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秧苗捆扎装置、插秧器、秧苗装载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59404发布日期:2019-02-15 19:41阅读:884来源:国知局
水稻秧苗捆扎装置、插秧器、秧苗装载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稻种植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水稻秧苗捆扎装置、插秧器、秧苗装载箱。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进行水稻的育苗研究时,通常是人工徒手将水稻秧苗插入田中,当田中水流较大时,水稻秧苗容易被冲散,进而影响育苗。此外,插秧时水稻秧苗间距不等,操作者需要在田中拉着装有秧苗的竹筐,竹筐拖泥带水不易拉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稻秧苗捆扎装置、插秧器、秧苗装载箱,用于方便对秧苗的育苗研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水稻秧苗捆扎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固定连接的插杆和夹持单元,在插杆的上部固定有横杆,夹持单元包括与插杆固连的、圆弧形的第一夹持板、与第一夹持板铰接连接的圆弧形的第二夹持板、设置在第一夹持板与第二夹持板之间的扭簧、设置在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内侧的捆扎弹簧,在扭簧的作用下第一、第二夹持板接触围成一个四周封闭的腔体。

进一步地,在插杆的外壁上可拆卸的安装有固定筒,在固定筒的侧壁上固定有固定块,固定块与第一夹持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在第一夹持板的一端固定有固定板,第一夹持板通过固定板与固定块固连;在第二夹持板的一端固定有活动板。

进一步地,在第一、第二夹持板的内侧还分别设有海绵,第一、第二夹持板接触后捆扎弹簧设置在两海绵之间。

插秧器,其特征是,所述插秧器为条形结构,在插秧器前后两端分别固定有把手,在插秧器的右侧面上设有安装腔,在插秧器的底部设有若干等间距设置的凹槽,在凹槽的左端铰接安装有托块,在托块与插秧器之间设有扭簧,在扭簧的作用下托块至于凹槽内;在安装腔内固定有与凹槽一一对应的阻挡单元,在托块上设有限位槽,横杆左端的下表面和左侧面与限位槽接触,横杆右端与阻挡单元接触。

进一步地,阻挡单元包括中空结构的锁止器、滑动设置在锁止器内的滑板、固定在滑板上的锁止杆、设置在滑板与锁止器内壁之间的锁止弹簧,锁止杆的底部设有倾斜面,倾斜面朝向插秧器的右侧,安装腔与凹槽之间通过贯通孔连通起来,在锁止弹簧的作用下锁止杆的下部穿过贯通孔后置于凹槽内,锁止杆的左侧面与横杆接触。

进一步地,还包括卸载单元,卸载单元包括转动安装在安装腔内的转轴、固定在转轴上的若干拉线,拉线的下端与对应的锁止杆固连。

秧苗装载箱,其特征是,所述秧苗装载箱为顶部敞口的中空结构,在秧苗装载箱的下部设有气囊,在秧苗装载箱的内腔中设有若干对支撑架,在支撑架的顶部设有安装槽,在安装槽内设有U形的垫子,插秧器两端的把手置于垫子内并与垫子接触。

进一步地,在秧苗装载箱的底部设有中空的底座,气囊为圆环形结构并固定在底座的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稻秧苗捆扎装置、插秧器、秧苗装载箱,可以方便实现对秧苗的捆扎,在进行插秧时可以一次完成对多组秧苗的插秧操作,插秧效率高;秧苗装载箱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进而方便秧苗的转移;插秧时,多组秧苗可以等间距插在泥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水稻秧苗捆扎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插杆的示意图;

图3为捆扎单元的示意图;

图4为插秧器的侧视图;

图5为插秧器与水稻秧苗捆扎装置的插杆的装配示意图之一;

图6为插秧器与水稻秧苗捆扎装置的插杆的装配示意图之二;

图7为操作插秧器使得水稻秧苗捆扎装置插入泥中的示意图;

图8为卸载单元的示意图;

图9为阻挡单元的示意图;

图10为秧苗装载箱的正视图;

图11为秧苗装载箱的俯视图;

图12为秧苗装载箱的仰视图;

图13为在田中移动秧苗装载箱时的示意图;

图14为支撑架的示意图;

图中:1插杆,11尖部,12横杆,13固定筒,14固定块,2第一夹持板,20凸起,21固定板,22第二夹持板,23活动板,24铰接轴,25扭簧,26捆扎弹簧,27海绵,28第一挡板,29第二挡板,3插秧器,31把手,32安装腔,33凹槽,34托块,341耳板,342手柄,35贯通孔,36锁止器,361锁止杆,362滑板,363锁止弹簧,364倾斜面,365转轴,366拉线,367旋钮,37限位槽,4水,41泥土,5秧苗装载箱,51底座,52气囊,53支撑架,531竖杆,54垫子,55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水稻秧苗捆扎装置、插秧器、秧苗装载箱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详细描述。

水稻秧苗捆扎装置:

如图1至图3所示,水稻秧苗捆扎装置包括插杆1和夹持单元,如图2所示,插杆1为金属杆或塑料杆,插杆为塑料件时应保证足够的结构强度。插杆的下部为尖部11,以方便轻松的将插杆插入泥中。在插杆的上部固定有横杆12,横杆可以与插杆一体制造,横杆的设置使得插杆呈“L”形结构。在插杆的外壁上固定有固定筒13,固定筒为圆筒状结构,固定筒可以为金属件或塑料件。固定筒与插杆之间可以焊接固定,也可以通过螺栓固定。在固定筒的外壁上设有固定块14,固定块与固定筒一体成型,固定块上背离固定筒的一面为安装面,该安装面为竖直面,在安装面上固定有夹持单元。

如图3所示,夹持单元包括第一夹持板2、第二夹持板22、铰接轴24、捆扎弹簧26和海绵27,第一夹持板2和第二夹持板22均为圆弧形结构,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对应的圆心角小于180度,在第一夹持板的右端固定有固定板21,固定板与第一夹持板可以一体成型。在第二夹持板的右端固定有活动板23,在第一、第二夹持板的右端还分别设有凸起20,两凸起之间通过铰接轴24铰接连接,在第一、第二夹持板之间还设有扭簧25,扭簧中部套在铰接轴上,扭簧的两端分别于第一、第二夹持板接触,这样在扭簧的作用下第一、第二夹持板围成一个四周封闭、上下开口的腔体。在第一、第二夹持板的内侧分别设有捆扎弹簧26,捆扎弹簧的两端与第一或第二夹持板的内壁固定连接。捆扎弹簧的螺距介于0.5-1mm之间。在第一、第二夹持板的内侧还分别设有海绵27,海绵的两端与第一、第二夹持板的内壁接触固定。自然状态下,海绵呈直线状,第一、第二夹持板接触后,两捆扎弹簧置于两海绵之间。在第一夹持板右端的内壁上固定有第一挡板28,在第一夹持板左端的内壁上固定有第二挡板29,在第二夹持板右端的内壁上也固定有第一挡板28,在第二夹持板左端的内壁上也固定有第二挡板29,第一、第二挡板均为橡胶件。捆扎秧苗时,捏住活动板,使得第一、第二夹持板分离,然后将秧苗放入捆扎弹簧、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的空间,然后松开活动板,此时在扭簧的作用下第一、第二夹持板再次接触,进而两捆扎弹簧将秧苗夹紧,当秧苗较多时,两捆扎弹簧外扩挤压海绵,海绵的设置对秧苗起到辅助夹持的作用。第一、第二挡板的设置,可以避免秧苗进入第一、第二夹持板之间的缝隙。捆扎弹簧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实现对秧苗的捆扎,另一方面其自身的弹性又能防止对秧苗造成伤害。海绵的设置,除了对秧苗进行夹紧外,其自身良好的吸水性还可以为水稻提供水分。

插秧时,将插杆插入泥中即可,此时秧苗的根部与泥土接触。为实现对插杆的插放,将插杆安装在插秧器上。

插秧器: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插秧器3为条形结构,在插秧器上部的两端分别固定有把手31,使用时,操作者手握把手,可以一个人操作,也可以两个人一块操作。在插秧器的右侧面设有安装腔32,在插秧器的底部设有若干等间距设置的凹槽33,凹槽与安装腔相互独立。在凹槽的左端铰接安装有托块34,托块为条形结构,在托块的顶部设有耳板341,托块通过耳板与插秧器铰接,在托块与插秧器之间设有扭簧,在扭簧的作用下托块置于凹槽33内。在托块上设有限位槽37,横杆的末端于限位槽接触配合。在托块上固定有手柄342,在安装腔与凹槽之间设有贯通孔35,通过贯通孔实现凹槽与安装腔的连通。在安装腔内固定有若干锁止器36,如图9所示,锁止器为中空结构,在锁止器的内腔中滑动安装有滑板362,在滑板上固定有锁止杆361,锁止杆的底部设有倾斜面364,在滑板与锁止器的内壁之间设有锁止弹簧363,在锁止弹簧的作用下锁止杆的下部穿过贯通孔后伸入到凹槽内,倾斜面朝向插秧器的右侧。在安装腔内转动安装有转轴365,转轴的一端穿过插秧器后伸出插秧器,如图6所示,在伸出插秧器的转轴末端固定有旋钮367,如图8所示,在转轴上固定有若干拉线366,拉线的上端与转轴外壁固连,拉线的下端与锁止杆的上部固连。转动转轴时,可以使得拉线缠绕在转轴上,进而驱使锁止杆上移。锁止器、滑板、锁止杆、锁止弹簧构成了阻挡单元,转轴、拉线构成了卸载单元。

使用时,将插杆的上部置于凹槽内,然后向托块所在的一侧移动插杆,旋转旋钮使得锁止杆提起,直至横杆的末端置于限位槽内。插杆在凹槽内移动的过程中,横杆与锁止杆底部的倾斜面接触,进而挤压锁止杆使其上移;当横杆越过锁止杆后,锁止杆在锁止弹簧的作用下下移,进而锁止杆的外壁与横杆接触以从右侧实现对横杆、插杆的限位,而限位槽与横杆左端的配合,可以从左侧和下侧实现对插杆的限位。这样在阻挡单元和托块的作用下,可以实现对插杆的夹持。横杆的下表面与限位槽接触,横杆的左端面与限位槽接触。

插秧时,如图7所示,操作者握住把手并下压,进而使得插杆的下部插入泥41中。此时,插杆下部置于泥中,第一、第二夹持板的下部则置于水4中。凹槽等间距设置,插杆又设置在凹槽内,这样可以实现等间距插秧。

在插秧前和插秧过程中,需要在田中转移插秧器和水稻秧苗捆扎装置,为此,将插秧器安装在秧苗装载箱中,在田中移动秧苗装载箱实现对秧苗的转移。插秧完成后,掰动手柄,可以将托块与横杆分离,进而实现对插杆的卸载。

秧苗装载箱:

如图10至图12所示,秧苗装载箱5为方形的中空结构且顶部敞口,在秧苗装载箱的底部固定有圆形的中空的底座51,在底座的外壁上固定有圆环形的气囊52,在秧苗装载箱的内侧设有若干对支撑架53,如图14所示,支撑架的顶部设有安装槽55,在安装槽内固定有U形的垫子54,垫子为柔性件,使用时,将插秧器两端的把手分别置于成对的支撑架上并与垫子接触,此时通过支撑架实现对插秧器的支撑和放置。在支撑架的底部设有竖杆531,支撑架通过竖杆固定在秧苗装载箱内。

如图13所示,使用时将气囊充满气,然后将秧苗装载箱放置在田中的水上,此时秧苗装载箱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向前推动秧苗装载箱即可实现对插秧器、水稻秧苗捆扎装置的转移运输。

使用时,水稻秧苗捆扎装置的插杆置于插秧器的凹槽内,并通过阻挡单元和托块实现对插杆的限位和固定,进而实现插秧器与水稻秧苗捆扎装置之间的装配。插秧器上的把手放置在秧苗装载箱上的支撑架上,进而实现插秧器与秧苗装载箱的装配。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稻秧苗捆扎装置、插秧器、秧苗装载箱,可以方便实现对秧苗的捆扎,在进行插秧时可以一次完成对多组秧苗的插秧操作,插秧效率高;秧苗装载箱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进而方便秧苗的转移;插秧时,多组秧苗可以等间距插在泥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