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镂空漂尾的浮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34372发布日期:2019-03-19 20:38阅读:5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镂空漂尾的浮漂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钓鱼用具,具体为一种带镂空漂尾,可更清晰观察浮漂动作的浮漂。



背景技术:

浮漂是钓鱼时所需的必备工具之一。在钓鱼的过程中,钓鱼者一般只能根据浮漂漂尾的上下波动情况来判断鱼咬鱼钩上饵料的情况,浮漂在钓鱼的过程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钓鱼的过程中,当鱼咬住鱼饵或钓钩后,鱼运动时,会通过鱼线牵动浮在水面的漂尾产生适当的下沉或上浮动作,钓鱼者就是通过浮漂漂尾的此下沉或上浮动作从而判断是否有鱼咬钩,漂尾是钓鱼者的第二只眼,因此,能否清楚的观察到浮漂的下沉或上浮动作就变得尤为重要。为了能清楚观察浮漂动作,普通浮标都是在较细的漂尾(浮于水中时处于上面的一截)交替涂有不同颜色的漂目,通过浮于水面上的漂尾部分的颜色改变来判断浮漂下沉或上浮动作,此种浮漂因为漂尾较细而灵敏度较高,然而,也正因为浮尾过细而导致钓鱼者需要非常好的视力才能看清浮漂动作,当有风或是流水区域时,则更难通过较细的漂尾而看清浮漂动作,为了更清楚的观察浮漂动作,还有一部分浮漂将其露于水面之上的一截(大约整个漂尾的三分之一左右长度)设计得较粗,此种粗尾浮漂虽然相对于细尾浮漂更容易观察浮漂动作,但是又因为采用了一截较粗的漂尾,导致其重量增加,浮漂的灵敏度降低,同时,较粗的漂尾在有风时也会导致其受风力的作用面积增大,容易因风吹而左右摆动,在水中的稳定性降低,且规则的圆柱体形状在晴朗的天气因反光而易存在视觉盲区,导致钓鱼者根本看不清甚至看不到浮漂,严重影响钓鱼者观察浮漂动作,精确了解鱼的咬饵情况并及时收杆上鱼,导致钓鱼者的渔获大大减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带镂空漂尾,可更清晰观察浮漂动作的浮漂,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带镂空漂尾的浮漂,包括依次连接的漂尾、漂身、漂脚,所述的漂尾由细直径的细段以及粗直径的粗段一体成型而成,细段的一端与漂身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漂尾的粗段开有横向贯穿漂尾的镂空孔洞,所述镂空孔洞的数量为一个或是呈直线竖向排列的多个。

对于本实用新型,当漂尾粗段所开镂空孔洞的数量为一个时,镂空孔洞从粗段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对于本实用新型,所述漂尾粗段所开的镂空孔洞,从漂尾的一侧贯穿至另一侧,或是前后、左右均贯穿的“十字形”。

对于本实用新型,所述漂尾粗段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正多边形。

有益效果:1、露于水面的粗段直径较粗,能更清楚地观察浮漂动作;2、粗段采用镂空状,能减轻漂尾重量,提高浮漂的灵敏度;3、粗段采用镂空状,既能减小风吹在漂尾上的作用力面积,又能使风能从镂空处吹过,有效减小风对浮漂漂尾的作用力,使得有风时浮漂在水中的稳定性得到大大提高,同时,根据视觉原理,虽然漂尾被镂空成多个部份,但远远看去还是一个整根的漂尾,增加了可视面积;4、漂尾为非规则形状,避免了晴朗天气因反光产生的视觉盲区;5、能让钓鱼者更清楚的观察浮漂动作,精准的掌握鱼的咬饵情况并及时提杆,提高渔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图中:1-漂身,2-漂脚,3-细段,4-粗段,5-镂空孔洞,6-贯穿漂尾左右两侧的镂空孔洞。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附图1、2所示,一种带镂空漂尾的浮漂,包括依次连接的漂尾、漂身1、漂脚2,所述的漂尾由细直径的细段3以及粗直径的粗段4一体成型而成(细直径与粗直径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细段的细直径为普通浮漂漂尾的直径,粗段的粗直径一般为细段细直径的三倍左右,使得粗段比细段更粗,既易于观察浮漂动作,又便于镂空加工),细段的一端与漂身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漂尾的粗段开有横向贯穿漂尾的镂空孔洞5(附图中所示为前后横向贯穿)。

在具体实施时:

1、一般情况下,漂尾粗段的横截面为普通的圆形(附图中所示),为适合各种不同的垂钓环境,漂尾粗段的横截面也可以制造成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等各种正多边形的形状。无论漂尾为何种形状,则镂空孔洞均从一侧穿过漂尾中心线贯穿至另一侧。

2、漂尾粗端所设置的镂空孔洞的数量为一个,也可以设置成呈直线竖向排列的多个(附图1中所示为竖向排列的三个):每个镂空孔洞从漂尾的一侧贯穿至另一侧,当镂空孔洞的数量为一个时,则该镂空孔洞从粗端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形成一个较长条形的镂空孔洞(相当于把附图1中的三个镂空孔洞连成一个镂空孔洞)。

3、本浮漂漂尾粗段所开的镂空孔洞,除了从漂尾的一侧贯穿至另一侧的常规形式外(如附图1、2中的前后两侧贯穿),还可以设计成“十字形” 的贯穿方式:即在附图1、2中所示前后两侧贯穿的基础上,另外再在相同的位置开贯穿漂尾左右两侧的镂空孔洞6(如附图2中横向虚线所示),使左右两侧的镂空孔洞与前后两侧的镂空孔洞形成“十字形”交叉。

4、在实际生产时,还可以将漂尾的粗段镂空成空心状筒体,并在空心状筒体的四周穿若干个小孔。同时,漂尾还可以被镂空成U形,或是镂空成多个分枝的漂尾(如耙形状,三根柱子状)。

使用时,按本实用新型浮漂按普通浮漂的连接方式与鱼线连接即可。在使用的过程中:1、露于水面的粗段直径相比于普通浮漂漂尾的直径较粗,增加了漂尾的视觉面,使得钓鱼都更清楚地观察浮漂在水面的动作;2、相比于现有的漂尾上端较粗的浮漂,本浮漂的粗段采用镂空状,在增加视觉面的同时,又降低了漂尾的重量,使得浮漂的灵敏度更高;3、现有的粗尾浮漂受风的影响较大,易在水中产生摆动,而本实用新型漂尾的粗段采用镂空状,当有风吹过时,风能从镂空孔洞处穿过漂尾,如此既能减小风吹在漂尾上的作用力面积,又能减小风对浮漂漂尾的作用力,使得有风时浮漂在水中的稳定性得到大大提高;4、漂尾为非规则形状,避免了晴朗天气因反光产生的视觉盲区;5、能让钓鱼者更清楚的观察浮漂动作,精准的掌握鱼的咬饵情况并及时提杆,提高渔获。对于本浮漂,根据视觉原理,虽然漂尾被镂空成多个部份,但远远看去还是一个整根的漂尾,增加了可视面积,因此,漂尾被镂空并不会影响视觉面积的减小从而降低视觉效果。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