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海拔山区牦牛饲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424563发布日期:2019-04-17 02:41阅读:585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海拔山区牦牛饲养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畜牧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海拔山区牦牛饲养方法。
背景技术
:牦牛是生长在海拔最高地方的哺乳动物之一,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其生活环境具有高海拔、低氧、温差大、冬季极为寒冷等特点。同时,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多方面原因,牦牛喂养依然大部分依赖于放牧这样极为传统的饲养模式,使牦牛长期处于“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中。牦牛每年10~11月达到当年体重峰值,随后掉膘严重,体重不断下降,呈“锯齿形”生长,导致育肥牛往往要到5岁甚至6岁才能达到出栏标准。另外,牦牛的肉质虽然蛋白质高,但同时其脂肪含量偏低,口感较普通肉牛更为粗糙。这一现象受到众多因素影响,目前尚未有较好的解决方案。因此,提供一种降低牦牛饲养冬季死亡率、缩短牦牛出栏时间、提高牦牛肉质水平的牦牛饲养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牦牛饲养冬季死亡率、缩短牦牛出栏时间、提高牦牛肉质水平的牦牛饲养方法。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饲料添加剂,配方包括股绞蓝、三七总皂苷、小檗碱、葛根素、乌梅、首乌藤和丹参。优选的,按重量份数,10~15份股绞蓝、3~5份三七总皂苷、3~5份小檗碱、1~3份葛根素、1~3份乌梅、2~5份首乌藤、1~3份丹参。相应的,利用所述饲料添加剂制备的饲料。优选的,配方包括:青稞、玉米、豆粕、饲料添加剂。优选的,配方包括:10~15份青稞、35~45份玉米、35~45份豆粕、0.5~1份vc、0.5~1份ve、1~2份饲料添加剂。相应的,利用所述饲料添加剂制备的微生物发酵料。优选的,所述微生物发酵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向饲料添加剂中加微生物菌剂,所述微生物为肠道益生菌,所述菌剂中活菌量≥3×108cfu/ml。优选的,所述菌剂中,微生物由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按活菌量为1:1:1:1组合而成。相应的,一种喂牛方法,先饲喂微生物发酵料,待采食完成后,再饲喂精料,待采食完成后,再饲喂粗料;所述微生物发酵料由精料发酵制备而成,所述精料中包括饲料添加剂,所述饲料添加剂包括股绞蓝、三七总皂苷、小檗碱、葛根素、乌梅、首乌藤和丹参。优选的,所述方法在秋冬季节进行,对牛进行舍养。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结合牦牛自身生理特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喂牛方法。传统的喂牛方法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先粗料后精料,这种方式利于瘤胃的正常发育和反刍运动,但牦牛在采食过多粗料后,往往无法采食完全当日所需的精料,不利于育肥牛的养膘;第二种是先精料后粗料,这种方式让牦牛先采食充足的重要营养成分,适宜于育肥牛,但先喂精料无法激活瘤胃,长期饲喂容易让牛出现消化方面的疾病;第三种为精粗料混合饲喂(tmr),这种方式看似理想,将当日所需的精料和粗料混匀后让牦牛同时采食,既保证了牦牛的正常消化,又保证了牦牛的营养摄入,但实际操作时,牦牛非常容易发生挑食的行为,面对混匀的精粗料,牦牛会利用口鼻对饲料进行挑选,先选出适口性更佳的精料食用,最后剩下大量粗料,实际饲喂效果与先精料后粗料类似,甚至因为部分精料被粗料掩盖,挑选困难,导致牦牛对精料和粗料都摄入不足。本发明经过大量研究,结合喂料系统,摸索出一套全新的饲喂方法:先饲喂部分含微生物的精粗混合料,帮助激活瘤胃,促进消化;系统检测到精粗混合料被采食完全后,才会补加精料,避免精粗混合料中的粗料被剩下,精料保证当天重要营养成分的全部摄入;系统检测到精料被采食完全后,再饲喂粗料,保证牦牛的肠胃运动,让牛吃饱。2、本发明还基于牦牛特殊的生理特征,提供了提高牦牛肉质的饲料添加剂及饲料,进一步完善了饲养方法。该饲料通过调节了牦牛部分耐低氧基因的表达量,在维持牦牛耐低氧能力和正常健康状况的情况下,极显著提高了牦牛的肉质水平,同时有效帮助牦牛预防了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利用本发明提供的饲养方法,育肥牛可以在3岁左右即达到出栏水平,极大缩短了饲养时间。3、本发明基于所述饲养方法,提供了一种针对高海拔地区喂养牦牛的系统,结合当地建筑特色,节省了建造成本。该系统可以简便、轻松地根据实时情况调整通风、保温状态,为牦牛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本系统还针对育肥牛的营养需要,提供了特制的喂料系统,避免牦牛挑食,保证牦牛当日所需的营养摄入,且操作简单,无需人工反复加料,节省大量人力财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通风仓的透视图;图4为本发明保温层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加料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针对现有牦牛饲喂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饲养方法,主要针对2~3岁的育肥牛。具体包括如下步骤:(1)根据当地的优势品种,准备粗料,优选粗料为青稞秸秆,粗料切碎为3~5cm的长度,方便牦牛进食;配制精料;利用粗料和精料配制微生物发酵精料-粗料混合料。(2)牦牛当日的精料和粗料的重量比为2:8~3:7。先投入微生物发酵精料-粗料混合料,待牦牛采食完毕后,再投入精料,采食完毕后,再投入粗料,任其自由采食。整个采食过程中,保证牛自由饮水。其中,所述精料的配方为:按重量份数,10~15份青稞、35~45份玉米、35~45份豆粕、0.5~1份vc、0.5~1份ve、1~2份饲料添加剂。所述精料的制备方法为:将各组分加入搅拌机内,加入20~35份水,25~35℃下粉碎、搅拌、混匀,并持续搅拌2~3h,挤压成型,室温干燥,即得所需饲料。其中,所述饲料添加剂的配方为:按重量份数,10~15份股绞蓝、3~5份三七总皂苷、3~5份小檗碱、1~3份葛根素、1~3份乌梅、2~5份首乌藤、1~3份丹参。其中,为了去除首乌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优选对首乌藤进行预处理后再使用,本发明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去除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具体处理方法如下:将首乌藤粉碎至过80目筛后投入超临界萃取装置中,使用sc-co2进行萃取,sc-co2流量为15l/h,萃取压力为33mpa,温度为92℃,萃取时间为3h。萃取完成后,取出固体,即为处理后的首乌藤。其中,所述sc-co2(超流体co2)中混有naddc(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的钠盐),按质量比,co2:naddc=3:1~2:1。所述饲料添加剂的制备方法为:将各组分加入密封性能良好的罐中,优选为陶瓷罐,加入体积为组分总体积3~5倍的水,浸泡0.5h后加热煮沸,小火保温30~50min,过滤,将滤液减压浓缩,获得膏体,干燥后即得所需饲料添加剂。所述微生物发酵精料-粗料混合料的配方为:总量为100份,按重量份数,35~45份精料、40~45份粗料、3~5份微生物菌剂,余量为水。所述微生物菌剂为牦牛肠道益生菌制剂,所述微生物菌剂中的活菌量≥3×108cfu/ml。所述微生物菌剂中的微生物优选为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按活菌量1:1:1:1组合而成。所述微生物发酵精料-粗料混合料的制备方法为:将精料、粗料和水混匀,再加入微生物菌剂混匀,室温条件下发酵12~24h,即得所需混合料。牦牛生活在特殊的高海拔、低氧环境中,生存条件恶劣,为了适应这样的气候环境,进化出一些与普通牛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背后也有其对应的基因。其中,最主要的适应体现在,其耐低氧、高寒环境的基因与其它牛有所不同。研究表明,在生理状态下,mmps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可以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帮助适应低氧环境。另外,hif(低氧诱导因子)是各种低氧诱导相关基因调节的关键转录因子。牦牛通过一系列的进化,得以适应特殊的环境,但同时,发明人发现,这些基因的表达可能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牦牛的肉质。以系水力为例,系水力是评断肉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系水力指肌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水分的能力,受到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系水力越低,肉的嫩度越差,营养成分和风味也相应下降。牦牛肌肉的系水力比普通牛肉更低,导致口感更硬。发明人通过长期研究,一方面通过增加三七总皂苷、葛根素、丹参调节降低部分mmps的表达水平,提高牦牛的肉质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小檗碱调控提高部分hif靶基因的含量,另外,三七总皂苷也可能参与提高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和hif-1的表达水平,帮助维持牦牛耐低氧的能力。最终实现牦牛生长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改善牦牛肉质,提高牦牛的商品价值。同时,所述饲料添加剂还具有防治牦牛的瘤胃积食、肠胃炎等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的功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解释说明。实施例一:首乌藤预处理效果展示1、称取20组等量的已粉碎且过80目筛的首乌藤,每组设3个重复,按上述方法进行预处理,各组预处理的条件如表1所示。另外,设置一组等量且粉碎、过筛的首乌藤,不做预处理,作为对照组。表1各组首乌藤预处理条件对照表2、在预处理前后,对各组的首乌藤分别进行cu和pb离子的含量测定,并进行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含量测定;并分别计算各含量的差异率(%),所述差异率=(m1-m2)/m1,所述m1为预处理前的待测物含量,m2为预处理后的待测物含量。其中,差异率小于1‰视为未变化。各组结果如表2所示。表2各组首乌藤预处理条件对照表组别cupb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组168%53%未变化组272%61%未变化组383%78%未变化组473%59%未变化组539%21%未变化组643%25%未变化组756%49%未变化组879%71%未变化组975%64%未变化组1039%22%未变化组1173%62%未变化组1280%76%未变化组1372%63%未变化组1419%11%未变化组1565%59%未变化组1683%76%未变化组1761%52%未变化组1872%70%未变化组1953%40%未变化组2081%72%未变化对照组未变化未变化未变化实施例二:饲料添加剂对牦牛生长情况和肉质的影响1、按上述方法制备12组精料和混合料,其中,粗料选择青稞秸秆,直径控制在3~5cm。各组精料和混合料中的饲料添加剂的具体组分如表3所示。其中,精料配方为:按重量份数,12份青稞、37份玉米、42份豆粕、1份vc、1份ve、2份饲料添加剂。精料制备方法为:将各组分加入搅拌机内,加入35份水,25℃下粉碎、搅拌、混匀,并持续搅拌3h,挤压成型,室温干燥,即得。微生物组成为,按活菌量,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1:1:1:1。对照组指该组的精料和混合料未添加饲料添加剂。所述首乌藤的预处理方法参照实施例一的组3进行。表3饲料添加剂的制备方法表2、选择39头2岁的公育肥阉割牦牛,分为13组,每组3头,组内和组间牦牛的体重、体型、年龄差异不显著。11月至次年6月,利用本发明提供的饲养系统进行舍饲饲养,各组喂料时间、喂料量相同,分别利用各组混合料、精料和粗料进行饲喂。饲喂期间,牦牛健康状态良好,无生病、死亡情况发生。喂养结束后,对各组牦牛进行屠宰,测试屠宰率;并测定背最长肌的肌肉系水力、储存2个月后的贮存损失(4℃冷储存)、大理石花纹、嫩度(剪切力)、肌内粗脂肪含量。对各组测试数据取平均值,结果如表4所示。表4性能展示表组别屠宰率系水力贮存损失大理石花纹评分/分肌内粗脂肪组162.1%91.2%3.39%5.2815.13%组268.9%94.9%2.61%6.0518.92%组363.2%90.6%3.42%5.0114.96%组466.5%92.1%2.96%5.8216.12%组562.1%92.2%3.05%5.2615.11%组665.3%93.1%2.98%5.7615.98%组762.0%90.3%3.86%5.3315.64%组865.9%92.6%2.88%5.6915.73%组963.1%93.1%3.06%5.2715.09%组1061.2%91.6%3.72%5.3815.69%组1160.1%90.3%3.88%5.0314.79%组1260.8%90.2%3.69%5.2115.02%对照组58.3%89.7%4.62%3.217.16%实施例三:精料对牦牛生长情况和肉质的影响1、按实施例二组2的方法制备饲料添加剂,再利用所述饲料添加剂制备11组精料和混合料;以及一组未添加饲料添加剂的,作为对照组。其中,各组精料的具体配方如表5所示,表中数据指各组分的重量份数。其余方法与实施例二相同。表5精料配方表组别青稞玉米豆粕vcve饲料添加剂组1103843112组2123742112组3163340112组4123345112组5104236112组6133833112组7103346112组8123742/12组91237421/2组10123742111组11123742113对照组12374211/2、饲喂期间,牦牛健康状态良好,无生病、死亡情况发生。按实施例二的方法进行指标测试,结果如表6所示。表6性能展示表组别屠宰率系水力贮存损失大理石花纹评分/分肌内粗脂肪组167.2%93.7%2.63%5.7618.53%组268.7%94.6%2.59%6.0318.90%组366.3%93.9%2.66%5.7318.51%组465.1%94.0%2.60%5.8618.64%组567.3%93.9%2.61%5.9318.76%组665.3%94.2%2.63%5.9018.71%组763.2%93.6%2.67%5.8318.61%组861.9%92.3%2.87%5.8018.57%组963.1%91.9%3.01%5.7818.50%组1060.6%91.8%3.67%5.4616.52%组1163.9%92.6%3.35%5.6317.35%对照组58.6%89.3%4.59%3.197.03%实施例四:饲喂方法对牦牛生长情况和肉质的影响1、按实施例二组2的方法制备饲料添加剂,并按实施例三组2的方法制备精料和混合料,在11月至次年6月,利用本发明提供的饲养系统进行5组不同方法的舍饲饲养。各组培养方法如表7所示。表7各组饲养方法对比2、观察每日采食情况,并按实施例二的方法,对试验结束后的各组牦牛进行指标测定,结果如表8所示。饲喂期间,牦牛健康状态良好,无生病、死亡情况发生。表8性能展示表组别采食情况屠宰率系水力贮存损失大理石花纹评分/分肌内粗脂肪组1基本无剩料68.9%94.8%2.56%6.0118.83%组2基本无剩料63.2%91.9%3.23%4.8614.12%组3基本无剩料64.3%92.6%3.15%5.8716.73%组4基本无剩料62.0%91.5%3.20%5.9116.78%组5剩部分粗料61.3%93.3%2.67%5.8316.53%针对牦牛秋冬季节喂养过程中存在的保温与通风的矛盾,及牦牛日常喂养中粗-精饲料饲喂的矛盾,结合本发明提供的饲养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饲养系统。如图1~2所示,一种饲养系统,尤其是针对高海拔山区牦牛的饲养喂料系统,包括牛舍10,所述牛舍10顶部设置呈拱形向上的至少两层屋顶,所述各屋顶中间贯通设置通风天窗,所述天窗上设置通风仓56,所述通风仓56的横截面在天窗上呈拱形向上,所述拱形两端贯通通风。应当理解的是,外界风不会直接竖直进入牛舍10内部,而是通过通风仓56的侧面进入通风仓56,再从通风仓56与屋顶间的天窗进入牛舍10,一方面削弱了进入牛舍10内风力的大小,另一方面也实现了牛舍10内的空气流通。更优选的方案为:所述通风仓56实现通风的两侧面,相应设置可开合的门,实现极寒天气下的完全闭合。当然,也可以将屋顶最外层和通风仓56的门都相应设置为毛毡布,并在通风仓56的门底部对应设置魔术贴,魔术贴和毛毡布可以相互贴合和撕开。平时将通风仓56的门卷起,需要关闭时,将门放下粘合即可,成本低、遮风效果好,且容易收纳和使用。更优选的方案为:如图3所示,所述通风仓56全部由毛毡布或其它柔性、挡风材料制成,仓壁上设置多条肋骨将通风仓56撑起,方便安装、拆除、收纳。所述肋骨还可以设置为可伸缩结构,如伸缩杆等,通过调节肋骨的长度,实现通风仓56仓口大小的调整,从而实现进风量的调整。更优选的方案为:所述屋顶包括第一屋顶51和第二屋顶52,所述两屋顶间形成夹层,所述夹层内设置保温层53,所述保温层53为柔性材质;所述牛舍10上、屋顶拱形延伸面对应的两对侧壁上部,对称设置与夹层连通的空腔11,所述牛舍10内侧壁上、空腔11对应位置,对称设置卷轴54,所述卷轴54的轴心分别与旋转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所述保温层53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卷轴54上。更优选的方案为:如图4所示,所述保温层53至少由第一保温层531和第二保温层532组成,所述第一保温层531和第二保温层532的工作面长度均大于等于屋顶夹层的总长,所述第一保温层531的中心位置设置与通风天窗形状、大小相对应的通孔;所述第二保温层532的中心位置设置与通风天窗形状、大小相对应的通风孔,所述通风孔上覆盖防水通气材料,如ptfe与布料复合而成的高分子防水透气面料。更优选的方案为:所述保温层53还包括第三保温层533,所述第三保温层533的工作面长度大于等于屋顶夹层总长,所述第三保温层533的中心位置设置与通风天窗形状、大小相对应的通风孔,所述通风孔上覆盖防水通气保温材料。所述第三保温层533中心位置的材料保温性能优于第二保温层532中心位置的材料保温性能;所述第三保温层533中心位置的材料透气性能弱于第二保温层532中心位置的材料透气性能。应当理解的是:保温层53绕在卷轴54上,可以通过两个卷轴54的配合,实现不同保温层53的切换,从而分别使通风孔、通气材料、通气保温材料与天窗适配,轻松实现牛舍10内不同通气、保温状态的切换。更优选的方案为:所述第一保温层531和第三保温层533边缘分别通过至少三根牵引绳绕在各卷轴54上,所述其中一根牵引绳位于各保温层53边缘中部,两根牵引绳分别位于各保温层53两侧边缘。应当理解的是:牵引绳的设置保证保温层53一直处于平整状态,不会出现卷的过程中部分区域堆积、挤压,从而无法继续拉伸、切换等情况。所述牛舍10内部至少设置1套饲喂装置,图中也只展示了1套饲喂装置,这样只是为了方便展示,实际使用时,根据需要安装需要数量的饲喂装置即可。各饲喂装置间相应设置栅栏和限位结构,这些结构均属于非常成熟的现有技术,图中并未示出,技术人员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和设置即可。更优选的方案为:所述饲喂装置包括设置于牛舍10中上部的圆筒形加料器30。所述牛舍10中上部设置支架60,所述加料器30固接于支架60上。支架60为框架结构,并非板面,不会影响牛舍10内部的通风。如图5所示,所述加料器30包括竖直设置于中心位置的、外接旋转电机的旋转杆33,所述旋转杆33上均布三片旋转叶片32,所述旋转叶片32与加料器30内侧壁贴合,可在旋转杆33的带动下在加料器30内部旋转。应当理解的是:所述各旋转叶片32的边缘连接形成等边三角形,各旋转叶片32将加料器30内部分为体积相同的3份,形成3个料仓。每份的横截面均以旋转杆33为中心,形成扇叶形。所述旋转叶片32高度略小于加料器30高度,便于旋转叶片32在加料器30内转动,同时实现最大的加料体积。所述加料器30底部设置出料口31,所述出料口31形状、大小与两片旋转叶片32及加料器30内侧壁围成的形状、大小相对应。应当理解的是:所述出料口31的形状、大小与其中一个扇叶形状大小相对应。所述出料口31下方对应设置料槽40,保证饲料从出料口31全部落入料槽40内。更优选的方案为:所述料槽40底部还设置重量传感器;在感受到料槽40重量低于限定重量时,重量传感器传输信号给控制器,控制电机驱动旋转杆33旋转,从而带动旋转叶片32旋转,使下一个料仓旋转至出料口31上方,实现投料。更优选的方案为:所述加料器30底部、出料口31以外区域,还均布筛孔,所述筛孔直径小于待投料的最小直径;所述筛孔下方对应设置饲料回收槽。应当理解的是:在旋转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粉料,如果不及时清理,一方面容易将旋转叶片32卡住,另一方面,大部分粉料会从出料口31排出,污染牛舍10内的环境;落入料槽40的粉料,牛也几乎不会采食,造成极大的浪费。设置筛孔后,可以将这部分粉料和碎料收集起来,进行回收利用。更优选的方案为:所述牛舍10地面向一侧倾斜,倾斜角度为5~15°。图示中的倾斜角度只是为了展示清楚,并非实际倾斜角度。倾斜地面的末端相应设置粪尿收集池(图中未示出)。更优选的方案为:地面倾斜的起始端还可以设置喷头(图中未示出),一方面可以喷洒药物、清水,帮牛清洗、消毒,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粪尿冲向粪尿收集池。同时,倾斜设置的地面也可以满足牦牛喜好卧在带一定坡度的地面的习性。利用所述加料器30喂料的具体方法为:(1)根据当地的优势品种,准备粗料,优选粗料为青稞秸秆,粗料切碎为3~5cm的长度,方便牦牛进食,也避免卡住加料器30;配制精料;利用粗料和精料配制微生物发酵精料-粗料混合料。(2)将满足牦牛一日营养需求的精料、粗料分别投入加料器30的两个料仓内,保持所述两个料仓均未对准出料口31;将微生物发酵精料-粗料混合料直接投入料槽40内。其中,精料和粗料的重量比为2:8~3:7。(3)检测到料槽40内的饲料被采食完毕后,转动旋转叶片32,将精料投入料槽40内;检测到精料被采食完毕后,再转动旋转叶片32,将粗料投入料槽40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