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粮饲作物的多熟高效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312755发布日期:2020-06-30 20:39阅读:516来源:国知局
一种粮饲作物的多熟高效种植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园艺;蔬菜的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粮饲作物的多熟、高效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业内常用的现有技术是这样的:云南滇东南部地区,海拔在300~1700m之间的区域,地形地貌复杂,立体农业生态气候显著,光、温、水、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然而,该地区石漠化程度较严重,石漠化的面积占全州国土面积的43%;该地区总耕地面积1021万亩,然而坡度大于25°的耕地占总耕地的13%,这些耕地种植困难,而且容易撂荒,水土流失严重进一步加剧了石漠化的程度。由于高原山地地形和喀斯特地貌的限制,加之农民种植方式的单一,最终导致了农业产出较低,该地区贫困现象较严重。

综上所述,从现代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缺少可供选择利用的作物种植模式,土地复种指数低,土壤的养地培肥困难,现有农业生产在抵御自然灾害——特别是病虫害方面存在很大风险。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难度和意义:从当地的土壤条件和光热资源条件的现实出发,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作物品种,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不同作物的轮作、多熟种植模式,从中找到符合当地资源条件、适宜于当地农业生产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多样化和农民增产增收需要、兼顾未来生产发展趋势的种植模式,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粮饲作物的多熟、高效种植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粮饲作物的多熟、高效种植方法,所述的种植方法包括:

步骤一,选择全生育期在100天~160天的粮饲作物品种;

步骤二,分三茬对选择的粮饲作物品种进行种植;

步骤三,在全生育期末段,分别对三茬粮饲作物品种进行采收。

进一步,所述步骤一具体包括:青贮玉米选择全生育期在100天以内的品种;大麦选择全生育期在160天以内的品种。

进一步,所述步骤二具体包括:青贮玉米和大麦的播种和培育,第一茬在3月15日至3月20日播种青贮玉米,并使用黑颜色的可降解地膜保温保湿,采用宽窄行种植方法,宽行90cm,窄行40cm,每亩留苗5100-5500株,每穴1株;第二茬于6月20日至6月25日播种青贮玉米,每亩种植5500-6000株,每穴1株;第三茬于10月5日至10月10日播种大麦,每亩播种大麦6-7kg。

进一步,所述步骤三具体包括:青贮玉米和大麦的采收,第一茬于6月15日至6月20日收割青贮玉米,全生育期93-98天;第二茬于9月15日至9月20日收割青贮玉米,全生育期82-87天;第三茬于次年3月5日至10日收割大麦,全生育期152-157天。

本发明所述的粮饲作物的多熟、高效种植方法包括:

第一步,青贮玉米选择全生育期在100天以内的品种;大麦选择全生育期在160天以内的品种;

第二步,青贮玉米和大麦的播种和培育,第一茬在3月15日至3月20日播种青贮玉米,并使用黑颜色的可降解地膜保温保湿,采用宽窄行种植方法,宽行90cm,窄行40cm,每亩留苗5100-5500株,每穴1株;第二茬于6月20日至6月25日播种青贮玉米,每亩种植5500-6000株,每穴1株;第三茬于10月5日至10月10日播种大麦,每亩播种大麦6-7kg;

第三步,青贮玉米和大麦的采收,第一茬于6月15日至6月20日收割青贮玉米,全生育期93-98天;第二茬于9月15日至9月20日收割青贮玉米,全生育期82-87天;第三茬于次年3月5日至10日收割大麦,全生育期152-157天。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为石漠化地区提供一种粮饲作物的多熟、高效种植模式,改变传统一茬或二茬种植模式为种植三茬,缩短土地空闲期,增加土地的复种指数,实现农作物时空上的有机结合,合理利用土地和温光资源,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产出,发展粮饲兼顾的新型农牧业结构,促进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符合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需要。

本发明的粮饲作物多熟、高效的种植方法为文山州农业科学院于2017年组织实施的粮饲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示范项目,并于2018年3月6日由文山州农业局组织专家进行了现场验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粮饲作物多熟、高效的种植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试验技术路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充分利用冬闲田、秋闲田以及冬春的光温资源,本发明通过第一、二茬种植青贮玉米,第三茬种植大麦,实现农作物之间时空上的有机结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粮饲作物的多熟、高效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青贮玉米选择全生育期在100天以内的品种;大麦选择全生育期在160天以内的品种;

s102:青贮玉米和大麦的播种和培育,第一茬在3月15日至3月20日播种,并使用黑颜色的可降解地膜保温保湿,每亩留苗5100-5500株,每穴1株;第二茬于6月20日至6月25日播种,每亩种植5500-6000株,每穴1株;第三茬于10月5日至10月10日播种,每亩播种大麦6-7kg;

s103:青贮玉米和大麦的采收,第一茬于6月15日至6月20日收割,全生育期93-98天;第二茬于9月15日至9月20日收割,全生育期82-87天;第三茬于次年3月5日至10日收割,全生育期152-157天。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粮饲作物的多熟、高效种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第一茬青贮玉米种植

选择渝青805、渝青353、筑青1号、云瑞21、隆白1号五个青贮玉米品种,于2017年3月15日播种,宽窄行播种,宽行90cm,窄行40cm,播种后使用黑色可降解地膜覆盖保温、保湿和防杂草,出苗后每亩留苗5130株,每穴1株;播种8-9天出苗,5月22日左右抽雄齐穗期,6月20日收割,全生育期98天。

(2)第二茬青贮玉米种植

选择渝青805、渝青353、筑青1号、云瑞21、隆白1号五个青贮玉米品种,于6月25日进行播种,播种时采用人工免耕播种,种子播种于前茬2株青贮玉米之间,宽窄行播种,宽行90cm,窄行40cm,出苗后每亩留苗5500株,每穴1株。播种后6-7天出苗,8月15日左右抽雄齐穗期,9月20日收割,全生育期87天。

(3)第三茬大麦种植

在第二茬青贮玉米收割后,采用机耕进行翻晒,于10月5日进行大麦播种,选择云大麦12号和云饲麦7号两个品种进行种植,每亩播种量为6-7kg;3月10日进行收割,全生育期157天。

(4)田间水肥管理

两茬青贮玉米的水肥管理相同,每亩使用长效复合肥(n:p:k=15:15:15)40公斤,苗期每亩施用尿素10公斤左右进行追肥,苗期出现干旱种苗无法发芽时,要及时补苗,全生育期未使用化学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

大麦播种时使用长效复合肥(n:p:k=15:15:15),每亩施用40公斤做基肥,苗期每亩施用15公斤尿素进行追肥,分2次进行追施(苗期、分蘖期)。

下面结合试验对本发明的应用效果作详细的描述。

一、项目的目的意义

随着国内外农业发展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更为迫切,急需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更加注重农业技术创新,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下,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经济中高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开发过度、污染加重,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农业支持保护接近wto约束红线等困境要求我国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玉米是粮、经、饲集于一体的三元作物,在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要求玉米不仅在量上而且在质上都要有进一步提高,在确保玉米作为粮食作物稳产高产的同时,应加大优质专用玉米开发力度,推广青饲青贮玉米。为此,文山州农业科学院组织实施“粮饲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示范”项目,筛选出适宜我州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种植的青贮玉米新品种,并探索我州生态环境条件下青贮玉米标准化种植技术,促进我州粮经饲统筹,实现种植业结构调整“三箭齐发”。

二、项目实施地点

1、文山市古木镇牛棚村。海拔1450米,交通便利,水源方便,作为青贮玉米新品种选育基地。

2、砚山县维摩乡倮可者村。海拔1700米,地势平坦,适宜机械化,作为我州青贮玉米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点。

3、马关县八寨镇浪桥村。马关佳隆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养殖基地,海拔1900米,作为我州高寒山区青贮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点。

4、富宁县新华镇。富宁县万道香有限责任公司养殖基地,海拔800米,作为我州低热河谷地区青贮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点。

三、开发内容和技术路线

(一)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青贮玉米新品种高效种植技术模式试验示范。

结合我院精准扶贫工作,在砚山县维摩乡倮可者村计划开展以青贮玉米新品种为基础的多熟高效种植技术模式(春季青贮玉米+秋季青贮玉米+冬季饲料大麦)示范100亩。通过样板实施,探索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玉米结构调整的发展模式,为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复合产值以及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青贮玉米新品种引种试验。引进国内外常用的青贮玉米品种50个到我州不同生态区进行多点鉴定试验,旨在了解其在文山不同自然条件下的生长表现,并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其产量性状、适应性、品质特性等综合性状,筛选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青贮玉米新品种。

3、青贮玉米新品种选育。引进青贮玉米育种材料300份,其中引进玉米自交系材料200份种植观察鉴定;引进青贮玉米品种50个种植观察鉴定,并作为青贮玉米育种的原始材料;收集地方品种50个种植观察鉴定,作为青贮玉米育种材料。根据青贮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科学选择亲本进行杂交新组合配制,通过对f1新组合观察比较,筛选出具有专用型特性的青贮玉米新品种。

五、试验要求

(一)试验地的选择

试验地应尽可能代表所在试验区的气候、土壤和栽培条件等。选择地势平整、土壤肥力中等且均匀、前茬作物一致、无严重土传病害、具有良好排灌条件(雨季无积水)、四周无高大建筑物或树木影响的地块。

(二)试验设计

(1)青贮玉米新品种选育。将引进的青贮玉米育种材料每个种植两行,行长5米,行距80厘米

(2)青贮玉米新品种引种试验。小区面积为20m2(长5m×宽4m)。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地四周设2行保护行,小区数以实际参试品种数为准;可根据具体地形,按随机区组设计原理合理安排小区布局。

(3)青贮玉米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试验。在2016年10月上旬播种一季饲料油菜(大麦),于3月中旬播种早青贮玉米,于6月中旬收获后播种晚青贮玉米,全程机械化,宽窄行种植,宽行90厘米、窄行40厘米,黑色地膜覆盖,保温保湿,密度为5500株每亩,于2017年9月下旬收获晚青贮玉米后循环播种饲料大麦。

(三)试验地准备

播种前应对试验地的土质和肥力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种床要求精耕细作。

(四)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水平略高于当地大田生产水平,及时查苗补种或补苗、防除杂草、施肥、排灌并防治病虫害(抗病虫性鉴定的除外),保证满足正常生长发育的水肥需要。

(五)品质分析

适时刈割,并与文山州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合作进行品质分析。

(六)观察记载

通过田间调查记载试验材料的各项性状,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比较各材料性状间的差异和特点。田间性状调查及青贮玉米品质测定指标内容见下表:

表1.青贮玉米田间性状调查表

表2.品质测定指标

六、项目实施进度

1、1-3月份撰写项目实施方案,落实试验示范地块,召开田间培训会。

2、3月份完成早青贮玉米样板的播种工作,做好田间管理。

3、3-5月份完成青贮玉米育种材料、青贮玉米引种试验、青贮玉米高效栽培试验的播种工作,做好田间管理和田间观察记载。

4、6月份完成早青贮玉米的收获和测产,播种晚青贮玉米并做好田间管理。

5、6-9月份做好各试验点的田间管理和田间数据的收集整理。

6、9-10月份完成各试验的收获、考种和成分检测工作。

7、10-12月份完成项目总结和验收工作。

七、预期目标

1、筛选出1-2个适宜我州不同生态区种植的优良青贮玉米品种,收集300份青贮玉米育种材料,加快青贮玉米在我州的推广应用。

2、探索出一套青贮玉米高效栽培技术。

八、经费预算

粮饲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示范项目需要投入经费10万元,申请文山州农业局给予支持。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