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发芽率统计和根长统计的实验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53128发布日期:2020-07-04 04:15阅读:713来源:国知局
用于发芽率统计和根长统计的实验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种子发芽率和根长统计实验中所用的实验辅助工具。



背景技术:

种子发芽率的统计数据和幼苗鲜重根长的测量数据是很多实验设计中包括的基础实验内容,比如种子与野生型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抗性差异、常规种子发芽率的数据信息等,都需要进行种子在培养基上的点种操作。后续幼苗阶段则需要对不同浓度梯度处理下的不同株系幼苗(实验中常用于野生型幼苗和转基因幼苗的对比)的根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论需要文字和图片两部分内容的支撑,所以不管是用于统计发芽率的种子排列还是用于根长统计的幼苗排列,都需要一个较为整齐美观的实验图片来完善实验内容。人为主观地判断点种和幼苗排列的位置会存在较大偏差,在不同区域的种子或幼苗界限不清晰,或者同一排(同一列)的种子或幼苗不在一条水平线(竖直线)上,直接影响发芽率的统计或根长的判断,同时也影响实验图片的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实验者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便之处,提供一种方便开展实验的发明工具,不仅便于实验者在实验中准确确定种子或幼苗的位置,获得高质量的实验数据,而且节省实验操作者的时间,有助于实验的高效开展。

其技术方案是:工具是双面复合型,正面包括带有中空层的底座、底座中空层、底座的中凹部分、卡放在底座中空层的插板,所述带有中空层的底座外轮廓为正方形,底座中空层外轮廓为长方形,底座的中凹部分为等距排列的四个用于固定培养皿的正圆形凹槽,卡放在底座中空层的插板外轮廓为l形。反面包括底座、底座上的定位点、带有刻度尺和方格线的透明底板、全透明底板,所述底座和底板外轮廓均为正方形。

上述工具中正面一侧,带有中空层的底座外部正方形轮廓边长为300mm,高度为18mm。底座中空层外轮廓为296mm×298mm的长方形,厚度为3mm。底座的中凹部分等距排列的四个正圆形半径为45mm,凹陷深度为5mm,各圆心距底座外轮廓的边缘75mm且可连成正方形,边长为150mm。卡放在底座中空层的插板为l形,长边外轮廓为296mm×298mm的长方形,厚度为2mm,短边外轮廓为296mm×5mm的长方形,厚度为7mm。卡放在底座中空层的插板共2种,插板上均等距分布着四种正圆形点种区域,半径为45mm,分别是:整区、二等分区、三等分区和四等分区。插板一上,整区分布着15列6行共90个空心圆点,10列6行共60个实心圆点,两相邻圆点的圆心行间距和列间距均为4mm;二等分区的两个区域内均分布着10列3行共30个空心圆点,10列2行共20个实心圆点,两相邻圆点的圆心行间距和列间距均为5mm;三等分区的三个区域内均分布着6列5行共30个空心圆点,5列4行共20个实心圆点,两相邻圆点的圆心行间距和列间距为4mm;四等分区的四个区域内均分布着6列5行共30个空心圆点,5列4行共20个实心圆点,两相邻圆点的圆心行间距和列间距均为3mm。插板二上,整区的空心圆点共3圈90个,实心圆点共2圈60个,最内圈半径为7.5mm,各圈半径以7.5mm逐级递增;二等分区的两个区域内均以半圆的形式分布着3圈共30个空心圆点,2圈共20个实心圆点,最内圈半径为15mm,各圈半径以7.5mm逐级递增;三等分区的三个区域内、四等分区的四个区域内均以扇形的形式分布着3圈共30个空心圆点,2圈共20个实心圆点,最内圈半径为15mm,各圈半径以7.5mm逐级递增。上述实心圆点和空心圆点半径均为1mm,且实心圆点行与空心圆点行或实心圆点圈与空心圆点圈交替出现。反面一侧,底座外部正方形轮廓边长为300mm,高度为18mm。底座上的定位点分布在四个角上为圆柱体,半径为5mm,高度为5mm。四个圆心距底座外轮廓边缘10mm且可连成正方形,边长为280mm。带有刻度尺和方格线的透明底板和全透明底板上有与定位点相适应的孔洞,半径为6mm。两个透明底板外轮廓均为正方形,边长为300mm,厚度为2mm。

上述工具的底座材料为亚克力板,具有可塑性高、透性好、承重强、自重轻、易清洗等特点,极大满足使用过程中的各项需求。插板材料为亚克力板,插板上印刻着四种作为点种参照的正圆形线和空心、实心圆点,均为黑色。透明底板的材料为亚克力板,这样可以保证底板足够透明,根据不同的拍照需求,底板可以叠加使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倒好培养基的培养皿中进行点种实验时,参照卡放在底座中空层的插板所划定的区域和参考点,就可以按照设定的实验需求选择不同区域(整区、二等分区、三等分区、四等分区)和不同数量(选择参照空心点与实心点分开使用或者全部使用)进行点种,确保种子排列整齐,利于获得高质量的图片,并且空心点和实心点的数量是固定的,便于实验数据的统计。同时底座的中凹部分的正圆形凹槽能够将培养皿牢牢固定,再通过调整l形插板短边一侧,使培养皿与插板上所划定的区域和参考点准确对应。在进行幼苗根长对比和统计时,根据不同需求放置底板,利用参考线较准确的把握每个株系幼苗的摆放位置,带有刻度尺和方格线的透明底板能够更为直观的把实验者的数据在实验汇报或者论文中展示出来。根据不同的拍照需要,可以单独使用任意一种底板,也可以叠加使用,为了使照片更加清晰,还可以在底座的中空层插入合适大小的带颜色卡纸(多为黑色)作为照片底色。

本发明在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根长统计实验中一方面可以准确的确定种子或幼苗的位置,另一方面可以节省实验操作者的时间,有助于实验的开展。考虑到实验的设计中,种子发芽率的数据和幼苗鲜重根长的数据是同一实验的基础部分,同时提供满足这两种实验操作的发明工具,便于实验者更高效的完成实验内容。

附图说明

附图1是工具正面底座的俯视图;

附图2是工具正面插板一的俯视图;

附图3是工具正面插板二的俯视图;

附图4是图1中的α-α剖面图;

附图5是图2中的β-β和图3中γ-γ的剖面图;

附图6是工具反面底座的俯视图;

附图7是工具反面带有刻度尺和方格线的透明底板的俯视图;

附图8是工具反面全透明底板的俯视图;

附图9是图6中的a-a剖面图;

附图10是图7中的b-b和图8中的c-c剖面图。

上图中:工具正面包括带有中空层的底座1、底座中空层2、底座的中凹部分3、卡放在底座中空层的插板一4、插板一上不同的点种区域5、6、7、8、卡放在底座中空层的插板二9、插板二上不同的点种区域10、11、12、13。工具反面包括底座14、底座上的定位点15、带有刻度尺和方格线的透明底板16、全透明底板1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发明正面所述带有中空层的底座1外轮廓为正方形,底座中空层2外轮廓为长方形,底座的中凹部分3外轮廓为正圆形,卡放在底座中空层的插板一4和卡放在底座中空层的插板二9外轮廓为l形。根据不同的点种要求,可以按照插板上的不同分区进行点种实验,插板一4上等距分布着四种不同的点种区域5、6、7、8,均为正圆形,插板二9上等距分布着四种不同的点种区域10、11、12、13,均为正圆形。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选择不同的点种区域。发明反面所述底座14为正方形,底座上的定位点15为四个固定在底座14四个角上的圆柱体。四边带有刻度尺和方格线的透明底板16、全透明底板17上都有四个与底座上的定位点15相匹配的孔洞,使用时将孔洞卡入圆柱体,用于固定。根据不同的拍照需求,可以更换带有刻度尺和方格线的透明底板16、全透明底板17,或二者同时使用。

参照附图1-5,上述工具正面一侧,带有中空层的底座1的外轮廓为正方形,其边长为300mm。底座中空层2的外轮廓为长方形,边长为296mm×298mm,厚度为3mm。底座的中凹部分3的外轮廓为正圆形,半径为45mm,深度为5mm,圆心距边缘75mm且可连成正方形,边长为150mm。卡放在底座中空层的插板一4和卡放在底座中空层的插板二9的外轮廓为l形,长边为296mm×298mm的长方形,厚度为2mm,短边为296mm×5mm的长方形,厚度为7mm。插板一4上等距分布的四种不同点种区域5,6,7,8,均为正圆形,半径为45mm。插板二9上等距分布着四种不同的点种区域10、11、12、13,均为正圆形,半径为45mm。各区域按照参考线居中排列着不同数量的圆点,半径为1mm,圆点分为实心和空心两种,且实心圆点行与空心圆点行或实心圆点圈与空心圆点圈交替出现,实验者可以根据实验设计,选择使用空心圆点参照、实心圆点参照或二者同时参照。

参照附图6-10,上述工具反面一侧,底座14的外轮廓为正方形,边长为300mm。底座上的定位点15为圆柱体,共四个,半径为5mm,高度为5mm。四个圆心距底座外轮廓边缘10mm且可连成正方形,边长为280mm。带有刻度尺和方格线的透明底板16、全透明底板17的外轮廓均为正方形,边长为300mm,厚度为2mm。两个透明底板16、17上都有与定位点15相适应的孔洞,半径为6mm。

上述工具的底座和插板的材料为亚克力板,有一定的可塑性便于实验操作,此外,其透性好、承重强、自重轻、易清洗等特点,极大的满足了使用过程中的各项需求。透明底板的材料为亚克力板,这样可以保证底板足够透明,然后根据不同的拍照需求,底板可以分开或叠加使用。

发明提到的正面底座上的正圆形凹槽可以用于放置半径为45mm的培养皿。

本发明在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根长统计实验中一方面可以准确的确定种子或幼苗的位置,另一方面可以节省实验操作者的时间,有助于实验的开展。考虑到实验的设计中,种子发芽率的数据和幼苗鲜重根长的数据是同一实验的基础部分,提供同时满足这两种实验操作的发明工具,便于实验者更高效的完成实验内容。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利用上述阐述的技术方案对本发明加以修改或将其修改为等同的技术方案。因此,依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进行的任何简单修改或等同置换,尽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