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丙森锌结合除草剂混施植保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596065发布日期:2019-05-07 19:29阅读:15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稻田丙森锌结合除草剂混施植保方法。



背景技术:

80年代以来,稻田除草、提苗及分蘖肥施用一直延续“两步走”的传统习惯,即第一步:除草,第二步:施肥。这种除草、施肥“两步走”方法虽一直沿用至今,但局限性不可避免,日益显现。

一是容易产生药害。稻田除草剂使用技术要求很高,使用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产生除草剂药害,不仅除草效果得不到保证,还会伤及无辜秧苗,造成黄苗、扭曲、坐蔸、僵苗、死苗,甚至全田植株枯萎而死。

二是消除药害要二次投入。一旦药害产生,就要及时采取可行措施尽快消除或缓解药害的蔓延。通常采用多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交替喷雾多次方法,以尽快缓解减轻秧苗药害,使其逐渐恢复生长。

三是安全连锁隐患。对除草剂产生的药害,若补救不及时或措施不当,药害将得不到及时缓解和消除,严重的还会出现毁灭性伤害。那么,补栽(苗)或补种(重新播种)就是唯一出路。由于苗源得不到及时保障,补栽会面临无适龄苗可用,补种出苗期将大幅度推迟,导致生育期不一致,不能同期成熟,直接影响水稻全季生长。

四是延迟提苗。提苗的过程就是促进秧苗立根、缓苗、壮苗、防止僵苗,多生根、长白根,促进早期低节位分蘖。传统的措施一般采用撒施尿素提苗的方法,秧苗移栽后7-10天撒施分蘖肥。

五是费工费时费钱。除草、施肥“两步走”的传统农事操作,不仅推迟10天左右的提苗时间,还需要投入两次人工(先除草,后施肥)。如果产生药害还要投入第三次人工去消除药害。不仅浪费了生育期黄金时间和多次操作时间,也增加了多次投入的资金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稻田丙森锌结合除草剂混施植保方法,一次操作,达到“除草、控害、提苗、防病”四效合一,打破多次操作的传统生产方式,提前10天左右返青分蘖,保障水稻移栽后全苗壮苗,同期成熟,丰产丰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稻田丙森锌结合除草剂混施植保方法,按每亩80-100克丙森锌剂量混合除草剂常规剂量一次性操作施撒于稻田中。

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是一种广谱速效型保护性低毒杀菌剂,功能期长,必须在病害发生前或始发期喷药,在推荐剂量下对作物安全。理化性质:密度0.28,ph5.2,悬浮稳定性大于75%,湿润时间小于120秒,含水量小于2.5%,常温贮存稳定性2年以上。不可与铜制剂和碱性药剂混用。

丙森锌杀菌原理:主要是抑制病原菌体内丙酮酸的氧化,抑制孢子的侵染和萌发,同时能抑制菌丝体的生长,导致其变形、死亡。

除草剂混施丙森锌的可行性:

稻田除草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均属于弱酸性,两者完全可以混合使用,不会产生酸碱中和反应,也不会产生相互影响各自效果的拮抗作用,互不影响各自药效的发挥。

除草剂混施丙森锌的必要性:

(1)秧苗从苗床起苗到大田移栽过程中根系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特别是非育苗盘育苗的旱育秧或水育秧苗床的秧苗。大量根系折断会造成可供病原菌侵染的大量伤口,需要及时愈合,因为大田土壤里存在数以万计的病原体随时侵染秧苗根系伤口,若根系伤口不及时愈合对移栽后的秧苗立根、返青、长新根将产生决定性影响,普遍发生的就是移栽后的秧苗坐蔸、黄苗、死苗,长时间不发根(僵苗不发)。70%丙森锌能发挥抑制真菌类病原体菌丝体生长的杀菌机理,保障受伤的根系伤口不受到来自各种病原体的侵害而及时愈合,并尽快立根、发棵、返青、分蘖。充分发挥其保护性杀菌剂作用。

(2)锌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地位:锌参与植物体内的氧化还原过程,能促进吲哚乙酸即生长素的合成;激活植物体的碳酸酐酶的活性,有助于叶绿体内的碳酸加速转化,加快光合作用;加强信息核糖核酸的分子稳定,从而影响蛋白质合成。长江流域水稻产区的水稻缺锌危害在逐渐加重。水稻属于对缺锌敏感的大田作物。症状表现为生长素减少,造成小叶病和簇叶病,叶绿素合成受阻,导致叶片发黄。水稻缺锌引起的症状称“红苗病”、“火烧苗”。植株下部叶片上沿主脉出现失绿条纹,萎缩不发棵,叶片上出现棕色锈状斑点,呈圆形或卵圆形,严重时,叶中脉变白色。新抽出的叶片基部失绿、褪色,继而全部失绿。稻株顶端受抑制,中部叶片出现棕色斑点,逐渐形成棕色条纹,叶尖向下变褐焦枯,使得农业生产中水稻补锌刻不容缓。丙森锌中的锌元素,能有效满足当季水稻缺锌需求,消除缺锌对水稻不同生育期的不利影响;同时促进水稻植株健康生长,预防早衰、提高产量,促进光合作用,促进愈伤组织形成,提高抗旱、抗病能力,使得丙森锌保护性杀菌剂的效果大大提高。

(3)提高水稻产量,不仅要在“促蘖”上下功夫,关键要在促进水稻“早蘖”上下功夫。所以分蘖肥必须适当早追,确保早发快长。追肥时间应在秧苗根系恢复生长、植株返青后(移栽后7--10天)进行,只有适时早施才利于水稻早分蘖、多分蘖,降低分蘖节位,为争穗长、争粒重创造条件。蘖肥细分为返青肥和分蘖肥,分蘖肥多常用尿素。但尿素作为分蘖肥使用有明显缺陷,水稻刚插秧之后,根系不够发达,基肥还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尿素作为分蘖肥受肥料本身性质和气温影响较大,7天左右才能发生作用,由于生育前期气温、水温、土温都较低,养分释放慢,而丙森锌能快速补锌促分蘖促早蘖。此时用丙森锌与除草剂混施不仅能填补秧苗移栽初期基肥不能及时发挥作用的缺口,还能克服尿素因前期温度低、养分释放作用慢的不足,补锌增效,还可适当减少尿素的追施量。另外,水稻移栽后及时除草能有效防止田间杂草与秧苗争夺养分,对促进水稻前期分蘖十分重要。

(4)除草剂药害频发现象猛如虎,稻田除草剂市场混乱,品种繁杂,使用技术要求高,药害现象普遍发生。70%丙森锌有机锌含量为15.8%,比代森锰锌类杀菌剂含锌量高8倍,其提供的有机锌极易通过水稻叶面吸收和利用,锌元素渗入植株的效率比无机锌(如硫酸锌等)高10倍,高效补锌,促根壮苗,根系发达、分蘖快、叶片厚绿,有效控制和缓解除草剂药害及不良环境因素带来的危害。

(5)丙森锌杀菌谱广,一药防多病。70%丙森锌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胡麻斑病等多种真菌类病害均有很好的预防效果,其可湿性粉剂的超微细度,使其湿润迅速、悬浮率高、粘着性强、耐雨水冲刷。药效持久、稳定、安全无害。

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是,适用于大苗人工移栽田应用,或者机插秧田、抛秧田应用。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是,机插秧田、抛秧田应用采取“二次封杀”技术,或“零天化除”技术,或“连封带杀”技术。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是,大苗人工移栽田应用,于水稻移栽后5-7天活棵后,按每亩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100克结合除草剂常规剂量,拌潮细土撒施,施药后田间保水5-7天。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是,机插秧田、抛秧田应用,采取“二次封杀”技术,即第一次在上水耙平田块后趁泥水浑浊时,每亩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100克结合除草剂常规剂量喷施或甩施,施药时田间要有3-5厘米水层,施药后待土壤沉实后进行移栽;第二次在秧苗移栽5-7天活棵后,每亩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100克结合除草剂常规剂量,拌细土或肥料均匀撒施,施药时田间要有水层,并保持浅水层5天以上,切忌水淹秧苗心叶。

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是,机插秧田应用,采取“零天化除”技术,即在水稻机插时,使用专用施药机械进行边机插边施药,每亩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100克结合除草剂常规剂量,在水稻机插时滴施,施药后要保持浅水层7天左右,只灌不排,但要避免水层淹没稻苗心叶。

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是,机插秧田、抛秧田应用,采取“连封带杀”技术,即机插秧、抛秧大田栽插时未能及时进行封闭除草的,在抛栽后5-7天,每亩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100克结合除草剂常规剂量混合喷施,施药时排干田水,施药24小时后复水。

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是,及时查治补治:对个别两次用药后草量仍然较高的田块,要及时采取挑治方法,茎叶喷药补除,对千金子发生严重的地段,放干田水后用氰氟草酯配方,对草喷雾防除;对稗草发生严重的地段,放干田水后用五氟磺草胺或噁唑酰草胺+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100克配方对草喷雾防除;对极个别野荸荠、野慈菇等阔叶杂草发生严重的地段,放干田水后亩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100克结合48%灭草松水剂150毫升或46%二甲·苯达松可溶液剂150毫升,兑水30公斤对草进行均匀喷雾防除。

本发明有益效果:

(1)丙森锌+除草剂混施于稻田,保障除草效果同时,丙森锌能有效防止除草剂药害的产生。

(2)提前促根、促孽、壮苗,防治僵苗不发,缓苗、促根、壮苗进度提前10天左右,大大增加早期低节位有效分蘖数和后期成穗率,提高产量与品质。

(3)改变传统方式的2-3次施药施肥多次操作,本发明丙森锌+除草剂混施一次操作,可实现“除草、控害、提苗、防病”四效合一,省工省时节本。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大苗人工移栽田应用,于水稻移栽后5-7天活棵后,按每亩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100克+14%乙·苄可湿性粉剂40-60克,拌潮细土撒施,施药后田间保水5-7天。

实施例2

大苗人工移栽田应用,于水稻移栽后5-7天活棵后,按每亩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100克+14%异丙·苄可湿性粉剂30-40克,拌潮细土撒施,施药后田间保水5-7天。

实施例3

机插秧田、抛秧田应用,采取“二次封杀”技术,即第一次在上水耙平田块后趁泥水浑浊时,每亩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100克+50%丙草胺100克喷施,施药时田间要有3-5厘米水层,施药后待土壤沉实后进行移栽;第二次在秧苗移栽5-7天活棵后,每亩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100克+53%苯噻·苄可湿性粉剂50-60克,拌细土均匀撒施,施药时田间要有水层,并保持浅水层5天以上的,切忌水淹秧苗心叶。

实施例4

机插秧田、抛秧田应用,采取“二次封杀”技术,即第一次在上水耙平田块后趁泥水浑浊时,每亩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100克+50%丙草胺100克甩施,施药时田间要有3-5厘米水层,施药后待土壤沉实后进行移栽;第二次在秧苗移栽5-7天活棵后,每亩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100克+50%苄·丁·异丙80克+10%吡嘧磺隆10-15克,拌肥料均匀撒施,施药时田间要有水层,并保持浅水层5天以上的,切忌水淹秧苗心叶。

实施例5

机插秧田、抛秧田应用,采取“零天化除”技术,即在水稻机插时,使用专用施药机械进行边机插边施药,药剂品种为:每亩用19%氟酮磺草胺(垦收)12毫升+35%丙恶·丁草胺(秋之宝)80毫升+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100克,在水稻机插时滴施,施药后要保持浅水层7天左右,只灌不排,但要避免水层淹没稻苗心叶。

实施例6

机插秧田、抛秧田应用,采取“连封带杀”技术,即机插秧、抛秧大田栽插时未能及时进行封闭除草的,在抛栽后5-7天,每亩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100克+丙草胺+氰氟草酯+苄嘧磺隆+二氯喹啉酸混合喷施,施药时排干田水,施药24小时后复水。

对比例1

大苗人工移栽田常规分2-3步实施(包括除草、提苗防病喷施):

第一步,于水稻栽后5-7天,每亩用14%乙·苄wp40-60克,或每亩用14%异丙·苄wp30-40克拌潮细土撒施,施药后田间保水5-7天。

第二步,至秧苗返青至分蘖期间施用分蘖肥,一般在移栽后7-10天完成,水稻分蘖肥一般以速效氮肥为主,底肥不足的适当增施,但切忌过量追肥,以防中后期过旺生长,贪青晚熟。一要提倡早施,确保促进早分蘖;二要提倡适量,对较好田块一般亩施尿素4~5公斤,瘠薄田块亩施尿素5~7公斤。施肥时抢晴施、浅水施、边施边薅,使土肥相混,提高肥效。力求全田长势一致,为后期丰产提供保障。

另外,如果施用除草剂过程中产生药害,还需及时采取第三步措施,以期解除或降低除草剂药害的蔓延危害。

对比例2

机插秧田、抛秧田应用常规分常规分2-3步实施:

第一步,

对“二次封杀”技术:第一次在上水耙(平)田后趁泥水浑浊时,每亩用50%丙草胺100克喷施或甩施,施药后待土壤沉实进行移栽;第二次在秧苗移栽活棵后(即移栽后5-7天),每亩用53%苯噻·苄wp50-60克,或50%苄·丁·异丙80克+10%吡嘧磺隆10-15克,拌细土或肥料均匀撒施。

对“零天化除”技术:只针对机插秧田。在水稻机插时,使用专用施药机械进行边机插边施药,每亩用19%氟酮磺草胺(垦收)12毫升+35%丙恶·丁草胺(秋之宝)80毫升,在水稻机插时滴施。

对“连封带杀”技术:机插秧、抛秧大田栽插时未能及时进行封闭除草的,可在抛栽后5-7天,用丙草胺+氰氟草酯+苄嘧磺隆+二氯喹啉酸混合喷施。

第二步,至秧苗返青至分蘖期间施用分蘖肥,一般在移栽后7-10天完成,水稻分蘖肥一般以速效氮肥为主,底肥不足的适当增施,但切忌过量追肥,以防中后期过旺生长,贪青晚熟。一要提倡早施,确保促进早分蘖;二要提倡适量,对较好田块一般亩施尿素4~5公斤,瘠薄田块亩施尿素5~7公斤。施肥时抢晴施、浅水施、边施边薅,使土肥相混,提高肥效。力求全田长势一致,为后期丰产提供保障。

另外,如果施用除草剂过程中产生药害,还需及时采取第三步措施,以期解除或降低除草剂药害的蔓延危害。

备注:为了提高除草效果,克服不同除草剂杀草谱宽窄不同的缺陷,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除草剂经过科学的工艺流程复合成复配剂。其中:乙·苄是乙草胺+苄嘧磺隆复配剂,异丙·苄是异丙草胺+苄嘧磺隆复配剂,苯噻·苄是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复配剂,苄·丁·异丙是苄嘧磺隆+丁草胺+异丙草胺复配剂,丙噁·丁草胺是丙炔噁草酮•丁草胺复配剂。

试验结果分析:

水稻高产栽培是一项复杂系统的技术工程体系,涉及到栽培区的气候、土壤、灌溉水资源环境及水稻品种的选择、育苗方式、秧苗品质、插秧密度、肥料种类、肥料用量、施肥时期、水分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综合栽培措施。每个因素对最终产量的影响不尽相同。如何充分利用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通过改变品种,施以合理的栽培措施,达到稳产高产实属不易。

实际生产过程中,经过实施例1-6与对比例1-2比照:对比例是在水稻移栽后5-7田开始除草,除草完成后撒施或喷施返青分蘖肥,经过几次操作和可能产生的药害处理时间,平均要比实施例操作时间推迟10天左右,亩产一般在1100-1200斤左右。而实施例采用的是除草剂和丙森锌一次性混施,一次操作,达到了有药害解药害,没药害促壮苗、促早蘖目标,实现了除草、补锌、提苗、防病、控制药害产生的多重综合效果,良性循环,基本实现规避除草剂药害事故的发生。据实施例处理10天后田间考查,秧苗株高、根长、单株总根数、单株白根数、茎基宽、叶龄、单株分蘖数分别比对比例同指标平均增加3.11厘米(幅度2.62-4.60)、2.52厘米(幅度3.30-3.44)、11.10条(幅度8.90-12.00)、9.13条(幅度8.80-9.56)、0.33毫米(幅度0.29-0.44)、0.42片(幅度0.38-0.45)和0.94个(幅度0.87-1.12)。

同时提苗、返青、分蘖时间也将普遍比对比例传统分步操作提前10天左右,确保水稻的生育期黄金时间,达到稳产高产,平均增产幅度在10%左右,再结合品种选择、育苗方式、秧苗品质、插秧密度、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措施,平均亩产可达1400斤以上,实现高产稳产。同时本发明一次操作达到“除草、控害、提苗、防病”四效合一,相比多次操作的传统生产方式,节省了时间成本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