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育秧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94777发布日期:2019-08-23 22:05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育秧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稻的栽培,具体涉及一种改善出秧粘粘阻力的钵形育秧盘。



背景技术:

目前水稻机械化移栽所用的秧苗,其育秧盘有两种,一种是长方形塑料育秧盘,育秧盘中放置底土形成苗床,苗种无序随机散播在苗床上,所育成的为毯状秧苗。 插秧时,插秧机的秧爪在毯状秧苗上抓取一定面积的秧苗植入田中。 另一种秧苗育秧盘是由长方形平板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凹下的钵碗构成,苗种播在钵碗中,每钵中的播种量一定,可根据需要变化,育出的秧苗各钵之间是独立的,不连成一片。前一种育秧盘的水稻栽植技术较为成熟,通过引擎高频驱动栽植达到高的栽植效率,其不足之处是伤根,栽植后秧苗需要渡过较长返青期;后一种育秧盘的优点是预分带土、栽后即活无返青期,并且每兜苗数精准可控,既适合多本秧 (如常规稻 )、又适合少本秧 ( 如杂交稻 ) 水稻带土秧栽植。但由于钵体育苗时根系结坨后易定植,使得钵壁与秧根泥之间存在较大的粘合力,因此成苗栽培时,较难将秧苗从钵体中取出,现有的做法通常采用将钵体破坏后将秧苗取出,这样一方面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废弃的育苗钵对环境具有很大的污染。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减小出秧粘粘阻力的钵形育秧盘来解决出秧(将秧苗从钵体中取出)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善出秧粘粘阻力的钵形育秧盘,该育秧盘结构简单,在出秧时能够顺利且快速地将秧苗从钵盘中取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育秧盘,包括网格分离罩和设置在网格分离罩底部的托板,其中,所述网格分离罩由横向隔板组和纵向隔板组构成,所述横向隔板组包括纵向滑杆和套设在纵向滑杆上的多块横向隔板,多块横向隔板的一端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纵向滑杆上,另一端通过横向提手相互连接在一起,且多块横向隔板的横截面为上大下小结构;所述纵向隔板组包括横向滑杆和套设在横向滑杆上的多块纵向隔板,多块纵向隔板的一端可转动地套设在横向滑杆上,另一端通过纵向提手相互连接在一起,每块纵向隔板包括位于上方的隔离部和位于下方的连接部,且每块纵向隔板的隔离部上在与横向隔板接触的位置处设有用于对横向隔板避让的避让槽;所述托板上设有多条定位槽,多块纵向隔板的连接部分别安装在多条定位槽中。

优选地,所述横向隔板的提手端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横向提手由第一连接杆构成,该第一连接杆依次穿过所有的横向隔板上的第一连接孔后将所有的横向隔板连接到一起;所述纵向隔板的提手端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纵向提手由第二连接杆构成,该第二连接杆依次穿过所有的纵向隔板的第二连接孔后将所有的纵向隔板连接到一起。工作时,通过拉动第一连接杆绕着滑杆转动向上运动来带动所有的横向隔板绕着转轴转动来实现秧苗与横向隔板的分离;通过驱动第二连接杆绕着滑杆向上转动来带动所有的纵向隔板绕着转轴向上转动实现秧苗与纵向隔板的分离。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只需要采用连接孔和连接杆相配合的方式就能够将所有横向隔板和纵向隔板分别活动连接到一起,因此该连接结构简单、方便,更重要的是,一方面,该活动连接结构(非固定结构)能够使得多块横向隔板或者纵向隔板内部进行间距的调节时,横向隔板或者纵向隔板能够在连接杆上任意滑动,另一方面,该活动连接结构还能使横向隔板或纵向隔板的数量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增加或者减少。

优选地,所述横向隔板的一端的顶面设有向上凸起的凸块,横向隔板上的第一连接孔设置在该凸块上。通过将连接孔设置在横向隔板的上方后,能够避免对育秧格的使用造成干扰,同时,当将第一连接杆安装在连接孔内后,连接杆与横向隔板的上表面之间的空间形成对连接杆施加提拉力的操作空间。

优选地,所述纵向滑杆由第一丝杆构成,所述横向隔板上与纵向滑杆连接的一端上设有向外凸起的横向隔板连接块,该横向隔板连接块上设有与所述第一丝杆的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孔,该内螺纹孔套设在所述第一丝杆上。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一方面,由第一丝杆构成的纵向滑杆具有定位作用,能够防止横向隔板在纵向滑杆上的任意滑动,且套设在第一丝杆上的横向隔板件的间距即为N倍的螺距,因此能够实现对横向隔板间距离的精准控制;另一方面,现有的育秧盘根据育秧格的大小分为多种规格,使用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育秧对象来选择不同规格的育秧盘。例如在对水稻秧苗进行培育时,由于水稻的株系较小,所需土壤等养料较少,因此只需要规格较小的育秧格就能够完成育秧任务;而培育花圃苗等秧苗时,由于其株系较粗壮,所需的土壤等养料较多,因此需要尺寸较大的育秧格来完成育秧任务。而现有的育秧盘中,由于其育秧格的尺寸大小不能调节,因此只适用于一种秧苗的培育任务。对于植株的育秧任务而言,由于每种植株的育苗时节各不相同,因此该育秧盘育秧的单一性会导致育秧盘的长久的闲置(如水稻育秧盘可能一年就使用一次),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增加了育秧成本。与现有育秧盘不同的是,本优选方案的育秧盘能够通过驱动横向隔板绕着丝杆转动的方式来实现横向隔板在丝杆上的移动,进而实现对横向隔板间的间距的调节,该调节功能能够使得育秧盘能够根据需求呈现出不同尺寸大小的育秧格,从而能够用来培育多种植株秧苗,增加了育秧盘的使用频率。具体的调节方法为:由于丝杆上螺纹均匀分布,因此相邻两个横向隔板间的间距即为n倍的螺距。在使用中,当需要将育秧格尺寸调大或调小时,保持第一丝杆固定不动,单独驱动横向隔板绕着第一丝杆转动(转动中其它横向隔板固定不动),该块横向隔板每转动一周,即与相邻的横向隔板增大或减小一个螺距的距离,同理通过该方法来完成其它横向隔板间距的调节,从而实现育秧格尺寸的改变。完成横向隔板间距的调节后,还通过保持横向隔板固定不动,驱动第一丝杆转动的方式来实现对所有的横向隔板在第一丝杆上位置的调节,使其能够与纵向隔板间相互配合。此外,在调节过程中,还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通过增加或减少第一丝杆上横向隔板的数量来改变育秧盘格的数量,从而增加或减小育秧苗的数量。

优选地,所述横向滑杆由第二丝杆构成,所述纵向隔板上与横向滑杆连接的一端上设有向外凸起的固定块,该固定块上设有与所述第二丝杆的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孔,该内螺纹孔套设在所述第二丝杆上。工作时,该第二丝杆与螺纹孔配合的方式能够对纵向隔板间的间距进行调节,该纵向隔板调节上述横向隔板调节组合在一起,能够实现对整个网格分离罩的间距和尺寸进行调节,调节范围更广,调节能力更强,从而能够用于更多种类秧苗的育秧任务,提高了育秧盘的适用范围,增加了育秧盘的使用频率。

优选地,所述托板上均匀地设有多个出水孔。使用时,多余的水会通过该出水孔流出,从而能够防止秧苗格内水量过多而发生根苗腐烂的情况。

优选地,所述横向隔板和纵向隔板的板芯处设有竖向通气腔,横向隔板和纵向隔板的竖向方向的中部设有与竖向通气腔连通的横向通气孔。使用时,通气腔和横向通气孔能够使得育秧格的中部始终暴露在空气中,使得植株根系充分地进行呼吸作用,从而有助于植株根系的生长发育。

优选地,所述纵向隔板的横截面为上大下小结构。工作时,与纵向隔板原理相同,该上大下小的横截面结构能够使得纵向隔板更容易与秧苗根系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使用前,将网格分离罩放置在托板上,并将多块纵向隔板的连接部安装在托板上的定位槽中使得多块横向隔板的底面贴合在托板面上,从而完成网格秧盘整体的定位。这样,多块横纵交错在一起的横向隔板和纵向隔板就组合围成了一个个育秧格,其中,横向隔板和纵向隔板构成育秧格的壁体,托板构成育秧格的底板,使用时向每个育秧格内填充土壤和种子即可。由于相邻的两个育秧格之间相互独立,因此育苗后的根系不会交错粘连到一起。

当秧苗成苗后需要栽培时,只需通过以下两步操作就能顺利地实现所有秧苗与网格之间发生分离,步骤一:先对横向提手施加向上的提升力使得横向隔板绕着纵向滑杆作向上的转动运动,转动运动的角度大于90度;

步骤二:以同样的方式对纵向提手施加向上的提升力使得横向隔板绕着纵向滑杆作向上的转动运动,转动运动的角度大于90度。

具体地,对于步骤一而言,当多块横向隔板在提升力作用下逐渐与秧苗根系发生脱离的过程中,由于横向隔板的横截面积为上大下小结构,其向上的转动运动是从较小的空间移向较大的空间,因此即使秧苗根系紧紧地抵压在横向隔板上,横向隔板依旧能够很顺利地与秧苗发生分离,且分离中不会对根系造成任何伤害;对于初步分离后的秧苗,由于失去了横向隔板的约束作用,每个秧苗根系的都处于相对松散状态,因此当纵向隔板在提升力作用下以同样的方式绕着横向滑杆转动时,纵向隔板便能够很轻易地与秧苗根系发生分离。当完成纵向隔板和横向隔板的分离后,每个秧苗就孤立立地停留在托板上,移栽时只需将每个秧苗取出载入入土壤中即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育秧盘具有可重组功能,当需要育秧时,将网格分离罩与底板组合形成育秧格来进行秧苗的培育;当需要移栽时,先将网格分离罩从底板上移除,然后再将孤立在托板上的秧苗移栽在土壤中即可。之后,通过将网格分离罩与地板再次组合的方式来进行下一次的秧苗培育任务,从而实现了育秧盘的多次循环使用。

2、本实用新型的育秧盘通过将多块纵横交错的横向隔板和纵向隔板的组合排列的方式来形成多个育秧格,一方面,在组装时,只需要将横向隔板的连接部安装在托板上的多条定位槽中即可,因此安装方便;另一方面,通过将多块横向隔板和多块纵向隔板以转动的方式连接,使得秧苗在移栽前只需要两步就能够实现所有的秧苗根系与网格分离罩之间的分离,因此极大地方便了秧苗分离任务,解决了现有的秧苗与隔板分离中存在的分离操作复杂、分离难的问题。

3、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育秧盘在进行秧苗与隔板分离过程中的阻力极小,不会对秧苗根系产生伤害,因此移栽后的秧苗即活,无返青期,成活率接近百分之百,从而省去了后续的补秧等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育秧盘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为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图1的俯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育秧盘中横向隔板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横向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育秧盘中纵向隔板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纵向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的育秧盘中托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所示的育秧盘中当横向隔板完成与秧苗旋转分离后的状态图。

图11为图1所示的育秧盘中当纵向隔板完成与秧苗旋转分离后的状态图。

图12为利用第一丝杆和内螺纹孔配合的方式对横向隔板组的间距进行调节的调节状态图。

横向隔板组1、纵向隔板组2、纵向滑杆3、横向隔板4、避让槽4-1、横向提手5、横向滑杆6、纵向隔板7、纵向提手8、托板9、定位槽9-1、凸块10、横向隔板连接块11、纵向隔板连接块12、出水孔13、育秧格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参见图1-图9,本实用新型一种育秧盘包括网格分离罩和设置在网格分离罩底部的托板9,其中,所述网格分离罩由横向隔板组1和纵向隔板组2构成,所述横向隔板组1包括纵向滑杆3和套设在纵向滑杆3上的多块横向隔板4,多块横向隔板4的一端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纵向滑杆3上,另一端通过横向提手5相互连接在一起,且多块横向隔板4的横截面为上大下小结构;所述纵向隔板组2包括横向滑杆6和套设在横向滑杆6上的多块纵向隔板7,多块纵向隔板7的一端可转动地套设在横向滑杆6上,另一端通过纵向提手8相互连接在一起,每块纵向隔板7为上大下小结构,包括位于上方的隔离部和位于下方的连接部,且每块纵向隔板7的隔离部上在与横向隔板4接触的位置处设有用于对横向隔板4避让的避让槽4-1;所述托板9上设有多条定位槽9-1,多块纵向隔板7的连接部分别安装在多条定位槽9-1中。

参见图5和图6,所述横向隔板4的提手端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横向提手5由第一连接杆构成,该第一连接杆依次穿过所有的横向隔板4上的第一连接孔后将所有的横向隔板4连接到一起;所述纵向隔板7的提手端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纵向提手8由第二连接杆构成,该第二连接杆依次穿过所有的纵向隔板7的第二连接孔后将所有的纵向隔板7连接到一起。工作时,通过拉动第一连接杆绕着滑杆转动向上运动来带动所有的横向隔板4绕着转轴转动来实现秧苗与横向隔板4的分离;通过驱动第二连接杆绕着滑杆向上转动来带动所有的纵向隔板7绕着转轴向上转动实现秧苗与纵向隔板7的分离。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只需要采用连接孔和连接杆相配合的方式就能够将所有横向隔板4和纵向隔板7分别活动连接到一起,因此该连接结构简单、方便,更重要的是,一方面,该活动连接结构(非固定结构)能够使得多块横向隔板4或者纵向隔板7内部进行间距的调节时,横向隔板4或者纵向隔板7能够在连接杆上任意滑动,另一方面,该活动连接结构还能使横向隔板4或纵向隔板7的数量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增加或者减少。

参见图6,所述横向隔板4的一端的顶面设有向上凸起的凸块10,横向隔板4上的第一连接孔设置在该凸块10上。通过将连接孔设置在横向隔板4的上方后,能够避免对育秧格14的使用造成干扰,同时,当将第一连接杆安装在连接孔内后,连接杆与横向隔板4的上表面之间的空间形成对连接杆施加提拉力的操作空间。

参见图5和图12,所述纵向滑杆3由第一丝杆构成,所述横向隔板4上与纵向滑杆3连接的一端上设有向外凸起的横向隔板连接块11,该横向隔板连接块1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丝杆的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孔,该内螺纹孔套设在所述第一丝杆上。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一方面,由第一丝杆构成的纵向滑杆3具有定位作用,能够防止横向隔板4在纵向滑杆3上的任意滑动,且套设在第一丝杆上的横向隔板4件的间距即为N倍的螺距,因此能够实现对横向隔板4间距离的精准控制;另一方面,现有的育秧盘根据育秧格14的大小分为多种规格,使用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育秧对象来选择不同规格的育秧盘。例如在对水稻秧苗进行培育时,由于水稻的株系较小,所需土壤等养料较少,因此只需要规格较小的育秧格14就能够完成育秧任务;而培育花圃苗等秧苗时,由于其株系较粗壮,所需的土壤等养料较多,因此需要尺寸较大的育秧格14来完成育秧任务。而现有的育秧盘中,由于其育秧格14的尺寸大小不能调节,因此只适用于一种秧苗的培育任务。对于植株的育秧任务而言,由于每种植株的育苗时节各不相同,因此该育秧盘育秧的单一性会导致育秧盘的长久的闲置(如水稻育秧盘可能一年就使用一次),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增加了育秧成本。与现有育秧盘不同的是,本优选方案的育秧盘能够通过驱动横向隔板4绕着丝杆转动的方式来实现横向隔板4在丝杆上的移动,进而实现对横向隔板4间的间距的调节,该调节功能能够使得育秧盘能够根据需求呈现出不同尺寸大小的育秧格14,从而能够用来培育多种植株秧苗,增加了育秧盘的使用频率。具体的调节方法为:由于丝杆上螺纹均匀分布,因此相邻两个横向隔板4间的间距即为n倍的螺距。在使用中,当需要将育秧格14尺寸调大或调小时,保持第一丝杆固定不动,单独驱动横向隔板4绕着第一丝杆转动(转动中其它横向隔板4固定不动),该块横向隔板4每转动一周,即与相邻的横向隔板4增大或减小一个螺距的距离,同理通过该方法来完成其它横向隔板4间距的调节,从而实现育秧格14尺寸的改变。完成横向隔板4间距的调节后,还通过保持横向隔板4固定不动,驱动第一丝杆转动的方式来实现对所有的横向隔板4在第一丝杆上位置的调节,使其能够与纵向隔板7间相互配合。此外,在调节过程中,还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通过增加或减少第一丝杆上横向隔板4的数量来改变育秧盘格的数量,从而增加或减小育秧苗的数量。

参见图7,所述横向滑杆6由第二丝杆构成,所述纵向隔板7上与横向滑杆6连接的一端上设有向外凸起的纵向隔板连接块12,该纵向隔板连接块12上设有与所述第二丝杆的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孔,该内螺纹孔套设在所述第二丝杆上。工作时,该第二丝杆与螺纹孔配合的方式能够对纵向隔板7间的间距进行调节,该纵向隔板7调节上述横向隔板4调节组合在一起,能够实现对整个网格分离罩的间距和尺寸进行调节,调节范围更广,调节能力更强,从而能够用于更多种类秧苗的育秧任务,提高了育秧盘的适用范围,增加了育秧盘的使用频率。

参见图9,所述托板9上均匀地设有多个出水孔13。使用时,多余的水会通过该出水孔13流出,从而能够防止秧苗格内水量过多而发生根苗腐烂的情况。所述横向隔板4和纵向隔板7的板芯处设有通气腔14,横向隔板4和纵向隔板7的竖向方向的中部设有与通气腔14连通的横向通气孔15。使用时,通气腔14和横向通气孔15能够使得育秧格14的中部始终暴露在空气中,使得植株根系充分地进行呼吸作用,从而有助于植株根系的生长发育。

参见图1、图10和图1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使用前,将网格分离罩放置在托板9上,并将多块纵向隔板7的连接部安装在托板9上的定位槽9-1中使得多块横向隔板4的底面贴合在托板9面上,从而完成网格秧盘整体的定位。这样,多块横纵交错在一起的横向隔板4和纵向隔板7就组合围成了一个个育秧格14,其中,横向隔板4和纵向隔板7构成育秧格14的壁体,托板9构成育秧格14的底板,使用时向每个育秧格14内填充土壤和种子即可。由于相邻的两个育秧格14之间相互独立,因此育苗后的根系不会交错粘连到一起。

当秧苗成苗后需要栽培时,只需通过以下两步操作就能顺利地实现所有秧苗与网格之间发生分离,步骤一:先对横向提手5施加向上的提升力使得横向隔板4绕着纵向滑杆3作向上的转动运动,转动运动的角度大于90度(参见图10);

步骤二:以同样的方式对纵向提手8施加向上的提升力使得横向隔板4绕着纵向滑杆3作向上的转动运动,转动运动的角度大于90度(参见图11)。

具体地,对于步骤一而言,当多块横向隔板4在提升力作用下逐渐与秧苗根系发生脱离的过程中,由于横向隔板4的横截面积为上大下小结构,其向上的转动运动是从较小的空间移向较大的空间,因此即使秧苗根系紧紧地抵压在横向隔板4上,横向隔板4依旧能够很顺利地与秧苗发生分离,且分离中不会对根系造成任何伤害;对于初步分离后的秧苗,由于失去了横向隔板4的约束作用,每个秧苗根系的都处于相对松散状态,因此当纵向隔板7在提升力作用下以同样的方式绕着横向滑杆6转动时,纵向隔板7便能够很轻易地与秧苗根系发生分离。当完成纵向隔板7和横向隔板4的分离后,每个秧苗就孤立立地停留在托板9上,移栽时只需将每个秧苗取出载入入土壤中即可。

上述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内容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