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甘薯小象甲诱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71584发布日期:2018-12-07 21:59阅读:64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甘薯小象甲诱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虫治虫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甘薯小象甲诱捕装置。



背景技术:

甘薯小象虫又称甘薯小象甲,在广东一年发生6~8代,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主要以成虫在田间甘薯小象甲和贮藏薯块中及茎、叶、土缝甘薯小象甲成虫等隐蔽处越冬;卵、幼虫和蛹也能在薯块中越冬。早春成虫先在过冬植物上完成1代,再转移到田间为害。成虫飞翔力弱,怕直射日光,有假死性。成虫:体长4.8-7.9毫米。

甘薯小象虫对甘薯等农作物的害处极大,然而传统的甘薯小象虫的捕捉消灭较为困难,使得甘薯等农作物损失较大,造成农民损失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甘薯小象甲诱捕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甘薯小象甲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瓶体、吊挂组件和诱虫笼;

所述瓶体内具有一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具有一瓶口,所述瓶口朝向所述上盖,所述上盖与所述瓶体可拆卸连接,且所述上盖设置于所述瓶口的上方,所述瓶体开设有通孔,且所述瓶体开设有排水孔,所述容置腔内容置有浸泡溶液,所述浸泡溶液的液面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排水孔与所述瓶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所述通孔与所述瓶体的底部之间大于所述排水孔与所述瓶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

所述吊挂组件一端与所述上盖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诱虫笼连接,所述诱虫笼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诱虫笼与所述瓶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排水孔与所述瓶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所述诱虫笼内设置有空腔,所述诱虫笼开设有若干透气孔,所述空腔与所述透气孔连通,所述诱虫笼内设置有诱虫芯。

进一步地,所述吊挂组件包括吊绳,所述吊绳的一端与所述上盖连接,所述吊绳的另一端与所述诱虫笼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吊挂组件包括吊杆和吊钩,所述吊杆的一端与所述上盖连接,所述吊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吊钩连接,所述诱虫笼上设置有挂环,所述吊钩穿设于所述挂环内。

进一步地,所述诱虫笼的外侧表面为弧形。

进一步地,所述诱虫笼的外侧表面为平滑曲面。

进一步地,还包括滤网,所述滤网设置有挂钩部,所述挂钩部挂设于所述瓶体的瓶口的边沿,所述滤网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浸泡溶液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诱虫笼内的诱虫芯发出的气味通过通孔散发至外部,吸引甘薯小象虫由通孔进入容置腔内,甘薯小象虫趴伏在诱虫笼上,随后掉落至容置腔内的浸泡溶液里,使得甘薯小象虫被浸泡溶液所浸没,进而使得甘薯小象虫被淹死,从而有效消除甘薯小象虫。此外,甘薯小象甲诱捕装置还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易于推广使用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甘薯小象甲诱捕装置的剖视图;

图2为另一个实施例的甘薯小象甲诱捕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甘薯小象甲诱捕装置10,包括上盖100、瓶体200、吊挂组件300和诱虫笼400。

所述瓶体200内具有一容置腔201,所述容置腔201具有一瓶口202,所述瓶口202朝向所述上盖100,所述上盖100与所述瓶体200可拆卸连接,且所述上盖100设置于所述瓶口202的上方,所述瓶体200开设有通孔203,且所述瓶体200开设有排水孔204,所述容置腔201内容置有浸泡溶液,所述浸泡溶液的液面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排水孔204与所述瓶体20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所述通孔203与所述瓶体200的底部之间大于所述排水孔204与所述瓶体20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

所述吊挂组件300一端与所述上盖10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诱虫笼400连接,所述诱虫笼400设置于所述容置腔201内,所述诱虫笼400与所述瓶体20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排水孔204与所述瓶体20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所述诱虫笼400内设置有空腔,所述诱虫笼400开设有若干透气孔401,所述空腔与所述透气孔401连通,所述诱虫笼400内设置有诱虫芯。

具体地,诱虫芯为含有昆虫信息素的橡胶管,该诱虫芯的气味通过诱虫笼400的透气孔401散发至容置腔201内,并由通孔203散发至外部,使得甘薯小象虫被诱虫芯的气味所吸引,进而从通孔203内进入容置腔201内,甘薯小象虫趴伏在诱虫笼400后容易掉落至浸泡溶液中,使得甘薯小象虫被浸泡溶液所浸没,进而使得甘薯小象虫被淹死,从而有效消除甘薯小象虫。

例如,该浸泡溶液为水。水无毒无害,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而甘薯小象虫掉落水中不易飞起,容易使得甘薯小象虫淹死在水中。

上盖100能够遮挡瓶口202,避免雨水进入瓶体200内,从而有效避免雨水浸湿诱虫笼400,避免导致诱虫笼400失效。瓶体200开设有排水孔204,当浸泡溶液的页面高度上升时,使得浸泡溶液从排水孔204排出,使得瓶体200内的浸泡溶液的高度能够保持在排水孔204以下,或者与排水孔204的高度平齐。

此外,所述通孔203与所述瓶体200的底部之间大于所述排水孔204与所述瓶体20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通孔203的高度大于排水孔204的高度,使得浸泡溶液不会淹没至通孔203,使得甘薯小象虫能够从通孔203进入容置腔201。

例如,所述排水孔204与所述瓶体20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瓶体200的高度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排水孔204开设在瓶体200的高度的三分之一处,这样,使得瓶体200内可以存储较多的浸泡溶液,此外,使得诱虫笼400能够具有较大的吊挂空间,有利于提高对甘薯小象虫的消除性能。

而诱虫笼400与所述瓶体20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排水孔204与所述瓶体20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诱虫笼400的高度大于排水孔204的高度,有效避免诱虫笼400被浸泡溶液所淹没,使得诱虫笼400能够散发气味。

为了使得甘薯小象虫易于进入容置腔201,而难以从容置腔201逃出外部,例如,所述通孔203的宽度由内至外逐渐增大,例如,所述通孔203的孔径由内至外逐渐增大,也就是说,通孔203的宽度由瓶体200的内侧一侧向外侧一侧逐渐增大,这样,由于通孔203靠外的一端的宽度较大,有利于甘薯小象虫进入容置腔201内,而当甘薯小象虫进入容置腔201内后,由于通孔203靠内的一端的宽度较小,导致甘薯小象虫难以从通孔203逃出至外部。

为了提高上盖100的排水效率,进一步避免雨水进入容置腔201内,例如,如图1所示,上盖100的外侧表面倾斜设置,例如,上盖100的外侧表面由远离所述瓶体200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瓶体200的一端逐渐朝向外侧倾斜,例如,上盖100的宽度由远离所述瓶体200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瓶体200的一端逐渐增大,本实施例中,上盖100的的外侧表面倾斜设置,有利于引导雨水朝向外侧流动,进而进一步避免雨水进入容置腔201内。

为了实现诱虫笼吊挂在容置腔内,进一步地,所述吊挂组件包括吊绳,所述吊绳的一端与所述上盖连接,所述吊绳的另一端与所述诱虫笼连接。这样,通过吊绳可以稳固地将诱虫笼吊挂,有效避免诱虫笼掉落。

为了实现诱虫笼400的更换,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再次参见图1,所述吊挂组件300包括吊杆310和吊钩320,所述吊杆310的一端与所述上盖100连接,所述吊杆310的另一端与所述吊钩320连接,所述诱虫笼400上设置有挂环410,所述吊钩320穿设于所述挂环410内。本实施例中,诱虫笼400通过挂环410吊挂在吊钩320上,使得诱虫笼400可以从吊钩320上取下,进而使得诱虫笼400可以更换,在长时间使用后,诱虫笼400的气味散发后,可对诱虫笼400进行更换。

为了使得趴伏在诱虫笼400的甘薯小象虫易于掉落至浸泡溶液,进一步地,所述诱虫笼400的外侧表面为弧形。例如,所述诱虫笼400的外侧表面为平滑曲面。例如,所述诱虫笼400的外侧表面设置为光滑曲面,例如,所述诱虫笼400为球形,这样,由于诱虫笼400的外侧表面较为光滑,且为曲面,使得甘薯小象虫不易附着在上面,进而使得甘薯小象虫易于掉落至浸泡溶液,进而有效消除甘薯小象虫。

为了使得掉落至浸泡溶液而被淹死的甘薯小象虫能够被清除,进一步地,还包括滤网,所述滤网设置有挂钩部,所述挂钩部挂设于所述瓶体的瓶口的边沿,所述滤网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浸泡溶液内。具体地,滤网设置于浸泡溶液内,当浸泡溶液内浸没的甘薯小象虫较多时,将上盖拆卸,随后将滤网取出,使得滤网能够将甘薯小象虫捞出,从而使得甘薯小象虫能够快速地被清除。

为了实现上盖100和瓶体200的可拆卸连接,例如,如图1所示,所述上盖100朝向所述瓶体200延伸设置连接部110,所述连接部110通过粘胶与瓶体200连接,例如,上盖100的材质为塑胶,瓶体200的材质为塑胶,塑胶制成的上盖100和瓶体200价格低廉,且不易氧化腐蚀,有效提高使用寿命,本实施中,甘薯小象甲诱捕装置10的上盖100和瓶体200可采用汽水塑料瓶制成,比如,1.5升或者2升的塑胶可乐瓶,将塑料瓶从中部切开,上部作为上盖100,而下部作为瓶体200,上盖100通过粘胶与瓶体200连接,从而制作出建议的甘薯小象甲诱捕装置10。因此,本实施例中,甘薯小象甲诱捕装置10还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易于推广使用的特点。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瓶体20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插接部220,每一所述插接部220开设有插接槽221,所述插接槽221的开口与所述瓶口202的朝向相同,所述上盖100朝向所述瓶体200延伸设置两个连接部110,每一所述连接部110插设于一所述插接槽221内,这样,通过将连接部110插入插接槽221内,即可实现上盖100安装在瓶体200上,并且将所述瓶口202封闭,避免雨水掉落至容置腔201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诱虫笼内的诱虫芯发出的气味通过通孔散发至外部,吸引甘薯小象虫由通孔进入容置腔内,甘薯小象虫趴伏在诱虫笼上,随后掉落至容置腔内的浸泡溶液里,使得甘薯小象虫被浸泡溶液所浸没,进而使得甘薯小象虫被淹死,从而有效消除甘薯小象虫。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