲵:在2%~3%高锰酸钾溶液浸浴2min,1次/d,连续2~3d,

幼鲵:用2%氯化钠溶液浸浴3min,1次/d,连用3d,

成鲵:用柔软工具(例如毛刷等)先清洗成鲵体表,用15mg/l高锰酸钾溶液直接涂擦病灶处,3次~5次/天,直至治愈(即,成鲵体表寄生部位边缘小白点消失);

上述水霉病治疗时,病鲵均需要及时隔离;

②、肠炎病治疗:

稚鲵:采取拌饵投喂1g氟呱酸/kg饵料,连续喂3d,

幼鲵:口服药为复方磺胺甲恶唑,用药量为0.3g/公斤.天;连续喂3d;

成鲵:

能摄食的病鲵用土霉素1片(0.25g)插入重量为1000g的饵料ⅲ中投喂,连用7d;

无法进食的病鲵,均用腹腔注射硫酸新霉素,剂量为1万单位/kg体重,1次/d,连续3d;

上述肠炎病治疗时,病鲵均需要及时隔离;

备注:腹腔注射时涉及盛放、固定病鲵的用具(例如塑料容器、尼龙网)需要用20mg/l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

③、烂尾病治疗:

稚鲵:用1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0min,再涂抹硫酸新霉素软膏(直至整个尾部被均匀涂抹),1次/d,连用7d;

幼鲵:用15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5min,再涂抹硫酸新霉素软膏(直至整个尾部被均匀涂抹),1次/d,连用7d;

成鲵:烂尾病起始时,用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20min,再涂抹硫酸新霉素软膏(直至整个尾部被均匀涂抹),1次/d,连用7d。

病情较重时(即,病灶部位出现肌肉坏死,尾部骨骼外露的情况时),用0.4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洗病鲵15±1min,并彻底清洗创伤表面的附着物,随后用消治龙软膏消炎药物涂敷患处(直至整个尾部被均匀涂抹),每天一次,3~5天可治愈;

上述烂尾病治疗时,病鲵均需要及时隔离。

实验结果:

于2016年11月,采集刚孵化的鲵种进行稚鲵培育,培育至卵黄消失后(约28天后)成为幼鲵,此时,稚鲵基本完成开口摄食,成活率达到91.6%;平均体长达到1.5cm,平均体重为0.3g;

对存活下来的稚鲵进行幼鲵阶段的培育,直至外鳃消失、完成呼吸器官转变后成为成鲵(约为2017年8月),此时,幼鲵基本脱掉外鳃,转为用肺呼吸进入成鲵饲养阶段,测得幼鲵存活率达到91.9%,平均体长达到13cm,平均体重为26g;饵料系数(fcr)为1.35±0.25,具有较低的料肉比。

对存活成鲵进行成鲵阶段的饲养,至2018年6月,平均体长达到26cm,平均体重为120g,成鲵存活率达到91.4%,饵料系数(fcr)为1.32±0.38,具有较低的料肉比。

饵料系数(fcr)=f/[n×(w1-w2)]

f为总摄食量(g);w1、w2为时间t1、t2时鲵体重(g),n为实验个体数目。由于稚鲵阶段还未完全开口进食,故不进行饵料系数(fcr)计算。

对比例1、取消实施例1中的“养殖池侧壁的顶部设置突起,所述突起围合形成框形;框形的宽度为10±2cm”,即,养殖池的侧壁均为竖直墙体,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

最终所得结果与本发明的区别在于:

养殖池侧壁的顶部设置突起,有效的防治了稚鲵、幼鲵等的逃跑,提高了养殖效益。混凝土建设的竖直墙体是养殖建设过程中的常用建设,但是养殖池四周如果未设置上述防逃设施,造成稚鲵、幼鲵个体的逃跑,造成养殖效果的下降,经济效益受损。

对比例2、将实施例1中“稚鲵养殖密度400±20尾/m2;”改成稚鲵养殖密度600~650尾/m2,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

最终所得结果为:稚鲵养殖密度过大,形成造成稚鲵死亡率高,发育周期长,养殖效益下降。该对比例2中,稚鲵存活率仅仅为82.3%;且需要饲养31天后才能形成幼鲵(卵黄囊消失)。

对比例3、将实施例1中成鲵的养殖密度由“成鲵体长≤16cm时,放养密度为50~70尾/m2;成鲵体长超过16cm~≤21cm时,放养密度为30~40尾/m2;成鲵体长超过21cm~≤25cm时,放养密度为5~15尾/m2,成鲵体长超过25cm时,放养密度为2~3尾/m2。”改成现有技术(王芳,刘小召,冯骞,等.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大鲵适宜养殖密度的研究[j].淡水渔业,2013,43(6):73-77.)告知的“2龄及以下大鲵的适宜养殖密度为27尾/m2,3龄大鲵的适宜养殖密度为17尾/m2,4龄大鲵适宜的养殖密度为10尾/m2,5龄大鲵龄适宜养殖密度为5尾/m2,”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

至2018年6月,2龄成鲵的成活率仅仅为存活率达到83.2%,饵料系数(fcr)为1.46±0.23。

因此,说明:本发明依据体长进行分类养殖,具有明确的标准,体长相似的大鲵间发生撕咬的现象明显下降,养殖过程中的用药明显减少。而根据年龄分类造成了有些个体因发育迟缓,个体较小造成同类间的大欺小现象,养殖效果明显下降。

对比例4、

将“水霉病治疗”改为现有技术(陈云祥,江辉.大鲵水霉、肠炎、烂尾『三病』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水产,2006(6):54-55.)所告知的“可用10%高锰酸钾或10%孔雀石绿涂抹患处,放置阴凉处1~2h后再放入水中;2d后,如还有水霉,可再涂1次,”

将“肠炎病治疗”改为现有技术(陈云祥,江辉.大鲵水霉、肠炎、烂尾『三病』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水产,2006(6):54-55.)所告知的“对于能摄食的病鲵,用土霉素一片插入饵料鱼块中投喂,连用一周;对于不摄食的病鲵,要用腹腔注射青霉素的办法,剂量为1万单位每公斤病鲵体重,连续注射3天,每天一次”;

将“烂尾病治疗”改为现有技术(陈云祥,江辉.大鲵水霉、肠炎、烂尾『三病』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水产,2006(6):54-55.)所告知的“烂尾病要及时注射抗生素,剂量控制在1万单位每公斤病鲵体重”;

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

该方法对幼小个体往往存在用药过量,造成幼小个体的死亡,治疗效果较差;因此,稚鲵成活率仅仅为73.1%,幼鲵仅仅为82.6%。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发明的若干个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