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钓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94242发布日期:2018-11-02 20:43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钓坠。



背景技术:

钓鱼用沉子用于坠拉鱼线,便于设置鱼钩在水域中的位置或水域中的高度。当使用钓漂时,还用于坠拉钓漂以使钓漂近似竖直。当使用海竿时,其作为配重以便于甩拉鱼线。

在钓鱼时,为了更快的使鱼察觉到鱼饵,通常采用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打窝,而鱼嗅到该气味时,便寻气味而来,增大了鱼发现鱼饵的概率,从而减少等待时间。

公开于2015年11月11日的中国专利文献CN204742280U公开了一种海竿打窝钓坠,包括钓鱼用钓线,在钓线底端设置钓钩,在所述钓线上由上至下穿有配重坠锁和开合结构的瓣式窝料仓,在配重坠锁的周围设有多个用于锁住窝料仓并使其处于闭合状态的锁栓,在所述钓线上位于所述窝料仓下方设有下限位点。由于打窝钓坠实现其打窝功能,其内部空间必须与水体相连,而在起钓挂有鱼的鱼钩时,其存在水体阻力并不利于快速将鱼提出水面,鱼脱钩的机会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功能钓坠, 用于提供钓线配重的同时实现打窝功能,以解决现有的打窝钓坠结构复杂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多功能钓坠,其外形为水滴形,在其轴线处设有用于穿设钓线的穿孔;其包括安装于一体时形成用于盛放打窝饵料的内空间的上坠体和下坠体,所述内空间通过斜向下设置的透水孔与外部连通。

优选的,在所述水滴形的最大直径处切分以形成所述上坠体和所述下坠体,在所述上坠体的下表面设有与所述轴线共轴的环形螺纹槽,在所述下坠体的上表面设有与所述螺纹槽配合的螺纹柱。

进一步的,所述螺纹槽的截面为U形。

优选的,沿所述轴线方向,所述透水孔设有多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采用水滴形的外形和斜向下设置的透水孔,在提钩时,多功能钓坠的阻力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钓坠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图1的前视图。

图4为沿图3中A-A线的剖面图。

图5为图1的俯视图。

图中,1为上坠体,11为穿孔一,12为螺纹槽,13为透水孔,2为下坠体,21为穿孔二,22为螺纹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以下实施例只是用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一种多功能钓坠,参见图1-5,其外形近似于水滴形,在其轴线处设有用于穿设钓线的穿孔(11,21);其包括安装于一体时形成用于盛放打窝饵料的内空间的上坠体1和下坠体2,在上坠体1内设有用于连通内空间与上坠体1表面的斜向下设置的透水孔13。在其它实施例中,透水孔13的出水口还可以设置在下坠体2的表面。

本实施例中,上坠体1和下坠体2的材质选用金属材料中的锡,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选择其它材料以兼顾上坠体1和下坠体2的重量与体积的均衡。在上坠体1的轴线方向上,透水孔13设置有四排,在上坠体1周线方向上,透水孔13设置有六列。

参见图4,上坠体1与下坠体2在水滴形的最大直径处切分为两半,在上坠体1的下表面设有与轴线共轴的环形螺纹槽12,在下坠体2的上表面设有与螺纹槽12配合的螺纹柱22。螺纹槽12的截面为U形(忽略螺纹形态后的形态),U形截面适于螺纹连接,同时又便于清理打窝饵料。在图4中,靠近上坠体1外表面的两个螺纹截面是螺纹槽12外环壁上的螺纹,靠近上坠体1轴线的两个螺纹截面是螺纹槽12内环壁上的螺纹。

本实施例中,当下坠体2安装于上坠体1时,螺纹柱22将螺纹槽12的下开口封闭,但螺纹槽12的空间并未填满,未填满的空间即前述用于盛放打窝饵料的内空间。

使用时,将钓线穿过穿孔一11和穿孔二21使多功能钓坠安装于钓线上,需要放置打窝饵料时,将下坠体2和上坠体1拧开,倒置上坠体1,将打窝饵料放置于螺纹槽12内,注意应留出空间以便于安装下坠体2。打窝饵料的直径应大于透水孔13的直径。然后将下坠体2拧到上坠体1上,内空间仅能通过透水孔13与外部连通。

当多功能钓坠进入水体中时,水从斜向下设置的透水孔13进入内空间;由于透水孔13设置有24个位置,故内空间内的大部分空气都能排出。当多功能钓坠拉出水体时,水从斜向下设置的透水孔13排出内空间。采用水滴形的外形,其流体阻力较小,采用斜向下调协的透水孔13,对水滴形的外形破坏最低。当透水孔13设置在上坠体1的表面时,内空间内的积水排出时间较其设在下坠体2的表面时间提前。而且在钓坠快速运动时,水滴形的最大半径处流速最大,压强最小,对内空间的水能够形成抽出效果。由于通常打窝时,对饵料的气味要求较高,除打窝饵料的数量不应过多外并无其它要求,所以,钓坠内的空间完全能够满足需要。

上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还可以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具体参数进行变更,形成多个具体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常见变化范围,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