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饲料鱼回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6360发布日期:2018-11-30 19:16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饲料鱼回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鱼类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饲料鱼回送装置。



背景技术:

在鱼池养殖中,如鳜鱼等一些肉食性养殖鱼类需要摄食活体鱼虾,一次性投放大量的活鱼虾往往会造成较多数量的活鱼虾四处逃散,主养鱼类难以捕食,特别是逃过了初次追捕的饲料鱼有较高的几率逐渐适应环境,更难捕捉,造成饲料鱼与主养鱼共存,并且饲料鱼越长越大、越攒越多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饲料鱼会干扰主养鱼的生活,并且增大水体负荷,比如增加溶解氧消耗、增加代谢产物排放等,增加主养鱼的发病几率,因此对主养鱼的生长造成负面影响,影响鱼池生产效率。

饲料鱼逃散时一般会直线运动,直至鱼池底部或池壁,然后沿池壁和池底游动,饲料鱼回送装置安装于池壁底部,饲料鱼一番奔逃之后,最终必定游入其中,在引导管的引导之下,从安放于主养鱼习惯的投喂点引导管出口出来,仍然未吃饱的主养鱼可以很方便的捕食,主养鱼在经过数天的习惯过程后,会形成饥饿时在出口处守候的习性,故能减少饲料鱼与主养鱼共生的机会,而且养殖者通过观察很容易判定主养鱼是否有摄食欲望,有利于投喂量的控制,更有助于提高养殖肉食性鱼类的经济效益。

目前市场上还没有此类装置或产品,类似的是传统渔具——鱼笼、虾笼。此类渔具一般用竹篾编制,外形轮廓类似老式热水瓶,口部是向内的漏斗形,漏斗中间的竹片游离,起到防逆行的作用,鱼笼尾部有一个盖,收货时打开盖,盖口朝下将笼内渔获物倒出即可。此类鱼笼不能用于肉食性鱼类养殖鱼池饲料鱼的回捕,因为一方面会误捕主养鱼,而且入笼的鱼损伤严重,造成无法承受的损失;另一方面,这种鱼笼需要每天捞起,采收渔获物,消耗大量劳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饲料鱼回送装置,可将逃散的饲料鱼引导至投喂点,供水中主养鱼类摄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饲料鱼回送装置,包括若干组串联相通的入鱼腔室、集鱼室和引导管,所述入鱼腔室与所述集鱼室的连接处布置有防逆行件,所述引导管的末端出口处布置有防逆行件。

进一步,所述防逆行件为锥形通道,所述锥形通道的侧面均匀布置有若干道开缝,各所述开缝平行于所述锥形通道的母线,各所述开缝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锥形通道小端开口的边缘。

进一步,所述入鱼腔室为锥形腔体,该锥形腔体的小端开口与所述集鱼室相通。

进一步,所述入鱼腔室为圆锥形腔室,所述防逆行件为与所述圆锥形腔室的小端开口处形状相匹配的圆锥通道。

进一步,所述入鱼腔室为棱锥形腔室,所述防逆行件为与所述棱锥形腔室的小端开口处形状相匹配的棱锥通道。

进一步,所述引导管的末端出口处布置的防逆行件为圆锥通道,该圆锥通道的大端开口与所述引导管的末端出口相连。

进一步,所述入鱼腔室与鱼塘相通的入口处布置有栅栏结构。

进一步,所述集鱼室包括尺寸较大的大开口和尺寸较小的小开口,所述大开口与所述入鱼腔室相通,所述小开口与所述引导管相通。

进一步,所述引导管为“Z”字型管,所述引导管的末端开口处低于水面。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将饲料鱼自动聚集收拢并引导至投喂点,比传统鱼笼回捕率高,并能防止主养鱼误入其中而受伤或死亡,且进入会送装置的饲料鱼会自动游回投喂点,再次被投喂,节省劳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防逆行件的主视图;

图3为圆锥通道的俯视图;

图4为棱锥通道的俯视图;

图5为圆锥形腔室的结构图;

图6为棱锥形腔室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饲料鱼回送装置,包括若干组串联相通的入鱼腔室2、集鱼室3和引导管4,饲料鱼从所述入鱼腔室2进入,再从所述引导管4的末端出口出来,主养鱼可在该出口处捕食,该出口处即为投喂点。所述引导管4可直接延伸至投喂点,也可在中途以连接一个三通管的方式与另一个引导管4合并,再经一个共同的导管延伸至投喂点。使用时将入鱼腔室2和集鱼室3放置于鱼池底部,且所述入鱼腔室2距离投喂点十米左右,入鱼腔室2的大端开口朝向投喂点,由此饲料鱼从投喂点游出后,如果没被主养鱼吃掉,则向前直线游动又可进入所述入鱼腔室2中。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入鱼腔室2和集鱼室3可视为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的数量可以为多个,而投喂点仅有一个,各所述引导管4均通向所述投喂点。

所述入鱼腔室2与所述集鱼室3的连接处、所述引导管4的末端出口处均布置有防逆行件5,可防止饲料鱼朝反方向游动。

所述防逆行件5为锥形通道,所述防逆行件5采用轻薄弹性材料制作,且材质透明,因此所述防逆行件5在防止饲料鱼反向游动的同时还可避免其受伤。所述锥形通道的侧面均匀布置有若干道开缝,本实施例中,所述开缝的数量六道。各所述开缝平行于所述锥形通道的母线,各所述开缝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锥形通道小端开口的边缘,各开缝的长度为母线长度的1/2~3/4。所述防逆行件5小端开口的尺寸小于饲料鱼的尺寸。因此,所述防逆行件5仅可使饲料鱼从锥形通道的大端开口游至小端开口,而不能反向游动。

所述入鱼腔室2为锥形腔体,所述入鱼腔室2可视为漏斗状结构,该锥形腔体的小端开口与所述集鱼室3相通。所述入鱼腔室2与鱼塘相通的入口处布置有栅栏结构,所述栅栏结构仅可供饲料鱼通过,而主养鱼无法通过。

本实施例中,所述入鱼腔室2为棱锥形腔室22,优选为四棱锥形腔室,所述防逆行件5为与所述棱锥形腔室22的小端开口处形状相匹配的棱锥通道52。所述栅栏结构为长方形形状,高度为长度的1/2~3/4,由等距离纵横交错的若干个小圆棒组成,各所述小圆棒的材质可为不锈钢。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为:所述入鱼腔室2为圆锥形腔室21,所述防逆行件5为与所述圆锥形腔室21的小端开口处形状相匹配的圆锥通道51。所述栅栏结构则为圆形形状。

所述集鱼室3包括大开口和小开口,所述大开口额尺寸比所述小开口的尺寸大,所述大开口与所述小开口之间通过瓶颈状结构过渡。所述大开口与所述入鱼腔室2相通,所述小开口与所述引导管4相通。集鱼室3为薄壁的圆管,管壁为格栅式或网式结构,管径与所述引导管4的管径相当,也可略小。所述大开口套在所述入鱼腔室2的小端开口处,所述引导管4的起始端开口套在所述小开口处。

所述引导管4为“Z”字型管,采用塑料软质材料制成,管身可弯折,但同时又能维持引导管4内部的圆柱形通道不瘪塌。所述引导管4的末端开口处低于水面,通常低于水面10-20公分。所述引导管4的末端出口处布置的防逆行件5为圆锥通道51,该圆锥通道51的大端开口与所述引导管4的末端出口相连,可防止饲料鱼从所述引导管4的末端出口处进入所述引导管4。通常还可在所述引导管4的末端出口处安装套头,用于固定该圆锥通道51。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通常,鱼池为方形,投喂点位于鱼池的一条边的中部,新投入鱼池的饲料鱼四处逃散,一部分会沿着鱼池边缘游动,一部分会向鱼池中部游动。投喂点的两侧分别放置一个装置主体,各入鱼腔室2的入口均朝向投喂点。与投喂点所在边相邻的两个边上分别放置有两个装置主体,其中一个入鱼腔室2的入口朝向投喂点所在边,另一个入鱼腔室2的入口背向投喂点所在边。上述各入鱼腔室2的开口方向均与其所在边平行。在鱼池的中部放置若干个装置主体,各入鱼腔室2的入口朝向投喂点。饲料鱼经上述各装置主体和引导管重新引导至投喂点,供主养鱼捕食。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