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温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7215发布日期:2018-11-13 19:51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升温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禽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家禽育雏阶段所使用的升温炉。



背景技术:

我们国家作为农业大国,养殖家禽是我国许多农户除开粮食种植的副业。大多数农户属于个体养殖,养殖规模和启动资金均有限,不可能投入大量的资金购置先进的育雏笼和自动化的育雏升温和保温设备,因此在家禽育雏期一般采用地养方式,普遍采用的是煤炉进行升温和保温。

目前市面上的煤炉有以下弊端:

(1)煤炉需要通过排烟管将燃烧产生的废气排出禽舍外,如果排烟管和禽舍墙体没有封堵严实,禽舍内温度容易散失,导致保温效果较差,对雏禽的前期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2)由于煤的燃烧速度较快,每隔1.5小时需要添加新煤,如果添加不及时将导致禽舍温度不恒定,也会对雏禽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3)煤炉的用煤量大,养殖员劳动强度大,养殖的成本高。

(4)如果煤炉容易导致煤气泄露,有发生煤气中毒事故的隐患,对养殖员本人和禽苗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升温快,无污染,成本低的升温炉。

为了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一种升温炉,包括炉体、供热管、鼓风机、电机和升温管;炉体的底部设有燃气炉,燃气炉的一侧连接的有燃气管,炉体的顶部设有若干供热管,供热管为单层或双层结构,供热管通过暖气罩与鼓风机的一侧连接,鼓风机上设有加压罩,升温管与加压罩连接,电机与鼓风机连接。

进一步的,供热管为双层结构时,炉体包括进气管、热管和集气罩;进气管均匀的分布在炉体的内壁,热管均匀的分布在炉体的内腔,集气罩设置在炉体内腔的顶部。

进一步的,供热管包括隔板和供热内管;供热内管套设在供热管内,隔板固定安装在供热管和供热内管之间,隔板的一端与炉体固定连接,隔板的两侧分别是进气腔和回流腔,进气腔与集气罩外侧连通,回流腔与集气罩内侧连通,进气腔和回流腔在供热管的尾部连通,供热内管的两端分别与炉体和集气罩的内部连通。

进一步的,供热管为单层结构时,炉体包括进气管和热管;进气管均匀的分布在炉体的内壁,热管均匀的分布在炉体的内腔。

进一步的,热管的一端申入集气罩内。

进一步的,热管远离供热管一端的长度,由炉体的内壁向炉体中心的方向依次缩短。

进一步的,加压罩的内径向远离鼓风机的方向缩小。

本实用新型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热管一方面可以流通更多的空气,帮助热量上升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保存部分温度,加速升温。

(2)进气管在鼓风机产生的负压下和热管一起吸入大量空气,热管的空气用于助燃,进气管的空气用于将热管和供热内管散发的热量带入进气腔和回流腔进行循环,避免热量过多的流失,同时也为集气罩内注入更多的空气,进一步的提高升温速度。

(3)多根供热管的结构,加速了炉体中热量的抽出,和升温管中热量的供应速度。

(4)加压罩利用内径的变化提高进入升温管的热气流速,提高整体高热距离,也避免空气流速低造成的局部温度聚集。

(5)整个机构采用天然气为能源,避免了煤气污染带来的危害,设备不产生任何烟尘,可以整体放入禽舍,完全利用其热能。同时相对于煤炉,可以也降低了劳动力的消耗,降低了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升温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升温炉炉体双层供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升温炉炉体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升温炉炉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升温炉炉体单层供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炉体;2、供热管;3、暖气罩;4、鼓风机;5、加压罩;6、升温管;7、燃气炉;8、燃气管;9、进气管;10、热管;11、进气腔;12、集气罩;13、回流腔;14、电机;15、隔板;16、供热内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应该清楚,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实用新型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该升温炉包括炉体1、供热管2、鼓风机4、电机14和升温管6;炉体1的底部设有燃气炉7,燃气炉7的一侧连接的有燃气管8,炉体1的顶部设有若干供热管2,供热管2双层结构,供热管2通过暖气罩3与鼓风机4的一侧连接,鼓风机4上设有加压罩5,升温管6与加压罩5连接,电机14与鼓风机4连接。升温炉运转的时候,燃气炉7燃烧来自燃气管8的天然气产生热量。在鼓风机4产生的负压下,炉体1中的热气通过多根供热管进入到暖气罩3,在经过鼓风机4上的加压罩5传到升温管6中,最终热量从升温管6的表面散发到禽舍中。加压罩5的内径向远离鼓风机4的方向缩小,热气在经过加压罩5后受到的单位面积的压力增大,热气的流速增大,提高供热效率。

炉体1包括进气管9、热管10和集气罩12,进气管9均匀的分布在炉体1的内壁,热管10均匀的分布在炉体1的内腔,集气罩12设置在炉体1内腔的顶部。在鼓风机4产生的负压下,空气从分别从进气管9和热管10被吸入,从燃气管8进入的天然气与空气在热管10中聚集燃热。炉体1中的热管10聚集在一起,一方面增加了垂直风道,提供了更多的空气,让天然气的燃烧更加充分;另一方面热管10聚集了热量,避免了热量的直接流失。

热管10的一端申入集气罩12内。进气管9的部分气体也流入到集气罩12,在热管10内没有燃烧完的天然气可以在集气罩12中再次燃烧。热管10远离供热管2一端的长度,由炉体1的内壁向炉体1中心的方向依次缩短。形成中心高四周低的炉体1内部结构,避免热管10影响到燃气炉的顶部混合燃烧空间。

供热管2包括隔板15和供热内管16,供热内管16套设在供热管2内,隔板15固定安装在供热管2和供热内管16之间,隔板15的一端与炉体1固定连接,隔板15的两侧分别是进气腔11和回流腔13,进气腔11与集气罩12外侧连通,回流腔13与集气罩12内侧连通,进气腔11和回流腔13在供热管2的尾部连通,供热内管16的两端分别与炉体1和集气罩12的内部连通。

进气管9的部分气体通过集气罩12与炉体1内壁形成的空间进入进气腔11,气体沿供热管2的方向一直流动,在供热管2的末端流入回流腔13,最终流入集气罩12内。在这个过程中,气体带走了集气罩12和供热内管16表面的温度,并最终将温度带回炉体1内,避免了炉体1的温度流失。同时,在气体流入集气罩12内后,进一步增加了炉体1内的空气,加剧天然气在炉体1内的燃烧,提供持续的热量。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供热管2为单层结构。炉体1包括进气管9和热管10,进气管9均匀的分布在炉体1的内壁,热管10均匀的分布在炉体1的内腔。

在此情况下,可以将炉体1也放入禽舍中,将供热管2的散热也充分利用到禽舍的升温中。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区别是,鼓风机4带出的热量不通过升温管6,直接吹入禽舍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