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北方薯区平原地鲜食甘薯“四改一增”高效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628007发布日期:2019-01-16 06:17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北方薯区平原地鲜食甘薯“四改一增”高效栽培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农业生产技术类,具体涉及一种北方薯区平原地鲜食甘薯“四改一增”高效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甘薯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是世界上第七大粮食作物,在维护粮食安全和缓解能源危机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种植国和生产国,2016年我国甘薯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世界的38.1%和67.1%。

北方薯区甘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全国的25.8%和30.7%。近年来,受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视环境保护等影响,鲜食型甘薯种植比例迅速上升,已接近北方薯区甘薯种植面积的40%。鲜食型甘薯的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鲜食型甘薯主要种植的丘陵山地、平原旱地等边际土地上,不与粮争地;二是鲜食型甘薯抗逆性强,不喜大肥大水,田间管理省工省力,不增加生产成本。三是鲜食型甘薯可以从田间直接供应市场,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经营风险;四是甘薯保健作用日益受重视,居民膳食结构多元化对甘薯有需要,甘薯又逐渐走上餐桌。种植效益十分可观,受到了广大种植户的欢迎。

市场需求带动了鲜食型甘薯的生产。甘薯种植普遍采取垄作。垄作能为甘薯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水、肥、气、温的土壤条件,对块根的形成和膨大都有良好的作用,是甘薯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受传统种植习惯的影响,北方薯区一般采取小垄单行,垄距70-80cm,垄高20-25cm,株距15-20cm。在一家一户农作的条件下,甘薯单垄种植一直是主要垄作方式。但单垄种植的缺点是垄体易破损、规模化种植的起垄效率低、垄间距宽造成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浪费。

目前我国北方甘薯生产的起垄、移栽、收获等环节仍主要靠人工完成,亩费用约800-1000元,甚至更高。在目前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情况下,用工量多、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严重制约了农民的种植甘薯积极性。而实行甘薯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是甘薯轻简化栽培的关键,甘薯起垄覆膜、移栽、切蔓、收获环节的机械化程度仍很低,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26%,远远低于其他主要粮食作物。

不仅如此,但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装备成本的降低和农田设施的逐渐完备,大田作物的设施化、工程化生产已经开始大面积推广。如马铃薯的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已经广泛使用,但甘薯上应用仍较少。目前,市场上的灌溉设施很多,水源过滤器、内镶贴片式滴灌带、压力式补偿滴头、叠片式过滤器、稳流器、施肥器等灌溉设备技术成熟、成本降低,水溶肥、甘薯专用肥、缓释肥等等可供选用的肥料种类多、肥效高,这为甘薯水、肥的精准化管理提供的物质装备基础。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北方薯区平原地鲜食甘薯“四改一增”高效栽培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北方薯区平原地鲜食甘薯“四改一增”高效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优良品种;优选地,所述的优良品种为济薯26、烟薯25、广薯87、普薯32、苏薯8号、龙薯9号。

(2)选用健康种苗:选用无病斑、虫噬的健康植株,叶片大而肥,顶三叶齐平,叶色浓绿;节间在5-8cm,薯茎上至少保留3个节,节上无气生根;薯苗高度为30cm,百株重500g以上,采用高剪苗技术,即剪苗时从离苗床5cm高度的地方剪断薯苗;

(3)起垄铺管覆膜:起垄前撒施商用有机肥3-5m3/亩,采用旋耕机旋耕整地,机械起垄铺管覆膜压土;优选地,起垄的规格为垄底宽100cm,垄高30cm,垄顶宽60cm,垄距30cm。

(4)适期早栽密植:春薯在垄内10cm地温稳定在15℃时,在覆膜条件下早栽插,夏薯不晚于夏至,采用斜栽法或船底型栽法,浅栽,地面露出3-4片展开叶,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方式,薯苗交叉种植,每垄上行距25cm,株距20cm,密度为3300-3600株/亩;

(5)水肥精准管理:施肥采用钾含量高的水溶肥/甘薯专用肥,施用量为30-40kg/666.7m2,其中60%随起垄基施,剩余的40%随浇水分两次追施;栽后当天浇水,每孔出水1.5l;在栽后40-50天,块根开始膨大,将30%肥料先用水溶解后随浇水施入田垄,浇水量控制在每孔1.0l;在栽后90天,将10%肥料先用水溶解后随浇水施入田垄,浇水量控制在每孔0.6l;

(6)适度化学控制:第一次适度控旺在蔓长35-45cm,第二次重点控旺在栽后65-70天,第三次及时控旺在栽后85-90天,化学控旺均采用调环酸钙,每亩a.i.2.0g/l兑水15kg混合均匀,喷施于甘薯叶片上,下午四点在叶面均匀喷洒,7天后再以相同的量喷施第二次;

过去甘薯化控多用多效唑和烯效唑,用量是常规用量采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00g或5%的烯效唑可湿性粉剂50g兑水15kg)的三倍,造成了土壤污染,影响下茬作物正常生长,不利于生态环保。调环酸钙是一种新的抑制赤霉素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被兔绒里的微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对轮作植物无残留毒性,对环境无污染。

(7)机械打蔓收获:采用甘薯秧蔓粉碎还田机进行田间割蔓,收获机进行收获;

(8)适时早收分级:适期早收,在9月下旬或10月上旬连续晴朗的天气集中收获,按照薯块500g以上、300-500g、100-300g和100g以下四个等级进行初步分级拣拾,分类装箱,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优选地,步骤(3)中,覆膜采用的地膜为0.008mm*130cm规格定制的黑白相间地膜,两侧黑膜各宽50cm,中间白膜宽30cm;铺管采用的內镶贴片式滴灌带,贴片出水口间距20cm,每孔每小时出水0.6-1.5l,每100亩设置一个灌溉方,滴灌带采用“非”字型布局。

优选地,步骤(4)中,栽插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苗基部10min防治黑斑病,用30%辛硫磷微胶囊剂浸苗基部20min防治茎线虫病,穴施30%毒死蜱颗粒剂1kg/666.7m2或70%吡虫啉粉剂0.1kg/666.7m2防治蛴螬、金针虫地下病虫害。

优选地,步骤(5)中所述的水溶肥/甘薯专用肥为氮磷钾腐殖酸三元复合肥,氮磷钾的质量比例为15:9:21。

如果有必要,步骤(5)中还包括根外追肥,用质量分数为0.2%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施,每亩喷50kg,每隔7天喷一次,连喷2-3次。

优选地,所述的甘薯秧蔓粉碎还田机为4jhsm-900型双行秧蔓粉碎还田机,所述的收获机为4u-110型薯类收获机,牵引动力采用60型拖拉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北方薯区平原地鲜食甘薯“四改一增”高效栽培方法,可以提高北方薯区平原地鲜食甘薯商品性、降低生产成本的高效栽培方法。本发明,根据规模化家庭农场的需要,使用滴灌工程手段,充分考虑机械化牵引作业配套动力机械的轮距,改单垄单行为大垄双行,改依靠自然降水为精准供水,改肥料撒施混施为定量供肥,改过量化控为分期绿色化控,增加甘薯种植密度,提高苗期成活率和商品薯率,降低甘薯生产的气候风险,形成了基于滴灌水肥一体化的鲜食甘薯“四改一增”为核心的高效栽培方法,推进鲜食型甘薯生产进入机械化、设施化、工程化、轻简化的阶段。

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选用健康种苗配合机械化的起垄铺管覆膜、适度早栽密植、水肥精准管理、适度化学控制、机械打蔓收获、适期早收分级,从而实现了薯苗的成活率和商品薯率,而且显著提高了平原地鲜食甘薯的重量,300-500g薯块重量占比和100-300g薯块重量占比显著提高,从而提高了甘薯的产量;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方式,充分利用土壤空间,显著提高了甘薯的产量;水肥精准管理和精准化学控制,在准确地时间对鲜食甘薯进行田间管控,也有效的提高了甘薯的产量;

(2)技术的综合程度提高,既有良种良法的融合,也有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更有工程措施与栽培措施的配套,全方位提升栽培技术的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技术的标准化程度提高,与传统栽培的经验指导相比,本技术通过定量数据指标进一步明确了技术细节和参数,为种植技术的标准化定型和推广奠定了基础。

附图说明

图1甘薯起垄规格示意图;

图2大垄双行滴灌种植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北方薯区平原地鲜食甘薯“四改一增”高效栽培方法,

1.选择优良品种。北方薯区平原地甘薯围绕种植高效率、生产高效益为出发点,以“节本、提质、增收”为目标,选用市场广泛认可的鲜食型甘薯良种如济薯26、烟薯25、广薯87、普薯32、苏薯8号、龙薯9号等。

选用健康种苗。选用无病斑、虫噬的健康植株,叶片大而肥,顶三叶齐平,叶色浓绿;节间在5-8cm左右,薯茎上至少保留3个节,节上无气生根;薯苗高度为30cm左右,百株重500g以上。采用高剪苗技术,即剪苗时从离苗床5cm高度的地方剪断薯苗。

起垄铺管覆膜。起垄前撒施有机肥3-5m3/亩,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总量的60%的基施,采用旋耕机旋耕整地。起垄时使用德州乐陵天马机械厂生产的起垄铺管覆膜压土一体机,采用福田60型拖拉机牵引,该型拖拉机后轮宽30cm,轮距1600cm,垄底宽100cm,垄高30cm,垄顶宽60cm。采用上海帅迪4寸管径4.5kw功率潜水泵,每小时扬水约60m3,铺设的滴灌管采用莱芜诚远节水灌溉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內镶贴片式滴灌带,贴片出水口间距20cm,每孔每小时出水约1.38l,每100亩设置一个灌溉方,滴灌带采用“非”字型布局,8小时即可灌溉完成。地膜采用按0.008mm*130cm规格定制的黑白相间地膜,两侧黑膜各宽50cm,中间白膜宽30cm。该机具每小时作业能力为8-10亩。田间起垄规格图1所示。

适度早栽密植。春薯一般在垄内10cm地温稳定在15℃时即可,争取在覆膜条件下早栽插。夏薯受茬口限制,原则上栽植越早越好,不宜晚于夏至。北方薯区鲜食型甘薯一般采用斜栽法或船底型栽法,在保证成活的前提下,尽量浅栽,以促进早发根、早膨大,地面露出3-4片展开叶为宜。因为采用地膜增温保墒、滴灌精准供水,因此栽培密度可较常规栽培提高10%-20%,每亩适宜栽培密度可提高至3300-3600株。栽插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苗基部10min防治黑斑病,用30%辛硫磷微胶囊剂浸苗基部20min防治茎线虫病,穴施30%毒死蜱颗粒剂1kg/666.7m2或70%吡虫啉粉剂0.1kg/666.7m2可有效防治蛴螬、金针虫等甘薯地下病虫害。

在栽培方式上,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方式,薯苗交叉种植,每垄上行距25cm,株距20cm。采用大垄双行滴灌种植模式图2所示。

水肥精准管理。甘薯是喜钾作物,在施肥时可采用钾含量高的水溶肥或甘薯专用肥,如山东农大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氮磷钾腐殖酸三元复合肥,氮磷钾比例为15:9:21,更符合甘薯对肥料的选择性吸收生理需求。采用山东农大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甘薯专用肥30-40kg/666.7m2,其中60%随起垄基施,剩余的40%随浇水分两次追施。

栽后立即浇水,采用水泵、滴灌带等工程设施当天即可浇水,确保每孔出水有1.5l左右。在栽后40-50天,块根开始膨大,可将30%肥料先用水溶解后随浇水施入田垄,浇水量控制在每孔1.0l左右。在栽后90天,可将10%肥料先用水溶解后随浇水施入田垄,浇水量控制在每孔0.6l左右。

如有必要采用根外追肥,用质量分数为0.2%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施,每亩喷50kg,每隔7天喷一次,连喷2-3次。

适度化学控制。栽后40-100天是甘薯的田间中期阶段,此阶段正值雨季,温度高、降雨量大、平原地肥力高,茎叶生长旺盛,容易徒长,应注意化学控制。第一次控旺在蔓长35-45cm左右,薯蔓已经开始从垄上垂下来,俗称“两垄似牵手非牵手”,此时是甘薯的分枝结薯期,地上分枝,地下薯块形成,这时要适度控旺。第二次控旺一般在栽后65-70天左右,此时高温高湿。是甘薯茎叶生长最快的季节,处于薯蔓共长期,但薯块膨大较慢,此时要重点控旺。第三次控旺一般在栽后85-90天左右,此时甘薯茎叶生长达到峰值,为了甘薯第二次膨大期的到来做好准备,此时要及时控旺。

化学控旺均采用调环酸钙,每亩a.i.2.0g/l兑水15kg混合均匀,喷施于甘薯叶片上,下午四点左右在叶面均匀喷洒,防止秧蔓徒长,7天后再以相同的量喷施第二次。

机械打蔓收获。采用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研发的4jhsm-900型双行秧蔓粉碎还田机对甘薯进行割蔓,采用青岛平度洪珠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4u-110型薯类收获机,牵引动力均为福田60型拖拉机。

适期早收分级。鲜食型甘薯一般都具有早熟性好、商品率高等特点,为提早上市可适期早收。一般在9月下旬或10月上旬连续晴朗的天气即可集中收获。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发现,在田间收获时可按照薯块500g以上、300-500g、100-300g和100g以下四个等级进行初步分级拣拾,分类装箱,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应用实例:

2017年,在乐陵市东楼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本方法种植550亩鲜食型甘薯,50亩采用传统单垄种植,品种均为济薯26和烟薯25,5月20栽插,10月7日收获。如表1、表2所示,与传统单垄种植、无滴灌设施的种植方式相比,本发明方法的济薯26薯苗成活率、商品薯率(无虫噬、病斑,无爆筋、开裂,薯重100g以上的块根数比例)、300-500g块根重量占比、100-300g块根重量占比分别提高了10.9、4.4、8.5、2.9个百分点,产量增加5.0%,生产成本降低120元,当季增收736.2元,贮藏后增收1762.4元。

本发明方法的烟薯25薯苗成活率、商品薯率(无虫噬、病斑,无爆筋、开裂,薯重100g以上的块根数比例)、300-500g块根重量占比、100-300g块根重量占比分别提高了6.3、6.2、13.7、1.1个百分点,产量增加7.6%,生产成本降低130元,当季增收768.1元,贮藏后增收1193.1元。

表1不同栽培技术对甘薯成活率、商品薯率、块根分布和鲜薯产量的影响

表2不同栽培技术对甘薯生产成本和收益的影响

注:生产成本含用工、薯苗、地膜、肥料、农药等,用工按照每个劳动力按8小时/天计为1个工,贮藏后纯收入需扣除20%的烂窖率。

对比试验

2016年在济南长清区归德镇,选取3亩,随机分为3区,每区1亩,种植济薯26;

种植方法:

组1本发明实施例方法;

组2不使用本发明水肥精准管理的方式,而使用在地块土壤耕翻起垄前,地块基施农家土杂肥和商品有机肥,农家土杂肥施用标准为2000kg/亩,随耕地撒施,商品有机肥施用标准为每亩施用5kg纯氮、5kgp2o5和10kgk2o,在起垄时在机械前顺起垄方向条施,而不追肥,其他同本发明实施例方法;

组3使用化学控旺技术,但是仅在薯苗栽插后50-65天,用1.0ga.i./l的调环酸钙水溶液,进行叶片喷施,每5天喷一次,共喷3次,其他同本发明实施例方法;

种植密度均为3300株/亩,5月20栽插,收获时间均为10月7日;

实施效果如表2所示。

表3对比试验产量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