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田养龟鳖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50271发布日期:2019-04-09 21:07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稻田养龟鳖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养龟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稻田养龟鳖的结构。



背景技术:

稻田养鳖技术,一方面,稻田为鳖的生长提供了良好场所,使鳖生长发育快、增重率高,另一方面鳖又可为稻田疏松土壤和捕捉害虫,从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其中包括稻田的选择与准备,鳖苗的投放与饲养,日常管理与常见鳖病的防治等五个方面,鳖有用四肢掘穴和攀登的特性,因此防逃设施的建设是稻田养鳖的重要环节。

现有的稻田养鳖防逃设备,使用者在安装时不便于将其搬运至稻田,运输较为不便,降低了其实用性,且现有的稻田养鳖防逃设备,其在排水时,易造成龟鳖出逃,使养殖者造成损失,不便于广泛推广。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稻田养龟鳖的结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搬运的稻田养龟鳖的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稻田养龟鳖的结构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的底部的两侧通过合页铰接于所述第一隔板的顶部的两侧;两个套筒,两个所述套筒的背面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隔板的表面的两侧;两个套杆,两个所述套杆的表面设置于所述套筒的内部;挡框,所述挡框的两侧固定于两个所述套杆相对的一端之间;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表面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的内部;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背面固定于所述第一隔板的表面且位于所述挡框的正下方;卡紧装置,所述卡紧装置的背面固定于所述第一隔板的顶部的表面;插杆,所述插杆的顶部固定于所述第一隔板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卡紧装置包括卡框,所述卡框的背面与第一隔板的表面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卡框的内壁的两侧之间滑动连接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的顶部的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的顶端与卡框的内壁的顶部滑动连接,所述滑动板的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卡板,所述卡板的底部贯穿所述卡框且延伸至所述卡框的底部,所述卡板的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拉杆,所述卡板的背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卡块,两个所述连杆相对的一端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

优选的,所述第一隔板的两侧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稳定块,所述稳定块的内部贯穿有卡杆,所述卡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拉柄,所述第二隔板的表面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

优选的,所述卡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卡杆的表面且位于限位块与稳定块相对的一侧之间套设有第二弹簧。

优选的,所述卡杆的顶端贯穿所述固定块且延伸至所述固定块的内部,所述固定块的内部开设有与卡杆配合使用的卡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安装块,所述第二隔板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警示牌,所述第一隔板的两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踏板。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稻田养龟鳖的结构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稻田养龟鳖的结构,通过第一隔板、合页、第二隔板、稳定块、卡杆、拉柄、限位块、第二弹簧、和固定块的配合使用,能够在搬运时,将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进行折叠,以便于养殖户将其搬至稻田进行安装,为搬运提供了便利,且能够在使用时,将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进行竖直固定,提高其竖直高度,防止龟鳖出逃,通过套筒、套杆、挡框、过滤网、固定板和卡紧装置的配合使用,能够防止稻田的内水流出,保持稻田内的水充足,使龟鳖稳定成长,且排水时,方便取下挡框,操作简单,使水通过过滤网进行排出,通过过滤网的使用,能够防止在排水时,龟鳖出逃,使养殖者造成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稻田养龟鳖的结构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稻田养龟鳖的结构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套筒和套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卡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卡紧装置的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第一隔板,2、合页,3、第二隔板,4、套筒,5、套杆,6、挡框,7、过滤网,8、固定板,9、卡紧装置,91、卡框,92、滑动板,93、连杆,94、第一弹簧,95、卡板,96、拉杆,97、卡块,10、插杆,11、稳定块,12、卡杆,13、拉柄,14、限位块,15、第二弹簧,16、固定块,17、安装块,18、警示牌,19、踏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图4和图5,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稻田养龟鳖的结构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套筒和套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卡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卡紧装置的侧面的结构示意图。稻田养龟鳖的结构包括:第一隔板1;第二隔板3,所述第二隔板3的底部的两侧通过合页2铰接于所述第一隔板1的顶部的两侧;第一隔板1的顶部和第二隔板3的底部设置有密封垫,两个套筒4,两个所述套筒4的背面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隔板1的表面的两侧;套筒4为中空结构,两个套杆5,两个所述套杆5的表面设置于所述套筒4的内部;挡框6,所述挡框6的两侧固定于两个所述套杆5相对的一端之间;挡框6的背面设置有密封垫,过滤网7,所述过滤网7的表面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1的内部;固定板8,所述固定板8的背面固定于所述第一隔板1的表面且位于所述挡框6的正下方;卡紧装置9,所述卡紧装置9的背面固定于所述第一隔板1的顶部的表面;插杆10,所述插杆10的顶部固定于所述第一隔板1的底部。

所述卡紧装置9包括卡框91,所述卡框91的背面与第一隔板1的表面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卡框91的内壁的两侧之间滑动连接有滑动板92,所述滑动板92的顶部的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连杆93,所述连杆93的顶端与卡框91的内壁的顶部滑动连接,所述滑动板92的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卡板95,所述卡板95的底部贯穿所述卡框91且延伸至所述卡框91的底部,所述卡板95的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拉杆96,所述卡板95的背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卡块97,两个所述连杆93相对的一端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94。

所述第一隔板1的两侧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稳定块11,所述稳定块11的内部贯穿有卡杆12,所述卡杆1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拉柄13,所述第二隔板3的表面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6。

所述卡杆1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4,所述卡杆12的表面且位于限位块14与稳定块11相对的一侧之间套设有第二弹簧15。

所述卡杆12的顶端贯穿所述固定块16且延伸至所述固定块16的内部,所述固定块16的内部开设有与卡杆12配合使用的卡槽,对卡杆12进行固定。

所述第一隔板1和第二隔板3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安装块17,所述第二隔板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警示牌18,警示牌18为荧光牌,所述第一隔板1的两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踏板19,便于使用者施力,将插杆10插入地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稻田养龟鳖的结构的工作原理如下:

将第一隔板1和第二隔板3呈竖直状态,使卡杆12的顶端位于固定块16内部开设的卡槽内,通过第二弹簧15的弹力,对卡杆12进行固定,从而实现对第一隔板1和第二隔板3之间的固定,将套杆5插入至套筒4内,使挡框6挡住过滤网7,通过第一弹簧94的弹力挤压连杆93,连杆93通过滑动板92挤压卡板95,卡板95挤压卡块97,卡板95对挡框6的表面进行固定连接,通过卡块97和固定板8对挡框6的顶部和底部之间进行,提高挡框6的稳定性,防止水流出,且在排水时,便于取下挡框6操作方便,使用者脚踩踏板19将插杆10插入地面,即可对装置进行安装,通过警示牌18能够对路人进行警示,在对结构进行搬运时,通过拉柄13拉动卡杆12,使卡杆12远离固定块16,将第一隔板1和第二隔板3进行折叠,通过安装块17紧固,便于对其进行搬运。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稻田养龟鳖的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稻田养龟鳖的结构,通过第一隔板1、合页2、第二隔板3、稳定块11、卡杆12、拉柄13、限位块14、第二弹簧15、和固定块16的配合使用,能够在搬运时,将第一隔板1和第二隔板3进行折叠,以便于养殖户将其搬至稻田进行安装,为搬运提供了便利,且能够在使用时,将第一隔板1和第二隔板3进行竖直固定,提高其竖直高度,防止龟鳖出逃,通过套筒4、套杆5、挡框6、过滤网7、固定板8和卡紧装置9的配合使用,能够防止稻田的内水流出,保持稻田内的水充足,使龟鳖稳定成长,且排水时,方便取下挡框6,操作简单,使水通过过滤网7进行排出,通过过滤网7的使用,能够防止在排水时,龟鳖出逃,使养殖者造成损失。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