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稀土矿废弃地改良土壤及生态景观营造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286702发布日期:2019-04-03 03:37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稀土矿废弃地改良土壤及生态景观营造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稀土矿废弃地改良土壤及生态景观营造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的稀土矿废弃地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土壤改良环节和生态恢复环节。稀土矿废弃地的土壤改良方法主要采用化学方法,即通过添加石灰、普通有机肥或化肥补充植物所需的营养,然而,此法对酸性极强、沙化严重的稀土尾砂的土壤质地结构的改善作用极微,且不具长效性;通过添加石灰调节土壤ph,石灰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容易引发土壤板结现象;添加普通有机肥用量少,后续追肥管理缺失,导致对土壤质地改善效果不明显,不适用于肥力极低的稀土废弃地土壤,不具有可持续性;通过追施化肥维持植物生长,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在生态恢复治理方面,目前基本采用草本种植,通过单一的复绿模式实现山体绿色覆盖,草本种类多为本地常见杂草物种,如狗牙根、宽叶雀稗、马塘草、两耳草等,不涉及能持续改善土壤质地或能营造生态景观种植,稀土矿迹地生态恢复模式过于单一,导致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稀土矿废弃地改良土壤及生态景观营造的方法,以解决目前稀土矿废弃地治理方法中存在改善土壤质地效果不佳,不具有长效性进而可持续性,且生态恢复模式过于单一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稀土矿废弃地改良土壤及生态景观营造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土壤调理剂均匀施撒在稀土矿废弃地的地表,并与稀土矿废弃地的沙土混合,翻耕后放置2周以上,其中,所述土壤调理剂包括草木灰、豆粕有机肥、磷矿粉和沸石粉;

(2)在稀土矿废弃地种植豆科绿肥进行土壤培肥,所述豆科绿肥为白三叶、草木樨、紫花苜蓿中的至少一种;

(3)选用天然多孔吸附性材料,在稀土矿废弃地上布置田块生态滞留带,并在生态滞留带上种植豆科绿肥,用于可持续改善土壤地质;

(4)在田块上种植宿根花卉营造生态景观。

本发明的稀土矿废弃地生态修复方法包括稀土矿废弃地的土壤质地改良和生态景观营造两个阶段。本发明采用生态工法进行土壤质地改良,与化学方法相比,更贴近自然生态,不产生二次污染;利用适合稀土废弃地的豆科绿肥作物的自身丰富养分及适时的翻耕处理进行土壤改良,达到“小肥养大肥”的效果;且豆科绿肥根系发达,能够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及植被覆盖效果,用生态环保方式“一举三得”实现稀土废弃地综合治理。

白三叶无直立茎匍匐于地面,覆盖再生能力强,易形成草层;豆科绿肥根系发达,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据估计,豆科绿肥中的氮有2/3是从空气中来的;能较强富集和活化土壤养分,豆科绿肥碳氮比小,木质素含量低,矿化快,腐殖化系数较小;施用豆科绿肥能活化更新土壤有机质,改善有机质组成,使紧密结合态土壤腐殖质的数量增加,提高土壤供氮能力。

本发明基于稀土废弃地土壤砂化严重、保水保肥性差的特点,设置田块生态滞留带,可储存部分雨水、田块流失的营养肥等,再配合白三叶等豆科绿肥的根系作用,将此部分水分及营养还于土壤或供给作物生长所需,以达到循环利用的效果。

本发明为营造稀土废弃地生态景观,种植景观花卉,将土壤质地改良、植被重建、景观营造综合考虑,创造土地利用新价值,让稀土矿山废弃地焕发新美丽。

进一步地,所述土壤调理剂包括以下质量份的组分:草木灰25~30份、豆粕有机肥30~45份、磷矿粉5~10份和沸石粉15~20份。

草木灰是碱性肥料,能够中和酸性土壤,一般含钾(k2o)5%-10%,除含钾、磷外,还含有钙以及少量的镁、铁、硫、锌、锰、钼等营养元素。豆粕有机肥能够提供n元素,增强土壤团粒结构。磷矿粉提供p元素,且磷矿粉呈中性或微碱性,适合酸性土壤,磷矿粉施入土壤后,在酸性条件下,能逐渐转化成有效磷,为植物吸收利用。沸石粉能够有效调节土壤结构,且避免调理剂被雨水溶解和分解;具有良好的离子交换性和交换选择性,其含有丰富的氮、磷、钾有机质及矿化微量元素与超微量元素和有机活性物质,通过释放、转化、交换、置换活性酶,直接对农作物、植物与土壤提供全面直接和间接的养分,能提高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

通过上述配方调配的土壤调理剂能够对稀土废弃地土壤进行基础调理,以保证绿肥根瘤和根系形成需要较多的氮、磷、钾营养元素,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土壤调理剂的施加量为3~5kg/m2

进一步地,所述豆科绿肥为白三叶。

并非每种豆科绿肥均适合在稀土废弃地生长,如紫云英在土壤ph值为4.0~4.4时,根部的根瘤菌就会死亡。本发明选择适合稀土废弃地种植的豆科绿肥,如白三叶、草木樨或紫花苜蓿进行土壤培肥,优先选择白三叶。白三叶在稀土废弃地上发芽率最好,发芽率>90%;长势最好,植物盖度>95%;植物生物量最多,亩产>1700kg;其次选择草木樨及紫花苜蓿,长势较好;此类茎叶纤维、木质素含量低的植物,矿化快,更易分解,而白三叶草质鲜嫩,粗纤维含量低,细段容易分解。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的土壤培肥方法为:

(2a)整地:将稀土矿废弃地整平耙细;

(2b)种子的预处理及播种:选择9~10月进行白三叶的播种,将根瘤菌剂与种子混合搅拌2~3分钟后,按15~25g/m2的播撒量将种子播撒至表土1~2cm处,覆土后浇水;

(2c)绿肥的收割和翻压:选择在白三叶的盛花期至谢花期进行收割,翻压以作绿肥;

(2d)至少连续两年按照步骤(2a)~(2c)的方法进行土壤培肥。

进一步地,所述天然多孔吸附性材料为硅藻土。

进一步地,所述田块生态滞留带设有若干弯道,且弯道处设有用于收集田块流失的肥料的滞留回用池,且田块生态滞留带的坡度为1%~1.5%,让流失的水肥自然顺势流向滞留回用池,无需动力。

更进一步地,所述滞留回用池的规格为0.8×0.8×1m,材质为hdpe防渗膜。

进一步地,所述田块生态滞留带的截面呈u型结构,宽度为0.3~0.5m,深度为0.15~0.25m;开挖槽宽为0.3~0.5m,开挖深度为0.25~0.35m,开挖后采用天然多孔吸附性材料和废弃地原土混合,回填形成垫层,并在垫层上按照7.5~12g/m2的播撒量均匀播撒豆科绿肥种子,铺设园林无纺布并固定。

更进一步地,所述垫层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天然多孔吸附性材料40%~50%和废弃地原土50%~60%。

为进一步提高田块的保水、保肥效果,本发明设置田块生态滞留带。田块生态滞留带材料选用硅藻土,其为天然多孔吸附性矿物,硅藻土具有良好的报水保肥和缓释功能,可滞留一部分的雨水及收集易流失的氮、磷、钾肥;同时生态滞留带种植绿肥,可活化、吸收钾,生长过程产生大量的有机肥料供给花卉生长;同时提高地块绿肥产量,绿肥可持续改善土壤。

进一步地,所述宿根花卉包括柳叶马鞭草、黑心菊、药用百合、虞美人和天人菊;能够营造形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景观效益。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种植宿根花卉的方法为:

(4a)在田块开挖横截面为梯形的种植穴,在种植穴内铺设园林无纺布,并在种植穴底部施撒农林保水剂,回填基质土;

(4b)在种植穴上种植花卉的营养杯苗植株,花卉的种植密度为30~40株/m2,其中,田块内层种植柳叶马鞭草,田块的外围边缘条带种植黑心菊、药用百合、虞美人和天人菊,且田块内套种有白三叶;

(4c)种植完成后在地面覆盖枯草,浇水定根;

(4d)花卉生长初期保持表层0~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70%。

进一步地,所述种植穴的上口宽度为0.2~0.25m,下口宽度为0.15~0.2m。

所述农林保水剂选用高吸水树脂,无毒无害,反复释水、吸水,保证花卉生长前期的生长需水。

更进一步地,选择先锋植物芒萁或黑莎草的枯草进行覆盖,以避免白天土温骤然升高灼伤苗根,也可一定程度防止水分的大量蒸发,是花卉定根生长期的重要保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采用生态工法进行土壤质地改良,生态工法相比于化学方法,更贴近自然生态,不产生二次污染;利用适合稀土废弃地的豆科绿肥作物的自身丰富养分及适时的翻耕处理进行土壤改良,达到“小肥养大肥”的效果;且豆科绿肥根系发达,能够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起到很好的水土保持及植被覆盖效果,用生态环保方式“一举三得”实现稀土废弃地综合治理。

(2)本发明基于稀土废弃地土壤砂化严重、保水保肥性差的特点,设置田块生态滞留带,可储存部分雨水、田块流失的营养肥等,再配合白三叶等豆科绿肥的根系作用,将此部分水分及营养还于土壤或供给作物生长所需,以达到循环利用的效果。

(3)本发明为营造稀土废弃地生态景观,筛选并种植景观花卉,将土壤质地改良、植被重建、景观营造综合考虑,创造土地利用新价值,让稀土矿山废弃地焕发新美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田块生态滞留带的结构示意图,1-田块,2-田块生态滞留带,3-滞留回用池;

图2为本发明田块生态滞留带剖面结构图,2-田块生态滞留带,4-园林无纺布,5-垫层;

图3为本发明的种植穴的结构示意图,6-枯草覆盖层,7-园林无纺布;8-基质土;9-农林保水剂。

图4为实施例1营造的生态景观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一种稀土矿废弃地改良土壤及生态景观营造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土壤调理剂均匀施撒在稀土矿废弃地的地表,并与稀土矿废弃地的沙土混合,翻耕后放置2周以上,其中,所述土壤调理剂包括草木灰、豆粕有机肥、磷矿粉和沸石粉;

(2)在稀土矿废弃地种植豆科绿肥进行土壤培肥,所述豆科绿肥为白三叶、草木樨、紫花苜蓿中的至少一种;

(3)选用天然多孔吸附性材料,在稀土矿废弃地上布置田块生态滞留带,并在生态滞留带上种植豆科绿肥,用于可持续改善土壤地质;

(4)在田块上种植宿根花卉营造生态景观。

所述土壤调理剂包括以下质量份的组分:草木灰25~30份、豆粕有机肥30~45份、磷矿粉5~10份和沸石粉15~20份。

草木灰是碱性肥料,能够中和酸性土壤,一般含钾(k2o)5%-10%,除含钾、磷外,还含有钙以及少量的镁、铁、硫、锌、锰、钼等营养元素。豆粕有机肥能够提供n元素,增强土壤团粒结构。磷矿粉提供p元素,且磷矿粉呈中性或微碱性,适合酸性土壤,磷矿粉施入土壤后,在酸性条件下,能逐渐转化成有效磷,为植物吸收利用。沸石粉能够有效调节土壤结构,且避免调理剂被雨水溶解和分解;沸石具有良好的离子交换性和交换选择性,其含有丰富的氮、磷、钾有机质及矿化微量元素与超微量元素和有机活性物质,通过释放、转化、交换、置换活性酶,直接对农作物、植物与土壤提供全面直接和间接的养分,能提高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

通过上述配方调配的土壤调理剂能够对稀土废弃地土壤进行基础调理,以保证绿肥根瘤和根系形成需要较多的氮、磷、钾营养元素,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所述步骤(1)中,土壤调理剂的施加量为3~5kg/m2

所述豆科绿肥为白三叶。

本发明选择适合稀土废弃地种植的豆科绿肥,如白三叶、草木樨或紫花苜蓿进行土壤培肥,优先选择白三叶。白三叶在稀土废弃地上发芽率最好发芽率>90%、长势最好植物盖度>95%、植物生物量最多亩产>1700kg;其次选择草木樨及紫花苜蓿,长势较好;茎叶纤维、木质素含量低的植物,矿化快,更易分解,而白三叶草质鲜嫩,粗纤维含量低,细段容易分解。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的土壤培肥方法为:

(2a)整地:将稀土矿废弃地整平耙细;

(2b)种子的预处理及播种:选择9~10月进行白三叶的播种,将根瘤菌剂与种子混合搅拌2~3分钟后,按15~25g/m2的播撒量将种子播撒至表土1~2cm处,覆土后浇水;

(2c)绿肥的收割和翻压:选择在白三叶的盛花期至谢花期进行收割,翻压以作绿肥;

(2d)至少连续两年按照步骤(2a)~(2c)的方法进行土壤培肥。

所述田块生态滞留带设有若干弯道,且弯道处设有用于收集田块流失的肥料的滞留回用池,且田块生态滞留带的坡度为1%~1.5%,让流失的水肥自然顺势流向滞留回用池,无需动力;所述滞留回用池的规格为0.8×0.8×1m,材质为hdpe防渗膜。

所述田块生态滞留带的截面呈u型结构,宽度为0.3~0.5m,深度为0.15~0.25m;开挖槽宽为0.3~0.5m,开挖深度为0.25~0.35m,开挖后采用天然多孔吸附性材料和废弃地原土混合,回填形成垫层,并在垫层上按照7.5~12g/m2的播撒量均匀播撒豆科绿肥种子,铺设园林无纺布,并用u型钉每隔10m在上、中、底部均固定。

所述垫层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天然多孔吸附性材料40%~50%和废弃地原土50%~60%。所述天然多孔吸附性材料为硅藻土。

为进一步提高田块的保水、保肥效果,本发明设置田块生态滞留带。田块生态滞留带材料选用硅藻土,其为天然多孔吸附性矿物,硅藻土具有良好的报水保肥和缓释功能,可滞留一部分的雨水及收集易流失的氮、磷、钾肥;同时生态滞留带种植绿肥,可活化、吸收钾,生长过程产生大量的有机肥料供给花卉生长;同时提高地块绿肥产量,绿肥可持续改善土壤。

所述宿根花卉包括柳叶马鞭草、黑心菊、药用百合、虞美人和天人菊;能够营造形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景观效益。

所述步骤(4)中种植宿根花卉的方法为:

(4a)在田块开挖横截面为梯形的种植穴,在种植穴内铺设园林无纺布,并在种植穴底部施撒农林保水剂,回填基质土;

(4b)在种植穴上种植花卉的营养杯苗植株,花卉的种植密度为30~40株/m2,其中,田块内层种植柳叶马鞭草,田块的外围边缘条带种植黑心菊、药用百合、虞美人和天人菊,且田块内套种有白三叶;

(4c)种植完成后在地面覆盖枯草,浇水定根;

(4d)花卉生长初期保持表层0~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70%。

所述种植穴的上口宽度为0.2~0.25m,下口宽度为0.15~0.2m。

所述农林保水剂为高吸水树脂,无毒无害,反复释水、吸水,保证花卉生长前期的生长需水。

本发明可选择先锋植物芒萁或黑莎草的枯草进行覆盖,以避免白天土温骤然升高灼伤苗根,也可一定程度防止水分的大量蒸发,是花卉定根生长期的重要保障。

本发明的稀土矿废弃地生态修复方法包括稀土矿废弃地的土壤质地改良和生态景观营造两个阶段。本发明采用生态工法进行土壤质地改良,生态工法相比于化学方法,更贴近自然生态,不产生二次污染;利用适合稀土废弃地的豆科绿肥作物的自身丰富养分及适时的翻耕处理进行土壤改良,达到“小肥养大肥”的效果;且豆科绿肥根系发达,能够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起到很好的水土保持及植被覆盖效果,用生态环保方式“一举三得”实现稀土废弃地综合治理。

白三叶无直立茎匍匐于地面,覆盖再生能力强,易形成草层;豆科绿肥根系发达,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据估计,豆科绿肥中的氮有2/3是从空气中来的;能较强富集和活化土壤养分,豆科绿肥碳氮比小,木质素含量低,矿化快,腐殖化系数较小;施用豆科绿肥能活化更新土壤有机质,改善有机质组成,使紧密结合态土壤腐殖质的数量增加,提高土壤供氮能力。

本发明基于稀土废弃地土壤砂化严重、保水保肥性差的特点,设置生态滞留带,可储存部分雨水、田块流失的营养肥等,再配合白三叶等豆科绿肥的根系作用,将此部分水分及营养还于土壤或供给作物生长所需,以达到循环利用的效果。

一般稀土废弃地的治理及生态恢复基本以常见草本为主,如宽叶雀稗、马塘草、狗牙根、狼尾草,仅能起到植被覆盖的效果,对于废弃地的重建及再利用作用小。本发明为营造稀土废弃地生态景观,种植景观花卉,将土壤质地改良、植被重建、景观营造综合考虑,创造土地利用新价值,让稀土矿山废弃地焕发新美丽。

实施例1

本实施例针对山水林田湖草稀土矿山治理某标段进行改良土壤和生态景观营造。

一种稀土矿废弃地改良土壤及生态景观营造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配制土壤调理剂对土壤进行基础调理,以保证绿肥根瘤和根系形成需要较多的磷、钾营养。

①针对酸性极强ph为4~5砂质土,选用ph为7~8且充分炭化的草木灰(墨绿色,主要成分k2co3)进行中和,同时提供k元素。

②基肥选用有机质含量>45%的豆粕有机肥,提供n元素,同时增强土壤团粒结构。

③选用有效磷含量>33%磷矿粉提供p元素。

④选用密度2.3~2.6g/cm3的沸石粉来调节土壤结构,避免调理剂被淋溶和分解。

所述土壤调理剂包括以下质量份的组分:草木灰25~30份、豆粕有机肥30~45份、磷矿粉5~10份和沸石粉15~20份。

将土壤调理剂按3kg/m2的施加量均匀施撒在稀土矿废弃地的地表,并与稀土矿废弃地的沙土混合,翻耕至35~40cm深层土层,放置2周。

(2)在稀土矿废弃地种植白三叶进行土壤培肥:

①整地:将稀土矿废弃地整平耙细,有利于白三叶出苗;

②种子的预处理及播种:选择9~10月进行白三叶的播种,将根瘤菌剂与种子混合搅拌2~3分钟,使根瘤菌剂均匀附着在种子上,提高白三叶的固氮能力,按15g/m2的播撒量将种子播撒至表土1~2cm处,播种完成之后稍覆1cm土以避免根瘤菌剂受阳光直射,后浇足水保证种子发芽;

③绿肥的收割和翻压:选择在白三叶的盛花期至谢花期即5月前后进行收割翻压。过早翻压导致产量低,植株过分幼嫩,压青后分解过快,肥效短;翻压过迟,会导致绿肥植株老化,养分多转移到种子中,茎叶养分含量较低,而且茎叶碳氮比大,在土壤中不易分解,降低肥效。翻压方法为:将白三叶茎叶收割并切成8~10cm长,然后撒在地面或施在沟里,随后细翻埋入砂质土壤20~30cm深;根据稀土废弃地土壤贫瘠条件情况,亩施1500~2000公斤鲜苗才满足土壤养肥需要。

④连续两年按照步骤①~③的方法进行土壤培肥。

(3)选用硅藻土,在稀土矿废弃地上布置田块生态滞留带,并在田块生态滞留带上种植白三叶,用于可持续改善土壤地质;

如图1所示,田块生态滞留带2为密闭的区间,所述田块生态滞留带2设有若干弯道,且弯道处设有用于收集田块流失的肥料的滞留回用池3,且田块生态滞留带2的坡度为1%~1.5%,让流失的水肥自然顺势流向滞留回用池3,无需动力。;所述滞留回用池3的规格为0.8×0.8×1m,材质用hdpe防渗膜制作,用于收集地块流失的富含肥回用灌溉。

如图2所示,田块生态滞留带2的截面呈u型结构,宽度0.3~0.5m,深度0.15~0.25m;开挖宽度0.3~0.5m;开挖深度0.25~0.35m,开挖后,将按硅藻土40%~50%和废弃地原土50%~60%的质量比混合回填形成垫层5,并在垫层5上均匀撒播白三叶种子,播撒量为7.5~12g/m,后铺设绿色园林无纺布4,并用u型钉每隔10m在上、中、底部均固定。

白三叶按照(2)步骤进行收割,并翻耕作于田块1。

实践数据证明,白三叶在稀土废弃地上发芽率最好发芽率>90%、长势最好植物盖度>95%、植物生物量最多亩产>1700kg。

本实施例用生态工法改良土壤可减少肥力流失60%~70%,通过土壤调理及白三叶等豆科植物翻耕改良,每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45%,增加土壤全n>40%、有效p>15%、速效k>35%。白三叶在稀土废弃地上植物盖度>95%,白三叶匍匐茎节较多,扎根固定土壤表面,防止冲刷,有效阻止地面径流的形成,防止水土流失,并可涵养水源,隔热保墒,一年数据显示,夏季地表温度从最高50~55℃降至38~33℃,对稀土废弃地的景观营造起到关键作用。

本实施例的土壤阳离子交换率平均增大10%,说明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明显增强;同时田块下渗出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氨氮削减率在70%~80%,表明本发明生态滞留带具有收集流失水肥的效果。

(4)在田块上种植宿根花卉营造生态景观:

本实施例选择耐受性强、宿根花卉作物在田块种植营造生态景观,筛选适合稀土废弃地种植宿根花卉包括柳叶马鞭草、黑心菊、药用百合、虞美人、天人菊,其中柳叶马鞭草成株高度0.8~1.2m,黑心菊成株高度0.6~0.8cm、药用百合成株高度0.3~0.5m,虞美人成株高度0.4~0.5cm,天人菊成株高度0.3~0.5cm,景观营造依据株高依次种植形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景观效益。

①考虑田块内层大片种植柳叶马鞭草,外围边缘辅以条带黑心菊、药用百合、虞美人、天人菊点缀,均统一春季即3月种植以保证花期集中在5~8月形成生态景观;

②稀土废弃地立地条件相比较差,景观花卉选择带营养杯苗种植,花卉种植密度为30~40株/m2

③种植方法上区别普通挖穴植苗,本实施例需改造穴方可植苗,具体是:挖横截面为梯形的种植穴,如图3所示,种植穴的上口宽度均为0.20~0.25m,下口宽度均为0.15~0.2m,种植穴内铺设有园林无纺布7,底部撒厚度为0.02~0.03m的农林保水剂9,所述农林保水剂9为高吸水性树脂,回填基质土80.25~0.3m,基质土8按质量比30%~40%泥炭土与60%~70%废弃地原土混合,再种植营养杯苗植株,后将地块稍微整平。

④在田块内花卉中套种白三叶,按照5~8g/m2量撒播,以覆盖地表,持续给花卉提供养分;种植后地面覆盖一层0.03~0.05m厚枯草,选择芒萁或黑莎草的枯草进行覆盖,形成枯草覆盖层6,以避免白天土温骤然升高灼伤苗根,也可一定程度防止水分的大量蒸发,是花卉定根生长期的重要保障。种植后需马上浇水定根。

⑤生长初期每天保证花卉水分,保持0~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70%;若生长初期遇到炎热及暴晒天气,则需搭建遮阳网以防烈日的照射。

实践数据证明:本发明稀土废弃地改良土壤的豆科作物及景观作物存活率>90%,植被盖度>90%,形成的景观效果如图4所示。

最后所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