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免支撑式捕鱼笼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37481发布日期:2019-07-24 08:47阅读:1525来源:国知局
折叠免支撑式捕鱼笼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捕鱼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折叠免支撑式捕鱼笼。



背景技术:

鱼笼是一种常用的捕捞工具,在鱼笼中放置诱饵后置于江河湖海内,以诱捕鱼虾蟹等水产品。现有的可折叠鱼笼,需要带支撑架才能支撑鱼笼在水中展开,操作不便;并且未设置有防逃层,捕捉后取鱼只能从进口倒出,取鱼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折叠免支撑式捕鱼笼,解决现有捕鱼笼操作不便,取鱼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折叠免支撑式捕鱼笼,包括上框架、中框架、下框架,所述上框架、中框架和下框架为大小相同的圆形架,各框架外部分别包裹有编织带,上框架的内侧设置泡沫圈,上框架与泡沫圈之间由编织带连接;各框架之间通过网衣实现连接,上框架、中框架、下框架的圆圈内部均设置横向网衣将鱼笼分为上下两层,在鱼笼的上层设置多个进鱼孔;在中框架内部的横向网衣上设置有进鱼连通孔,鱼笼的下层沿竖直方向设置拉链;所述下框架的内侧沿周向间隔设置多个铁坠,下框架横向网衣内设置鱼饵袋,上框架的边缘沿周向对称设置两条以上的提拉绳。

所述鱼笼上层的进鱼孔包括横向进鱼孔和竖向进鱼孔,所述的横向进鱼孔在上框架与中框架之间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的竖向进鱼孔设置于上框架的圆圈内。

所述横向进鱼孔向鱼笼中心方向延伸设置有倒须I,倒须I的两端开口,倒须I的孔径向鱼龙中心方向逐渐变小。

所述的倒须I靠鱼龙中心的一端通过拉线拉紧。

所述竖向进鱼孔处设置有倒须II,倒须II的两端开口,倒须II的孔径由上到下逐渐变小,倒须II的下端通过一组对称的回形针与中框架圆圈内的横向网衣连接。

进鱼连通孔设置两个,进鱼连通孔向下设置倒须III,倒须III的下端通过一组对称的回形针与下框架圆圈内的横向网衣连接。

所述的上框架、中框架、下框架的材质为可弯曲折叠的镀锌扁丝。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下框架设置具有下沉拉力作用的铁坠与在上框架处设置具有上浮拉力作用的泡沫圈相结合的形式,将鱼笼抛入水中后,鱼笼在下沉拉力与上浮拉力的作用下自动在水中沿竖直方向展开,无需另设支撑结构,不仅操作简便,且简化了鱼笼的结构。

2. 鱼龙设置上下两层,上层进鱼下层取鱼,下层无进鱼孔可防逃,下层设置竖向的拉链便于取鱼,使得取鱼效率高。

3. 由于上、中、下框架的材质为可弯曲折叠的镀锌扁丝,且泡沫圈可折叠,使鱼笼整体可折叠,减小占用空间,便于携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鱼笼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鱼笼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鱼笼折叠状态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上框架,2-中框架,3-下框架,4-泡沫圈,5-网衣,6-横向网衣,7-进鱼连通孔,8-拉链,9-铁坠,10-鱼饵袋,11-提拉绳,12-横向进鱼孔,13-竖向进鱼孔,14-倒须I,15-拉线,16-倒须II,17-倒须III。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的折叠免支撑式捕鱼笼,包括上框架1、中框架2、下框架3,所述上框架、中框架和下框架为大小相同的圆形架,各框架外部分别包裹有编织带,上框架1的内侧设置泡沫圈4,上框架1与泡沫圈4之间由编织带连接;各框架之间通过网衣5实现连接,上框架1、中框架2、下框架3的圆圈内部均设置横向网衣6将鱼笼分为上下两层,在鱼笼的上层设置多个进鱼孔;在中框架2内部的横向网衣上设置有进鱼连通孔7,鱼笼的下层沿竖直方向设置拉链8;所述下框架3的内侧沿周向间隔设置多个铁坠9,下框架3横向网衣内设置鱼饵袋10,上框架1的边缘沿周向对称设置两条以上的提拉绳11。在上框架1的内侧设置泡沫圈4,泡沫圈4在水中对鱼龙具有上浮的拉力作用;鱼龙的下层不设置进鱼孔,只沿竖直方向设置拉链8,在取鱼时打开拉链即可,取鱼效率高。在下框架上设置铁坠9,起到下沉的拉力作用。在下框架3设置具有下沉拉力作用的铁坠9与在上框架1处设置具有上浮拉力作用的泡沫圈4相结合的形式,将鱼笼抛入水中后,鱼笼在下沉拉力与上浮拉力的作用下自动在水中沿竖直方向展开,无需另设支撑结构,不仅操作简便,且简化了鱼笼的结构。鱼龙设置上下两层,上层进鱼下层取鱼,且下层无进鱼孔,下层不仅防逃,而且便于取鱼。

所述鱼笼上层的进鱼孔包括横向进鱼孔12和竖向进鱼孔13,所述的横向进鱼孔12在上框架1与中框架2之间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的竖向进鱼孔13设置于上框架1的圆圈内。

所述横向进鱼孔12向鱼笼中心方向延伸设置有倒须I14,倒须I的两端开口,倒须I的孔径向鱼龙中心方向逐渐变小,使鱼不易逃脱。

所述的倒须I14靠鱼龙中心的一端通过拉线15拉紧。

所述竖向进鱼孔13处设置有倒须II16,倒须II16的两端开口,倒须II的孔径由上到下逐渐变小,倒须II16的下端通过一组对称的回形针与中框架2圆圈内的横向网衣连接。

进鱼连通孔7设置两个,进鱼连通孔7向下设置倒须III17,倒须III17的下端通过一组对称的回形针与下框架3圆圈内的横向网衣连接。

所述的上框架1、中框架2、下框架3的材质为可弯曲折叠的镀锌扁丝,且泡沫圈可折叠,使鱼笼整体可折叠,减小占用空间,便于携带。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在不使用时,鱼笼处于折叠状态,当需要使用时,打开鱼笼,向鱼饵袋10内放入鱼饵,关闭鱼龙下层的拉链8,将展开的鱼笼抛入水中,下框架3在铁坠9的下沉拉力作用下向下沉,上框架1在泡沫圈4的上浮拉力作用下向水面浮,在下沉拉力和上浮拉力的双重作用下,鱼笼在水中竖直展开,鱼虾等从横向进鱼孔12和竖向进鱼孔13进入鱼笼的上层,并通过进鱼连通孔7进入鱼笼的下层进食鱼饵,由于倒须III17的孔径从上到下逐渐变小,鱼虾不易向上逃脱,通过提拉绳从水中提取鱼笼,打开拉链8就可以取出鱼笼内的鱼,取鱼方便快捷。

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而不是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据本实用新型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