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矿山高陡岩质边坡绿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846330发布日期:2019-02-12 22:20阅读:1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矿山高陡岩质边坡绿化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边坡生态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矿山高陡岩质边坡绿化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经济从重数量往提质量方向的结构调整,以往因过度开采遗留的矿山遗址满目疮痍,对其进行恢复绿化虽无法再如从前,但通过创新改进绿化方案,因地制宜,也是能达到还绿于山的效果。

对于地质较硬的岩质边坡,边坡的绿化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中一种做法是仅在坡上或坡下植被(如中国专利cn104196040b),坡面上仅靠坡脚的爬藤植物随机生长来覆盖,时间漫长,且效果并不理想;另一种做法是在边坡的坡面上设置花台,花台通过拉锚或者现浇等方式固定在坡面上,花台内装土(如中国专利cn1570292、cn204305674u和cn207392215u等),该做法的施工难度大,施工成本高,此外,花台的荷载集中都落在边坡坡面上,加之雨水和花台的灌溉水水沿坡面无序漫流而下,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极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矿山高陡岩质边坡绿化方法,以降低施工难度和施工成本,解决坡面上植被的自然灌溉问题,同时能减小荷载、雨水及灌溉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矿山高陡岩质边坡绿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将边坡按稳定坡角放坡;

步骤s2:沿边坡的坡顶开挖坡顶截水沟,沿边坡的坡脚开挖坡脚排水沟,在所述坡顶截水沟与所述坡脚排水沟之间的坡面上开挖若干列坡面种植槽,所述坡面种植槽的上、下两端分别接入坡顶截水沟和坡脚排水沟,坡面种植槽内按一定间距开设插槽,所述插槽的外端沿远离边坡的方向向上倾斜延伸,同时在所述坡顶截水沟与所述坡脚排水沟之间的坡面上开挖若干列坡面排水沟,坡顶截水沟上对应所述坡面排水沟处开设溢流口,所述排水沟的上端与所述溢流口连接,排水沟的下端接入所述坡脚排水沟;

步骤s3:在所述坡面种植槽的各插槽上分别插入预制隔板,所述预制隔板的内端抵在与坡面种植槽的槽底,预制隔板横隔在坡面种植槽内,使得预制隔板的上表面与坡面种植槽之间形成盛土槽;

步骤s4:在各所述盛土槽内填充种植土,坡面种植槽的顶端的盛土槽内填充的种植土封住坡顶截水沟与坡面种植槽的连接处;

步骤s5:在各所述盛土槽内的种植土上种植各种植被。

首先,本申请通过在坡面上开挖坡面种植槽,并在坡面种植槽内安装预制隔板的方式在坡面上形成一列列盛土槽,相对于传统的直接在坡面浇筑花台或者将花台通过锚杆拉锚固定在坡面上的方式,本申请施工更加方便,施工成本更低,并且,坡面种植槽竖向布置,荷截自上而下通过各个预制隔板分散传递入坡体,整体受力状况良好,减小了花台和种植土附加的荷载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其次,下雨时,山上的雨水流入坡顶截水沟,再从坡顶截水沟的溢流口流入坡面排水沟,再通过坡面排水沟排至坡脚排水沟,这样能够防止雨水对坡面造成冲刷,减小了雨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坡顶截水沟还能蓄水,坡顶截水沟内的水沿坡面排水沟从上向下渗,解决了坡面上植被的自然灌溉问题,植被成活率更高,灌溉水自上而下有序渗流,不会影响到边坡其它部位的岩体,对边坡稳定性较有利。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和步骤s4之间还包括步骤a1:在所述盛土槽内铺设土工布。通过在盛土槽内铺设土工布,能够防止盛土槽内的种植土从预制隔板和坡面种植槽之间的缝隙流失。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和步骤s3之间还包括步骤b1:沿所述坡面种植槽铺设塑料排水板,所述塑料排水板贴在坡面种植槽的槽底。塑料排水板具有导引渗流水的作用,通过在坡面种植槽的槽底铺设塑料排水板,能够提高灌溉水的渗流效果,即使是靠近坡脚的种植土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浇灌,且相对于传统的渗流管、滴灌管的灌溉方式,塑料排水板的成本更低,施工也更方便。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1中,当边坡较高时,边坡采用分阶多级放坡。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2中,所述坡面种植槽按5m-10m的间距平行布置。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s3中,所述预制隔板的倾角α在10°-45°之间。

进一步地,每列所述坡面种植槽内的预制隔板之间的间距不小于预制隔板的宽度的2倍。

进一步地,在步骤s5中种植的植被为爬藤植物。

进一步地,在步骤s4中,种植土的填充采用自上而下用导管抛填或用高压机喷填的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器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器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盛土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预制隔板的安装示意图。

附图中,1表示边坡;2表示坡顶截水沟;21表示溢流口;3表示坡脚排水沟;4表示坡面种植槽;41表示插槽;5表示坡面排水沟;6表示预制隔板;7表示种植土;8表示植被;9表示土工布;10表示塑料排水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矿山高陡岩质边坡绿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将边坡1按稳定坡角放坡,当边坡1较高时,边坡1采用分阶多级放坡;

步骤s2:沿边坡1的坡顶开挖坡顶截水沟2,沿边坡1的坡脚开挖坡脚排水沟3,在坡顶截水沟2与坡脚排水沟3之间的坡面上开挖若干列坡面种植槽4,坡面种植槽4按5m-10m的间距平行布置,坡面种植槽4的上、下两端分别接入坡顶截水沟2和坡脚排水沟3,坡面种植槽4内按一定间距开设插槽41(也可留坎,槽(坎)深不少于50mm),插槽41的外端沿远离边坡1的方向向上倾斜延伸,同时在坡顶截水沟2与坡脚排水沟3之间的坡面上开挖若干列坡面排水沟5,坡顶截水沟2上对应坡面排水沟5处开设溢流口21,排水沟的上端与溢流口21连接,排水沟的下端接入坡脚排水沟3,当边坡1采用分阶多级放坡时,坡面种植槽4和坡面排水沟5可根据实际情况分阶设置;

步骤s3:在坡面种植槽4的各插槽41上分别插入预制隔板6(预制隔板6材料及预制尺寸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本方案的预制隔板6材料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用φ12网格布筋1层,间距100mm,板尺寸为600mm×900mm×50mm),预制隔板6的内端抵在与坡面种植槽4的槽底,预制隔板6横隔在坡面种植槽4内,使得预制隔板6的上表面与坡面种植槽4之间形成盛土槽,预制隔板6的倾角α在10°-45°之间(包括10°和45°),预制隔板6倾角α为45°受力状况最佳,并且,每列坡面种植槽4内的预制隔板6之间的间距不小于预制隔板6的宽度的2倍;

步骤s4:在各盛土槽内填充种植土7,坡面种植槽4的顶端的盛土槽内填充的种植土7封住坡顶截水沟2与坡面种植槽4的连接处,种植土7的填充采用自上而下用导管抛填或用高压机喷填的方式,种植土7的填充非常方便,填土的效率非常高;

步骤s5:在各盛土槽内的种植土7上种植各种植被8,植被8最好是为爬藤植物。

本申请通过在坡面上开挖坡面种植槽4,并在坡面种植槽4内安装预制隔板6的方式在坡面上形成一列列盛土槽,相对于传统的直接在坡面浇筑花台或者将花台通过锚杆拉锚固定在坡面上的方式,本申请施工更加方便,施工成本更低,并且,坡面种植槽4竖向布置,荷截自上而下通过各个预制隔板6分散传递入坡体,整体受力状况良好,减小了花台和种植土7附加的荷载对边坡1稳定性的影响;其次,下雨时,山上的雨水流入坡顶截水沟2,再从坡顶截水沟2的溢流口21流入坡面排水沟5,再通过坡面排水沟5排至坡脚排水沟3,这样能够防止雨水对坡面造成冲刷,减小了雨水对边坡1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坡顶截水沟2还能蓄水,坡顶截水沟2内的水沿坡面排水沟5从上向下渗,解决了坡面上植被8的自然灌溉问题,植被8成活率更高,若在干旱的季节,也可以通过水泵向坡顶截水沟2内补充灌溉水,以确保灌溉用水,灌溉水自上而下有序渗流,不会影响到边坡1其它部位的岩体,对边坡1稳定性较有利。

矿山岩质边坡1大都又高又陡,传统坡面绿化简单且措施单一,上述边坡1绿化的方案完美地解决了传统边坡1绿化单一,植被缺水、成活率低,施工难度大,荷载不均,对边坡1稳定性影响较大等问题,因此,该方案效果更佳,经济效益更高,也对边坡1的稳定性影响更小。本方案可结合多种边坡治理方式综合实施,适用各种坡型边坡,适用范围广。

实施例2

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矿山高陡岩质边坡1绿化方法,该方法的步骤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s3和步骤s4之间还包括步骤a1:在盛土槽内铺设土工布9。通过在盛土槽内铺设土工布9,能够防止盛土槽内的种植土7从预制隔板6和坡面种植槽4之间的缝隙流失。

实施例3

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矿山高陡岩质边坡绿化方法,该方法的步骤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s2和步骤s3之间还包括步骤b1:沿坡面种植槽4铺设塑料排水板10,塑料排水板10贴在坡面种植槽4的槽底。塑料排水板10具有导引渗流水的作用,通过在坡面种植槽4的槽底铺设塑料排水板10,能够提高灌溉水的渗流效果,即使是靠近坡脚的种植土7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浇灌,且相对于传统的渗流管、滴灌管的灌溉方式,塑料排水板10的成本更低,施工也更方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