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的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629035发布日期:2019-01-16 06:23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泥鳅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较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对象。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用功效显著,被誉为“水中人参”,市场前景看好,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

近几年泥鳅养殖业迅速发展,由传统自然放养转向高密度集约化饲养,从而对泥鳅苗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但目前人工培育的泥鳅鱼苗的成活率普遍较低,难以实现产业化的稳定生产,从而成为限制了大鳞副泥鳅苗种大规模生产的制约因素。泥鳅人工繁殖过程中的鳅苗死亡主要出现在仔鱼期阶段,一般在出苗后3-10d,其主要原因与开口饵料的不适口导致其饥饿,不能及时成功建立外源性营养有关。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的养殖方法,提高了泥鳅幼苗的成活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1)选择鳅苗培育池:

选择池塘面积在20-50m2,池底平整,池塘深0.8-1.0m,鱼苗下塘前10-15d将池水排干,曝晒4-5d,注入新水50-60cm,进水需用120目的筛绢网袋严格过滤,以免野杂鱼及敌害生物伴入,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期间使用增氧机充分曝气处理,池塘上方设遮阳棚,避免高温时期太阳直射;

(2)水质培育:

于池水消毒的次日着手培育池的水质培育,可按800-1200kg/hm2的用量施入经腐熟发酵的有机粪肥,以培育天然饵料生物,待池水变成绿色或茶色时开始放苗;

(3)鳅苗放养:

刚孵出的泥鳅苗无活动能力,用头部的吸附器附着在鱼巢上,以吸收腹部的卵黄囊为营养,3-4d后,卵黄吸收完毕,泥鳅苗开始活动,将鱼苗从孵化池中移入培育池中饲养,控制培育池与孵化池水温差不大于2℃;

放养密度在450-600尾/m2,投放时间避开高温时间段,选择8:00-9:30或16:00-17:30;

(4)泥鳅鱼苗的培育:

泥鳅鱼苗入池后,于泥鳅仔鱼5日龄时,每天投喂熟鱼糜作为开口料,投喂量为每1万尾鱼苗用60-100g蒸熟后鱼肉,早晚各投喂1次,鱼苗体长达2-3cm后停止投喂,改投发酵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8%,经过25-30d的鱼苗培育,鱼苗体长达3-4cm,即可出苗进行大规模鱼种培育。

其中,所述水质培育过程中,应每天向池内添加少量经过过滤的清水,并在午后开启增氧机曝气2-3h,时间在15:00以后。

其中,所述鱼苗的培育过程中投喂时间选择在上午8-9时投喂一次,下午15-16时投喂一次,上午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的60-65%。

其中,所述发酵配合饲料由泥鳅幼苗专用饲料与em原液混合发酵制备,两者质量比在3-4:1。

其中,所述鱼苗的培育过程中,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加腐熟有机肥,保持池水肥爽,为泥鳅苗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控制池水透明度在20-25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当水温达30℃时要更换池水,并增加水深。

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中选择在泥鳅幼苗5日龄时采用鱼糜进行开食,推迟幼苗的开食日龄有利于提高泥鳅幼苗的摄食率,促进幼苗的生长,同时在鳅苗放养前对培育池进行水肥,为泥鳅幼苗提供天然饵料,充分利用水中天然饵料种类的多样性及其中所含的稀有微量元素,既能平衡泥鳅生长所需饲料营养,又能提供人工饲料缺失的特殊养分,减少了人工饲料的使用,不仅降低人工劳动成本及饲料成本,且有利于水质的管理,不易引入杂菌或引起水质败坏;采用本发明泥鳅的育苗方法,有助于提高泥鳅幼苗培育阶段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1)选择鳅苗培育池:

选择池塘面积在20-50m2,池底平整,池塘深0.8-1.0m,鱼苗下塘前10-15d将池水排干,曝晒4-5d,注入新水50-60cm,进水需用120目的筛绢网袋严格过滤,以免野杂鱼及敌害生物伴入,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期间使用增氧机充分曝气处理,池塘上方设遮阳棚,避免高温时期太阳直射;

(2)水质培育:

于池水消毒的次日着手培育池的水质培育,可按800-1200kg/hm2的用量施入经腐熟发酵的有机粪肥,以培育天然饵料生物,待池水变成绿色或茶色时开始放苗;

水质培育过程中,每天向池内添加少量经过过滤的清水,并在午后开启增氧机曝气2h,时间在15:00以后。

(3)鳅苗放养:

刚孵出的泥鳅苗无活动能力,用头部的吸附器附着在鱼巢上,以吸收腹部的卵黄囊为营养,3-4d后,卵黄吸收完毕,泥鳅苗开始活动,将鱼苗从孵化池中移入培育池中饲养,控制培育池与孵化池水温差不大于2℃;

放养密度在500尾/m2,投放时间避开高温时间段,选择下午16:00-17:30;

(4)泥鳅鱼苗的培育:

泥鳅鱼苗入池后,于泥鳅仔鱼5日龄时,每天投喂熟鱼糜作为开口料,投喂量为每1万尾鱼苗用100g蒸熟后鱼肉,早晚各投喂1次,鱼苗体长达2-3cm后停止投喂,改投发酵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8%,上午8-9时投喂一次,下午15-16时投喂一次,上午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的60%;

所述发酵配合饲料由泥鳅幼苗专用饲料与em原液混合发酵制备,两者质量比在4:1;

在培育过程中,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加腐熟有机肥,保持池水肥爽,为泥鳅苗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控制池水透明度在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当水温达30℃时要更换池水,并增加水深;经过25-30d的鱼苗培育,鱼苗体长达4cm,即可出苗进行大规模鱼种培育。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的养殖方法,选择在泥鳅幼苗5日龄时采用鱼糜进行开食,推迟幼苗的开食日龄有利于提高泥鳅幼苗的摄食率,促进幼苗的生长,同时在鳅苗放养前对培育池进行水肥,为泥鳅幼苗提供天然饵料,充分利用水中天然饵料种类的多样性及其中所含的稀有微量元素,既能平衡泥鳅生长所需饲料营养,又能提供人工饲料缺失的特殊养分,减少了人工饲料的使用,不仅降低人工劳动成本及饲料成本,且有利于水质的管理,不易引入杂菌或引起水质败坏;采用本发明泥鳅的育苗方法,有助于提高泥鳅幼苗培育阶段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技术研发人员:王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王欣
技术研发日:2018.10.29
技术公布日:2019.0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