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架桥下的立体绿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49261发布日期:2019-04-09 21:01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架桥下的立体绿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城市绿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架桥下的立体绿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10亿辆,其中汽车2.17亿辆,而且正以飞快的速度继续增长。2017 年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新注册登记的机动车3352万辆,其中新注册登记汽车2813万辆,均创历史新高。

国内“堵城”已从一线城市逐渐蔓延到二、三线,城市高架桥大多依托原有道路建设,在扩大交通容量的同时,可节省用地,并且具备结构简单连续、施工便利快速等优势而被城市管理者广泛采用,成为在有限交通用地内解决拥堵的重要措施。

高架桥道路给城市交通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衍生出一定的桥下消极空间,给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例如,由于桥面的覆盖,使得高架桥下采光不良、雨水锐减,灰尘、噪声、振动,对桥下及周边环境、商业开发造成了很大影响。

当前,高架桥下的空间利用主要为道路交通和绿化。通过桥阴绿化,可以使高架桥带来的便利交通的同时,缓解其造成的城市环境恶化问题,现有的高架桥下的绿化方式主要采用绿地平面绿化、藤蔓类垂直绿化形式,但是,由于桥体遮盖引起的光照不足、雨水缺乏等环境问题,以及交通污染等,所用植物种类受到限制,给景观利用带来不利影响,并且,传统的绿化方式中,冬季落叶,植物层单薄,隔音差,将高架桥下空间用作同车道时,有炫光影响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架桥下的立体绿化装置,提高植物光照强度,突破传统桥阴绿地平面绿化、藤蔓类垂直绿化形式以及所用植物种类的限制,将高架桥下的立体灰色空间进行绿化,增加城市绿量,改善城市高架及周边环境的割裂状况,使其可达、可用,成为积极的公共空间;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为城市高架下空间利用提供可复制模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架桥下的立体绿化装置,其包括:

种植模块,包括:框架,竖直设置于所述高架桥外立面;若干种植槽,沿所述框架高度方向设置,形成若干层排列;每个种植槽内设置有隔板,隔板将种植槽内部空间分隔成上部种植区和下部储水区,种植区用于放置种植盆;隔板上设若干透水孔及一溢水孔;种植槽底部设排水孔,隔板上的溢水孔和种植槽底部排水孔之间由管道连接;

雨水处理装置,设置于所述高架桥下,其包括:蓄水池,设置于所述高架桥桥柱下或引桥低净空端;雨水收集管,其进口端设置于所述高架桥桥面,出口端连接至所述蓄水池;过滤器,通过管道连接所述蓄水池;贮水池,通过管道连接所述过滤器出口管道;

浇灌装置,包括:主输水管及其上支管;所述主输水管进口端连接至所述贮水池;所述支管设置于位于所述种植模块框架顶层的种植槽上方;若干喷头,设置于所述支管上,并对应位于种植槽上方。

优选地,所述一个喷头对应相邻的两个或三个种植槽。

又,所述各种植槽为一体结构,各种植槽之间相互连通。

进一步,所述种植模块中,相邻两层种植槽呈上下错位摆放。

优选地,所述的种植盆带有浸润棉线。

又,所述种植槽侧壁设有固定孔。

优选地,所述种植盆中装有栽培基质,所述栽培基质为高吸水性材料与轻型介质的混合物。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综合抗性指植物的耐阴、耐寒、耐干旱、耐污染能力。

本实用新型针对高架桥与城市的融合需求,从高架桥下绿化方式、立体绿化技术方面着手,发挥高架桥下的社会利用需求,创造积极的可持续利用的城市高架桥下公共空间,消除环境消极影响,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改善城市景观。

本实用新型改善了高架桥下的光照条件,将雨水资源化与模块式种植和浸润浇灌系统相结合,使立体绿化可持续利用,将立体绿化技术集成一体化,突破传统桥阴绿地平面绿化、藤蔓类垂直绿化形式和植物所用种类的限制,更充分的利用、开发桥下空间,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为城市高架下空间利用提供可复制模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利用本实用新型,可采用一体化模块种植方式,提高了植物光照强度,适应种植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利用本实用新型,可以对高架桥的立体灰色空间进行绿化,立面绿化与高架桥融为一体,增加城市绿量,提高高架桥下绿化景观质量,降低噪音,减少会车时的眩光现象,提高道路通行安全性,同时,改善了城市高架及周边环境的割裂状况,使高架桥与城市景观融合,使高架桥下及周边的景观环境可达、可用,成为积极的公共空间,将高架线从污染线转化成生态线、生命线,生态廊道。

本实用新型中,克服了滴灌堵塞问题,结合低碳节能、生态环保等理念,对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再利用,使雨水实现资源化,起到节水作用,且浇水快速、维护方便,维护成本较低,本实用新型获得的绿墙可保持5 年以上,生长5年后,绿化植物仍然全部存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种植模块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种植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种植槽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相邻两层种植槽上下错位摆放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雨水处理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参见图1-4,一种高架桥下的立体绿化装置,包括种植模块1、雨水处理装置2和浇灌装置3;所述种植模块1,包括,框架11,竖直设置于所述高架桥的外立面;若干种植槽12,沿所述框架12高度方向设置,形成若干层排列;每个种植槽12内设置有隔板121,隔板121将种植槽内部空间分隔成上部种植区和下部储水区,种植区用于放置种植盆;隔板121上设若干透水孔及一溢水孔122;种植槽12底部设排水孔,隔板121上的溢水孔和种植槽底部排水孔之间由管道124连接;

雨水处理装置2,设置于所述高架桥下,其包括:蓄水池22,设置于所述高架桥桥柱下或引桥低净空端;雨水收集管21,其进口端设置于所述高架桥桥面4,出口端连接至所述蓄水池22;过滤器23,通过管道连接所述蓄水池22;贮水池24,通过管道连接所述过滤器23出口管道;

浇灌装置3,包括:主输水管31及其上支管;所述主输水管31进口端连接至所述贮水池24;所述支管设置于位于所述种植模块框架11顶层的种植槽上方;若干喷头32,设置于所述支管上,并对应位于种植槽12 上方。

优选地,种植槽侧壁设有固定孔123;所述的种植盆带有浸润棉线,浸润棉线通过透水孔接入储水区。

进一步,相邻两层种植槽呈上下错位摆放,如图4。

本发明的立体绿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筛选绿植

选取生长缓慢、四季常绿,且综合抗性良好的品种作为绿化植物,本实施例中选取的绿化植物为野扇花、紫金牛、小叶蚊母、茶梅和‘哈勃' 南天竹;

2)模块化种植

在高架桥下,将选好的绿化植物种植于种植模块1中,形成立体绿墙,所用的栽培基质为高吸水性材料与轻型介质的混合物;高吸水性材料的添加量为混合物的2wt.%。

其中,所用的轻型介质中包括有机质66%、3号EM菌2%、珍珠岩 20%和椰丝10%,体积分数;所用的高吸水材料为:聚丙烯酸-高岭土型复合高吸水树脂;所述的有机质中,木屑:竹屑:草炭=40%:40%:20%,体积分数。

3)浇灌及雨水处理

对所述的立体绿墙采用浸润方式进行定时浇灌,并对绿化植物叶面定期喷水,冲洗绿墙植物叶面的灰尘;对高架桥面的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储存,用作高架桥下立体绿化和平面绿化的补充水,具体地:

雨水处理方法为:通过雨水收集管21将雨水收集至蓄水池22,之后通过过滤器23对雨水进行物理沉淀、弃流过滤,然后进行化学消毒,处理后的,进入贮水池24成为储蓄水,或直接用于绿墙的浇灌,或用于高架下其他绿地的浇灌,如图5所示。

浇灌方法:由位于种植模块1顶层种植槽12上方的喷头出水,浇灌水进入顶层种植槽12的储水空间,顶层种植槽12的储水空间充满水后,多余的水经溢流管道124向下依次溢流入其余层种植槽12。

由本实施例的种植模块形成的绿墙在生长5年后,绿化植物仍全部存活。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