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的种衣剂及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28524发布日期:2019-02-22 20:04阅读:55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药复配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含有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的种衣剂。
背景技术
:种衣剂是一种用于作物种子处理的,具有成膜特性的农药制剂,它能在种子表面固化含有农药有效成分的称为种衣的膜。种衣剂在土壤中吸水膨胀但不被溶解,不影响种子正常发芽所需的水分和空气通过,所含的农药药效成分能够缓慢释放,保护种子不被地下害虫及各种病菌的伤害,具有防治苗期病害和虫害,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作物苗期健康生长等功效。氯虫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化学式:c18h14brcl2n5o2,化学名称:3-溴-n-[4-氯-2-甲基-6-[(甲氨基甲酰基)苯]-1-(3-氯吡啶-2-基)-1h-吡唑-5-甲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是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广谱杀虫剂,主要防治多种作物的鳞翅目害虫,对其他害虫也有较好的防效。其作用机理是激活兰尼碱受体,释放平滑肌和横纹肌细胞内贮存的钙,引起肌肉调节衰弱、麻瘅,直至害虫死亡。作用方式为胃毒和接触毒性,胃毒为主要作用方式。氯虫苯甲酰胺可经茎、叶表面渗透植物体内,还可通过根部吸收和在木质部移动。氟吡菌酰胺(fluopyram),化学式:c17h20cln3o2,化学名称:2,6-二氯-n-[(3-氯-5-三氟甲基-2-吡啶基)甲基]苯甲酰胺,是一种吡啶乙基苯甲酰胺类杀菌剂,通过阻碍呼吸链中琥珀酸脱氢霉的电子转移而抑制线粒体呼吸。可用于防除包括葡萄、梨和核果、蔬菜和大田作物等在内的70多种作物上的灰霉病、白粉病、菌核病等多种病害。高效氯氟氰菊酯(lambda-cyhalothrin),化学式:c23h19clf3no3,化学名称:3-(2-氯-3,3,3-三氟丙烯基)-2,2-二甲基环丙烷羧酸α-氰基-3-苯氧苄基酯,又叫三氟氯氰菊酯,功夫菊酯。抑制昆虫神经轴突部位的传导,对昆虫具有趋避,击倒及毒杀作用,杀虫谱广,活性较高,药效迅速,喷洒后耐雨水冲刷。蛴螬(anomalacuprea),金龟甲的幼虫,对果园苗圃、幼苗及其他作物的危害主要是春秋两季最重。蛴螬咬食幼苗嫩茎,薯芋类块根被钻成孔眼,当植株枯黄而死时,它又转移到别的植株继续危害。此外,因蛴螬造成的伤口还可诱发病害。其中植食性蛴螬食性广泛,危害多种农作物、经济作物和花卉苗木,喜食刚播种的种子、根、块茎以及幼苗,是世界性的地下害虫,危害很大。蝼蛄(gryllotalpa),是多种地栖性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蝼蛄科昆虫的总称,生活在泥土中。蝼蛄为多食性害虫,喜食各种蔬菜,对蔬菜苗床和移栽后的菜苗危害尤为严重。蝼蛄成虫和若虫在土中咬食刚播下的种子和幼芽,或将幼苗根、茎部咬断,使幼苗枯死,受害的根部呈乱麻状。蝼蛄在地下活动,将表土穿成许多隧道,使幼苗根部透风和土壤分离,造成幼苗因失水干枯致死,缺苗断垄,严重的甚至毁种,使蔬菜大幅度减产。金针虫,是鞘翅目(coleoptera)叩甲科(elateridae)昆虫幼虫的总称,以幼虫长期生活于土壤中,主要为害禾谷类、薯类、豆类、甜菜、棉花及各种蔬菜和林木幼苗等。幼虫能咬食刚播下的种子,食害胚乳使其不能发芽,如已出苗可为害须根、主根和茎的地下部分,使幼苗枯死。主根受害部不整齐,还能蛀入块茎和块根。地老虎,其主要种类有小地老虎(agrotisipsilon)、大地老虎(agrotistokionis)和黄地老虎(euxoasegetum)等。地老虎为害特点是将茎基部咬断,造成作物缺苗断条。其中以小地老虎分布广、数量多为害重。地老虎喜欢在湿润的黏土地生活,大小地老虎常混合发生。在沿湖沿河的低湿洼地,或洪泛区、过水地、季节性积水地等处发生较严重。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幼虫钻挖敏捷、性凶暴,常互相残杀,耐饥力。强,对新鲜的泡桐叶和花有一定趋性。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对糖酒醋液有明显的趋性,并有季节性长距离迁飞的特性。目前,由于单剂产品使用频率过高,使得害虫抗药性正逐渐增强,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大大降低,即使加大用药量也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目前还没有关于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的种衣剂的报道。本专利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发现了这三种农药在种子的病害、尤其是防治花生、马铃薯、玉米小麦农作物的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和地老虎害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有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的种衣剂,用于种子包衣使用,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用于防治花生、马铃薯、玉米和小麦农作物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和地老虎病虫害。为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含有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的种衣剂,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为氯虫苯甲酰胺、氟吡菌酰胺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有效成分氯虫苯甲酰胺、氟吡菌酰胺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质量比例为1-15:1-10:1-8。所述的有效成分氯虫苯甲酰胺、氟吡菌酰胺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质量含量分别为1%-15%、1%-10%、1%-8%,其余为辅助成分。所述的种衣剂可以配制成的农药制剂剂型为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粒剂。所述的种衣剂剂型为悬浮种衣剂时,制剂中各成分所占的质量比为氯虫苯甲酰胺1%-15%,氟吡菌酰胺1%-10%,高效氯氟氰菊酯1%-8%,辅助成分为:分散剂1%-5%,防冻剂1%-5%,成膜剂0.1%-5%,增稠剂1%-5%,消泡剂0.1%-2%,警戒色1%-5%,水补足100%;具体加工步骤为:按上述配方将上述配方中各组分充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在砂磨机中砂磨2-3小时,使粒径在5微米以下,即得悬浮种衣剂。所述的种衣剂剂型为可分散粉剂时,制剂中各成分所占的质量比为氯虫苯甲酰胺1%-15%,氟吡菌酰胺1%-10%,高效氯氟氰菊酯1%-8%,辅助成分为:分散剂2%-8%,润湿剂1%-6%,成膜剂1%-10%,警戒色1%-5%,填料补足100%;具体加工步骤为:按上述配方将上述配方中的各组分混合,在混合搅拌机中混合搅拌均匀,经气流粉碎机进行粉碎,混合均匀后即得本发明的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所述的种衣剂剂型为可分散粒剂时,制剂中各成分所占的质量比为氯虫苯甲酰胺1%-15%,氟吡菌酰胺1%-10%,高效氯氟氰菊酯1%-8%,辅助成分为:分散剂1%-6%,润湿剂2%-6%,崩解剂1%-10%,成膜剂1%-5%,警戒色1%-5%,填料补足100%;具体加工步骤为:按上述配方将上述各组分混合均匀,进行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机造粒,或加水捏合后进行挤压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即得本发明的种子处理可分散粒剂。所述的分散剂选自木质素磺酸盐,萘磺酸盐,聚羧酸盐,环己酮甲醛缩聚物,萘磺酸盐甲醛缩聚物,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所述的润湿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钙,拉开粉,润湿渗透剂t,茶皂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萘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所述的崩解剂选自膨润土,尿素,硫酸铵,硫酸钠,碳酸钠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所述的增稠剂选自黄原胶,硅酸镁铝,羟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聚乙烯醇,海藻酸钠,阿拉伯胶,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钠等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所述的成膜剂选择黄原胶,羟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海藻酸钠,聚乙烯醇,阿拉伯胶,聚丙烯酰胺,聚乙二醇,聚醋酸乙烯酯,淀粉等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所述的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尿素,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所述的消泡剂选自有机硅类消泡剂,脂肪醇类化合物,脂肪酸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所述的填料选自高岭土,轻质碳酸钙,硅藻土,膨润土,凹凸棒土,陶土,白炭黑,玉米淀粉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所述的警戒色选自玫瑰紫,玫瑰红,品红,胭脂红,酸性大红等色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所述的含有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的种衣剂,用于花生、马铃薯、玉米和小麦农作物播种时种子包衣处理及用于苗期病虫害的防治及地下虫害蛴螬、蝼蛄、金针虫和地老虎及线虫的防治。本发明具有的优点:1.目前现有的技术对花生、马铃薯、玉米和小麦农作物的病虫害的防治还是以叶面喷雾的方式为主,病虫害的防治需要通过多次施药才能有效控制,耗费人力物力,易增加病虫害抗药性,易造成环境污染。新政策新形势下,我们以绿色、省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药利用率为向导。本发明所述的含有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的种衣剂一次种子处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使持效期增长,进而减少农药量和使用次数,减低病虫害防治成本,节省劳动力,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药的使用率;2.本发明所述的含有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的组合物具有协同增效作用;3.本发明所述的含有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的组合物用药量少,不易产生抗性;4.本发明所述的含有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的组合物绿色、安全,对作物及害虫的天敌安全,对环境和人类安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不代表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制剂实施例1:3%氯虫苯甲酰胺·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氯虫苯甲酰胺1%,氟吡菌酰胺1%,高效氯氟氰菊酯1%,分散剂6%,润湿剂3%,成膜剂4%,警戒色3%,填料补足100%,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后制得。制剂实施例2:7%氯虫苯甲酰胺·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氯虫苯甲酰胺1%,氟吡菌酰胺1%,高效氯氟氰菊酯5%,分散剂8%,润湿剂2%,成膜剂2%,警戒色3%,填料补足100%,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后制得。制剂实施例3:14%氯虫苯甲酰胺·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氯虫苯甲酰胺2%,氟吡菌酰胺2%,高效氯氟氰菊酯10%,分散剂6%,润湿剂4%,成膜剂3%,警戒色2%,填料补足100%。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后制得。制剂实施例4:10%氯虫苯甲酰胺·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氯虫苯甲酰胺1%,氟吡菌酰胺1%,高效氯氟氰菊酯8%,分散剂6%,润湿剂3%,成膜剂4%,警戒色3%,填料补足100%,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后制得。制剂实施例5:20%氯虫苯甲酰胺·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氯虫苯甲酰胺2%,氟吡菌酰胺2%,高效氯氟氰菊酯16%,分散剂8%,润湿剂2%,成膜剂2%,警戒色3%,填料补足100%,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后制得。制剂实施例6:12%氯虫苯甲酰胺·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氯虫苯甲酰胺1%,氟吡菌酰胺10%,高效氯氟氰菊酯1%,分散剂6%,润湿剂4%,成膜剂3%,警戒色2%,填料补足100%。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后制得。制剂实施例7:19%氯虫苯甲酰胺·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种衣剂将分散剂4%,防冻剂4%,增稠剂3%,消泡剂0.5%,成膜剂1%,警戒色3%,水补足100%,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依次加入氯虫苯甲酰1%,氟吡菌酰胺10%,高效氯氟氰菊酯8%,在砂磨机中砂磨2-3小时,使粒径在5微米以下后制得。制剂实施例8:12%氯虫苯甲酰胺·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种衣剂将分散剂5%,防冻剂3%,增稠剂3%,消泡剂0.5%,成膜剂3%,警戒色3%,水补足100%,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依次加入氯虫苯甲酰胺10%,氟吡菌酰胺1%,高效氯氟氰菊酯1%,在砂磨机中砂磨2-3小时,使粒径在5微米以下后制得。制剂实施例9:24%氯虫苯甲酰胺·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种衣剂将分散剂5%,防冻剂5%,增稠剂2%,消泡剂0.5%,成膜剂2%,警戒色4%,水补足100%,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依次加入氯虫苯甲酰胺20%,氟吡菌酰胺2%,高效氯氟氰菊酯2%,在砂磨机中砂磨2-3小时,使粒径在5微米以下后制得。制剂实施例10:16%氯虫苯甲酰胺·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种衣剂将分散剂4%,防冻剂4%,增稠剂3%,消泡剂0.5%,成膜剂1%,警戒色3%,水补足100%,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依次加入氯虫苯甲酰10%,氟吡菌酰胺1%,高效氯氟氰菊酯5%,在砂磨机中砂磨2-3小时,使粒径在5微米以下后制得。制剂实施例11:17%氯虫苯甲酰胺·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种衣剂将分散剂5%,防冻剂3%,增稠剂3%,消泡剂0.5%,成膜剂3%,警戒色3%,水补足100%,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依次加入氯虫苯甲酰胺15%,氟吡菌酰胺1%,高效氯氟氰菊酯1%,在砂磨机中砂磨2-3小时,使粒径在5微米以下后制得。制剂实施例12:21%氯虫苯甲酰胺·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种衣剂将分散剂5%,防冻剂5%,增稠剂2%,消泡剂0.5%,成膜剂2%,警戒色4%,水补足100%,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依次加入氯虫苯甲酰胺15%,氟吡菌酰胺1%,高效氯氟氰菊酯5%,在砂磨机中砂磨2-3小时,使粒径在5微米以下后制得。制剂实施例13:24%氯虫苯甲酰胺·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种子处理可分散粒剂氯虫苯甲酰胺15%,氟吡菌酰胺1%,高效氯氟氰菊酯8%,分散剂8%,润湿剂3%,崩解剂15%,成膜剂3%,警戒色4%,填料补足100%。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后混合均匀,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机或加水捏合后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后制得。制剂实施例14:26%氯虫苯甲酰胺·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种子处理可分散粒剂氯虫苯甲酰胺15%,氟吡菌酰胺10%,高效氯氟氰菊酯1%,分散剂5%,润湿剂5%,崩解剂10%,成膜剂2%,警戒色3%,填料补足100%。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后混合均匀,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机或加水捏合后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后制得。制剂实施例15:33%氯虫苯甲酰胺·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种子处理可分散粒剂氯虫苯甲酰胺15%,氟吡菌酰胺10%,高效氯氟氰菊酯8%,分散剂6%,润湿剂3%,崩解剂20%,成膜剂3%,警戒色1%,填料补足100%。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后混合均匀,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机或加水捏合后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后制得。本实验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确定三种药剂按一定比例复配后的共毒系数(ctc),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试验。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效ec50)×100;理论毒力系数(tti)=a药剂的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的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室内毒力测定实验采用浸虫法,将氯虫苯甲酰胺原药、氟吡菌酰原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按一定比例配制,并稀释成5个浓度进行毒力实验,根据实验所得数据计算出lc50,并根据lc50计算出毒力指数与共毒系数。室内生测所需要的害虫均在害虫的发生期人工捕捉,所需害虫为蛴螬、蝼蛄、地老虎和金针虫成虫,对不同成虫在实验前进行处理。蛴螬:将成虫移入装有消毒保湿的沙壤土容器中,沙壤土的含水量为17%,厚度为10cm,纱网封口,置于25℃下以苹果树枝条为饲料进行饲养,隔天换一次饲料,同时收集土壤中的虫卵。将虫卵放入装有含水量为10%-20%的消毒沙壤土的培养皿中,盖上盖子,观察虫卵的发育情况。将初孵幼虫转移到装有含水量15%消毒沙壤土的养虫盒内,于25℃下单头饲养,用麦芽饲养至2龄。选择孵化天数一致的2龄(3d-5d)初期健康状况和个头大小相似的幼虫进行实验,将其浸入每个比例下5个不同浓度的药液中10s,后用滤纸吸去多余药液,重复4次,每个重复浸虫15头,并设4个不含药剂处理的空白对照。将上述处理过的幼虫转移至有新鲜花生叶片作为食物的玻璃管中,管口用潮湿的黑布遮盖,置于温度为25℃,湿度为70%的条件下进行饲养观察。蝼蛄:将成虫移入装有消毒保湿的沙壤土容器中,沙壤土的含水量为17%,厚度为10cm,纱网封口,置于25℃下以催芽的小麦为饲料进行饲养,隔天换一次饲料,每5天收集一次土壤中的卵室。将卵室放入装有含水量为15%的消毒沙壤土的养虫盒中,土表做一些土窝,每窝放一个卵室,盖上盖子,观察虫卵的发育情况直至3龄虫离开卵室。将其转移到装有含水量15%消毒沙壤土的养虫盒内,用麦芽喂养。选择孵化天数一致的3龄(2d-3d)初期健康状况和个头大小相似的幼虫进行实验,将其浸入每个比例下5个不同浓度的药液中10s,后用滤纸吸去多余药液,重复4次,每个重复浸虫15头,并设4个不含药剂处理的空白对照。将上述处理过的蝼蛄转移至含水量为17%的沙壤土养虫盒中饲养,盒内放入麦芽作为饲养,置于温度为25℃,湿度为70%的条件下进行饲养观察。地老虎:将成虫移入养虫笼内,以蜂蜜液为营养物质于25℃下饲养。在养虫笼中放入白纸供产卵,每天收集一次虫卵。将收集到的虫卵与25℃条件下进行孵化,将孵化的幼虫置于养虫盒内,饲养至3龄。选择孵化天数一致的3龄初期健康状况和个头大小相似的幼虫进行实验,将其浸入每个比例下5个不同浓度的药液中10s,后用滤纸吸去多余药液,重复4次,每个重复浸虫15头,并设4个不含药剂处理的空白对照。将上述处理过的幼虫转移至有新鲜花生叶片的玻璃管中于温度为25℃,湿度为70%的条件下进行饲养观察。金针虫:将成虫移入装有消毒保湿的沙壤土容器中,沙壤土的含水量为17%,厚度为10cm,纱网封口,置于25℃下以新鲜麦苗为饲料进行饲养,将虫卵从麦苗根部挑出,装入小型饲养盒中于25℃孵化。将初孵幼虫转移至装有含水量15%消毒沙壤土的养虫盒内,用麦芽喂养至3龄。选择孵化天数一致的3龄初期健康状况和个头大小相似的幼虫进行实验,将其浸入每个比例下5个不同浓度的药液中10s,后用滤纸吸去多余药液,重复4次,每个重复浸虫15头,并设4个不含药剂处理的空白对照。将上述处理过的金针虫转移至含水量为17%的沙壤土养虫盒中饲养,盒内放入麦芽作为饲养,置于温度为25℃,湿度为70%的条件下进行饲养观察。检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如下:处理后72h调查试虫死亡情况,判断标准为虫体明显收缩或针刺不能正常爬动,记录总虫数和死亡虫数。死亡率(%)=死亡虫数/处理虫数×100校正死亡率(%)=(处理死亡率-空白死亡率)/(1-空白死亡率)×100对照死亡率<5%,无需校正;对照死亡率5%-20%,需校正;对照死亡率>20%,试验需重新做。按照上述试验方法分别进行了对蛴螬、蝼蛄、地老虎和金针虫的室内毒力测试,测试结果如表1、表2、表3和表4所示。生测实施例1表1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配比对蛴螬的毒力测定结果由测定结果表1可知:氯虫苯甲酰胺、氟吡菌酰胺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蛴螬的lc50分别为5.84mg/l、13.24mg/l和2.28mg/l,按有效成分质量比1-15:1-10:1-8比例混配后对蛴螬均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现出良好的增效作用。生测实施例2表2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配比对蝼蛄的毒力测定结果由测定结果表2可知:氯虫苯甲酰胺、氟吡菌酰胺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蝼蛄的lc50分别为8.13mg/l、17.88mg/l和3.45mg/l,按有效成分质量比1-15:1-10:1-8比例混配后对蝼蛄均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现出良好的增效作用。生测实施例3表3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配比对地老虎的毒力测定结果由测定结果表3可知:氯虫苯甲酰胺、氟吡菌酰胺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地老虎的lc50分别为6.74mg/l、12.49mg/l和2.78mg/l,按有效成分质量比1-15:1-10:1-8比例混配后对地老虎均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现出良好的增效作用。生测实施例4表4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配比对金针虫的毒力测定结果由测定结果表4可知:氯虫苯甲酰胺、氟吡菌酰胺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金针虫的lc50分别为4.93mg/l、10.88mg/l和2.96mg/l,按有效成分质量比1-15:1-10:1-8比例混配后对金针虫均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现出良好的增效作用。下面结合大田药效试验对本
发明内容作进一步说明。田间药效将从室内发芽率和病虫害防效两个方面进行,调查方法如下:每个处理取100粒种子进行发芽率测定,室内发芽率(%)=发芽种子/拌种种子总数×100%;从出苗到生育期结束观察是否有药害产生;在种子出苗后3-4叶期,进行地下害虫调查,凡是被蝼蛄、蛴螬、地老虎或金针虫咬伤或咬死的苗均记为虫伤苗数,计算防虫效果,虫伤苗率(%)=虫伤苗数/被调查总株数×100%,防虫效果(%)=(对照区虫伤苗率-处理区虫伤苗率)/对照区虫伤苗率×100%。生测实施例5将制剂实施例1、制剂实施例3、制剂实施例5和制剂实施例7按有效成分20g/亩进行拌种,对照不做处理,各取100粒花生种子进行发芽率测试,测试结果如表5所示:表5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的种衣剂对花生发芽率测定结果从表5可以看出,种衣剂的包衣处理对花生的发芽没有明显的影响,对种子发芽期间安全。将制剂实施例按照有效成分20g/亩的用量进行本实验,对照药剂为1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8%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和10.4%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将1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8%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分别取80g和150g混合配制成有效成分为1:1的悬浮剂)。实验区域为每个小区66.7m2,重复3次;施药后的防效调查方法为:在实验处理区内随机取样5点,按照国家田间试验相关标准调查虫伤苗数,计算防效。本发明实验于2017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进行。防治对象为花生地下害虫,防治效果如表6所示。表6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的种衣剂对花生地下害虫的田间试验结果从表6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复配的种衣剂对防治花生地下害虫效果优秀,相比两种单剂及两种单剂的复配制剂防治效果显著,说明三种有效成分复配后有很好的增效作用。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制剂对花生幼苗产生药害,复配种衣剂对花生作物使用安全。生测实施例6将制剂实施例2、制剂实施例4、制剂实施例6和制剂实施例8按有效成分20g/亩进行拌种,对照不做处理,各取100块马铃薯进行发芽率测试,测试结果如表7所示:表7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的种衣剂对马铃薯发芽率测定结果处理发芽率(%)制剂实施例294制剂实施例492制剂实施例695制剂实施例894对照94从表7可以看出,种衣剂的包衣处理对马铃薯的发芽没有明显的影响,对种子发芽期间安全。将制剂实施例按照有效成分20g/亩的用量进行本实验,对照药剂为1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8%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和10.4%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将1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8%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分别取80g和150g混合配制成有效成分为1:1的悬浮剂)。实验区域为每个小区66.7m2,重复3次;施药后的防效调查方法为:在实验处理区内随机取样5点,按照国家田间试验相关标准调查虫伤苗数,计算防效。本发明实验于2017年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进行。防治对象为马铃薯地下害虫,防治效果如表8所示。表8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的种衣剂对马铃薯地下害虫的田间试验结果从表8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复配的种衣剂对防治马铃薯地下害虫效果优秀,相比两种单剂及两种单剂的复配制剂防治效果显著,说明三种有效成分复配后有很好的增效作用。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制剂对马铃薯幼苗产生药害,复配种衣剂对马铃薯作物使用安全。生测实施例7将制剂实施例9、制剂实施例11、制剂实施例13和制剂实施例15按有效成分20g/亩进行拌种,对照不做处理,各取100粒玉米进行发芽率测试,测试结果如表9所示:表9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的种衣剂对玉米发芽率测定结果处理发芽率(%)制剂实施例993制剂实施例1192制剂实施例1395制剂实施例1594对照93从表9可以看出,种衣剂的包衣处理对玉米的发芽没有明显的影响,对种子发芽期间安全。将制剂实施例按照有效成分20g/亩的用量进行本实验,对照药剂为1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8%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和10.4%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将1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8%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分别取80g和150g混合配制成有效成分为1:1的悬浮剂)。实验区域为每个小区66.7m2,重复3次;施药后的防效调查方法为:在实验处理区内随机取样5点,按照国家田间试验相关标准调查虫伤苗数,计算防效。本发明实验于2017年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进行。防治对象为玉米地下害虫,防治效果如表10所示。表10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的种衣剂对玉米地下害虫的田间试验结果从表10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复配的种衣剂对防治玉米地下害虫效果优秀,相比两种单剂及两种单剂的复配制剂防治效果显著,说明三种有效成分复配后有很好的增效作用。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制剂对玉米幼苗产生药害,复配种衣剂对玉米作物使用安全。生测实施例8将制剂实施例10、制剂实施例12和制剂实施例14按有效成分20g/亩进行拌种,对照不做处理,各取100粒小麦进行发芽率测试,测试结果如表11所示:表11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的种衣剂对小麦发芽率测定结果从表11可以看出,种衣剂的包衣处理对小麦的发芽没有明显的影响,对种子发芽期间安全。将制剂实施例按照有效成分20g/亩的用量进行本实验,对照药剂为1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8%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和10.4%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将1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8%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分别取80g和150g混合配制成有效成分为1:1的悬浮剂)。实验区域为每个小区66.7m2,重复3次;施药后的防效调查方法为:在实验处理区内随机取样5点,按照国家田间试验相关标准调查虫伤苗数,计算防效。本发明实验于2017年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地区进行。防治对象为小麦地下害虫,防治效果如表12所示。表12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的种衣剂对小麦地下害虫的田间试验结果从表12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复配的种衣剂对防治小麦地下害虫效果优秀,相比两种单剂及两种单剂的复配制剂防治效果显著,说明三种有效成分复配后有很好的增效作用。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制剂对小麦幼苗产生药害,复配种衣剂对小麦作物使用安全。从以上各生测实施例可知,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按照质量比1-15:1-10:1-8进行复配,可制成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粒剂,对花生、马铃薯、玉米和小麦作物的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和地老虎有显著的防治效果,且增效作用明显,降低了农药用药量和生产成本,对作物安全,持效期长,省力省时,提高了农药的使用效率,是防治花生、马铃薯、玉米和小麦作物地下害虫的理想药剂,在生产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组合物是采用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吡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三种有效成分的复配方案,其杀虫活性不是简单的三种有效成分活性的叠加,与现有单一制剂或两种有效成分的组合相比,除具有明显的杀虫效果外,而且有显著的增效作用,防治成本降低,对作物安全,持效期长,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