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肥小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3910发布日期:2018-11-30 19:00阅读:5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施肥小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民用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施肥小车。



背景技术:

肥料是指提供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一类物质,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之一。因此施肥对改良土壤肥力取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农村的小型农户对大型果树施肥时,通常是采用挖锄围绕每棵果树周围挖出一条槽,然后将化肥洒到槽内,最后再将通过挖锄将凹槽填平,如此是为了便于果树更好的吸收养分,并且防止雨天时将化肥冲走,导致果树不能更好的吸收养分。当时上述采用挖锄的工作方式,大大的增加了施肥人员的工作强度,并且工作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施肥机,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施肥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施肥小车包括电瓶、肥料储存箱、小车底盘、挖土装置、埋土装置、压土装置。所述电瓶安装在小车底盘上。所述小车底盘底面从车头到车尾依次安装挖土装置、运输管、埋土装置以及压土装置,其均设置于挖土装置工作时的直线路径上的小车底盘底面。所述挖土装置为尖头铁铲状,将其挖土装置通过可拆卸的安装方式安装于小车底盘底面的安装柱A上,所述挖土装置基于水平面向车体一侧倾斜,使挖出的泥土均堆积在凹槽的一侧。

所述运输管与底盘上方的肥料储存箱通过底盘上开有的通孔形成一个运输通道,所述肥料储存箱底部为漏斗状,如此便于肥料从运输通道抛洒到凹槽内。

所述埋土装置为一个圆弧板或方形板,其一端竖直安装在设置于小车底盘底面的安装柱B上,另一端向运输管方向延伸并靠近车体一侧,所述埋土装置所靠近的车体一侧与挖土装置基于水平面向车体一侧倾斜属于车体的同一侧,其目的在于使凹槽一侧堆积的土体通过埋土装置将土体推入凹槽内,将肥料埋在土体内。

所述压土装置包括滚轮和双耳型安装座,所述双耳型安装座安装于底盘底面的安装柱C上,滚轮通过轴承安装在双耳型安装座上,其滚轮宽度等于或略大于挖土装置所挖的凹槽宽度。进一步的,所述双耳型安装座通过轴承安装在安装柱C上,使得压土装置整体能够在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即便于小车转向。并且在所述双耳型安装座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并在该凹槽的竖直方向上的底盘上设置有一个通孔,该通孔内插入有一根圆柱状的限位件,并插入双耳型安装座的凹槽内,其作用在于,当小车做直线运动时,可将限位件从底盘的通孔内插入双耳型安装座的凹槽内,用于限制压土装置在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避免因为小车在做直线运动过程中,压土装置左右摆动,导致需要施肥人员用力抓住把手来防止小车左右摆动。

在所述小车的车头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板,轴通过轴承安装在两个安装板上,其轴的两端安装车轮,其轴上还安装有链轮或齿轮,链传动或齿轮传动带动小车运动,即通过电机带动小车向前运动。在所述小车上还设置有电瓶,用于提供能源。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柱A、安装柱B和安装柱C均设置有电动推杆,具体的,其电动推杆后座安装于小车底盘底面,电动推杆杆头上安装安装柱,以上三个安装柱与地面靠近的一端分安装挖土装置、埋土装置和压土装置,使得操作人员可以根据挖土装置、埋土装置和压土装置所需要工作的工作平面来调节以上装置与土体之间的距离。

同时在运输管上接有一根分管,其内径与运输管内径相同,该分管内设置有一个圆球,圆球直径略小于分管内径,圆球表面设置有密封橡胶,在分管外安装有一个电动推杆,其杆头与圆球相连接,使得电动推杆在运动时,能够带动圆球运动,并到达运输管内将运输管封闭,同时也可通过调节该电动推杆的行程来调节运输管内肥料下落的数量。

在所述小车的车尾两侧垂直向上安装有两根钢管,在两个钢管上且远离底盘的一端设置有两个向上倾斜的把手,其两个把手之间安装有一个操控面板,在所述操控面板上设置有控制各个电动推杆的旋钮以及控制电机转速的旋钮,通过旋钮调节电动推杆的行程,还设置有整个小车运动的电源开关。

所述电机通过旋钮来改变电阻的大小来控制电机的转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小车底盘底面从车头到车尾依次安装有挖土装置、运输管、埋土装置以及压土装置,实现了在施肥过程的挖土、施肥、埋土以及压土的一体化作业,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施肥人员采用传统技术时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并且大大的降低了施肥人员的劳动强度。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在挖土装置、埋土装置和压土装置上均设置有电动推杆,可通过电动推杆调节以上三个装置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大大的增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小车底盘底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小车底盘顶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压土装置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小车工作路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小车底盘、2.肥料储存箱、3.挖土装置、4.运输管、5.埋土装置、6.压土装置、7.安装柱A、8.双耳型安装座、9.滚轮、10.电动推杆、11.电瓶、12.钢管、13.把手、14安装板、15.车轮、16.轴、17.电机、18.齿轮或链轮、19.操控面板、20.凹槽、21.果树、22.限位件、23.安装柱B、24.安装柱C。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小车底盘1、肥料储存箱2、挖土装置3、运输管4、埋土装置5、压土装置6。所述小车底盘1底面从车头到车尾依次安装挖土装置3、运输管4、埋土装置5以及压土装置6,其均设置于挖土装置3工作时的直线路径上的小车底盘1底面。所述挖土装置3为尖头铁铲状,将其挖土装置3通过可拆卸的安装方式安装于车体下端的安装柱A7上,所述挖土装置3基于水平面向车体一侧倾斜,使挖出的泥土均堆积在凹槽20的一侧。

所述运输管4与小车底盘1上方的肥料储存箱2通过小车底盘1上开有的通孔形成一个运输通道,所述肥料储存箱2底部为漏斗状,如此便于肥料从运输通道抛洒到凹槽20内。

所述埋土装置5为一个圆弧板,其一端竖直安装在设置于小车底盘1下方的安装柱B23上,另一端向运输管4方向延伸并靠近车体一侧,所述埋土装置5所靠近的车体一侧与挖土装置3基于水平面向车体一侧倾斜属于车体的同一侧,其目的在于使凹槽20一侧堆积的土体通过埋土装置5将土体推入凹槽20内,将肥料埋在土体内。

所述压土装置6包括滚轮9和双耳型安装座8,所述双耳型安装座8安装于小车底盘1底面的安装柱C24上,滚轮9通过轴承安装在双耳型安装座8上,其滚轮9宽度等于或略大于挖土装置3所挖的凹槽20宽度。

在所述小车的车头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板14,轴16通过轴承安装在两个安装板14上,其轴16的两端安装车轮15,其轴16上还安装有齿轮或链轮18,通过链传动或齿轮传动带动小车运动,即通过电机带动链轮或齿轮运动,使小车向前运动。在所述小车上还设置有电瓶,用于提供能源。

具体的,施肥人员启动设置在操控面板19上电源开关后,小车通过电瓶11供电,电机带动17带动齿轮或链轮18转动,从而使轴16带动小车车轮15运动,施肥人员双手握住焊接在两个钢管12之间的把手13,小车匀速向前行驶,挖土装置3将挖出的泥土堆积在凹槽20的一侧,肥料通过运输管4洒到凹槽20内,进一步的,在所述运输管4上设置有1根分管,分管内设置有圆球,圆球表面设置有一层密封橡胶,其圆球的另一端与电动推杆10的杆头连接,从而在小车运动的过程中,可通过小车的行走速度调节电动推杆的行程,从而使得圆球伸入运输管4内部,达到限制肥料抛洒量的作用。埋土装置5将挖土装置3挖出的泥土重新推入洒满肥料的凹槽20中,泥土被推入凹槽20后,压土装置6对土体进行紧固。进一步的,在所述安装柱A7、安装柱B23和安装柱C24上均设置有电动推杆,小车在作业时,可通过以上三个电动推杆调节挖土装置3、埋土装置5和压土装置6与土体之间的距离。

以上所述挖土装置3、埋土装置5和压土装置6上均可采用电动推杆调节与土体之间的距离,还可以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所述安装柱A7、安装柱B23和安装柱C24均带有外螺纹,将以上三个安装柱穿过小车底盘1,在以上三个安装柱上且位于小车底盘1的底面与上表面分别安装有一个螺母,且由于挖土装置3、埋土装置5和压土装置6均是安装在安装柱7上的,因此可通过调节安装柱上的两个螺母来调节挖土装置3、埋土装置5和压土装置6与土体之间的距离。

再结合附图4和附图5对本实用新型做进行一步的说明;

具体的,通过本实用新型在每棵果树21之间挖一条凹槽20,即在每排果树21之间开挖一条凹槽20,在开挖时分为横排和竖排,从而避免了在转向时的施肥情况。因在转向时各部件之间的路径会出现偏差,会导致肥料洒到凹槽20以外或无法进行埋土。因此实用本装置只需进行横排挖土和竖排挖土就能实现挖土、施肥、埋土和压土的整体流程。

同时本实用新型在双耳型安装座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并在该凹槽的竖直方向上的小车底盘1上设置有一个通孔,该通孔内插入有一根圆柱状的限位件22,并插入双耳型安装座8的凹槽内,其作用在于,当小车做直线运动时,可将限位件22从小车底盘1的通孔内插入双耳型安装座8的凹槽内,用于限制压土装置6在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避免因为小车在做直线运动过程中,压土装置6左右摆动,导致需要施肥人员用力抓住把手来防止小车左右摆动。当施肥完成后,需将小车运输回库房时,只需将限位件22从凹槽内抽出,并调节电动推杆10的行程,使得压土装置6与车轮15在同一水平面上运动,并将挖土装置3和埋土装置5的电动推杆10的行程,避免其与地面接触。在通过电机17带动车轮15运动,从而施肥人员可轻松的将小车运输回库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