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液式蟾酥采集器及蟾酥采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47524发布日期:2019-05-24 20:44阅读:1148来源:国知局
吸液式蟾酥采集器及蟾酥采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蟾酥采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液式蟾酥采集器及蟾酥采集系统。



背景技术:

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耳后腺和皮肤腺的干燥分泌物,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我国对于蟾酥的临床使用可追溯到东汉末年,唐代《药性本草》中称之为“蟾蜍眉脂”,《日华子本草》中称之为“蟾蜍眉酥”,至《本草衍义》始称之为蟾酥。随着国内外对蟾酥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其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也日益清晰。蟾酥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供不应求,价格不断攀升。

目前,在蟾酥的主产区,蟾酥全部是采集于蟾蜍的耳后腺。如果对皮肤腺进行蟾酥采集,会造成较多的伤口,蟾蜍恢复慢,且容易感染死亡,不利于蟾蜍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就采酥工具而言,古代多用竹刀进行蟾酥的采集,到现代蟾酥的采集有专门的工具如牛角或金属刮刀。实地调研中,采集者使用铝制或铜制采酥夹进行蟾酥的采集,忌用铁器,因为蟾酥中含有大量的酸性物质,以免鲜浆与铁器起化学反应变黑,影响蟾酥的质量。在采集中,采集者左手捉住蟾蜍,大拇指按住蟾蜍的背部,四指握住蟾蜍的腹部,右手拿着采酥夹,听到夹子对口声音时,蟾酥即喷射到蟾酥夹的内壁上。待夹内的鲜浆充满,用小竹片刮出,放到瓷器内待加工。

这种使用采酥夹的采酥方式要求采酥者有丰富的采集经验,用夹子挤浆时,动作要快,达到轻重适宜,使力轻了挤不净浆,使力重了耳后出血,造成蟾蜍伤口感染甚至死亡。而且采酥夹三面开口,在挤浆时蟾酥很容易溅射到夹子外面,如果溅到采集者皮肤或眼睛上会伤害采集者,且降低采集率。另外,因为采酥夹需要一手掌握,容量较小,通常采集几十只蟾蜍就会装满。

有人提出过用针刺入蟾蜍耳后腺中抽取蟾酥,但是这种方法对腺体伤害较大,不具有可持续性,且蟾酥黏稠,针管较细,很容易堵塞针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吸液式蟾酥采集器和使用该吸液式蟾酥采集器的蟾酥采集系统。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的采酥夹不易操作,容易挤不净浆或伤害蟾蜍,容易溅到夹子外面,且容量较小,效率较低。而现有针刺抽取蟾酥的方式会伤害耳后腺,且针管易堵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中,技术方案为一种吸液式蟾酥采集器,包括吸液头、采集器主体和负压装置,采集器主体的一端与吸液头连接,另一端与负压装置连接,其中,采集器主体为管状,包括靠近吸液头的收集区和靠近负压装置的隔离区,收集区下方开口且可拆卸地安装有向下凸出的收集容器;吸液头一端为吸液端,另一端为连接端,吸液端具有椭圆形开口且所述开口具有格栅,所述吸液端开口的大小为长轴3-5cm且短轴1-3cm,连接端具有开口并与收集区远离隔离区的一端连接;负压装置通过吸气管与隔离区远离收集区的一端连接。

优选地,收集容器的宽度与采集器主体的直径相等,长度方向与采集器主体的纵轴方向一致,且收集容器在长度方向上的底面为光滑曲面。

优选地,在收集区与隔离区的交界处以及隔离区内的管壁上设有环状挡板。

具体而言,吸液头和采集器主体由塑料、陶瓷、铜、铝或不锈钢构成。

优选地,在隔离区外部下方安装有手柄,且更优选地,手柄上设置有与负压装置相连且控制负压装置的开关。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中,技术方案为一种使用上述吸液式蟾酥采集器的蟾酥采集系统,其包括支架和传送带。其中传送带设置在支架上,且传送带从一端至另一端依次为上料区、采集区和卸料区。在采集区上方安装吸液式蟾酥采集器,且传送带上设有多个用于固定蟾蜍的固定凹槽。

优选地,采集区具有2个、4个或6个吸液式蟾酥采集器,所述吸液式蟾酥采集器共用一个负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的吸液式蟾酥采集器的吸液头上安装格栅,在采酥时用格栅向蟾蜍耳后腺施压,将蟾酥浆液挤出,浆液立即由负压装置产生的负压吸向后方,且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收集容器中。这种方式不伤害耳后腺,可持续性强,而且操作简单,无需仔细控制力度。

2、吸液头的前端开口为椭圆形,可将耳后腺区完全准确地罩在其中,使浆液不会溅射到外面。

3、采集器的管道都较粗,不会被蟾酥浆液堵塞,且收集容器底面为弧形,在将容器卸下后可容易地刮取蟾酥。

4、蟾酥浆液通常较重,在采集器中向后飞行的过程中,在重力作用下沿抛物线路线下落,收集区通常较长,给予蟾酥浆液足够空间来下落,使得蟾酥不易被吸到负压装置中,影响装置运行,隔离区的存在也可增加浆液的下落空间,且收集区与隔离区之间和隔离区内的环状挡板也可将偶然溅到后方的浆液挡住。

5、采集器由陶瓷、塑料、铜、铝或不锈钢等非铁材料制得,不会快速氧化采集到的蟾酥。

6、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吸液式蟾酥采集器操作简单快捷,无需像现有技术那样一手捉蟾蜍,一手多次动作才能完成采集,因此可用于流水线式采集系统。本实用新型的蟾酥采集系统可多人合作,上料区的上料人员将蟾蜍固定在固定凹槽中,传送带将所述蟾蜍传送到采集区,由站在传送带两侧的多个采集人员分别采集两侧的腺体,之后传送到卸料区,由卸料人员将蟾蜍从固定凹槽取出。如此可大大提高采酥效率,实现蟾酥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7、固定凹槽固定住蟾蜍的四肢和腹部,使蟾蜍只有头部露出凹槽,耳后腺鼓起,便于吸取。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吸液式蟾酥采集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吸液式蟾酥采集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吸液式蟾酥采集器的吸液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的蟾酥采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吸液式蟾酥采集器,2.吸液头,3.采集器主体,4.负压装置,5.收集区,6.隔离区,7.格栅,8.收集容器,9.手柄,10.吸气管,11.环状挡板,12.支架,13.传送带,14.固定凹槽,101.上料区,102.采集区,103.卸料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用具体实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的塑料材质的吸液式蟾酥采集器1,包括吸液头2、采集器主体3和负压装置4,采集器主体3的一端与吸液头2连接,另一端与负压装置4连接。其中,所述采集器主体3为管状,包括靠近吸液头2的收集区5和靠近负压装置4的隔离区6,收集区5下方开口且可拆卸地安装有向下凸出的收集容器8。收集区5的长度为约10cm,隔离区6的长度为约10cm,采集器主体3的直径为约4cm。所述吸液头2一端为吸液端,另一端为连接端,吸液端具有椭圆形开口且所述开口具有格栅7,连接端具有开口并与收集区5远离隔离区6的一端连接。所述吸液端开口的长轴为4cm且短轴为1.5cm,以与中华大蟾蜍的耳后腺的尺寸相配合,使吸液端开口能完全准确地罩住耳后腺。负压装置4通过吸气管10与隔离区6远离收集区5的一端相连,用于在采集器中产生负压。

所述收集容器8的宽度与采集器主体3的直径相等,以更利于蟾酥浆液向下流入。收集容器8的长度为约10cm,深度为约5cm,且长度方向与采集器主体3的纵轴方向一致。收集容器8的底面在长度方向上为光滑曲面,以便于用刮片刮取所收集到的蟾酥。

另外,在收集区5与隔离区6的交界处以及隔离区6内的管壁上设有共三组环状挡板11,可挡住偶然溅到后方的浆液。且在隔离区6外部下方安装有手柄9以便于使用人员握持。手柄9上还可安装与负压装置4相连且控制负压装置4的开关。

在采酥时,首先开启负压装置4,将吸液头2的前端开口准确罩在中华大蟾蜍的耳后腺上,施力前顶,使格栅7的网格陷入腺体中,压迫腺体喷出蟾酥浆液,同时采集器内的负压将喷出的浆液向后吸入。蟾酥浆液密度较大,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吸液头2后方收集区5的收集容器8中。负压装置4产生的负压既可将耳后腺中的蟾酥浆液全部吸出,又没有大到会将浆液直接抽吸到负压装置中。收集区5较长,使浆液有足够的空间下落,隔离区6的存在也可增加浆液的下落空间,另外在收集区5与隔离区6之间以及在隔离区6内部设置的环状挡板11也可挡住偶然溅射到后方的浆液。

在收集容器8收集满蟾酥后,将该容器卸下,用长条形刮片刮取蟾酥,并在采集器上更换新的空收集容器继续收集。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使用吸液式蟾酥采集器1的蟾酥采集系统,其包括支架12和传送带13。传送带13设置在支架12上,且传送带13从一端至另一端依次为上料区101、采集区102和卸料区103,在采集区102的上方安装2个吸液式蟾酥采集器1,所述吸液式蟾酥采集器1共用一个负压装置4。传送带13上设有多个用于固定蟾蜍的固定凹槽14,所述固定凹槽14中具有弹性夹持机构,固定蟾蜍的四肢和腹部,使蟾蜍仅有包括耳后腺在内的头部露在固定凹槽14外。由于蟾蜍的四肢被夹在一起,其背部隆起,使耳后腺鼓出,更易挤压采集。

在采集时,上料区101有一个上料人员负责将蟾蜍固定在固定凹槽14中,采集区102有两个采集人员站在传送带两侧,分别负责采集蟾蜍某一侧耳后腺的蟾酥,卸料区103有一个卸料人员,负责将采酥后的蟾蜍从固定凹槽中取出,从而实现蟾酥的大规模工业化采集。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为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加以任何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实施例领会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并做出多种不同修改和变化。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的情况下,所有该等修改和变化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