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育秧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62543发布日期:2019-08-07 00:52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育秧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育秧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育秧盘。



背景技术:

传统的育秧模为阵列排布的多个育秧槽组合形成,在运输过程中,多个育秧模码放在一起,则上层的育秧槽必须嵌入下层对应的育秧槽中才能稳定,这使得下层育秧槽中的秧苗受到挤压,不能很好的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育秧盘,该育秧盘能够层叠设置,方便运输,避免幼苗受到挤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育秧盘,包括育秧盘本体;

所述育秧盘本体上设有多排沿同一方向延伸且间隔分布的育秧槽,相邻排中的所述育秧槽间隔分布;

所述育秧盘本体上设有放置部,所述放置部能够支撑上层的所述育秧盘本体。

进一步的,

所述放置部包括插设孔,所述插设孔设置在两个所述育秧槽之间。

进一步的,

所述放置部包括插设凹槽,所述插设凹槽设置在两个所述育秧槽之间。

进一步的,

所述育秧槽包括第一圆台孔和第二锥形孔,所述第一圆台孔和所述第二锥形孔连通,且所述第二锥形孔能支撑在所述放置部。

进一步的,

所述育秧槽上设有多个沿所述育秧槽壁向外的凸起。

进一步的,

所述育秧盘本体包括第一育秧盘和第二育秧盘;

所述第一育秧盘和所述第二育秧盘依次层叠设置。

进一步的,

所述第一育秧盘上交替设置A行和B行;

所述A行依次设置有所述插设孔、所述育秧槽、所述插设孔、所述育秧槽和所述插设孔;

与所述A行相邻的所述B行上依次设置所述育秧槽、所述所述插设孔、所述育秧槽、所述插设孔和所述育秧槽。

进一步的,

所述第二育秧盘上交替设置C行和D行;

所述C行对应所述A行设置,且所述C行依次设置所述育秧槽、所述所述插设孔、所述育秧槽、所述插设孔和所述育秧槽;

所述D行对应所述B行设置,且所述D行依次设置所述育秧槽、所述所述插设孔、所述育秧槽、所述插设孔和所述育秧槽。

进一步的,

所述育秧盘本体上设有托举部,所述托举部设置在所述育秧盘本体外周。

进一步的,

所述育秧盘本体上设有引水槽,所述引水槽沿所述育秧槽向所述育秧盘本体外周延伸。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育秧盘,包括育秧盘本体;所述育秧盘本体上设有多排沿同一方向延伸且间隔分布的育秧槽,相邻排中的所述育秧槽间隔分布;所述育秧盘本体上设有放置部,所述放置部能够支撑上层的所述育秧盘本体。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放置部使放置部能够支撑上层的育秧盘本体,使多个育秧盘本体能够层叠放置,方便运输,避免育秧盘本体中上层的育秧槽挤压下层育秧槽中幼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育秧盘的第一育秧盘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育秧盘的第二育秧盘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育秧盘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

1-育秧盘本体;11-育秧槽;111-第一圆台孔;112-第二锥形孔; 12-放置部;121-插设孔;122-插设凹槽;13-第一育秧盘;131-A行; 132-B行;14-第二育秧盘;141-C行;142-D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育秧盘的第一育秧盘13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育秧盘的第二育秧盘14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育秧盘的侧视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育秧盘,包括育秧盘本体1;育秧盘本体1上设有多排沿同一方向延伸且间隔分布的育秧槽11,相邻排中的育秧槽11间隔分布;育秧盘本体1上设有放置部12,放置部 12能够支撑上层的育秧盘本体1。

育秧盘本体1的作用是实现秧苗的人工培育过程,育秧盘本体1 上设置的多个育秧槽11沿垂直育秧盘本体1盘面的方向延伸,且多个育秧槽11间隔设置,每个育秧槽11中形成容纳秧苗放置的空间。

育秧盘本体1可设置为长方形结构,也可设置为其他形状结构,育秧槽11在育秧盘本体1上优选采用阵列的方式排布。

育秧盘本体1上设置的放置部12的作用是当育秧盘本体1层叠设置时,放置部12能够用来支撑放置在上层的育秧盘本体1,使多层设置的育秧盘本体1能够更方便运输。

具体是,育秧盘本体1层叠放置时,育秧槽11的槽口方向朝远离地面的方向,则育秧槽11的槽底能够支撑在放置部12上,避免了上层育秧槽11支撑在下层育秧槽11内部的情况,避免下层育秧盘本体1中的秧苗受到挤压的情况。

育秧盘本体1可使用聚氯乙烯为原料制作,聚氯乙烯材料制成的育秧盘本体1更加轻便,成本更低。

进一步的,育秧槽11包括第一圆台孔111和第二锥形孔112,第一圆台孔111和第二锥形孔112连通,且第二锥形孔112能支撑在放置部12。

第一圆台孔111和第二锥形孔112沿远离育秧盘本体1盘面的方向依次连接,第一圆台孔111和第二锥形孔112连通,也即,育秧槽11优选沿着远离育秧盘本体1盘面的方向半径减小,使育秧槽11远离育秧盘本体1一端能够固定在放置部12中。

设置第一圆台孔111和第二锥形孔112的作用在于,第一圆台孔 111的直径较大,方便操作人员布置秧苗,而第二锥形孔112与第一圆台孔111连通后,增加第二锥形孔112的高度,使第二锥形孔112 较传统的育秧孔更为细长,这样更易于秧苗的发育。

第一圆台孔111还可为球面结构,球面结构更加光滑,方便布置秧苗。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还可设置育秧槽11为其他形状,例如,可设置育秧槽11为圆台孔,圆台孔沿着远离育秧盘本体1盘面的方向半径减小,即,圆台孔远离育秧盘本体1盘面的一端为圆台孔中半径最短的一端,该端端面水平,能够更加方便的支撑在放置部 12上。

育秧槽11还可为方台孔结构,方台孔沿着远离育秧盘本体1盘面的方向边长减小,即,方台孔远离育秧盘本体1盘面的一端为方台孔中边长最短的一端,且该端端面水平,能够更好的支撑在放置部 12上。

放置部12包括插设孔121,插设孔121设置在两个育秧槽11之间。

插设孔121的作用是支撑上层育秧盘本体1中的育秧槽11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为:放置部12包括插设凹槽 122,插设凹槽122设置在两个育秧槽11之间。

插设凹槽122的作用也为支撑上层育秧盘本体1中的育秧槽11 底部,并且插设凹槽122能够使育秧槽11嵌入其中,所以能够更好的固定育秧槽11。

育秧槽11上设有多个沿育秧槽11槽壁向外的凸起。

也即,育秧槽11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向外的凸起,凸起沿着育秧槽11的延伸方向设置,并由于育秧槽11为半径减缩的结构,所以多个凸起沿着育秧槽11的外壁最终交汇在育秧槽11的底部。

育秧盘本体1包括第一育秧盘13和第二育秧盘14;第一育秧盘 13和第二育秧盘14依次层叠设置。

由于育秧槽11之间设有用于支撑上层育秧盘本体1的放置部12,则两个相同的育秧盘本体1层叠设置时,相同的位置设有相同的育秧槽11或者放置部12,则会出现放置部12无效的情况,使放置部12 的设置失去作用。

则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育秧盘13和第二育秧盘 14,并使第一育秧盘13和第二育秧盘14交替设置,且第一育秧盘 13和第二育秧盘14盘面布设方式有所差异,使第一育秧盘13和第二育秧盘14交替设置时,处于上层的育秧盘本体1向下延伸的育秧槽11恰能支撑在处于下层的育秧盘本体1上的放置部12上。

具体的是,第一育秧盘13上交替设置A行131和B行132;A 行131依次设置有插设孔121、育秧槽11、插设孔121、育秧槽11 和插设孔121;与A行131相邻的B行132上依次设置育秧槽11、插设孔121、育秧槽11、插设孔121和育秧槽11。

第二育秧盘14上交替设置C行141和D行142;C行141对应 A行131设置,且C行141依次设置育秧槽11、插设孔121、育秧槽11、插设孔121和育秧槽11;D行142对应B行132设置,且D 行142依次设置育秧槽11、插设孔121、育秧槽11、插设孔121和育秧槽11。

第一育秧盘13和第二育秧盘14均可设置为长方形结构,且当第一育秧盘13沿短边方向交替设置A行131和B行132时,与第一育秧盘13相邻设置的第二育秧盘14也沿相同一侧的短边方向交替设置C行141和D行142;当第一育秧盘13沿长边方向交替设置A行131 和B行132时,第二育秧盘14也沿相同一侧的长边方向交替设置C 行141和D行142。

其中,第一育秧盘13上A行131上依次设置插设孔121、育秧槽11、插设孔121、育秧槽11和插设孔121;则对应的与第一育秧盘13相邻的第二育秧盘14上的C行141上依次设置育秧槽11、插设孔121、育秧槽11、插设孔121和育秧槽11;则,第二育秧盘14 上的育秧槽11和插设孔121与第一育秧盘13上的育秧槽11和插设孔121对应设置,使育秧盘本体1层叠放置时,育秧槽11和插设孔 121的位置错开,使育秧槽11能够放置在插设孔121中。

同样,第一育秧盘13上与A行131相邻的B行132上依次设置育秧槽11、插设孔121、育秧槽11、插设孔121和育秧槽11;则对应的与第一育秧盘13相邻的第二育秧盘14上的D行142依次设置育秧槽11、插设孔121、育秧槽11、插设孔121和育秧槽11;则,第二育秧盘14上的育秧槽11和插设孔121与第一育秧盘13上的育秧槽11和插设孔121对应设置,使育秧盘本体1层叠放置时,育秧槽11和插设孔121的位置错开,使育秧槽11能够放置在插设孔121 中。

并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育秧槽11设置在育秧盘本体 1端面上为圆形结构,所以第一育秧盘13上A行131和B行132之间优选育秧槽11错位设置,使育秧盘本体1盘面得到最大的利用率,并且由于育秧槽11远离育秧盘本体1一端半径减小,则插设孔121 和插设凹槽122的尺寸半径也可减小,可设置在四个育秧槽11之间。

育秧盘本体1上设有托举部,托举部设置在育秧盘本体1外周。

托举部设置在每个育秧盘本体1的外周,可环绕每个育秧盘本体 1外沿设置一周,托举部的作用在于方便操作人员操作,由于育秧盘本体1多采用轻便材料制成,当每个育秧槽11中都装满秧苗时,托举部可方便操作人员端举。

育秧盘本体1上设有引水槽,引水槽沿育秧槽11向育秧盘本体 1外周延伸。

由于育秧槽11中放置秧苗,则必不可少需要浇水,引水槽的作用就是当育秧槽11中水量过多时,可通过引水槽将育秧槽11中多余的水引流出,则引水槽设置在每个育秧槽11外,并沿着育秧槽11延伸至育秧盘本体1外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